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风的回答(75票)】: 分为两个层面来谈论:单镜头和多镜头。它们分别对应“绘画空间”和“戏剧舞台空间”。 1、单镜头——绘画空间 这时候所说的「封闭式空间」就是构图的封闭,画面追求稳定平衡的效果,不会让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转移到画框之外。 ![]() from《英雄》from《英雄》 如果要形成「开放式空间」,那么就要打破构图的封闭,方法有很多,比如让主体向画框外看去、主体的重要部位有一部分留在画框之外(比如人脸一半在画外)或者只有一小部分留在画内(比如只有一手在画内,暗示画外空间里有一个人)。由于电影还有声音这个维度,所以即使是封闭式的构图,如果加入声源不在画面内的声音,就能让观众想象出一个画外的空间(例如:画面是房间里的人,声音里出现了走廊里某人的脚步声),也就让这一个镜头形成了「开放式空间」。 ![]() 看向画外。看向画外。 from《一个和八个》 ![]() 人脸部分留在画外。人脸部分留在画外。 from《一个和八个》 ![]() 这是一个封闭式的构图,但出现了门外管家传话的声音,暗示了画外空间的存在,这便形成了「开放式空间」这是一个封闭式的构图,但出现了门外管家传话的声音,暗示了画外空间的存在,这便形成了「开放式空间」 from《大红灯笼高高挂》 2、多镜头——戏剧舞台空间 这种情况下,它营造的是整体的空间感。上世纪30、40年代,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非常严密的“戏剧舞台空间”,也就是让人感到人物活动的空间就像是一个戏剧舞台(演员的表演也是相对戏剧化的),总有一面墙不拍出来,因为那里留给观众。它们采用严格的正反打镜头,遵守轴线原则,让观众的注意力完全留在人物-叙事上,不制造多余的空间。直到如今,好莱坞电影大部分时候也都是采用这样的空间构造。下面举例某些影片如何打破这样的“戏剧舞台空间”形成「开放式空间」。 ![]() ![]() ![]() ![]() from《红色沙漠》from《红色沙漠》 这四张截图展示:女人出画之后,镜头停留了一段时间,下一个镜头先是保持无人背景一段时间然后女人再入画,暗示两个镜头之间还有一段空间。这就是多镜头组成「开放式空间」的例子。而「封闭式空间」一般是前一个镜头停留背景一段时间下一个镜头人物就已经是入画了,或者相反,这种情况下,两个镜头间就让人感觉不到多余的空间。 【言若非的回答(1票)】: 手上有书,做个勤劳的搬运工。ps 貌似有点答不对题,但是觉得理解这个开放形式封闭形式也有利于理解楼主的问题。 开放形式和封闭形式涉及现实的两种不同态度,每个形式有其独自的风格和技术特征。一般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倾向于开放形式,形式主义派偏爱封闭形式。开放形式在风格上趋向含蓄,封闭形式刻意而有意彰显。 就视觉形象而言,开放形式强调不拘形式和显眼的构图。这类影像似乎没有分明的结构,让人联想到随意安排的形式。人和物似乎是被发现的,而不是刻意布置的。 封闭形式则更强调更具风格化的的设计,尽管这类影像可以显示表象的真实,但很少具有开放形式特有的那种偶然性,恰好被发现的样子。人和物在景框内的位置更加精确,重力的平衡是精心设计的。 开放形式偏重貌似简单的技巧,因为导演用这种平实自然的手法可以强调现实中直接的熟悉的亲和的方面。有时这类影像是在仅仅局部控制下的情景中拍摄的,这些即兴性条件可能营造出在严格控制下的环境中难以捕捉到的自发性和直接感。 封闭形式可能更加强调陌生感,影像充满结构性对比和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由于场面调度受到更精确的控制和更加风格化。所以这些影像会产生视觉奇异感,远离现实感。正在看的《巴顿芬克》应该很多这种镜头 ![]() 封闭形式还饱含更加密集的视觉信息。 封闭形式还饱含更加密集的视觉信息。 开放形式的构图不同上面已经说了就不在复述。 在开放形式的影片中一般是戏剧性动作指挥摄影机,比如在(毒品交易)中,斯蒂文索德伯格强调摄影机的流动,摄影机尽责尽职,随时随地跟拍演员,仿佛任凭演员的驱逐。这类影片表明偶然性在确定视觉效果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实际出现在一个背景中的事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荧幕上似乎正要发生的事件。其实,在一部开放形式的影片中,许多极简单的效果也是在苦心孤诣的处理和操控之后取得。 反之,在封闭形式的影片中,摄影机常常比戏剧性动作先行一部,在视觉上, 物件和演员仅仅局限在预先设定的摄影机机位的范围内,预设机位往往隐含命运或者宿命的意味,因为摄影机似乎知道将要发生的事。 开放形式滥用时显得稀松和幼稚,使视觉形象单调沉闷。