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字疗法及万宝功能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wxhqyfpy 2014-09-14

八字疗法及万宝功能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病例一八字疗法及万宝功能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病例一:吴**,女,71岁.患者主诉双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一年余.畏寒怕冷,血压170/100mmHg,经常头晕眼花,尿频,晚上更为明显,多达十次。患者由于双膝关节痛得厉害,走路及上下楼梯都受限制,要求为她解决双膝关节疼痛的问题,随即用八字针法为其针刺,考虑患者久病体虚,为其开高能量点,腰三针及大椎,并在对应的双肘并节找到最压痛的点一并针刺,并让患者活动双膝关节,针毕,让患者自行按膝关节压痛处及走路及上下楼梯,诉疼痛减轻并不太明显,随即寻找膝关节瘀络处点刺放血,双膝关节都给予点刺放血处理,患者依然疼痛减轻不太明显,心理有些纳闷,通常这类患者能在对应肘关节处能找到明显压能点的话针刺加上刺血处理,绝大部分患者当即都会疼痛明显减轻的,可这位患者却反应不明显,查腰三并无问题!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三天针刺疼痛依然不明显。考虑患者体质虚弱,仅针刺可能不行,于是给患者开了一周的万宝功能汤的基方,分开开的,一天一天的量,让患者自已回去煎,一周后再来针灸,还是给患者同样的针灸处理,效果很明显,当即上下楼梯明显轻松!

病例二:徐**,男46岁。患者诉胸部灼烧感反复发作八年多,平时不工作时如常人,每劳累后就发作,胸部烧灼感,严重时会向两乳房处扩散,得休息后才能慢慢缓解!经多家医院做遍所有检查,胸透、心电图、胃镜、生化及血常规等,各项指标正常。医院说无病,建议回家好好休息,更谈不上治疗了!查患者的胸前膻中部压痛明显,后背督脉上查无明显反应,经反复按压后找出腰5处轻微的与其它椎体不一样的痛感.首次决定给患者整个后背刮痧,以疏通膀胱经,刮痧的过程中患者感觉刮到双肩胛骨一带的时侯非常的痛苦,很难坚持的样子,但肩胛骨以下,腰部地方却没有太大的不舒服感.刮痧拔罐后背部出现很多紫黑色痧疹,当天未给予针刺,第二天给患者按八字针刺处理,高能量点,腰三针,大椎,对应区(腰五的位置),第三天,患者诉没有什么效果,昨天在家搬了些重物后依然胸部发烧感,按压胸前膻中处仍然痛感明显,此次决定改为刺血,在腰五处点刺几针后拔罐放血很多暗黑色的血。第二天患者高兴地说自已按压前胸已无痛感,当天未给予针刺,三天后让其过来,三天后患者来的时侯诉其干活时烧灼感已不明显,只有稍微不适!观其背部大部分罐印已退,再给他刮痧,患者已无前次那样痛苦的感觉![小插一下,本人喜欢刮痧疗法,尤其是风湿病,颈肩腰腿痛患者,首次治疗时都喜欢给其刮一刮,(工具不是刮痧板而是竹罐)膀胱经是人体的排毒的一条很好的通道,通过皮毛也是排病的一条途径.

病例三:李**,女,42岁,患者诉右前胸胀痛伴发热感反复发作四年余.患者诉四年前不小心被一木头扎伤,当时未作系统治疗,之后一直反复胀痛伴发热感,看过几位医生按跌打损伤治疗,效果不太显著,经其妹介绍找我治疗,当时我未给她吃任何的中药,按八字理论给其开高能点及在其左臀部对应区扎针,连续三天效果不太明显,因其臀部肌肉肥厚不好找点也不方便针刺,随改为在后背肩胛骨区找到一显著压痛点,直接在这压痛点点刺拔罐放出紫黑色血约10ML左右,第二天患者诉胸前部很轻松,之后隔了四天再给患者同样的点刺放血操作,前后放血两次患者胸部至今未再有过发热感及胀痛不适。

病例四范*,男,76岁,退休老干部,患者诉右臀部及下肢疼痛不适一年余,曾在我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针灸配合理疗一月余,疗效时好时坏.半个月前因气侯变化突感症状加重,活动受限,经人介绍来我康复中心求治,查腰无明显压痛,右秩边穴,右环跳,及右阳陵泉压痛明显.随即在左秩边、左环跳、左阳陵泉针刺,针毕令患者下床活动,患者当即感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轻松,这样给患者针灸半月,临床症状基本消除。

