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洞庭湖西北岸澧水的沅水古文化区的氏族探寻-兼论湖南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的古氏族
2014-09-14 | 阅:  转:  |  分享 
  
摘要:洞庭湖西北岸澶水和沅水古文化珏的氏族文明从

旧石嚣时代中、晚期就到了一定的发展,到新石器时

代,则有了进一步的开拓。洞庭湖罔围地区的土著居民与

中原的氏族直部落在盘往、迁鞋、融夸等方面也比较旱,

经济、文化呈现出与中原关系密切相联而又有地方特征的

状巩。它也是中原原始文化通过四J1l、湖北向湘中、湘南

传播的桥头璺地区,为湖南地区原始经济、文化的发展作

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t嗣:洞庭湖:澶水;沅水;氏最

中蟹分粪号:I)92文t标识码:A

文章一号:1001—490X(2002)02—121一o6

作者:橱末置,陕西历史博曲馆研究jl;陕西,西安,

710061,橱建国,中共西安市委党枝讲师;陕西,西安,

71OO61

湖南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的资料,

自20世纪帅年代束公布以来已十余年了,在考古、史学

界曾引起很大轰动。但是,时至今日却未见到专家们探讨

这十文化区遗存的主人和其族属的文章,令人感到遗憾。

这可能是园其太久远,又无传说材料可依之故。为使这个

历史之谜能够解开,我们试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发表一

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与专家、同仁共析,期望引起进一步

讨论

一洞庭湖周暖地区是原始先民较旱的聚集区

i异庭湖平原“位于本省北部偏东,大致在岳阳、常

德、益阳、湘明之间,北接湖北江担平原。由长江及湘、

赘、沅、澧各河冲积和i异庭湖冲积形成,大部海拔50米

以下,地势平坦,堤垸纵横,港攫交织,湖塘众多。为著

名农业区,号称鱼米之乡0”0原始社会时期,i异庭湖周围

地区的自然地理形势,与今日地貌大同小异,水利资源丰

富,土地肥袄,水产、湖产甚多,又有山林、动物,适宜

先民生息、劳动和生活。“i异庭湖为本省最重要的湖泊”,

号称八百里洞庭”。它“南纳四水(湘、沅、赘、澧

水),北以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纳长江洪水,从

岳阳市城陵矾汇入长江。0得天、得地、得水独厚的湖南

北部偏东地区,在地理上与中原较近,从而形成湖南地区

原始文化中的较进步区域。湖南的旧石器地点,截止目前

已发现相当多,“总数超过2肿处,分布于湘、赘、沅、

澧四水流域”,“绝大多数埋藏于河流阶地堆积中,“有一

个从早期列晚期的完整过程”。。湖南旧石器的风格,整

体上表现为砾石石器系统。目前赘料最为丰富的沅水和澧

水流域,虽同为砾石石器传统,但又存在着两十具有独立

特点的区域性文化类群,即湃水(沅水的一个支漉)文

化类群和澧水文化类群0”沅江发源于贵州云雾山,西南

沿湘西向北偏东漉,全长1060公里,流量仅次于湘江;

澧水剜由湘西北向南流,再折而向东北流。沅江新晃侗旅

自治县大桥溪遗址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打剖石器,又

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沅江流域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与澧水流

域相比,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旧石器以灰色的砂岩

砾石为主要材料,石器的个体相对较小,最富特色的有扁

薄大石片和高背尖状器。”母这与新晃等旧石器点处于湘西

南和自然石质材料有关。澧水流域地处湘西北偏东,与湖

北接壤,受华北旧石器文化影响较大,且又有地域差别。

从其旧石器点出土的“大三棱尖状器形剖与华北丁村出土

的大尖状器类似,但采用长条砥石加工,明显有捌于原石

片加工的丁村大尖状器”@及“以红色的石英岩、石英砂

岩为主要材料.器形相对较大,以半锥体明星的大石片和

大尖状器、石球最具特色”0看,再结合湖南周边地区的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析,沅江、澧水等流域旧石器时代

中、晚期文化遗存的先民,与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遗存的先

民有着一定的渊探关系,且均又与重庆市距夸二百余万年

的巫山旧石器文化先民有着渊源关系。当然,湖南地区的

_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先民也有从贵州、广西或江西徙人

者。这些先民逐渐由血缘家族公杜过渡到了母系氏族公社

或部落,因地域自然条件或生产、生活资料的不同,形成

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土著氏族。“在澧水下游的澧县宋家

溪和石订、慈利发现的一种打翩的小塑盘状器,石器出土

于一级阶地的土层堆积——棕褐色亚牯土中.在地层中不

见陶器和磨制石器,石器的打制技术进步.其时代应属旧

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唧在考古学上又群

其为“中石器阶段”,已是接近于现代人”的时期。他

(她)们在艰苦的生产、劳动、生活中改造着自然条件.

