分享

苏州地理5

 五半人 2014-09-14
苏州古城的特点
  千年未变古城址,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太湖以东的广阔平畴间构筑起一座气势雄伟的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即今天的苏州古城。伍子胥筑城,选择了现在的位置,是有根据的,在地理位置上,这里东近东海,北倚长江,南靠太湖,河道纵横,水陆交通条件十分方便(又接近越国)。地形上西面靠太湖多山,地形较高,水势较急至此渐平缓,地势平坦,却不被水淹,是利用水利、水运的有利条件。因此,阖闾大城建有水、陆城门各8个,引进八条河流,使其贯通全城。每面城垣各开2门,自西南至于西北,分别为胥门、盘门、蛇门、匠门、娄门、齐门、平门和阊门。此外,都城西部多山,盛产石料,为城市建筑提供方便和充分的建筑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和阖闾大城差不多同时建成的洛阳、开封、太原、绍兴等古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较大的变迁,有的城址一再迁移,有的原址已埋入地下,唯有苏州古城历经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而今依然屹立在当年的城址之上,这一现象在世界城市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据此作出了“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的科学论断。


  春秋时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新建的吴国都城采用“郭城、大城、宫城”三重城的型制(如图1)。《越绝书·吴地传》对此做了详细描述:“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 大城外有郭,“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内有“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其中宫城择中而立,略偏城东南。大城内有宽广的街衢和密集的河道[2]。阖闾都城既是吴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城中有大量的宫室和军事设施,城周还有不少的军事城堡起着拱卫都城的作用。城内及其郊外设立吴市和众多的手工业坊、仓库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如干将、莫邪夫妇的铸剑作坊,相传即在匠门;城外的穲溪城时吴国的造船之所;胥门西南3里之处有酒醋城,是王室生产酒醋的作坊。从有关记载分析,吴国的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市场也有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充分表现出吴都具有显著的经济功能。

  秦汉时期的苏州已不再是昔日显赫的吴国都城,政治经济地位不高,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有限,吴郡的规模和布局变化不大。六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促进了苏州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史有“一郡丰收,可供数郡”的粮仓之说,[5]城市虽无大的变化,但开始出现了许多寺观庙宇等宗教建筑,如孙权所造报恩寺,西晋时所修之真元道观(即今玄妙观)等。直到唐代,城市里仍实行将居住区与商业区分割开来的市坊制度。但是苏州城市沿用传统的市坊制度在唐中后期逐步改变。唐代不少诗作中描述了阊门一带的商业繁荣景象,这表明商业活动已不限于秦汉以来一直位于城中心的东、西二市,开始插布于城门附近。五代时,苏州在吴越王钱缪的统治下,大力兴修水利,“吴越模式”影响深远,苏州因此“原田腴沃,常获丰穰”,有人认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就是那时开始的。


  宋代,苏州被称为平江府,城垣因袭吴越旧有规模,唯至宋代又屡加修缮,由现存宋平江府石刻图可见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市结构以子城为核心;城市布局主要按功能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基本以子城为核心,北部地区是居民聚集区,西北部是城市商业中心,西南部布置高级驿馆园林区和各种管理机构,城市的文教区亦在城西南。城内四周邻近城墙处还建有多座军寨[2];平江城内布于全城的庙宇寺观达50多座,它们与城中的楼阁、城墙、官署、宫殿以及大片低层民居街坊和星罗棋布的石桥,还有纵横交织的水道系统,有机构成了丰富而有意境的城市空间。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由此促进了本区丝织业和棉纺业的进一步发展,苏州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丝织、棉织、染整中心,是东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市镇的大量涌现,为苏州地区中心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的繁华和城市文化的繁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明清时期的苏州是手工艺品质量最为精良、品种最为丰富、并得一时风气之先的全国性手工业中心城市。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繁荣的基础。明清时期,借助于江河湖海所构成的便利水陆交通网络,苏州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都市。明清苏州的盛况,至今我们还能通过清人徐杨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略知其风采。

  近代苏州城市的发展和变化。鸦片战争后,经济中心东移上海,上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苏州的贸易中心地位也很快被取代,导致苏州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其间,苏州惨遭太平天国战争的严重破坏,摧毁了原本发达的财富基础和古城西北部繁荣的商业街市,一度退化为战争的堡垒,战后商业中心移至受战争破坏相对较少的城中东部地区-观前地区;社会稳定后,官僚、地主、商人们纷纷来苏州大量兴建华屋豪宅,如李鸿章及淮军将领以巨款创建安徽会馆。同时,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城市中出现了教会建筑等洋式建筑。可见战后城市建设趋于滞缓。1908年沪宁铁路开通,给苏州带来了一线生机,铁路由城北经过,从而使阊门地区的商贸运输和集市地位再次繁盛。

  现代苏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变化。改革开放后,苏州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心城市职能逐步加强。1983 年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原苏州地区(专署)8个县中的常熟、沙洲、昆山、吴县、吴江 6 个县划归苏州市管辖,1985年5月苏州被列为国家沿海开放地区。1986年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古城新区”的规划格局,于1990年11月开发建设新区,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2000年底,吴县正式撤市建区。


   苏州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和意义
  对于苏州城市的性质,国务院的批复明确为:“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苏州在长三角中地位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长江三角洲层面看,苏州地区是沪宁杭大都市连绵区中的重要增长地域。目前从总体看,长江三角洲北翼与上海的联系显著高于南翼,都市连绵区的发育程度也优于南翼。作为与浦东接轨的第一站,苏州是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上海对其辐射的影响力最大。苏州中心城市己成为特大城市,在大都市连绵区的作用中也与日俱增。(1)在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苏州的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2004年人均GDP位居长三角榜首;[12](2)在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苏州的对外开放度仅次于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额位于第二位,为南京、无锡、常州和杭州各市之和;(3)苏州是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最多的城市,开发区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苏州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最发达的城市之一;(4)苏州经济已进入外向型轨道,目前外资的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28.1%,其固定资产占全市固定资产总值的39.8%,从业人员占全市的24.4%,销售收入占全市的38.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7%,利税总额占全市的29.2%,利润总额占全市的28.75%,进出口总额占全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4.06%,经济外向度高达60%以上;(5)沪宁杭城市连绵区的龙头在上海,精华在太湖附近。苏州中心城市是最靠近上海的特大城市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第二,从上海大都市圈层面看,苏州地区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苏州中心城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苏州自身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强劲增长单元。

  苏州位于距离上海100公里的城市紧密圈内(一般特大城市紧密圈范围不超过100公罩),其中心市区距上海只有60公里,而所属的太仓、昆山、吴江均距上海不到50公里,是上海直接影响圈的一部分。苏州已成为构成和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如果缺少了苏州的参与,上海大都市圈是不完整的,其功能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在构成和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形成的过程中,苏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创造更多财富、价值与知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能力。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全面发展水平。苏州综合竞争力一直位居各城市前列,2007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全国比较有影响的200座城市进行了竞争力排名,苏州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八位。该蓝皮书首次将城市品牌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对50个中国城市的城市总品牌、指数、子品牌指数进行了规范的定量比较研究,其中,总体品牌、旅游品牌、宜居品牌苏州均排六位,苏州城市环境竞争力高居第四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