 

病例五:彭**,女,57岁,患者诉腰部及大小腿疼痛不适四年余,近一月明显加重,经几处中药,按摩,针灸,注射没有好转,反而出现加重的趋势,来我康复中心时由其丈夫用三轮车载过来的,下地时一拐一拐的明显.自诉难于直立.查其腰部L4、L5压痛特别明显,秩边、环跳、承扶、委中、及承山均压痛明显,先给患者行手法复位,后在其胸前对应区找点用刃针针刺三针,后患者当即可下地行走,自感从未有过的轻松感,步态基本正常。这样给患者针灸配合外敷药及外贴膏药一周,疼痛明显好转,查腰时原L4、L5不痛,骶椎出现新的压痛,再查胸前反应点也出现新的变化。再在新的反应区用刃针针刺,患者前后治疗约半月,临床症状基本消除。

病例六:张**,女,51岁.患者诉腰部酸疼不适,甚者如折(似有人用扁担抽一样)反复发作五年余.查此患者胸前有一明显压痛点,并伴有青筋一条。心中治疗就更有底了,随按八字疗法给其开高能部,腰三针及大椎、对应区,并在青筋处点刺拔罐出血。这样结合万宝功能汤内服20天,针刺五次,刺血二次,临床基本痊愈。

小结一下:病例一,当我们机体能量不足的时侯,需要给机体补充能量物质,在能量不足的时侯,单纯的针灸效果是不明显的,必须得针药结合.这体现我们八字疗法是个针药结合的疗法.病例二,八字疗法不排除其它疗法,可用八字的理论指导,在对应治疗其实施其它的治疗手段,如刺血疗法、点按、贴膏药等,如痛风的患者、痔疮的患者我们可用八字理论指导在对应治疗区点刺放血。病例三和病例四,指在说明八字疗法的理论当中,阴阳、相对、平衡、反应中的“相对”概念中,通常八字针法是手对足,胸部对应腰臀部,可有时当们按这种疗法取穴不方便时可否手对手,或足对足?等高同部位对应取穴?前胸对后背呢?我以为有时这样针刺的效果也很好,优点是取进针点更加容易、方便易找。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病例五:说明的是病穴相应,病变穴变,病退穴消的概念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每次进针时都应揣穴,而不能每次都扎同个部位一成不变。病例二、病例六,说明八字理论,大道至简,有时我们按八字理论指导,活用一些治疗方法,一些疑难的病有时处理起来会变得很简单。在八字理论的“反应”当中,反应是本疗法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在任何事物内出现任何变化时,都有着它的内在因素的变化反应,在任何疾病的发生中也都有着它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的反应表现,就像病例六中,即在胸部找到一明显的青筋就是本例的疾病“反应”。

学过八字和了解八字的人都知道,八字用刃针是它的主要针刺工具,但有时用刃针针刺产生“吱吱”的声音及痛感患者有时很难接受,那么我们可否在临床当中尽可能地把针刺产生的痛感降到最低呢?答案是可以的。方法1、我们可在针刺前先在要进针的部位四周揉按片刻,以使气血宣散,然后再进针,本人体会有转移病家的注意力,减轻针刺的痛感和防止刺伤血管和脏器的作用。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当然这里是指毫针,但用刃针时也可揉按令气散,但进针则不应徐入而应快入直抵骨膜。方法2、随咳进针,就是针刺时让病人咳嗽几声,这就叫随咳进针法,记载于窦杰的《针经指南》,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是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缓解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避免晕针;二是咳嗽可以宣散气血,提高疗效。针刺的同时让病人活动患部,更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通过上面的方法可以减轻进针时患者产生的痛苦,让患者相对更容易接受针灸的治疗。

