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瓦房店历史遗迹简介

 放牛的那个小孩 2014-09-15
瓦房店历史遗迹简介
  瓦房店历史悠久,已发现各历史时期的古遗址、墓葬、窖藏、古建筑等有300余处,其中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大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古龙山遗址是大连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有人类活动痕迹的遗址,距今约17000年。复州古城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复州碑碣的碑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古龙山遗址  位于祝华街道龙山村的古龙山,俗称“窟窿山”,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1981年3月当地村民在采石时发现一处长约60米的石灰岩  洞,洞内堆满了脊椎动物化石。1981年秋和1982年夏大连自然博物馆考古人员先后两次对古龙山洞穴进行发掘,发现各类脊椎动物化石上万件、人工打磨过的骨片和石器数百件。据考证,古龙山遗址是大连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有人类活动痕迹的遗址,距今约17000年。
  ●复州古城  位于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境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昔日雄伟壮观的古城几经变迁后,目前仅存东门瓮城残迹和东北城角50米长的一段城  墙。
  复州古城始建于辽代,初为土城。 明永乐四年(1406年)保定侯都指挥使蔡真来复州卫,将辽代的土城改建成石  城,面积比原来的土城小了三分之一。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州知州陈铨又将明代的石城改建成砖城,并在城墙上修了540个垛口。据说当时是按照复州境内8个满洲旗和1个蒙古旗的军人数目设计的,一旦发生战事,每旗出兵60名各守一个垛口。两年后竣工,陈铨写出工程告竣《恭纪四律》,诗中有“五十四层砖似铁,百千万块石为莹”的句子,说明城墙里边是石头外边是砖。陈铨的诗勒石砌在州衙西侧的狱神庙的墙壁上,他写的“清乾隆四十五年陈铨  建”悬碑一通嵌在东南城角的东面,诗中说“官如传舍终将去,入字悬碑讵可磨”,指的就是这块碑。
  复州古城有三个城门,东门曰明  通,南门曰迎恩,北门曰镇海,每个城门上都有城楼。清嘉庆六年(1801年)复州知州跃昌又在城墙的东南角上建一座魁星楼,与东南北三个高大的城门楼遥相映衬,使古城格外雄伟壮观。据《全辽志》记载:明代修的石城周长为四里三百步、高两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宽一丈五尺。清代修的砖城是在明朝的石城基础上修筑的,城的面积不变。复州古城改建成砖城后出现了四个景观:一是有块木头砌在东城墙上,称为“木搁砖”;二是南城墙的东面有部分墙面能反光,称为“镜儿石”;三是西城墙的里边部分石头上有黑线条,好似国画墨竹,称为“竹子石”;四是站在北门瓮城里以脚跺地能听到鸡叫声,称为  “鸡鸣地”,但试过的人都没听见鸡叫声,是真是假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永宁监城  位于永宁镇的中部,东接哈大公路,西临渤海,南与阎店乡为邻,北与土城乡接壤。据《复县志  略》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设辽东苑马寺(养马机关),下设六个监,永宁是其中的一监,永宁监的地名就是这样产生的。每监分管四个苑,永宁监管复州、龙潭、清河、深河四苑,其中复州苑在复州城的东关,龙潭苑在今得利寺镇的龙潭山,清河、深河二苑地址不 详。
  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今永宁镇建土城设监,嘉靖十四年(1535年),苑马寺卿杨最调金、复、盖三卫老百姓在土城的基础上砌成石城。石城设三门,东门曰寅宾,西门曰聚泉,南门曰日  永。古城高8米、周长1053米、池深5米、宽4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和万历五年(1577年)先后进行两次维修。
