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马寺 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

 云天123 2014-09-15

沾岭南来是此峰,峰头云气护寒冬。

天低远岫林俱暝,日堕阴崖雪半封。

千古按图空作马,万年为瑞合从龙。

因占赵地如牛象,一统山河岂易逢。

――《石马寒云》 明 乔宇(1463-1531 吏部尚书)

 

提起昔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寨,而说到昔阳古八景之首的“石马寒云”,一般人却知之甚少。从昔阳县城驱车,一路怪石嶙峋,清泉绕流,随着窗外景色的变化,颇有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之感,石马村的石马山,石马山上的石马寺就在不经意间进入我的视野,虽不是碧顶红墙的高大殿堂,但更具山区小寺的清雅秀静。不同于云岗、龙门几处著名石窟的皇宫气派,这里更像“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

我的第一印象这座寺藏风得水,极其美观洒脱,整个寺院坐东向西,全部裸呈在溪边的山坡上,重楼玉宇,亭榭台阁,如同用积木垛起来的一样。虽然偏居一隅,论起年代却是地道的老资格,它的“文化资历”已越过所有的唐代寺院。寺中一位颇具文化气质的年轻僧人告诉我,寺中石碑记载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这里已经动工开凿佛像,3个石窟,100多佛龛,1300多尊石佛静静地凝神眺望着对岸的青山,相看两不厌已然近1500年。石马寺始凿佛像于一大孤石上,取名石佛寺。隋唐时继续镌造,到唐朝,传说李世民在此遇险,被神马所救,便赐赠此寺神马一对,故易名石马寺。昔阳旧时八景之一“石马寒云”也是缘于这对石马。相传这对石马每逢天气变化,雨雪降临之前,马口内便会喷云吐雾,将寺庙笼罩在一片烟霞雾霭之中。我推测它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而隐幻出一种天上宫阙的朦胧感觉。

进入寺内,更感小寺的神奇。整座石马寺红石铺院,白砂石砌墙,摩崖石刻造像,石马、石桥、石碑、石牌坊,仿佛是石头的世界。寺院虽小巧精致,却布局合理,现存四组建筑自北至南横列有序。一进山门,正面宋代建造的大雄宝殿气势雄宏,殿前一双石马分立两侧。大雄宝殿正壁为天然巨石雕凿的摩崖石窟造像,北与观音阁相连,南与子孙殿相接,木构建造依巨石而建,浑然一体,或殿或廊,匠心独具。总观寺院整体,布局因地而置,结构合理紧凑,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稳重,又显得灵活、多变,不具呆板。

石马寺是一座石刻造像与寺庙建筑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寺内所有石刻造像雕凿在三块砂岩巨石的七个崖面上,虽没有都城石窟的雄宏壮观,但却不失石雕艺术的高雅品位,壁上千佛,蔚为壮观,古人的虔诚之心由此可鉴。

尤为珍贵的是石马寺内北魏时期的造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主要有三个石窟、两个五米大龛、三个方形小龛、西崖龛造像和摩崖浮雕礼佛图,特别是南崖五米大龛造像,主尊面相威严,身躯端立;衣裾层叠翻覆,飘逸飞扬,给人一种重心向下的“力”感。左右胁侍菩萨,长颈秀目,面带笑意,温情洒脱,余味隽永。整铺造像给人以宁静、高超、飘逸、睿智和对世界一切的超脱之感,是石马寺北魏造像的精品。西崖浮雕礼佛图,造像形态均为静态,但由于整体构图的行列气氛和方向的引导,给人以静中见动,动中有静之感。更让人惊奇的是大雄宝殿内的龙洞,这处秘室是寺内最大的一个石窟,是最近收拾寺院才发现的奇观,据说是为避史书中说的灭佛,藏身藏经修的。龙洞拱门上方精美的坐佛和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供养人像,衣着的华丽依稀可见,洞内侧壁上的坐佛,虽然侵蚀严重,但仍能感受到其安详的面容和超脱的心境。

隋唐及以后造像主要分布于第一块巨石的北崖、南崖、东崖,第二块巨石的北崖。佛像造型特点重在神似,姿态舒展自如,表情温和亲切,似乎不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灵。其中有一尊自在观音造像,身体微斜,一手支地,安态自如,而不失娴雅风度,雕凿工艺十分精湛,漂亮优雅极了!

亲临太行深处的石马古寺,漫步于林木蓊郁的幽雅环境里,欣赏着精湛的石刻艺术,古朴的木构建筑,聆听着各种神话传说,自然而然联想到当年这里佛事活动的盛景,似乎感到自己也身临于佛国之中。经历了千年时光的洗磨,石马寺内石雕虽然许多已经残缺不全,但正是这些风化而班驳的艺术杰作,带给我们厚重的历史气息,把历史的年轮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古人的膜拜中产生无限的遐想……

 

攻略:

地址:昔阳县城西南12公里的大寨镇石马村

交通:昔阳县城有发往石马村的乡村公交可到达,自驾可经太原或石家庄,由石太高速至平定出高速公路,向昔阳方向行驶35公里即到。

住宿:昔阳县城有各种档次宾馆,大寨旅游区有农家乐可入住。

特产:大寨核桃露 手工压饼 布老虎 昔阳沙棘  黑枣酒  盖柿

周边:大寨  昔阳古城  娘子关  固关

沾岭南来是此峰,峰头云气护寒冬。

天低远岫林俱暝,日堕阴崖雪半封。

千古按图空作马,万年为瑞合从龙。

因占赵地如牛象,一统山河岂易逢。

――《石马寒云》 明 乔宇(1463-1531 吏部尚书)