下面谈谈万宝功能汤

“万宝功能汤”是八字疗法创始人李柏松先生学习大量古典中医书籍并经反复多次以身试药后提出的,它由车头车尾和车厢方组成。化学物质”的补充---主要是以“万宝功能汤”为主。最近本人运用“八字疗法”中的针刺方法与“万宝功能汤”相结合治愈了很多的疑难杂症。刚开始我对“万宝功能汤”很是不屑一顾,一是看它药物之多,表面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不像一组方剂,倒像是一组药物的堆叠,二是剂量之大不放心,如方中的“附子片<?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120克,据药理和临床常用量一时难于接受。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用“万宝功能汤”。后来经常到房间八字房间听课,多次听到阿哥老师、古风老师讲起万宝功能汤的功效时才引起重视。近几个月来,我用“万宝功能汤”,非常之多,几乎天天都在用,十个患者就有八个是喝万宝功能汤的,再结合八字疗法效果都比较理想,刚喝万宝功能汤的病患,有的患者会出现一些“不适的反应”,即服药初期有的患者会感到肚子有点痛、拉肚子、身体有点倦怠乏力等。持续反应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人1-2天,有些人持续4-5天,另一部分人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大部分人反应是2-3天。临床中病程久的、病情较重的、服用西药时间较长的,出现好转反应的机率会大一些,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出现这些反应而感到担心,更不要因此失去对万宝功能汤使用的信心。须知这是好转反应。如果病患反应特别强烈就停药2-3天,反应缓解之后,再少量服用渐增至正常使用量。此后,一般不会再出现那么强烈的反应了。为了避免好转反应的难受程度,对于某些可能或容易发生好转反应的患者(如长期患病、长期服药者),首次饮药量可以小些,让身体有一个慢慢适应过程,再逐渐增加至正常服用量。再者我们应该都应事先和患者交待清楚,让他们出现此反应时不用担心是药的毒付作用,避免更多的解释!

    由于考虑一些久病的患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熬药的确是件很麻烦、很费时的事,特别是上班一族没时间去熬药,我通常是让药房用煎药机熬好,十天一熬,分二十袋包装的。这样服用就很方便了。至于使用量是在原方剂量的基础上乘以2.5。即附子150克、干姜150克、甘草75克……以此类推,煎法是先浸泡一个小时,再熬一个小时(附子先煎半个小时,再合其它的药再煎半个小时,*我这里使用的是药房的附子片,加工过的)。对于分开煎的,一付一付的,我使用的方法是在平均一天使用量的基础上要高些,如附子片15-30克,干姜15-30克,甘草10-15克……以此类推,煎法同上。历来医家均认为“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守而不走”。干姜配附子能走能守而药力迅速持久,是很好的配对药物,温中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得以加强,而附子的毒性得到有效的克制。附子无干姜则不热,干姜配附子则毒减,还有方中甘草可以起降低附子毒的作用,所以这样的用量我们不用太担心会出现附子中毒。

QQ:1551520560

 

 :吴**,女,71岁.患者主诉双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一年余.畏寒怕冷,血压170/100mmHg,经常头晕眼花,尿频,晚上更为明显,多达十次。患者由于双膝关节痛得厉害,走路及上下楼梯都受限制,要求为她解决双膝关节疼痛的问题,随即用八字针法为其针刺,考虑患者久病体虚,为其开高能量点,腰三针及大椎,并在对应的双肘并节找到最压痛的点一并针刺,并让患者活动双膝关节,针毕,让患者自行按膝关节压痛处及走路及上下楼梯,诉疼痛减轻并不太明显,随即寻找膝关节瘀络处点刺放血,双膝关节都给予点刺放血处理,患者依然疼痛减轻不太明显,心理有些纳闷,通常这类患者能在对应肘关节处能找到明显压能点的话针刺加上刺血处理,绝大部分患者当即都会疼痛明显减轻的,可这位患者却反应不明显,查腰三并无问题!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三天针刺疼痛依然不明显。考虑患者体质虚弱,仅针刺可能不行,于是给患者开了一周的万宝功能汤的基方,分开开的,一天一天的量,让患者自已回去煎,一周后再来针灸,还是给患者同样的针灸处理,效果很明显,当即上下楼梯明显轻松!