也改造增进着自己的体系和智慧,并逐步迈人距今一万年

前现代人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及其创造的文化较为集

中的地区仍是旧石器点的地区。

湖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截止1988年底,“发现

有900余处,主要分布在湘、赍、沅、澧四水流域.在湘

西武陵山、湘东幕阜山和湘江中上游地区也有发现。即

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在分布地域上比旧石器时代更为广

泛。国内外著名考古学家、陕西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石兴

邦先生曾说过:从国内外考古发现情况看,凡是今日有人

居住、生活的地方,新石器时代都或多或少的有先民分

布。这是符台新石器时代氏族先民大迁徙之历史实际的。

从19"/4年至1998年的24年中,主要发掘的额石器时代遗

址有澧县彭头山、丁家岗、八十士当、孙家岗、城头山.

石门县皂市(下层),南县涂家台.津市罗家台,钱粮湖

农场坟山堡,汩罗市黄家园和附山园,长抄县南托,平江

县献冲舵上坪,湘乡市岱子坪,湘潭县堆子岭.茶陵县独

岭il6,株荸II县磨山,泸溪县浦市,黔阳县高庙,辰溪县征

溪口和松溪口,怀化县高坎垅,靖州市斗篷坡等数十

处。廿专家们划分的四十新石器时代文化区(洞庭湖西岸

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湘江和资江中下游、沅水中上游、

湘江和赍江上游)中,仍然是“洞庭期西北岸的澧水流域

和沅水下祷工作做得最多,考古学文化编年最清楚,从距

夸90∞年开始,先后经历了彭头山文化(距夸90∞

7800年)、皂市下层文化(距今7800—6800年)、汤家岗

文化(距今6帅O一6300年)、大溪文化(距今6300—5200

年)、屈家峥文化(距今5200—4600年)、石家河文化

(距夸460O一3800年)。”其他三个文化区也有各自不同的

文化阶段从而说明如此完整的洞庭期西北岸新石器时代

文化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夏初),必然分布有同族源

的、由几个氏族都落组成的都落联盟群体。著名考古学家

苏秉琦先生将以环洞庭湖和~.rll盆地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

文化区捌归为“西南部”区域。他说:与面向海洋的东

南半壁有联系又有不同的是西南地区。这十地区是属于面

向歇亚大陆的一块,文化面貌也更具地区特色。我们以环

洞庭湖的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作为西南地区古文化的发展

中心,是考虑到历史上的楚在中国的主导作用及其与巴蜀

以及西南其他各族的密切联系。这在考古文化中也有相应

的反映。”他又说:湖北“黄阿市以东的皖、赣、鄂三省

铞境地区.正是自古以来南北要道,文化的多元性特别清

楚,需要更多地从南北连接着手。就湖南省境来说.……

结台洞庭湖周围的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下层石门皂市

一类古文化遗存,特别是湘北一带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明

显地说明,对湘北古文化序列应重新审查,寻找认识上的

突破口。鼬此说甚确,也为我们探寻嗣庭鞠西北岸澧水流

域和沅水下游新石器文化区的氏族及旅属打开了思路,甚

至为整个湖南地区的古氏族分布和旅属打开了思路。

二彭头山类型遣存至太潢文化的氏攘或部落寻觅

彭头山遗址正式发掘于1988年冬,由于其文化内涵

明显不同于长江中游过去已确认的考古学文化,且明显表

现出原始古老的面貌,因此被正式命名为彭头山文化0

“彭头山类型.主要分布在澧水下游澧阳平原,发现地点

有彭头山、李家岗、刘家湾、十八士当、肖家岗、黄麻岗、

胡家坟山、曹家湾等处。”其文化年代为距今90O07800

年。这个年代约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前仰韶文

