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刘阿姨老伴去世之后情绪一直很低落,刘阿姨的女儿小华担心妈妈这样下去会得抑郁症,决定回去陪陪刘阿姨。一个月后,小华发现刘阿姨会参加社区活动,晚上还能出去散散步,跟邻居交流都没有问题,于是小华放心地回家了。但是问题还是出现了,刘阿姨变得很粘女儿,不停的找借口让小华回去看她…… 指导专家: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张柏芳 记者 殷鑫 通讯员 潘英媛 王媛 专家点评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张柏芳表示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不仅仅是老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状况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子女们了解老人精神状况时,不能只着眼于一些表面情况,而要深入了解老人的生活细节,比如晚上睡眠质量如何,是否多梦惊醒,参加活动是否投入等。全方位地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和日常细节,才能确定其精神状况如何。 一个月内,尽量多陪伴老人 很多老年人在老伴去世之后表现出情绪不佳,子女大都认为这是正常状况,并不重视,只是习惯性认为,时间才是疗伤的良药。案例中的小华值得很多人学习,她注意到了母亲的情绪不佳,并抽出时间陪伴她,但是她也忽视了很多生活的细节。 张柏芳表示老年人遇见重大事件或生活中的重要变化时,特别是丧偶,在一周至一个月间,老人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吃不下、睡不着,甚至不会照顾自己,经常陷入过去难以自拔等。 在这一时期,子女应尽量多陪伴老人,让其尽快走出阴影。如果一个月之后老人仍没有恢复基本正常状态,那么就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建议子女带其去看心理医生。 鼓励老人“走出去” 小华看到妈妈正常外出活动,认为妈妈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就放心回家了。 张柏芳提醒子女不要只看到老人可以参与活动就放心了,更应该深入了解老人在参加活动时的参与情况,是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容易走神,是否经常回忆过去,晚上睡觉是否失眠多梦等等。 张柏芳表示子女应该鼓励父母走出去,多参加活动,增加人际交际。不要因为老人回来说没意思、不想去就放弃。同时帮他联系一些以前熟悉的工友、同事、邻居等,帮助开始新的生活方式。 定期回家减少老人孤独感 案例中的刘阿姨变得很粘女儿,或是因为孤单。不停地打电话和找借口让女儿回家看她只是想找人陪伴。之前刘阿姨一直是与老伴一起生活,都是两个人。老伴离世,女儿又不在家,让她的孤单感猛然增加,令她感到不安。 张柏芳提出,现在的中年人忙于工作,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直接跟父母说明,约定一个固定的时间,例如每周六下午、每月尾数逢8的日子等。这样可以让老人放心,心中有期望。不会发生想子女,但是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回来,所以一直打电话或是找借口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