 

提起昔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寨,而说到昔阳古八景之首的“石马寒云”,一般人却知之甚少。从昔阳县城驱车,一路怪石嶙峋,清泉绕流,随着窗外景色的变化,颇有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之感,石马村的石马山,石马山上的石马寺就在不经意间进入我的视野,虽不是碧顶红墙的高大殿堂,但更具山区小寺的清雅秀静。不同于云岗、龙门几处著名石窟的皇宫气派,这里更像“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

我的第一印象这座寺藏风得水,极其美观洒脱,整个寺院坐东向西,全部裸呈在溪边的山坡上,重楼玉宇,亭榭台阁,如同用积木垛起来的一样。虽然偏居一隅,论起年代却是地道的老资格,它的“文化资历”已越过所有的唐代寺院。寺中一位颇具文化气质的年轻僧人告诉我,寺中石碑记载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这里已经动工开凿佛像,3个石窟,100多佛龛,1300多尊石佛静静地凝神眺望着对岸的青山,相看两不厌已然近1500年。石马寺始凿佛像于一大孤石上,取名石佛寺。隋唐时继续镌造,到唐朝,传说李世民在此遇险,被神马所救,便赐赠此寺神马一对,故易名石马寺。昔阳旧时八景之一“石马寒云”也是缘于这对石马。相传这对石马每逢天气变化,雨雪降临之前,马口内便会喷云吐雾,将寺庙笼罩在一片烟霞雾霭之中。我推测它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而隐幻出一种天上宫阙的朦胧感觉。

进入寺内,更感小寺的神奇。整座石马寺红石铺院,白砂石砌墙,摩崖石刻造像,石马、石桥、石碑、石牌坊,仿佛是石头的世界。寺院虽小巧精致,却布局合理,现存四组建筑自北至南横列有序。一进山门,正面宋代建造的大雄宝殿气势雄宏,殿前一双石马分立两侧。大雄宝殿正壁为天然巨石雕凿的摩崖石窟造像,北与观音阁相连,南与子孙殿相接,木构建造依巨石而建,浑然一体,或殿或廊,匠心独具。总观寺院整体,布局因地而置,结构合理紧凑,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稳重,又显得灵活、多变,不具呆板。

石马寺是一座石刻造像与寺庙建筑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寺内所有石刻造像雕凿在三块砂岩巨石的七个崖面上,虽没有都城石窟的雄宏壮观,但却不失石雕艺术的高雅品位,壁上千佛,蔚为壮观,古人的虔诚之心由此可鉴。

尤为珍贵的是石马寺内北魏时期的造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主要有三个石窟、两个五米大龛、三个方形小龛、西崖龛造像和摩崖浮雕礼佛图,特别是南崖五米大龛造像,主尊面相威严,身躯端立;衣裾层叠翻覆,飘逸飞扬,给人一种重心向下的“力”感。左右胁侍菩萨,长颈秀目,面带笑意,温情洒脱,余味隽永。整铺造像给人以宁静、高超、飘逸、睿智和对世界一切的超脱之感,是石马寺北魏造像的精品。西崖浮雕礼佛图,造像形态均为静态,但由于整体构图的行列气氛和方向的引导,给人以静中见动,动中有静之感。更让人惊奇的是大雄宝殿内的龙洞,这处秘室是寺内最大的一个石窟,是最近收拾寺院才发现的奇观,据说是为避史书中说的灭佛,藏身藏经修的。龙洞拱门上方精美的坐佛和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供养人像,衣着的华丽依稀可见,洞内侧壁上的坐佛,虽然侵蚀严重,但仍能感受到其安详的面容和超脱的心境。

隋唐及以后造像主要分布于第一块巨石的北崖、南崖、东崖,第二块巨石的北崖。佛像造型特点重在神似,姿态舒展自如,表情温和亲切,似乎不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灵。其中有一尊自在观音造像,身体微斜,一手支地,安态自如,而不失娴雅风度,雕凿工艺十分精湛,漂亮优雅极了!

亲临太行深处的石马古寺,漫步于林木蓊郁的幽雅环境里,欣赏着精湛的石刻艺术,古朴的木构建筑,聆听着各种神话传说,自然而然联想到当年这里佛事活动的盛景,似乎感到自己也身临于佛国之中。经历了千年时光的洗磨,石马寺内石雕虽然许多已经残缺不全,但正是这些风化而班驳的艺术杰作,带给我们厚重的历史气息,把历史的年轮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古人的膜拜中产生无限的遐想……

 

攻略:

地址:昔阳县城西南12公里的大寨镇石马村

交通:昔阳县城有发往石马村的乡村公交可到达,自驾可经太原或石家庄,由石太高速至平定出高速公路,向昔阳方向行驶35公里即到。

住宿:昔阳县城有各种档次宾馆,大寨旅游区有农家乐可入住。

特产:大寨核桃露 手工压饼 布老虎 昔阳沙棘  黑枣酒  盖柿

周边:大寨  昔阳古城  娘子关  固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