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颜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颜色。这些颜色有情绪,有审美,有品格。中国人不习惯用色谱去分辨颜色,而是用一种来自生活的感觉来命名颜色,譬如藤黄,听上去就有一种植物的嫩,又譬如胭脂,这必然是一种娇媚的颜色。 《红楼梦》里有一段借莺儿为宝玉打络子的情节,在我看来却是非常精彩的阐述色彩搭配的文字,录在这里: 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姣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姣艳。”莺儿道:“葱绿柳黄,可倒还雅致。”宝玉道:“也罢了。也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 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的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用鸦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太暗。依我说,竟把你的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那才好看。”宝玉听说,喜之不尽,一迭连声就叫袭人来取金线。 中国的色彩,就是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着。人们总觉得西洋美术色彩丰富,而中国的美术,则总是旧旧的一片黑白。其实,在第五世纪南齐的时候,中国画已经要求"随类敷彩",颜色非常丰富了。如于非闇所说,“从最开始只是使用单色的矿物质和植物质颜色,到矿物质的间色,(如白垩合朱成为肉色,石青合白垩成为天青色。)和矿植合用的间色,(如蓝淀合朱成为紫色,槐花合石绿成为嫩绿色等。)这样的矿植合用,加上古代化学制的铅粉黄丹,外来输人的藤黄紫铆等。”中国画的颜色,其实丰富的很!正是这些富有中国人性格的颜色,才形成了中国美术的独家面貌。 但经过漫长的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统治地位时,使用矿物质颜色如石青石绿朱砂一类的画,竟被"士大夫"们称作"院体",说不够文雅。这样发展下去,到了明代,重色的彩画,竟越来越少了。 但中国画的这些颜色,这些名称,譬如藤黄、花青、曙红、胭脂、大红、朱砂、朱膘、赭石、三绿、三青,一直都在艺术史里面美着啊。 本文尽量选择与色彩接近的作品 但可能存在误差 请诸位斟酌参考 工笔画常用色 锦衣红夺彩霞明 侵晓春游向野庭 唐 孟宾於 重重青盖下 千娇照水 好红红白白 宋 苏轼 袂剪黄罗亦可人 君诗剩觅小园春 宋 唐仲友 碧绿青红百样花 尽从春色巧安排 宋 释绍昙 青纱衫子淡梳妆 冰姿绰约自生凉 宋 蔡伸 绿云剪叶 低护黄金屑 占断花中声誉 香与韵 两清洁 宋 谢懋 赭汗千金马 绣轴五香车 唐 虞世南 公子风流嫌锦绣 新裁白纻作春衣 金鞭留当谁家酒 拂柳穿花信马归 唐 雍陶 写意画常用色 天山有雪常不开 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 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 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绝 轮台路上马蹄滑 唐 岑参 芙蓉不及美人妆 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 空悬明月待君王 唐 王昌龄 ![]()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宋 柳永 ![]()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晋 陶渊明 ![]() 花分浅浅胭脂脸 叶堕殷殷腻粉腮 唐 方干 ![]() 溪叟山居不计年 半欹茅屋倚云边 竹沟旋引高源水 灌得门前数亩田 宋 赵希迈 ![]() 万里飞霜 千林落木 寒艳不招春妒 宋 张炎 ![]() 一见便见,八角磨盘空晨转 一得永得,夺锦朱砂如墨黑 秋风吹渭水,已落云门三句里 落叶满长安,几个而今被眼瞒 宋 释云贲 ![]() 春日何来 深雪里 南枝先白 宋 李曾伯 ![]() 墨出青松烟 笔出狡兔翰 古人感鸟迹 文字有改判 魏晋 曹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