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尝小吃、品文化--北京篇

 红豆居士 2014-09-16


尝小吃、品文化--北京篇

2014-08-25 15:55:00耀婕食生活

    在中国,大到省市,小到村落,大部分地方都有著名的当地小吃。而这些小吃的背后,无不有着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看似简单的用料和制作过程,却充满传奇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吃就是这样,看似个个不起眼,其中蕴含着浓厚大气的文化,品尝小吃---是要慢下脚步用心来体会的。

         来北京,有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爬长城、看故宫、游颐和园、串串京味十足的老胡同,还有,就是尝尝五花八门的老北京小吃了。

         北京有许多老字号的小吃,大多都是从早年间甚至从清朝起就创立的,通常都是以一家人共同经营的模式为主。经营的吃食儿后面加上本家的姓氏,招牌就算是立起来了,比如像,爆肚满、馄饨侯、小肠陈、奶酪魏等等数不胜数,现如今,经过岁月数十年的洗礼,部分老字号已消失殆尽,而一些老字号小吃秉承着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和对小吃满腔的热爱,依旧顾客盈门,为人们讲述着有着年代味儿的传奇故事。

  

  

   

         先来说说这爆肚,这东西在众多北京小吃里绝对算得上较高知名度的名吃。爆肚在清朝乾隆时期就有记载,是清真小吃的一种。简单的爆、肚二字,就已经将制作手法和材料表达的淋漓尽致了。在早年间,“肚”分成十三个部位,其中爆牛肚有四种: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羊肚有九种: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现在我们大多吃的都是黑百叶也就是羊肚,讲究点的叫法应该叫散丹。所谓“爆”,指的是水爆,即在沸水中汆烫。制作爆肚要求沸水旺火,根据部位不同,在滚水之中汆多则十几秒,少则只有几秒,捞出后蘸小料食用。小料一般由芝麻酱、韭菜花、酱豆腐调成,根据口味不同,还有添加醋、葱花以及香菜。

         吃爆肚讲究的是“齿感”,要求生脆弹牙,听起来像在嚼一块脆黄瓜。制作时要求在沸水中一氽即起,稍一过火就凝而不脆无法下咽,所以实际操作起来对火候的要求极高,难度很大,这也就是爆肚的美炒之处所在。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花蘸着小料入口,嚼几下囫囵咽下,别有一番滋味。

         老北京一直就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老人都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自古就有吃哪儿补哪儿的老话,按老北京人的说法,吃爆肚是养胃的,食用的季节以秋末冬初为最佳,来调理季节交替导致的脾胃容易不和。现如今,在北京吃爆肚,爆肚满、爆肚冯以年号久远、规模较大著称;若想体会民间市井的文化气息,爆肚皇和爆肚宛则是绝对不容错过的。

         在老北京小吃里,还有一种很另类的,就是豆汁,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喝豆汁,对于老北京人来讲是种享受,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情有独钟的小吃。偏爱这口儿的人,隔个几天就要喝上一顿,而且往往只钟情于有限的那么一、二家店的豆汁。只要豆汁瘾一上来,不论刮风下雨或是烈日当头,也得骑着自行车排着大长队,去买上一碗豆汁,然后就着焦圈和咸菜吃到肚里,这就算踏实了。刚才这些来形容老北京人对豆汁的喜爱程度,保证没有一点夸张的成份,但豆汁也绝对不是人人都能消受得了的,受不了这股味道的人,闻一下都是种折磨。

         豆汁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期就已经是非常大众化的食品了。豆汁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绿豆磨成浆后倒入大缸里进行发酵,淀粉沉入缸底,分层出上面的就是生豆汁了。大砂锅中兑入凉水,旺火烧开后加入生豆汁,待豆汁煮沸并溢出时,改用微火保温,随吃随盛。豆汁一定要趁热喝,而且不能重复加热,这也就是熬好的豆汁要用微火保温的原因。热腾腾的熟豆汁色泽灰绿,口感醇厚,甜中带酸,酸中有涩,味酸而回味微甜,因为制作过程中有发酵的步骤,所以豆汁还含有一股较浓烈的特殊气味,这也就是有些人无缘享受豆汁的关键所在。过去人在售卖豆汁时,还搭配着焦圈和辣咸菜,这一传统吃法也延续至今天。炸的焦黄酥脆的焦圈和切得极细的辣咸菜丝,配着香醇浓厚的豆汁,风味独到,让人难以割舍,欲罢不能。

        凡是能流传到现代的老吃食,除了讲究口味,还特别讲究营养平衡搭配,豆汁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如果您能享受得了这道口福,那就建议您隔三差五喝上一碗,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饮品绝对比现在各形各色的保键品健康多了。

         现如今,豆汁难觅,正宗的豆汁更难觅,要想喝到这一口,牛街的宝记豆汁店和老磁器口豆汁店还能领略到比较正宗的口味。

         卤煮火烧,把它称为老北京小吃的名片一点都不过分,卤煮火烧是纯粹源自北京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小吃,北京人没有几个不好这口的。卤煮火烧在以前是穷人解馋的吃食,猪下水用各种香料煮熟,再把火烧泡在老汤里,吃一碗卤煮火烧就相当于吃了一餐饭,主食、副食和热汤全都有了。

         别看说着很简单,但做起来极其复杂。猪下水一般选用猪小肠和肺头,清洗猪小肠的时候要翻复用盐搓洗,才能把小肠洗干净而且没有异味。别看这是穷人专属的食品,底汤还是十分讲究的,用大块的猪骨加上花椒、大料、肉皮等熬煮,煮的久了,汤汁又浑又浓,表面还漂着厚厚的油花,这样制作出来的底汤不仅能很好地去除小肠的异味,而且对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来说着实解馋啊。猪小肠和肺头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20多味香料一同煮制,期间加入炸豆腐块,煮好的猪下水和炸豆腐块用小火煨着保温,然后再在汤中放入面粉烙成的火烧同煮,让火烧充分吸收汤汁的浓厚香味。火烧的火候也很讲究,要煮到吸足了肉汤,但切开后没有白碴儿。小肠、肺头和豆腐块叫做碗底儿,食客根据自己的饭量随意往碗底儿里加火烧。吃的时候,火烧切成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和肺头剁成小块,讲究的老店还会往碗底儿里放两片白肉,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和香菜。火烧吸足了汤汁,但不烂不黏,肺头和豆腐块咬一口肉汤四溢,最关键的是小肠,味厚却不腻,软烂酥软,绝对没有半点异味。正宗的老北京人,吃罢了碗底儿和火烧,还要仰脖把肉汤都喝了才算过瘾,的确美味啊。

         卤煮火烧的调味料有20多种,有温热大补的功效,可以驱寒暖胃,非常适合冬天食用。因为材料中用到了内脏,胆固醇含量较高,有高血脂及高血压的人都要尽量少吃,吃的时候最好搭配一些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蔬菜和水果。

         在北京大大小小有很多家卤煮店,最有名气的当属“小肠陈”,现在已经传到第五代了,是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家。当然,还有一些味道纯正、用料实惠,而且深受老北京人喜爱的卤煮店,像虎坊桥的“凯琳饭馆”、天桥的“杨老黑卤煮”以及位于西四的“老北京卤煮”都拥有很好的口碑。

         北京的小吃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它们有着北京浓厚的风土人情,有着纯朴的味道,人们被他们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吃完大呼过瘾,意犹未尽,能美美的吃一番小吃,是美美的幸福。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大众健康”杂志专栏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