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有别趣,非关理也

 文苑折枝 2014-09-14


 

 
 
  
                                             第十课(173=190

                         

                                             

                                                 贵有别趣,非关理也 


 

教师讲授,学生见识

古人作诗,讲究妙笔成趣,诗贵有趣,诗美学的殿堂里有一种特异的审美现象,谓之“别趣”。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不过,“非关理也”,有人不很认同,唐诗中有不少有趣的诗,看似与理无关,深入思索起来,又在情理之中。王之涣:《凉州词》,被誉为唐诗压卷之作,它的首句就涉及到“非关理也”的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于这首诗,有一段很有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据说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有一次同到旗亭(大抵是卖酒的地方)喝酒,座中有歌伶十数人,也在会宴。三位诗人就私下约定,看歌伶唱的最多是谁人的诗,就证明谁的作品最受欢迎。结果,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和“奉帚平明金殿开”两首给唱出来了,高适的“开箧泪沾臆”也唱出来了,最后, 轮到一个最漂亮的女孩子,她一发声,唱的就是这首《凉州 词》,这使得王之涣非常得意。不过,通过这个故事却可以证实一点,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的确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名作归名作,有人说,“黄河远上”,应该是“黄沙直上”之误。并且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很费解,黄河明明在平地上,河水是向低处流,怎么可以说“远上白云问”呢?只有“黄沙直上”才是塞外的景色。理由很简单,凭高望远的人都会看到远处的景物与天相接。诗中这七个字并不曾夸张过分。再则“黄沙直上白云间”,从意境上说,比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也差得实在太远。“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莽莽苍苍,浩浩翰渤,给人的壮阔的感觉,反复吟味,把人的思想感情引到辽远高阔的境界。这七个字的艺术效果,决不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景象所能比拟的。
      
还须看到,唯有“黄河远上”这种境界,才正好和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另一种壮阔的气象相联相配,而漫天黄沙虽然也是一种景色,在意境上却差 得太远。至于说,黄河和玉门关在地理上距离很远,那也是事实。不过诗贵意境,光从地理上找印证,有时是未必恰当的。比如王昌龄有两句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这个大湖和玉门关也是远不相干的,诗人却不妨把它们拉在一起。这种例子,在唐诗中是屡见的。
        
这或许可以称之为别具情趣,简言之为“别趣”,说诗有别趣,倒是言人所欲言而未明言。其实谢榛在《四溟诗话》里也指出:“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就“趣”而言,豪放、婉约、典雅、俊逸、诙谐、幽默、滑稽、俏皮……那样列举就很多,于是诗论中就有“别趣”的宏论。而“别趣”又显得虚,于是又有了“风趣”“奇趣”“意趣”“理趣”说法。这种“别趣”,屈原、庄子的诗文中就凸显出来了。屈原在从鄂渚放逐到溆浦的途中,突发奇想:驾青虬兮身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看,这里屈原的想法是多么的新奇有趣?然而联想到他当时的政治遭遇,我们又会觉得他的此番奇想是在情理之中,不如此,就不能表现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庄子的想象别具一格,《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后来有唐人李商隐作《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
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周虚缈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自己就是一只蝴蝶。忽而又醒来,发现又是自己又是庄周了。于是他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了?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所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先说风趣读两首唐诗: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责,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是一组别开生面,饶有风趣赠酬诗。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写新婚之夜新娘精心打扮,从洞房红烛,从昨夜待晓,渲染铺排,煞有其事,主考官张籍不难看出,朱庆馀自比新娘,其用意应考进士之前,想问一下,自己的文章主考大人是否满意。主考官心知肚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一样用比。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再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从小离家,垂老方归,其间多少情思!可回到家乡了,天真的儿童却不能相识,竟然笑问又称真是风趣至极。可作品正是在这种滑稽而风趣的生活画面中,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切而又陌生,喜悦而又感伤的复杂心情。

近代文学家林纾说:风趣者,见地高,精神完,于文字境界中绰然有余,故能在不经意处涉笔成趣。(见林纾的《春觉斋论文》)