ps 类似于纪录片的电影 封闭形式滥用则显得娇(zhuang)柔造(bi)作和自命不凡。视觉元素犹如计算机的程序。 一一摘自《认识电影》 【鸽子鸽子的回答(1票)】: 嘻嘻 准大四影视编导来答 如有错误 请指正 封闭式空间 : 比如你在一个门关上的房间里整理桌面 接下来人物活动在房间进行 开放式空间 : 一个女人拿着枪指向她的正斜前方 这个镜头画面中你看不到她指的是谁 【叟泽粗的回答(1票)】: 楼主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自己去书中找答案呢?以眼说话 (豆瓣)即使这本书虽然讲的比较浅显、但也比楼上简短的答案要来的细致。而且还有推荐片目。 真心觉得知乎这一类问题还是推荐书看好了。很多专业性的东西在电脑屏幕上讲不清楚、也没耐心看。 【Tim的回答(0票)】: 这个题目琢磨了一下,是问开放式结局,还是封闭式结局,还是问结构?小心求证搜索了一下,有人回答了此问题,直接转,大家喷,喷完自然有人写。 封闭式构图封闭式构图是影视构图的主要构图形式。60年代以前,影视画面构图的完整、均衡是构图的基本要求。60年代以后影视构图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开放式构图有了明显增加。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封闭式构图对主体的处理习惯于把主体处理在几何中心或趣味中心,形成一种完整感,全景是如此,即使是拍特写近景也讲究画面结构的完整性,不会出现半个脸,半个身子等;第二、封闭式构图十分讲究构图均衡。如拍摄人物,人处在画面的一侧,另一侧就有一定的视觉形象造成均衡格局。封闭式构图也可以把人物处理在画面四周任何一角,但他的视线是向心的,必须在视线前方留有适当空间。比如电视剧《一地鸡毛》局办公室的人物构图均属封闭式构图。处理动态构图时,不仅起幅落幅讲究完整与均衡,而且在人物或摄像机运动过程中也十分注意均衡。封闭式构图的这些特点,也反映了传统的构图规律。处理双人构图视线方向时,面对面、观众不会意识到画外空间的存在;第三、封闭式构图,一般讲究画面完整性。比如拍人和物的特写镜头,虽然是表现人和物的局部也注意画面结构的完整性。处理动态态构图十分注意起落幅画面的完整性。而开放式杨构不受这种限制,经常处于完整与不完整性变化之中不把观众视觉感受局限在可视的画框之内,而是有意引导观众突破画框,产生更广泛的画外空间的联想。封闭式构图源于绘画,一幅成功的画要有完整性,均衡性,而且所表现的内容只限于画面之内。 开放式构图现代影视表现技巧,已经突破了在一个固定的画幅之内完成画面造型任务的局限,观众对画面的审美思维从封闭式的思维向开放式思维转变。开放式构图形式,是突破画幅固定局限的有力手段。早期的电影,因受技术条件限制,机位不动,一拍到底直到把一卷胶片拍完再换上一卷接着拍,这样拍成的电影,还不成其独立的艺术,只不过是一个记录工具而已。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运动摄影、不同景别及蒙太奇手段的产生和运用,电影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刚刚成为艺术的电影,不得不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古典绘画学习。这样,电影画面的绘画性便成了电影画面的审美标准。苏联国立莫斯科电影大学教授库里肖夫在《电影导演基础》一书中这样写道:“决定画面时,一定要规定出拍摄对象与画面四边的关系。做为电影摄影的先决条件需是一个画家或半个画家。”显然,他把画面的四个边框做为一个固定的介线如同一幅画一样,画面造型只限于在这个固定的框架中进行。这是典型的“封闭式”构图法则。“封闭式”构图的特点是把框架当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注重框架内部布局的均衡、完整、严谨、统一。画面从内容到形式都由于框架的存在而与外部空间脱离,成为一个和四边有内在联系的封闭空间。与此相反,随着影视造型观念的演变,出现了“开放式”构图形式。“开放式”构图,不再把画面框架看成与外界没有联系的界线。画面构图注重与画外空间的联系。造成一个除了实空间(可视画面)以外,还存在着一个虚空间--不可视的,但由观众想象而存在的画外空间。对于“开放式构图”的特点综述如下:(1)画面主体不一定放在画中心,以强调主体与画外空间的联系;(2)画面形象不完整,以强调画外空间的存在,以及和画外空间的有机联系;(3)故意破坏构图的均衡、不谐调,使画面经常处于不均衡到均衡,不谐调到谐调的多样变化之中;(4)借助于声音构成画外空间,而且往往是声画分立。总之,“开放式”构图,不是把观众的视觉感受局限的可视的“具像画面”之内,而是 引导观众突破画框限制,产生画面外空间联想,达到扩展固定画框的空间,突破画框局限的目的。从而增加了画面的容量。 原文地址: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