化”初相当,当时还未形成后来称谓的“五大族圃,只

能大体群为东方、西方、北方、南方及中原的氏族.分别

为当地的土著“现代人”。商代以前的历史无文字记载,

夏代的年代也在2000年才被推定。原始杜会时期的年代,

从汉代出现谶纬书后,“乃白历元以后,悉妄造古帝王年

代以实之,而不台人年之弊大起矣;然其说又相祗牾;不

可一理而堇之也。”。诸经书的“纬”及道教书均有新石器

时代早期以上的远古纪年与传说种人,20世纪三四十年

代的“疑古”搌将其斥为荒诞不经之说。随着考古发现资

料的丰富.尤其是建国后,史学界也逐渐由“疑古转入

“释古”,因此,对远古、上古传说的“神”人及传说人

物,我们只能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以文献、考古资料相

结台的方法,去探寻原始杜会史。

何光岳先生在他以《春秋元命苞》、《丹壶书’等整理

的包括整个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约300万年)的十

纪中,“因提纪”内有盘古氏(又称浑沌氏)。0我们认

为:盘古氏”(挥沌氏)氏族世代相传18000年,正处在

“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当时先民认识天、

地万物原始观念的反映(早就有字宙了),天下的氏族,

尤其是今日中国疆域内的氏族,相传都尊奉盘古氏为神人

祖先,从而形成经、纬及野老之言中到处有其传说或遗迹

的说法。如除黄河流域的盘古氏遗迹外,南方的今湖北、

四川、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均有盘古氏霞、

||Li

庙、祠遗迹及传说等。南粱任咕《述异记》载:“生物始

于盘古,天地万物之祖也。其死也头为五岳目为日

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先懦说盘古泣为江河,气

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喜为晴,怒为阴。辜汉间俗说

盘古头为东岳,廛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

为西岳。吴楚问说,盘古夫妻,明阳之始也。《路史》

云:“jI鼍湖(今湖北、湖南)南北,夸以十月十六日为盘

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晴。因此说彭头山类型遗址八至

九千年前的诸氏族或部落,应是土著氏族与盘古氏裔族相

结合舶部蕨。

彭头山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掘了400平方

米,发现居址面残迹一处,清理灰坑15个.墓葬l8座”,

。墓葬为不规蔫的长方形随葬品多者五六件,少者一二

件主要是冉嚣口。这说明盘古裔族和土著氏族已有聚

落从事农耕和烧造冉器。“彭头山遗址所出石器与本地

区旧石器时代束期如澄县乌鸦山、石门燕儿洞所出有紧密

的联系和承袭,豫极少量磨制小型石锛、凿和装饰品棒、

璩、管外,笔大多数为打制的砾石石器和黑色燧石小石

器0。说明盘古氏族部落在八九千年前的石器制造比旧

石器时代末有所进步。

澧县彭头山类型遗址80O0至7800年前,以及皂市下

层、汤家岗文化及大溪文化(止于距今5200年以前),大

体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前段年代相当。从考古

文化说,约与中原的“前仰韶、“怖韶”文化时期相当。

从社会组织讲,处于中原母系氏族或部落的发展、繁荣时

期。在这相传约3OOO年的原始社会阶段,前仰韶文化时

代的传说人物有以古华胥氏为代表的传说人物,其遗迹遍

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与之约同期或稍前的有燧人,有

巢、有熊(又称少典)、有娇、柏皇氏,他们的氏族部落

或裔支族已迁布于中国各地(周边地区应是土著氏族尊奉

她们之故,可称为影响所及)。澧水流域与沅水下游地区,

乃至整个南方的氏族均亦如此(内有许多南方土著氏族)