  永宁监城的规模仅次于复州城,自古以来就是复州城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明代在这里设养马机关;清代在此设“长社”(相当于今日的乡),管辖周围235个自然屯;民国时期在此设复县第五区和高等小学校;伪满时期在此设村公所(相当于乡)和警察署等;解放后先后在此地设区政府和人民公社机关及中、小学校等,至今仍是永宁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岚崮城子  从前称栾古关、栾古驿、岚崮堡,后来称为岚崮城子,位于岚崮山的东南侧今李店镇的岚崮村,城因山而得名。岚崮城子就是为设栾古关才建的。据记载,明代为防倭寇侵入在复州境内设栾古堡关,也称栾古关,有150名士兵把守。  
  岚崮城子为方形石城,周长一里一百零八丈、高约两丈。据《奉天通志》记载,麻河经过栾古城北为栾古驿故  址,栾古驿南设关曰栾古关。清时设栾古堡,据考证栾古关北一里处有村曰栾古店。城东小山上有烽火台,城内原有三义堂、正殿三间、山门一座,三义堂庙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庙院里有一座钟楼,管庙的董姓道士(正一派)在新中国成立前,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都敲钟警世。岚崮城子城墙早已倒塌,遗迹无存。
  ●羊官堡  位于复州城的西南部,仙浴湾镇境内,西临渤海,东靠莲花水库,始建于明代,南北长260米、东西宽160米、城墙高6-8米、宽3.4-4米。 《通志》称“杨官”,也称“盐官   堡”。据史料记载,明代为防备倭寇和外族人入侵,就在复州境内设羊官堡  关,有150名士兵把守,负责报警和接纳商旅。
  羊官堡有南北二门,北门上边嵌着刻有“羊官堡”三个字的石匾。城内有一眼古井和一座“真武庙”,城角和南部山上有烽火台。据说明代大将周遇吉曾在此处驻过军,到了清朝时撤销羊官堡关隘不再驻军后,当地居民就搬进城里居住。现今只有残城、古井和烽火台遗迹。
  从前羊官堡和莲花泡是复州地区的旅游胜地,每年夏秋两季有的人坐在柳树阴下持竿垂钓,有的人乘船撒网捕鱼、采摘莲藕菱角,有的人登上羊官古城观景赋诗。清代庠生张时和来此时写出“羊官何日误杨官,断碣模糊仔细  看。半壁石城衔落日,不堪久立海风 寒”的诗句。现今羊官堡城被定为大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城子  位于瓦房店市的西南部复州湾镇的金城村,南面为盐田,东西北三面环列丘陵,瓦房店通往五岛的火车在这里设复州湾火车站。金城子为石城,建筑面积与羊官堡相似,只有南  门,城门上石匾刻有“盐城”二字。据《复县志略》记载,明代在复州境内设炼铁军和煮盐军,说明那时还不会用海水去晒盐,而是把海水放在锅里煮出盐粒来,因为煮盐军驻在城里煮盐,所以称此城为盐城。清代撤销煮盐军,城里不驻军了,早年来复州垦荒的金姓农民就住进城里来,人们便将盐城改称金城子。
  金城子中心处有一座观音庙,金姓农民就在庙里做道士(属正一派,俗称伙居道),世代相传直至解放前。现今金城子的城墙和观音庙都已倒塌,遗迹无存。
  ●土城子  位于土城乡的土城村,东靠哈大公路,西临渤海,是土城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从辽阳到旅顺沿途设驿站,在复州境内设五十里寨、复州城、栾古驿三个驿站,南接石河驿,北接熊岳驿。天启元年(1621年)又在五十里寨设铺递,土城子是明代为设驿站和铺递而修   的。据《复县志略》记载,土城子的周长为一里一百二十六步(折合262米),只设南门。土城子所设的役夫数和任务,与栾古驿相同。
  清沿明制,仍在这里设驿站和铺  递。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设邮便所开办电报业务,将这里的驿站和铺递撤销了。现今土城子城墙因年久失修已倒塌根基无存。
  ●台子屯石棚  位于松树镇台子屯一个小山包上,坐北向南。石棚是在地面上竖立四块石板,上面盖块石板,做成墓室,又叫“石桌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后期的一种墓葬。现存上盖和左右后三面石板,前面那块石板不知去向。石棚里面现有一块供神用的座板,东西长1.70米、南北宽0.78米, 可能是石棚南面的立板。据说石棚早先是埋在土里的,因年代久远加上风吹雨淋,墓上的泥土逐渐脱落,石棚就裸露于地面。
  民国初年有个姓张的乡团队长来到石棚前许愿,求神保佑他带兵打胜仗,并许愿给石棚盖高庙、雕塑神像,永远祭祀。后来果真打了胜仗,他就盖起三间庙宇把石棚的前半部罩在庙里,在石棚里塑了娘娘神像,在石棚的后部塑了菩萨像,在庙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小  庙,在庙的左侧建了一座石钟楼,石柱两侧镌刻着“修庙宇千载不朽,筑钟楼万古流芳”,横批刻着“太山寺”,在庙前还修了三十九级石台阶。庙宇建成后人们很少叫“太山寺”而称“石棚  庙”。后来石棚庙被台子屯小学校改做教室使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庙被拆掉,石棚又重新露于地面。1979年石棚被定为旅大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被定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复州碑碣  复州碑碣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墓碑、庙碑、节孝碑、建桥碑、功德碑等。碑碣的形状有别,方头为  碑,圆头为碣。
