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虚》:两千年前的“反鸡汤”

 闻至 2014-09-15
来源:搜狐博客

《书虚》:两千年前的“反鸡汤”

/梁博宇

设想一下:某一天你正刷着人人或者微博,突然看到这样一条状态:

“战国时有一位公子叫做信陵君,看见有一只鹯追杀一只斑鸠,斑鸠到信陵君桌子底下躲避,却还是被鹯啄死了。信陵君以不能保护斑鸠为耻辱,设网捕获数十只鹯,责以击杀斑鸠之罪。‘杀鸠凶鸟’低头不敢仰视,信陵君便杀了它报仇。时人都说信陵君有情有义,及于鸟兽。为仁人者当如是。”你观之颇喜,鼠标一叩,点赞转发,理由有三:一是将此故事冠以己名,自表仁人之心;二是向不知此事的朋友炫耀,以彰文化底蕴;三是对这种心灵鸡汤段子见得太多,随手转发已成习惯,至于是否真实倒在其次。倘若这时有个人端出一本书,让全世界知道有个假段子被你转发了,你会作何反应?

王充,今天要谈的《书虚》的作者,就是这么个鸡汤里挑骨头的人物。

《书虚》出自文集《论衡》。论者,分析也;衡者,公道也。这位王充先生冒天下转发党之大不韪,专心大挑各路经典的毛病,分析评论,主持公道。要知道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儒生们可没今天网民骂两句了事的涵养。他们见王充毁孔谤孟,离经叛史,争着在王充的仕途上撒钉子,最后王充只得辞官归隐,潜心著述,终不违心。《论衡》一书漫漫八十五篇,关涉生死、鬼神、天人、经政,虽卷轶浩繁,却又不离其中。如果一定要拿出一篇作为代表,当是《书虚》无疑。

所谓《书虚》,即批判经典书中虚妄之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反鸡汤”。如上面举的信陵君故事,王充就论证道:“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这一段意思浅显,先说鹯不能感,再谈公子不能为,似言常识。若至此为止,就是只破不立,难当无风不起浪之问。因此王充又进一步解释道:“或时公子实捕鹯,鹯得,人持其头,变折其颈,疾痛低垂,不能仰视,缘公子惠义之人,则因褒称,言鹯服过。”——可能是信陵君真去抓鸟了,但鸟头是人按下去的,被传得离了谱。这解释也未必真实,但妙在一来作者本人也强调只是猜测;二来确能自圆其说,可塞众人之口。至于原文要谈的道理、要灌的鸡汤,对不起,事实说话,上纲上线什么的一概免谈。《书虚》中共举了季子、颜渊、舜禹、伍员、孔子、信陵、齐桓、荆轲八个故事,辩驳风格大抵如此,既清晰直率,直戳要害,又不走极端,客观冷静地为读者推测其合理来由和夸张原因。通篇观览,文笔酣畅,恰似将八碗鸡汤一一泼洒,带读者围观那一地的鸡毛。

王充有大才却世所不容,有一人爱戴便有千夫所指。至于那本被蔡邕称为奇书的《论衡》,在更多人眼里也不过是一本禁书而已。说来这又是何苦?王充和孔孟儒家有多大的仇?事实上无冤无仇,王充生当斯年,博览百家,对儒家文化批判而非摒弃。他的较真不是钻牛角尖,《论衡》中专门有一章《艺增》来辨析夸张和虚假的区别,也曾多次引用孔孟原文,对二人以圣贤称之。和他有仇的是书中的虚伪,是后人对真实历史和真实人物的妄作,是恰为孔子所鄙的过犹不及。这一点当时的人认不清,而今天的人就算认得清,却做不到。

遍观今天的文化气候,“心灵鸡汤”确实是早已让人反胃,相应的“反鸡汤”也再度应运而生。但细细数来,所谓“反鸡汤”也不过是“禅师”耍宝、屌丝自嘲、甘于流俗之类,空有千碗万碗,却没一碗能喝出《论衡》的味道。满眼所见,唯有赤金般的文字在喧嚣的网络中化为青铜,空有千百段子手,更无一个是王充。悲慨之余,且歌以当哭,《论衡》闲展,《书虚》静读,以两千年前的钟声鼓乐,洗名利网中的鸡肠小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