病例二:徐**,男46岁。患者诉胸部灼烧感反复发作八年多,平时不工作时如常人,每劳累后就发作,胸部烧灼感,严重时会向两乳房处扩散,得休息后才能慢慢缓解!经多家医院做遍所有检查,胸透、心电图、胃镜、生化及血常规等,各项指标正常。医院说无病,建议回家好好休息,更谈不上治疗了!查患者的胸前膻中部压痛明显,后背督脉上查无明显反应,经反复按压后找出腰5处轻微的与其它椎体不一样的痛感.首次决定给患者整个后背刮痧,以疏通膀胱经,刮痧的过程中患者感觉刮到双肩胛骨一带的时侯非常的痛苦,很难坚持的样子,但肩胛骨以下,腰部地方却没有太大的不舒服感.刮痧拔罐后背部出现很多紫黑色痧疹,当天未给予针刺,第二天给患者按八字针刺处理,高能量点,腰三针,大椎,对应区(腰五的位置),第三天,患者诉没有什么效果,昨天在家搬了些重物后依然胸部发烧感,按压胸前膻中处仍然痛感明显,此次决定改为刺血,在腰五处点刺几针后拔罐放血很多暗黑色的血。第二天患者高兴地说自已按压前胸已无痛感,当天未给予针刺,三天后让其过来,三天后患者来的时侯诉其干活时烧灼感已不明显,只有稍微不适!观其背部大部分罐印已退,再给他刮痧,患者已无前次那样痛苦的感觉![小插一下,本人喜欢刮痧疗法,尤其是风湿病,颈肩腰腿痛患者,首次治疗时都喜欢给其刮一刮,(工具不是刮痧板而是竹罐)膀胱经是人体的排毒的一条很好的通道,通过皮毛也是排病的一条途径.

病例三:李**,女,42岁,患者诉右前胸胀痛伴发热感反复发作四年余.患者诉四年前不小心被一木头扎伤,当时未作系统治疗,之后一直反复胀痛伴发热感,看过几位医生按跌打损伤治疗,效果不太显著,经其妹介绍找我治疗,当时我未给她吃任何的中药,按八字理论给其开高能点及在其左臀部对应区扎针,连续三天效果不太明显,因其臀部肌肉肥厚不好找点也不方便针刺,随改为在后背肩胛骨区找到一显著压痛点,直接在这压痛点点刺拔罐放出紫黑色血约10ML左右,第二天患者诉胸前部很轻松,之后隔了四天再给患者同样的点刺放血操作,前后放血两次患者胸部至今未再有过发热感及胀痛不适。

病例四范*,男,76岁,退休老干部,患者诉右臀部及下肢疼痛不适一年余,曾在我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针灸配合理疗一月余,疗效时好时坏.半个月前因气侯变化突感症状加重,活动受限,经人介绍来我康复中心求治,查腰无明显压痛,右秩边穴,右环跳,及右阳陵泉压痛明显.随即在左秩边、左环跳、左阳陵泉针刺,针毕令患者下床活动,患者当即感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轻松,这样给患者针灸半月,临床症状基本消除。

 

病例五:彭**,女,57岁,患者诉腰部及大小腿疼痛不适四年余,近一月明显加重,经几处中药,按摩,针灸,注射没有好转,反而出现加重的趋势,来我康复中心时由其丈夫用三轮车载过来的,下地时一拐一拐的明显.自诉难于直立.查其腰部L4、L5压痛特别明显,秩边、环跳、承扶、委中、及承山均压痛明显,先给患者行手法复位,后在其胸前对应区找点用刃针针刺三针,后患者当即可下地行走,自感从未有过的轻松感,步态基本正常。这样给患者针灸配合外敷药及外贴膏药一周,疼痛明显好转,查腰时原L4、L5不痛,骶椎出现新的压痛,再查胸前反应点也出现新的变化。再在新的反应区用刃针针刺,患者前后治疗约半月,临床症状基本消除。

病例六:张**,女,51岁.患者诉腰部酸疼不适,甚者如折(似有人用扁担抽一样)反复发作五年余.查此患者胸前有一明显压痛点,并伴有青筋一条。心中治疗就更有底了,随按八字疗法给其开高能部,腰三针及大椎、对应区,并在青筋处点刺拔罐出血。这样结合万宝功能汤内服20天,针刺五次,刺血二次,临床基本痊愈。

小结一下:病例一,当我们机体能量不足的时侯,需要给机体补充能量物质,在能量不足的时侯,单纯的针灸效果是不明显的,必须得针药结合.这体现我们八字疗法是个针药结合的疗法.病例二,八字疗法不排除其它疗法,可用八字的理论指导,在对应治疗其实施其它的治疗手段,如刺血疗法、点按、贴膏药等,如痛风的患者、痔疮的患者我们可用八字理论指导在对应治疗区点刺放血。病例三和病例四,指在说明八字疗法的理论当中,阴阳、相对、平衡、反应中的“相对”概念中,通常八字针法是手对足,胸部对应腰臀部,可有时当们按这种疗法取穴不方便时可否手对手,或足对足?等高同部位对应取穴?前胸对后背呢?我以为有时这样针刺的效果也很好,优点是取进针点更加容易、方便易找。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病例五:说明的是病穴相应,病变穴变,病退穴消的概念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每次进针时都应揣穴,而不能每次都扎同个部位一成不变。病例二、病例六,说明八字理论,大道至简,有时我们按八字理论指导,活用一些治疗方法,一些疑难的病有时处理起来会变得很简单。在八字理论的“反应”当中,反应是本疗法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在任何事物内出现任何变化时,都有着它的内在因素的变化反应,在任何疾病的发生中也都有着它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的反应表现,就像病例六中,即在胸部找到一明显的青筋就是本例的疾病“反应”。