燕以均有一首《咏七夕》:“相看只隔一条河,鹊不填桥不敢过。作到神仙还怕水,算来有巧也无多。”这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讽刺性也很强。故袁枚评:“燕以均年虽老,而诗极风趣。”(《随园诗话》)

其次奇趣。这里的“奇趣”,通俗点说,就是诗人由奇思、奇事、奇情而引起的趣味。这是一种异于一般的特别的审美现象。苏东坡有一条诗美学原则,谓之:“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说“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使听众相信他们原来不相信的事情。

试读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奇思。你说不奇么?花会流泪,鸟会惊心!花本无泪,鸟本无心,是诗人的感情投入到花鸟上,面对战火频仍,国家山河破碎,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睹物伤怀,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忧愤之情,沉郁顿挫。古来,谁人真的见过花会溅泪,会惊心的么?但在“感时”和“恨别”那样的特定情势下,反常,杜甫偏偏就是那样感受的,那样写的,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反常”而又“合道”。
 
    又读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中写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诗中欸乃一声” “山水绿”,是“奇事”,这种“奇事”正是隐者追求与写生,当然,也是作者寄情山青水绿自遣自歌独来独往奇趣自况

  试看杨万里《秋山》: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乌桕是一棵杨万里把它当作亲密无间的故友,戏称其为老染工,这是奇情风趣之中透着温暖的情味。乌桕一生用自己缤纷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不辞辛苦,称呼其为老染工,它是当之无愧的。但乌桕一生只顾装扮他人,有时不免像老人一样犯糊涂,竟然用错染料,把乌桕树叶染成铁皂(暗褐色)。诗人诙谐地调侃了年迈的乌桕之后,又幽默地写年轻而多智的枫树:小枫面颊绯红,一定是昨天夜里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酒,醉红了脸,只好央求孤松帮忙来遮掩自己的醉容。本来乌桕与枫树的树叶秋天变红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诗人却想象出一出有趣的情景喜剧:乌桕稀里糊涂,把树叶染成了暗褐色;小枫偷喝了天酒(夜里的霜露),醉红了脸颊(树叶);小枫与孤松红绿相衬,是小枫醉酒怕被乌桕老爷爷批评,央求孤松来帮忙遮掩。如此写来,由青松?红枫与乌桕点缀的色彩绚丽之秋山顿时富于生机,带有一层热闹?令人发笑的喜剧色彩。经验丰富?有点糊涂的老染工乌桕?浪漫贪杯的小淘气小枫以及乐于助人的孤松也都被写得活泼生动,饶有谐趣。

诗人们常常借助想象、比喻、、夸张、比喻、移情等艺术手法以创造诗的奇趣,如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那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溢满着奇趣;还有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最富于想象。大量超现实意象的塑造;不观事物本来的样式描摹,而是经过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他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代《金铜仙人辞汉歌》,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经他唱出,深得文人雅士欣赏;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但还是有人就此为上联,以求下联。宋初石延年(曼卿)赠友联中,以“天若有情天亦老”为上联,对出下句“月如无恨月常圆”,一语既出,惊动四座。这件事记载在《蓼花州闲录》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诗,引喻生长、兴衰,石氏用“月如无恨月常圆”作对句,不仅词性声律等恰相对仗,而且意境深远,与上句两相联配,自然融为一体。

再说意趣。诗趣美固然是呈多元格局的。但说来说去,当以意为上。这是因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这是因为,诗以意为主,以辞采为奴婢;苟无意思作主,则主弱奴强,虽僮指千人,唤之不动。”⑦(《随园诗话》上)意趣,通常谓之意境。意,乃审美主体之意识,之精绪,之思想;境,乃审美客体之景观,之物象,之画面。
  主客化一,情景交融,便生意趣。诗有意趣,便有活力,便有精神,便有魂灵。反之,则如枯木死灰,如行尸走肉,毫无半点诗美可言。