宋代司马光《稽古录)说:“伏羲之前为天子者,其有无

不可知也。如天皇地皇人皇有巢燧人之类,虽于传记有

之,语多于怪,事不经见。这是因当时无文字记载,先

民口耳相传之故。因而叉形成互相混杂、时序颠倒、互相

矛盾等弊端。。仰韶文化阶段的传说人物增多.说珐不



,多认为是汉代将天、地、人(又称泰)皇与人合并后

的燧人氏(应为古燧氏人之后裔)、伏羲氏、神农氏之

“三皇,同期的豫“前仰韶之诸氏族或部落后裔外,还

有女蝎氏.共工氏.九黎氏等等。他(她)们分别从衣

食、住、行等方面,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原始村落(含洞

穴居)、农业、手工业、狩猎业、采集业、家畜驯养业、

原始宗教及文化等状况。神话传说尽管有点混精不清,但

“它们都不是凭空的创造,是建筑在劳动过程和生产斗争

的现实基础上的。在中国最古的神话内,如有巢氏的构木

为巢.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庖牺氏的网罟捕鱼等等,都说

明了每一个神的存在.都和人民的劳动过程和生存利益联

系在一起。”遗个时期的人物在黄阿流域传颂较广,南方

也有流传。从湖南、浙江等地的母系氏族文化遣存看,长

江流域的经济虽然比不上当时的中原,但也有着悠久的历

史。

洞庭湖西北岸文化区中的盘古氏族与土著相结合的部

落依然继续发展,约在彭头山文化末(距今7800年前),

华胥等氏族部落先民或裔族的一部分砖续迁人洞庭期周围

地区,逐渐取代了盘古氏。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可分为

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岗文

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

家浜文化早期等;属于后期阶段的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

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

化。”从彭头山类型遗址看由距今9o0o年发展到7gOo

年以前时聚落逐步扩大,以术稻为主的农耕业有所发

展。就聚落遗址说,相当于彭头山遗址中、晚期,距夸约

80o0年前的八十蛸遗址,聚落面积3.5万平方米,发掘

了1l00平方米,“发现了目前我国最早的聚落壕{姆和围

墙,估计主要功能为排水和防护,300米的壕沟与古河道

相莲使八十蜡成为一个环壤聚落。”0从原始农业看,距

今八九千年前,在彭头山遗址的一些红烧土块和冉器胎质

中,已发现有炭化稻谷谷壳母,属于栽培稻,是稻作农业

起源的重要实证。到了七八千年前,澧水流域和沅江下薏宇

的稻作农业又有所发展,如在八十士兰j聚落遗址射近河道淤

泥中,“出土了二万多粒稻谷和大米,数量超过了国内已

有发现的总和。这些稻谷和米保存状况非常好.喇出土时

有的甚至色泽如新。据初步观察与研究.它们的种类多,

变异幅度大,是一种兼有轴、粳、野特征的正在分化的倾

籼小粒型原始古栽培稻。”0水稻在洞庭期周围地区的多类

化,说明古华胥部落或尊奉华胥为祖先的土著与外来居

民.已有了灌溉业。从手工业水平看}陶器的制作和新

石器时代早期相比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仍有许多原始

性”每。

澧水流域和沅江下游的华胥裔族与土著氏族继续发

展,到了皂市下层、汤家岗、大溪文化阶段时,相继徙人

的燧人、伏羲(含女蜗)、神农氏部落等族的一部分在向

南方迁徙中,有的又留居在洞庭期周围地区,或多或少的

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带进到土著氏蕨,将母系氏族社会的

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三皇”有伏羲、女蜗、神农;

