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破”一本书

 黄建伟882 2014-09-16

 苗向东

中国有句激励人读书的话,叫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博览群书”当然是有益的,但书籍浩如烟海,而人的生命毕竟有限,即使你从生到死手不释卷,又能读多少本书呢?蜻蜓点水般地读,翻过千万卷,结果只能是雁过无痕,难以有效。片面地理解广学博闻,实际上是害人。宋人黄山谷早就一语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与一也。”郭沫若也说读书不妨就“读破一本”。其实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读破一本书,那也是一生受用了。宋朝的赵普,就能以“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毕竟人的一生有限,不可能去读尽天下所有的书,但我们完全可以读通其中的一本书。

著名学者王冶秋对“读破一本”也深有体会。他在谈到自己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十四遍,否则消化不了。他说:读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疼;第二遍,才咂出一点并不可笑的成分……第十四遍,也许是读懂了。我本人,一本《三国》读了五遍。第一遍,知道了谁和谁在什么地方打了一仗;第二遍,开始喜欢诸葛亮的韬略睿智、关羽的智勇双全;第三遍,开始关注天下纷争的玄妙;第四遍,延伸到关羽、刘备、曹操的身后事更吸引人;第五遍,才有了些个人见解:为什么诸葛用谋是忠义、曹操用计是枭雄,司马谋划是歹毒!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书。”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从头到尾,反复对照。”

合适的读书态度是做“一本书主义者”:先读破一卷,再读第二本,再博览群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研究者总是有所不为,有所克制,保持“一本书主义”的忠贞。唯有那些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懂某“一本书”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这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有这种读书习惯的人总能够保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安静的习惯,既不会在多种书籍中自动解除选择的决断力,也不会在选择之后轻易改变自己的方向。

“读破一本”是把选取的好书经过咀嚼、理解、思索、消化等,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创造力。“破”字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读破不单是能读会背乃至倒背如流,读破应该是悟,悟出这本书的真谛,悟出其中之理,其中之规,悟出适合自己的东西来,否则只算读了,未必读破。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堆积如山,而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镇定地把握住自己:有的书要翻破,有的书要读破,有的书可以不读。选择一本适合自己能够读的书而读“破”,这样就可以立于天地之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