                    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早春郊游,地在东城,以东城先得春光。风和日丽,水波不兴。春日载阳,天气渐暖。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个字。王国维称道其境界全出。而李渔却认为这个字用得无理:“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字、‘斗’字云云。其实,还是王国维说得真切,着一字,意境全有了。读者唰地一下子泼出一片盎然春意:红杏怒放,芳香四溢,枝头蜂蝶翩翩起舞,是活脱脱有声有色,是真切切有情有趣。
  晚唐诗人任翻,一日游天台巾子峰,曾题诗寺壁。云:

绝顶新秋生业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题罢行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可他人已改。这使任翻大为钦佩。(《唐才子传》)
  我们单从字面上打量,改为,很难说哪个字高下,若从意趣美上去体悟,就大不一样了,就会发现一字之易委实妙不可言:其一是改得真实,因为前峰遮月不可能映照一江水,这是其次,有时诗可不必泥实;其二,最是改得意境优美,这半江水月光明晃晃,那半江水山影暗幽幽,明暗变化不一,色调错落有致,同是明月朗照,却给人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之感。因而画面极富立体感。难怪后来有人在任翻题诗处又题一诗云:任翻题后无人胜,寂寞空山二百年。
  意趣美之于诗,应以浑成,寓趣于意,从趣见意为上乘,不可偏趣舍,否则便走上极端,走上极端便失去诗美。
  唐人张打油,有一首咏雪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诗也有形象,也有趣,但因为无,终无审美价值,所以读后只能聊人一笑了之。说诗有别趣,也许有人认为会削弱诗歌的思想性,尤其是会冲淡政治诗的严肃内容,这是一种误解。
  杜牧有一首名诗《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末两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人许彦周评道:“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彦周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四库提要》说得对,老婆都被人掠走了,那江山不就完了吗?还要诗人饶舌么?还是杜牧高明。他于小风趣中完成了大主题。比较,许氏就不怎么懂诗了。
  辛弃疾罢官后写了一首《西江月》: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初读好像写了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而实则正传出了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声,一个平生抱定“了君王天下事”的爱国志士,现在落得出了醉、游、睡之外,没有什么事可干,那趣语中流露的不分明是一腔悲愤么?
  政治诗的主题可以是严肃庄重的,在表现形式上不妨是有趣的。古人有“寓庄于谐”之说,有趣决不等于不严肃。列宁肯定过的《开会迷》就是一个典型范例。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多半是写重大政治内容的,但其中却不乏妙趣横生的艺术描写,这也是大家知道的。在讽刺诗中,“别趣”则尤应摆到重要位置上,这是自不待说的。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意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士人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意象了。因为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钟声这一形象,才从单纯的枫桥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种静谧幽美、富有浓郁的历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现孤独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理趣。有人戏说,诗人最不讲理。我的语言/露出事物细小的根芽(莫非《黑夜》)单独读,似乎语言与嫩芽没有什么联系,而联系全诗,诗人面对风光无限异彩纷呈的春色,找不到恰当语言来表达的惊讶赞叹之情,也是极有韵味。又如读海子的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学生问老师,大海怎么会有春暖花开?应该理解到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有人说:唐诗不讲理,宋诗最讲理。试读两首诗,同写庐山,却有不同的趣味。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的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汽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字把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词句为瀑布设置了雄伟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的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山川之间。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副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即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俊。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字,用的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成功的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一二句: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是蜿蜒山岭,则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第三四句: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两句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的发表议论,而是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同是庐山,但两首诗的构思却大不一样;<<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李白。通过对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题西林壁>>的作者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的景色,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从李白的诗中看到了他的潇洒、放荡不羁、对生活的热爱;从苏轼的诗中看到虽游庐山可心中有惆怅,最后两句给人以深思明显可以体会到虽然属于豪放派的大家但是没有李白的洒脱。从中也感到了唐诗的大气磅礴之感,对生活的激情显而易见,善于言情;宋诗是以文为诗,富于理趣,善于用典,总体感觉没有唐诗的恢弘大气之感。也由于宋朝社会动荡不安,是诗人心念国家安危,而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的安定使唐诗人与宋诗人的心境是大不相同的。因而,唐诗与宋诗又很多不同之处。