伏羲、神农黄帝;伏羲、神农、祝融;伏羲、神农、共

工;燧人、伏羲、神农等五种说法在五种说法中,伏

I

甍、神农是一致的,多数人认为将燧(又写作遂)^氏、

伏蓑氏、神农氏列为三皇”是比较妥当的。我们认为他

(她)们大体反映了母系氏族发展到繁荣阶段(考古学的

仰韶文化)的状况。依据《庄子一盗跖》、《韩非子·五蠢》、

《礼记一礼运》等篇的记载,有巢氏的传说反映了当时先民

与禽兽相伴,以采集为生,构术巢居的社会情况。依据

《管子·轻重戊》、(礼记一礼运》、《韩非子·五蠹》、《札纬一

古文嘉》等篇的记载,燧^氏的传说反映着先民吃草木果

宴、鸟兽之肉、未知火化、茹毛饮血到钻燧或钻木取火,

使先民由吃生食到吃熟食的过程。伏羲的织同捕鱼,作八

卦,与女娟氏的传说,反映了渔猎经济为主要成份的情况

下又出现了初期农业的经济形态。炎帝神农氏的事迹,文

献记载较多,典型地反映了原始农业经济较大发展的状

况。从黄河流域的大汶口、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遗存

看,三皇代表的母系氏族社会,在居住房屋、原始经

济、原始文化等方面是比较进步的。因而他(她)们的南

迁(包括湖南地区),必然对南方土著居民产生影响。

洞庭期周围地区,尤其是西北岸澧水流域和沅江下游

的土著居民、盘古氏裔族等,在“三皇等氏族或部落之

部分先民的影响下,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如湖南安乡县

汤家岗遗址中,发现了与西安半坡聚落类似的居址,规模

较大,房屋的形制与惨筑方法也基本相同在对居址的发

掘中,发现有竹竿(黄河流域用树木)夹泥方法惨建的房

屋墙壁,有用泥土经过焙烧的坚硬地面等,说明当时这个

地区产竹子,建房技术有了进步。安乡县汤家岗、度家岗

等地,也发现了此类房屋的聚落遗址,说明当时的氏族有

多个。先民们制造的大量陶器,“表面用横子印有各种花

纹”,在度家岗遗址发掘出各种各样的石镞、石斧、陶纺

轮,还有反映男性崇拜的石租。这两种遗址,经鉴定分属

于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紧相连结的两个文化阶段,即大溪文

化和屈家岭文化,距夸分别为600o一5000年。澧县梦溪

三元官遗址的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中两期

出土的遗物与太溪文化有根多相似处,所以认为属于太溪

文化类型;晚期遗物与届家岭早期文化根相似。罄从这些

“遗址的文化面貌,说明湖南(特别是北部地区)属于大

溪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0在相当于中原仰韶

文化时期的洞庭湖周国地区,以炎帝神农氏及其后裔诸部

落为主体的先民们,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阶

段”,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在长江流域的普遍

种植,表明当时的长江流域已进人到灌溉农业阶段。新石

器时代中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猪已作为一种主要家

畜被饲养。属于大溪类型文化的湖南澧县三元宫遗址

内,发现有猪、牛、羊的遗骸和鱼骨,说明家畜饲养已较

普遍。这个阶段的洞庭期周围地区先民与湖南他地的先民

一样,手工业生产也呈现出进步趋势。“石器已发展到以

磨制为主.打制石器在各个文化中所占的比例都很小。磨

制石器已从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也已普遍

出现。石器的器形除石斧、石锛外,已出现数量较多的石

铲、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面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促进

