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质博物馆:低调守望58载 陈旧场馆亟待重获新生
荆楚网消息(记者王媛)地球是怎样形成的?湖北也有恐龙吗?植物是怎么变成煤的?……当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你是否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合理的解释?其实,只要带孩子到湖北地质博物馆逛一圈,看看展厅,听听解说,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在江城寸土寸金的武广商圈, 一栋矗立在路口的白色建筑毫不起眼,普通到连行人都不会驻足看一眼。这座庞然大物不是商场,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 湖北地质博物始建于1956年,经过1987年、2004年的两次改造,馆舍面积已达2000余平方米。设有普通地质厅、古生物厅、资源环境一、二厅等四个展厅,馆藏标本近万件,其中珍稀标本数百件。
湖北的地大物博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长江三峡东部地区震旦纪至二迭纪地层古生物剖面、神农架地层剖面资料及荆襄磷矿、大冶铁矿等矿床标本,湖北特产的绿松石、全国少有的蓝石棉、透明无瑕的水晶晶簇、碧绿生辉的孔雀石、保存完好的恐龙蛋化石等珍品都是展馆的一部分。 三大镇馆之宝 看似寻常却不简单 “镇馆之宝在哪儿?”面对记者的提问,讲解员王微娜笑了笑,“它们都藏在古生物厅,看着非常不起眼,一般人很难发现。” 记者看到,这三件藏品确实其貌不扬,但是认真追溯起来,其来头却大得惊人。
270多千克重的光化铁陨石,是目前全国所有地质博物馆中最大的铁陨石之一,它表面呈现铁的光泽,并且表面布满坑洞和疤痕。据介绍,1976年,湖北光化县(现改名老河口市)发生陨石雨,这块陨石是地质人员当时在光化县找到的。“别看这块铁陨石看起来不大,但是7、8个壮小伙也抬不起来呢!陨石被称为天外来客,对研究太阳系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展厅一角陈列的宝贝还有“灯影恰尼虫”化石,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块古动物化石,也是全球惟一一块“恰尼虫”实体化石,距今约6亿年。恰尼虫属腔肠动物门,国外资料最早见于寒武纪,而湖北灯影恰尼虫则在震旦纪灯影组,这无疑把腔肠动物在地球上的时间至少提前了几千万年。
馆藏一块国内独有的“铁化木”,重达328.5千克。化石源于侏罗纪时代,在江西萍乡被发现。用手触摸感觉,质感如石头,如果用锤子敲打,发出的声音就像敲在铁上一样清脆。 除此之外,出自我省郧县的4具恐龙化石骨架和众多的恐龙蛋化石标本也颇具看点,再现了中生代恐龙世界的兴衰。而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白钨矿、辉锑矿等特色矿物标本则记录了46亿年来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 展览形式不生动 老场馆亟待新生 作为有着58年历史的老博物馆,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显得特别的陈旧。 没有独立的入口,想进入参观你必须穿过1楼的玉器店,再搭乘电梯到4楼;没有参观的连贯性,每一个展厅都是独立的,分布在3楼及4楼两侧,平常都是大门紧闭,只有在参观者的强烈要求下,工作人员才会依次开门开灯让游客进入;没有声光电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在这里你只能通过展板、实物加说明牌的展览方式参观,而且讲解员平常也不太容易碰得到。
产自湖北安陆的王店树枝蛋 同时,场馆里很多橱窗已年代久远、模糊不清,不少矿物石已落满灰尘,难辨真容。闷热、不通风、空间压抑、灯光昏暗等问题让原本乏善可陈的博物馆更显荒凉。
当记者问及平常的客流量时,讲解员表示,散客基本上每天有2-3人,平均每周接待一次团体。“怎么说呢?我们这里更多的承担的是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角色,重点落在教学,所以来参观的主要还是学校组织的学生团体。平常也会有一些地质类、资源勘查类专业学生来参观,我们这里展出的更多是未经打磨的原石,所以观赏性差点,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与观众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既然博物馆已略显老态,今后是否有扩馆整修的计划呢?“据说博物馆所在的这块地政府要收回,而我们馆也有意规划新址,筹建新馆。不过好像要等5年左右吧!”当记者问及具体时间和计划时,讲解员王微娜一脸的期待。
如何让展览更接地气,这是湖北地质博物馆今后面临的严峻问题。博物馆不该是文物仓库,而应该充满现代化,通过新手段点燃观者心中的“激情”,使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接受、并享受他们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 也许,在5年后的某一天,这里有利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打造的恐龙演化3D影片、4D影院、太空模拟等互动科普形式,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处处可见,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游客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 ★温馨提示 湖北地质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馆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六 9:00-11:45,12:45-17:00 每日16:30停止入馆。 团体参观需提前预约,预约电话:027-85833247 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68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