  墓碑是子孙后代为标明先人的坟墓而立的碑,一般在碑面上只刻先人和立碑者的名字和立碑日期。镌刻碑文介绍祖籍以及歌颂先人功德的墓碑也有,但不多见。庙碑多数是建庙和重修庙宇的纪念碑,碑文除歌颂神佛有灵、保佑黎民百姓有功外,还镌刻捐款修庙人的姓名和捐款数目。据《复县志略》记载,全县有庙134座(包括今普兰店市的庙宇),大部分庙里有碑,少则一通,多则数通。数量最多的是娘娘宫,有石碑12通。《复县志略》记载了庙碑碑文18篇,有的碑文很有史料价值。
  贞节碑或节孝碑是指在封建社会里各地州县官发现境内出现了孝顺父母的子女或儿媳以及丧夫后守节不嫁的妇  女,就写奏折请求皇帝为孝亲守节者立碑表奖,凡是得到皇帝批准的在碑头上要刻上“圣旨”二字,说明竖碑是受皇封的;也有族人共议竖立的,碑头上镌刻“旌表”二字。这种碑文都是请县里有职位有名望的人给写的。碑文主要是歌颂碑主事迹。据《复县志略》记载的贤淑、义烈、完贞、贞孝的妇女有131名,其中大部分都得到了旌表,有的虽未立碑,但写有传记。许屯镇老爷庙村的“张氏牌坊”保存完整,被定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桥碑是复州境内最早为建桥而立的碑,位于今复州湾镇桥西村姚道庙屯东头的两通碑始建于明代,碑文记载着宫、王、巴三姓农民在老古河上建桥修路的事迹。另外在重修娘娘宫北滩石桥时,当地群众为颂扬娘娘宫僧人定志修桥补路的事迹立碑一通,由复县书法家张林屋撰文并书。
  功德碑是为颂扬官吏而立的碑。清代至民国年间复州境内先后立有功德碑三通: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毅军在今松树镇半拉山村驻军,军纪严明不害民,当地群众于半拉山村边为毅军大帅宋庆立了一通功德碑(此碑今日尚在);1914年城守尉王子卿为民请示上级免征了牲畜捐,当地群众为他立了一通功德碑;1917年复县知事程廷恒请求上级免征农民由营口往回运大粪种地的捐税,当地群众感德为其立碑。
  此外,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州陈铨修复州城告竣后恭纪四律,刻石留念,此碑尚在原复州衙门的室内墙壁上。 1925年复县公署由城里迁到瓦房店后,在政府院里立了一通迁署纪念碑(现存横山书院)。1991年春复州城镇农业银行办事处绿化环境时,在院里(甜水井巷东端南侧)挖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的青石卧碑一通,镌刻着清朝《学校条规》,为研究清代的教育性质、宗旨和目的提供了佐证(此碑现存横山书院)。
  ●娘娘宫  位于三台满族乡和长兴岛之间的一个小岛上,占地约40亩,坐北朝南,从西往东分为四个院落。娘娘宫的正前方是一座三开间的山门,内有四大天王的塑像。庙院里的东侧有一座钟楼,西侧有一座鼓楼,建筑造型优  美。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早晚庙里和尚都要敲钟警世。
  娘娘宫建在一米多高的台阶上,是一座五间飞檐高脊琉璃瓦房,朱漆明柱、花格门窗,檐下挂着“娘娘宫”黑底金字竖额一块,宫内供奉的是林默娘娘。神像是用檀香木雕成的,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并带有机关,触动木扭神像立即舞动,两侧是侍女塑像。东南沿海地区和港台等地供奉林默娘娘的庙宇称为妈祖庙,北方称为娘娘宫。传说娘娘宫这座庙是南方船户修的,除用当地石料外,其他砖瓦木料等都是从南方用船运来的。
  娘娘宫的正后方是天后宫,为五间古式瓦房(初建时为草房),朱门格扇,檐下挂着“天后宫”竖额,庙内塑有天后圣母和两名侍女的神像,塑像与宫内的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山门前有一座造型优美的戏楼,在东北沿海各地实属罕见。娘娘宫和佛殿的院里有苍松古柏花草和历代重修庙宇的石碑十余  通,碑身遍布青苔,字迹模糊难以辨  认。院内西墙外有一座小型关帝庙,宫的后墙外还有一座7米多高的玲珑塔,整体布局非常优美。
  几百年来复州城的永丰寺、复州湾镇杨树房的报恩寺等较大的庙宇都在娘娘宫的管理之下。这些庙宇都占有很多土地,由佃户种地僧人收租。娘娘宫的最后主持僧叫心一,新中国成立后还俗务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