湖南地区母系氏族社会经济的繁荣他(她)们陶器制作

技术也比“三皇”时代进步,幔轮惨整普遍出现。陶器

的形制比较规整,胎壁厚薄均匀。夹砂陶的比例下降,泥

质冉的比例增加,器形多为匿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

足器和三足器。长江下游地区,鼎已成为一种主要炊器。

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出现。”。就整个湖南地

区说,截止距今5000年前,总概况是以不同地区、不同

原始经济水平的土著居民占多数且尊奉少量由黄河流域迁

入的先民首领为祖先。联系大溪文化的分布范目【西达夸

重庆三蛱地区,东达汉水,南至湘北的洞庭湖北岸,北达

荆州地区北部),属于大溪文化的湖南澧县三元宫、丁家

岗,安乡县汤家岗、划城岗,临澧县涉堤,华窖县车轱

山,岳阳县君山等遗址地,当还有四川、重庆、湖北的原

始先民迁入,不言而喻,清庭湖周围地区的先民也有向他

地迁徙的,

三洞庭朔西北岸屈寮峙文化的氏族部落探寻

屈家峙文化以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命名,遗址范围

西达重庆三峡地区,东达湖北东部的黄岗、鄂城、麻减,

南达洞庭期滨,北至河南的南阳地区。其文化为新石器时

代晚期,湖南安乡县划城岗遗址一、二期及同期墓葬,以

及度家岗墓葬等,属于此类型文化,距令约5200至4600

年前。屈家岭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被命名为桂花树三期文

化。期南平江县献冲舵上坪,澧县王家岗、鸡叫城、遭

河,安乡县度家岗和划城岗晚期,沅江县鹿l期石君山,

华容县时家岗,湘明县青山等,属于此类文化,又称为石

家河文化(在怀化市以北,年代为距今46OO一380Q年)。

因此,屈家岭文化延续至夏朝建立前石家河文化的50o余

年,即千余年内,约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

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齐家文化相当0在这千余年内的

黄河流域,黄帝部落El盛,打败了居于东方(今山东)的

蚩尤部落,又战胜了迁于中原的炎帝榆胃部落,和他们的

余民及少昊等部落结合为华夏集团,都于今河南新郑市,

以中原为大本营地区。周边未与之融合的氏族或部落,被

炎、黄为主体的华夏集团分别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

蛮集团,从黄帝、颛项帝誉、唐尧至舜,华夏在与周边

四夷”的征战、交往中,成为最强的部落联盟古国,黄

河、长江流域的众多氏族或部落,都尊奉“五帝为盟

主。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就是在夏启建立夏王朝以



前,即从母系氏族公社经过繁荣时期,到父系家长制的部

落联盟解体时为止。其内容就是这一段时期内所流传的或

后来所追述的有关备氏旗、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一些神话故

事和历史传说。”0传说人物多出自华夏或东夷民族集团。

如“五帝”及鳐、共工、禹等均出白华夏,太昊、少昊、

蚩尤等均出自末夷,南蛮民族集团的祝融也出白华夏。所

谓的南蛮民族集团,就是对淮河、汉水以南土著氏族或部

落的泛称,其中又融合了部分华夏、东夷民族集团的部分

人。尤其是帝喾的后裔盘瓠部落迁居武陵山后,影响较

大,被洞庭湖周围地区的土著旗尊奉为祖先。“尧、舜、

禹时代,南方存在着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即‘三苗’和

‘三苗国’,或称‘有苗氏’、‘苗民’。”0三苗是南蛮民族

集团中的重要群体,。大致在今江汉、汉淮平原和江西、

湖北、湖南一带”0。田继周先生经过考证说:三苗分布

区相当广阁,大概东至都阳湖,西至洞庭湖,北至湖北北

部,南若以荆州南界则达五峥矣。尧与南蛮所战的丹永,

有人考定为丹江。丹江源出陕西,流经河南西南部,至湖

北襄阳人汉木。这样一个地望,正好在三苗分布的北部,

与上述分布区也是吻合的。”0即三苗”是湖北省北部至

广东、广西北界广大地区土著居民的较早泛称,也是南蛮

民族集团的前身和重要组成部分,兴起地在江汉平原,后

来逐渐向南发展,故有南蛮、蛮或苗蛮的同义之称。韩滩

若主编<中国史籍)第一册(121页)日:“在传说中的

黄帝后膏备个分支南下发展的时候,曾和三苗发生冲突。

三苗那时在江、汉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其中有一个部

落的首领名■兜,也写作‘麓头’,因战败被放于崇山。

后来随同武王伐纣的雾可能是这个部落的后人。另一个

部落选人西北方向的山岭中,因而有舜‘窜三苗于三危’

