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课(173=190) 贵有别趣,非关理也
【教师讲授,学生见识】 古人作诗,讲究妙笔成趣,诗贵有趣,诗美学的殿堂里有一种特异的审美现象,谓之“别趣”。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不过,“非关理也”,有人不很认同,唐诗中有不少有趣的诗,看似与理无关,深入思索起来,又在情理之中。王之涣:《凉州词》,被誉为唐诗压卷之作,它的首句就涉及到“非关理也”的问题。 庄周虚缈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自己就是一只蝴蝶。忽而又醒来,发现又是自己又是庄周了。于是他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了?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所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先说风趣,读两首唐诗: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这是一组别开生面,饶有风趣赠酬诗。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写新婚之夜新娘精心打扮,从“洞房”到“红烛”,从“昨夜”到“待晓”,渲染铺排,煞有其事,主考官张籍不难看出,朱庆馀自比新娘,其用意—应考进士之前,想问一下,自己的文章主考大人是否满意。主考官心知肚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一样用比。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再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从小离家,垂老方归,其间多少情思!可回到家乡了,天真的儿童却不能相识,竟然“笑问”又称“客”真是风趣至极。可作品正是在这种滑稽而风趣的生活画面中,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切而又陌生,喜悦而又感伤的复杂心情。 近代文学家林纾说:风趣者,“见地高,精神完,于文字境界中绰然有余,故能在不经意处涉笔成趣。”(见林纾的《春觉斋论文》) 燕以均有一首《咏七夕》:“相看只隔一条河,鹊不填桥不敢过。作到神仙还怕水,算来有巧也无多。”这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讽刺性也很强。故袁枚评:“燕以均年虽老,而诗极风趣。”(《随园诗话》) 其次奇趣。这里的“奇趣”,通俗点说,就是诗人由奇思、奇事、奇情而引起的趣味。这是一种异于一般的特别的审美现象。苏东坡有一条诗美学原则,谓之:“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说:“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使听众相信他们原来不相信的事情。 试读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奇思。你说不奇么?花会流泪,鸟会惊心!花本无泪,鸟本无心,是诗人的感情投入到花鸟上,面对战火频仍,国家山河破碎,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睹物伤怀,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忧愤之情,沉郁顿挫。古来,谁人真的见过花会溅泪,鸟会惊心的么?但在“感时”和“恨别”那样的特定情势下,反常,杜甫偏偏就是那样感受的,那样写的,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反常”而又“合道”。 诗中写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诗中“欸乃一声” “山水绿”,是“奇事”,这种“奇事”正是隐者追求与写生,当然,也是作者寄情山青水绿,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奇趣自况。 试看杨万里《秋山》: 诗人们常常借助想象、比喻、、夸张、比喻、移情等艺术手法以创造诗的奇趣,如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那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溢满着奇趣;还有李贺李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最富于想象。大量超现实意象的塑造;不受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描摹,而是经过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他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代《金铜仙人辞汉歌》,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经他唱出,深得文人雅士欣赏;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但还是有人就此为上联,以求下联。宋初石延年(曼卿)赠友联中,以“天若有情天亦老”为上联,对出下句“月如无恨月常圆”,一语既出,惊动四座。这件事记载在《蓼花州闲录》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诗,引喻生长、兴衰,石氏用“月如无恨月常圆”作对句,不仅词性声律等恰相对仗,而且意境深远,与上句两相联配,自然融为一体。 再说意趣。诗趣美固然是呈多元格局的。但说来说去,当以意为上。这是因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⑥(《姜斋诗话》)这是因为,“诗以意为主,以辞采为奴婢;苟无意思作主,则主弱奴强,虽僮指千人,唤之不动。”⑦(《随园诗话》上)意趣,通常谓之意境。意,乃审美主体之意识,之精绪,之思想;境,乃审美客体之景观,之物象,之画面。 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早春郊游,地在东城,以东城先得春光。风和日丽,水波不兴。春日载阳,天气渐暖。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个“闹”字。王国维称道其“境界全出”。而李渔却认为这个字用得无理:“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云云。其实,还是王国维说得真切,着一“闹”字,意境全有了。读者唰地一下子泼出一片盎然春意:红杏怒放,芳香四溢,枝头蜂蝶翩翩起舞,是活脱脱有声有色,是真切切有情有趣。 绝顶新秋生业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题罢行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可他人已改。这使任翻大为钦佩。(《唐才子传》)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诗也有形象,也有趣,但因为无“情”无“意”,终无审美价值,所以读后只能聊人一笑了之。说诗有“别趣”,也许有人认为会削弱诗歌的思想性,尤其是会冲淡政治诗的严肃内容,这是一种误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末两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人许彦周评道:“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彦周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四库提要》说得对,老婆都被人掠走了,那江山不就完了吗?还要诗人饶舌么?还是杜牧高明。他于小风趣中完成了大主题。比较,许氏就不怎么懂诗了。