学过八字和了解八字的人都知道,八字用刃针是它的主要针刺工具,但有时用刃针针刺产生“吱吱”的声音及痛感患者有时很难接受,那么我们可否在临床当中尽可能地把针刺产生的痛感降到最低呢?答案是可以的。方法1、我们可在针刺前先在要进针的部位四周揉按片刻,以使气血宣散,然后再进针,本人体会有转移病家的注意力,减轻针刺的痛感和防止刺伤血管和脏器的作用。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当然这里是指毫针,但用刃针时也可揉按令气散,但进针则不应徐入而应快入直抵骨膜。方法2、随咳进针,就是针刺时让病人咳嗽几声,这就叫随咳进针法,记载于窦杰的《针经指南》,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是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缓解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避免晕针;二是咳嗽可以宣散气血,提高疗效。针刺的同时让病人活动患部,更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通过上面的方法可以减轻进针时患者产生的痛苦,让患者相对更容易接受针灸的治疗。

下面谈谈万宝功能汤

“万宝功能汤”是八字疗法创始人李柏松先生学习大量古典中医书籍并经反复多次以身试药后提出的,它由车头车尾和车厢方组成。化学物质”的补充---主要是以“万宝功能汤”为主。最近本人运用“八字疗法”中的针刺方法与“万宝功能汤”相结合治愈了很多的疑难杂症。刚开始我对“万宝功能汤”很是不屑一顾,一是看它药物之多,表面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不像一组方剂,倒像是一组药物的堆叠,二是剂量之大不放心,如方中的“附子片<?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120克,据药理和临床常用量一时难于接受。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用“万宝功能汤”。后来经常到房间八字房间听课,多次听到阿哥老师、古风老师讲起万宝功能汤的功效时才引起重视。近几个月来,我用“万宝功能汤”,非常之多,几乎天天都在用,十个患者就有八个是喝万宝功能汤的,再结合八字疗法效果都比较理想,刚喝万宝功能汤的病患,有的患者会出现一些“不适的反应”,即服药初期有的患者会感到肚子有点痛、拉肚子、身体有点倦怠乏力等。持续反应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人1-2天,有些人持续4-5天,另一部分人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大部分人反应是2-3天。临床中病程久的、病情较重的、服用西药时间较长的,出现好转反应的机率会大一些,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出现这些反应而感到担心,更不要因此失去对万宝功能汤使用的信心。须知这是好转反应。如果病患反应特别强烈就停药2-3天,反应缓解之后,再少量服用渐增至正常使用量。此后,一般不会再出现那么强烈的反应了。为了避免好转反应的难受程度,对于某些可能或容易发生好转反应的患者(如长期患病、长期服药者),首次饮药量可以小些,让身体有一个慢慢适应过程,再逐渐增加至正常服用量。再者我们应该都应事先和患者交待清楚,让他们出现此反应时不用担心是药的毒付作用,避免更多的解释!

    由于考虑一些久病的患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熬药的确是件很麻烦、很费时的事,特别是上班一族没时间去熬药,我通常是让药房用煎药机熬好,十天一熬,分二十袋包装的。这样服用就很方便了。至于使用量是在原方剂量的基础上乘以2.5。即附子150克、干姜150克、甘草75克……以此类推,煎法是先浸泡一个小时,再熬一个小时(附子先煎半个小时,再合其它的药再煎半个小时,*我这里使用的是药房的附子片,加工过的)。对于分开煎的,一付一付的,我使用的方法是在平均一天使用量的基础上要高些,如附子片15-30克,干姜15-30克,甘草10-15克……以此类推,煎法同上。历来医家均认为“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守而不走”。干姜配附子能走能守而药力迅速持久,是很好的配对药物,温中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得以加强,而附子的毒性得到有效的克制。附子无干姜则不热,干姜配附子则毒减,还有方中甘草可以起降低附子毒的作用,所以这样的用量我们不用太担心会出现附子中毒。

QQ:15515205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