(在郭煌东南二十里)的传说。还有一个部落可能向东南

方向逃走了,所以说‘三苗氏,左洞庭,右彭盏’。从这

个地区以西到陕、甘南部直到四川,除三苗外,还有庸、

蜀、微、卢、彭、濮。蕾即湖南北部地区与陕西、甘肃南

部、四川北部及湖北地区一样,是华夏、东夷、西戎、三

苗、南蛮诸部族及其文化的南北交汇之区,也是华夏文化

向南方传播的枢纽地区。洞庭湖、都阳湖地区在南北文化

交流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从人类学研究与考古发现情况

看,人类文化一般说是经过山林文化、山麓文化和河各文

化三个发展阶段的,且均与山地的联系较为紧密。平原土

地肥沃,确实适于古代先民生存和发展,但若无山地作为

生存的依托,安全的保障,生活资料的调剂和补充,文化

的发展和积累是难以不断丰富和持久的。平原地区是文化

传播最为畅通的坦途,因而往往是山地文化通过平原传

播。湘北地区山地、河湖、平原交错,自然地理条件优

越,适于氏族先民劳动、生息,江汉平原又是中原文化传

播的坦途,因多元一体的洞庭期周围地区之原始文化始终

呈现着进步性和连贯性,该地区的诸多氏旗部落在融合为

华夏族的进程中也是较快的。这与湘北地区从帝喾后,盘

瓠(华夏)部落(结合了土著蛮人)聚居有直接关系。

实际上.淮河至汉水、长江地区早有土著氏族,也有

治汉永从西方迁^的氏族,中原及东方亦然。如,东方的

蚩尤部落(有81个氏族)被黄帝、炎帝榆罔部落打败后,

部分氏族余民就选到了这一地区。榆罔帝后被黄帝打败,

余民也有一部分选于此,形成淮汉、江汉平原的多氏族成

分区域。他们和长江以南土著氏族或部落,均被以黄帝为

首的、占据中原的华夏族称为苗蛮、南蛮或南夷。相传炎

帝后裔句龙氏、州人的裔支旗曾迁于夸湖南汉寿县一带,

其故名为龙阳县,县北有句龙城,县境有州山,均以二旗

人居此而得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寿麻之国,

南岳娶州山女,名El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

麻正立无景(影).疾呼无响,夏有大暑,不可以往。其

女为州山女疑为黄帝之女。”吴仕臣(山海经广注》云

(冠篇》:帝鸿韧为南岳之官,故名南岳。帝鸿为黄帝,

娶州山女为妻,向为姬、姜二族通婚。“州山女必为姜

姓炎帝后裔。《衡湘稽古》云:“寿麻即湖南汉寿、麻阳是

也,南岳亦在今兹利之天门山。卞明封于卞为卞氏,卞明

弃其守,降之南夷,生白犬,是为蛮之祖。”<山簿经-大

荒北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

弄明生白犬。”卞明、弄明当为一人,“白犬系神犬,即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的帝喾之犬檗瓠(又写作

盘),载日:。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

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太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

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

日檗瓠,下令之后,檗瓠遂衔人头造阁下,群臣怪而诊

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檗瓠不可妻之以女,

只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

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檗瓠。

檠瓠得女,负而走^南山,至石室中”,经三年,生子

一十二人,六男六女”,“其后滋蔓,号日蛮夷”,“今长抄

武陵蛮是也。注解云:“夸辰州(治所在今湖南沅陵县)

卢溪(今泸溪县)县西有武山(今称武陵山)。黄阅(武

陵记)日:‘山高可万仞。山半有檗瓠石室,可容散万

人中有石床,檠瓠行迹。’今案:山窟前有石羊、石

兽,古迹奇异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阃屋,遥见一石仍似狗

形,蛮俗相传,云是檗瓠像也。”又引(荆州记》日:

沅陵县居酉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唯此是檗董子孙,

狗种也。二乡在武溪(在泸溪县)之北。晋宝《晋记>

日:“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檗瓠之后也。这自然是

当时的今安徽、湖北、湖南地区的诸氏族与黄帝后裔结

l

合,或是诸蛮尊奉檗瓠为祖先之义《衡湘传闻》日:

“白犬谓之卞瓠,其状类犬,故谓之白犬。当高辛之世,

卞瓠征伐有功,帝焉之姜女,生三男三女,男皆犬形,女

皆美色,自为牝牡。其后裔遍南山中.辰州溪洞有辛氏之

岩,其瑶人以盘姓为瑶。卞与盘音相近,易篆为隶,蛮人

不辨字形,惟音相传耳自应邵《风俗通》以盘瓠为真

犬,《后汉书》搪其说。宋罗泌《路史》辨之然矣!而今

瑶人以每岁冬祠为盘瓠。是以卞瓠、白犬子是盘瓠,为瑶

人之祖先。这些都说明湘北乃至湘中、湘南的氏族部落,

都与华夏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洞庭湖西北岸澧水流域和沅江下游地区内,相当于中

原龙山文化阶段的遗存,也反映了湘北地区华夏与苗蛮族

融合的状况。从属于桂花树三苗文化的平江献冲舵上坪,

安乡县划城岗遗址看,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华、蛮氏族部

落居址,规模较大,寨落的房屋建筑,“形材大都为方形

除地面建筑外,还有一种在地面上挖浅穴,再在其上立柱

的房屋,面积为l0余平方米至20平方米,屋内有灶坑。

舵上坪的房屋内发现较多的完整陶器,在陶罐内发现有成

百的罔坠。。房屋建筑与中原的大同小异。他们的手工业

生产也有所进步.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褐陶为主,

次为夹砂红陶,有少量的泥质磨光黑陶、泥质黄白冉和具

有红衣的混质红冉。泥质黄白冉是这一时期具有特征的陶

系。制作方法分手制、轮材两种,以手材为主。桂花树三

期文化,也受到了赣北地区山背文化的若干影响,如石器

中的有段石鳞、有肩石锄、马鞍形穿孔石刀。山背文化的

主人是古越族,说明湘北地区亦有古越氏族居住。

滑庭湖西北岸的灌水流域和沅江下游地区,从距今约

gOOO年至距今约4100年前,考古文化系列清楚、完整,

原始经济、文化开发较早,并较早地出现社会文明,在湖

南地区的原始社会晚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是湘

北的土著氏族长期在这里劳动、生息和居住所形成的,另

一方面就是黄河流域的氏族及以后形成的华夏旅相继迁于

此,以及受中原较先进文化影响之故(甚至湖南地区的土

著蛮族都尊奉黄帝后裔盘瓠为祖先)。著名考古学家苏秉

琦先生指出:江汉地区的原始文化,可以分为三片:以

河南渐川下王岗、湖北郫县青龙泉下层为代表的,以仰韶

文化为基础的原始文化区;以四川(今重庆)巫山大溪、

湖北宜都江花套、枝江关庙山为代表的,以大溪文化为基

础的原始文化区和以湖北黄冈螺蛳山、武昌放鹰台和京山

屈家峥为代表的,以屈家岭文化为基础的原始文化区”0。

湘北地区(即洞庭湖周围地区)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或

部落,不仅和这三十原始文化区的族属有密切关系,而且

相比之下,都距黄河中游较近,受中原进步的原始文化影

响较深。“这三片原始文化区都出土一些明显属于中原仲

韶文化中庙底沟(在今河南陕县)类型和半坡(在今陕西

西安)类型的陶器,它们之间文化面貌的阶段性变化大致

相似.可知它们的社会发展进程也是大致平衡的。在晚于

仰韶文化的阶段,整个江设平原的原始文化普遍经历两个

相应的时期,就鄂西地区来说,青龙泉中层明显地受到屈

家峙文化的影响.青龙泉上层则明显地受到‘石家河类

型’文化的影响。”湘北地区的原始文化面貌亦是如此,

土著居民(后称三苗、南蛮,还有古越人)的寨居,又使

湘北地区传播原始文化特征因紊似乎占有鲍对的优势。

结合洞庭湖周围的彭头早期新石器文化.下至石门皂市

一类文化遗存,特别是湘北一带出土的商周青铜器”,

我们完全可以说: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的土著居民(后称

南蛮)与中原的氏族或部落(后称华夏)在交往、迁徙、

融合等方面是比较早的,经济、文化呈现出与中原关系密

切相联而又有地方特征的状况。它也是中原原始文化通过

四JII、期北向湘中、湘南传播的桥头堡地区,尊奉占L盘古

到禹为祖先或盟主的蛮、越、巴、蜀等氏族或部落,和华

夏(含东夷)迁^的族民一起,为湖南地区原始经挤、文

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注:

@②‘中国地图册·期南省,,中国地圈出版杜1994年版。

@@0000@00期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期南省考古工

作五十年’第295一凹7页,载‘新中国考古五十年’(1949—1999

年),文精出版杜1999年版

⑤@⑦@@00湖南省文翱局:(1979年以来期南省的考古发

现第2O4—2O5更,载‘文j爵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年)文物

出版社1991年版。

0@@00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挥,第78、、、盱、

8l、盱页.生括-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9年版。

@‘古史辨,(七册.中蝙)第9页,上悔古籍出版社I舛1年板,

1982年重印。

0何光岳;‘炎黄豫流史)前言,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0羽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册)第趋页,上海古藉出版

社1992年版,

00国0000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第12、l2、13、

l2、12、1"/8-180、184、184页,南京大学出版杜1989年J扳。

00@0田继周:‘先事民族史)第54、54、54、145页,四川民|董

出版社1988年版。

国刘起抒:‘古史续辨,第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1年

版。

∞0伍新福:‘苗族历史探考,第1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

版。

国韩沫若主编:‘中国史藉,(第一册)第121页,人民出版杜

19"/6年版。

(责任螭辑:唐昌福)

■{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