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初读好像写了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而实则正传出了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声,一个平生抱定“了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意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士人”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意象了。因为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钟声”这一形象,才从单纯的枫桥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种静谧幽美、富有浓郁的历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现孤独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理趣。有人戏说,诗人最不讲理。我的语言/露出事物细小的根芽(莫非《黑夜》)单独读,似乎语言与嫩芽没有什么联系,而联系全诗,诗人面对风光无限,异彩纷呈的春色,找不到恰当语言来表达的惊讶赞叹之情,也是极有韵味。又如读海子的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学生问老师,大海怎么会有春暖花开?应该理解到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有人说:唐诗不讲理,宋诗最讲理。试读两首诗,同写庐山,却有不同的趣味。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的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汽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词句为瀑布设置了雄伟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的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山川之间。“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副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即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俊。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字,用的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成功的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一二句: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是蜿蜒山岭,则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第三四句: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的发表议论,而是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同是庐山,但两首诗的构思却大不一样;<<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李白。通过对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题西林壁>>的作者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的景色,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从李白的诗中看到了他的潇洒、放荡不羁、对生活的热爱;从苏轼的诗中看到虽游庐山可心中有惆怅,最后两句给人以深思明显可以体会到虽然属于豪放派的大家但是没有李白的洒脱。从中也感到了唐诗的大气磅礴之感,对生活的激情显而易见,善于言情;宋诗是以文为诗,富于理趣,善于用典,总体感觉没有唐诗的恢弘大气之感。也由于宋朝社会动荡不安,是诗人心念国家安危,而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的安定使唐诗人与宋诗人的心境是大不相同的。因而,唐诗与宋诗又很多不同之处。 最典型的莫如李白。他在《将进酒》里劈头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说的跟真的一样。黄河之水怎么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呢?难怪一位领导干部大为恼火:“李白尽是胡扯,黄河不是发源于巴颜咯拉山嘛!”但人们还是相信李白所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诗粗看是写景,实则有借景喻理:上山不易,下山也有难啊,故莫“错喜欢”,因为那山总是一岭接一岭,一峰连一峰,那障碍总是一个接一个的,所以切不可盲目沾沾自喜,停滞不前。爬山若此,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事业的进程中,不也是这样么?诗,平白如话,意丰辞浅,理趣盎然,实为难得。 【学生习得,教师评定】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大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上这两个,竟再找不出这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说得对不对?为什么?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香菱说得不仅对,而且妙,看“似无理”,想来有意。她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艺术境界。给“孤烟”加上个“直”字,就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整个大漠单调而苍茫,圆圆的“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大河”背后,又是多么空旷、寂静啊。一幅旷远、荒凉、寂静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孤寂的感受。严沧浪“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著名诗论,是说写诗读诗,不能以自然物理现象来理解、评析诗词的意思。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答:(1)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2)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4.阅读的诗,完成题目。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①风。南朝四百八十寺②,多少楼台③烟雨中。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 (2)明朝杨慎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对此,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1)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2)杨慎的观点不对。①错在误解“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或误解了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方法;②既然是写江南春色,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3)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另一方面也暗含对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的讽刺。(意对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