最典型的莫如李白。他在《将进酒》里劈头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说的跟真的一样。黄河之水怎么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呢?难怪一位领导干部大为恼火:李白尽是胡扯,黄河不是发源于巴颜咯拉山嘛!但人们还是相信李白所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诗,有讲理的。即用诗的语言去议论、去说明某种情理、道理或哲理。
   
这类诗,古人谓之理趣诗。宋人包恢《答曾子华论诗》云: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包氏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是理趣浑然。说理,要说得有趣,避免空乏、枯燥,且要自然胶合,浑然一体,而非硬贴上去的两张皮,这就构成理趣诗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即言此而意彼,深入而浅出,理隐而趣显,读来轻松愉悦,耐人寻思,思有所得,进而产生某种精神上的快感,得到某种哲理的启智。
  因此,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认为,富于理趣的诗,贵浑浑灏灏,元气结成,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趣盎然,斯为上乘。这是不错的。
  唐代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是大气磅礴的写景诗,末两句形象地说明了要得到新的收获,当须更加努力奋斗的道理;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出了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充满着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由于当时理学盛行的关系,宋代的理趣诗比较多。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启发人们要看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朱熹的《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的是读书的两种境界:开始觉得费力,后来工夫用到,便觉灵活自如。这类理趣诗,相比之下,较之那些抽象空泛、枯燥乏味的说教论理诗,要耐读的多。
  再看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添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很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粗看是写景,实则有借景喻理:上山不易,下山也有难啊,故莫错喜欢,因为那山总是一岭接一岭,一峰连一峰,那障碍总是一个接一个的,所以切不可盲目沾沾自喜,停滞不前。爬山若此,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事业的进程中,不也是这样么?诗,平白如话,意丰辞浅,理趣盎然,实为难得。
  须指出,理趣诗首先是诗,因而诗中的,也是脱离不了形象思维的,亦即或寓理于形,或融理于景,或寄理于物,或置理于事——总是伴随着形象的。——象杨万里上诗中的就是和下岭等形象联系在一起的;——象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就是和等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否则,没有形象,诗趣遍无所依托,诗理便成说教。这是诗之大忌。
 总而言之,诗的别趣应该属于艺术美学的范畴,同时也应是诗人在艺术上的一种追求。现在我们的某些诗所以不大受欢迎,其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板着面孔严肃地说教的多,而富于生活情趣的少。因此,我们似乎有必要提倡一下:诗当有别趣美。诗人应努力以谈笑风升的形象去感染读者;让读者在微笑的字里行间,去领略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妙谛。味欲其鲜,趣欲其真。(《随园诗话》)当然,说诗有别趣,应是以不失诗味为基础的。有趣有味,方能脍炙人口;否则,故作别趣,淡然无味,反而会令人反感。所以,时人郭绍虞先生强调说:别趣者不堕于恶趣。(《神韵与格调》)别趣是智慧的流露,恶趣是浅薄的表现。这应该是很清楚的。

【学生习得,教师评定】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大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上这两个,竟再找不出这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说得对不对?为什么?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香菱说得不仅对,而且妙,看“似无理”,想来有意。她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艺术境界。给“孤烟”加上个“直”字,就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整个大漠单调而苍茫,圆圆的“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大河”背后,又是多么空旷、寂静啊。一幅旷远、荒凉、寂静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孤寂的感受。严沧浪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著名诗论,是说写诗读诗,不能以自然物理现象来理解、评析诗词的意思。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答:(1)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2)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4.阅读的诗,完成题目。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

2)明朝杨慎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对此,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1)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2)杨慎的观点不对。①错在误解“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或误解了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方法;②既然是写江南春色,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3)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另一方面也暗含对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的讽刺。(意对即可)
  5.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