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阳来复,天下白-百病从胆治

 昵称535749 2014-09-16

2014-09-16 09:16:16

 

一阳来复,天下白-百病从胆治+黄帝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精辟阐述

 

一阳来复,天下白-百病从胆治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子时,即晚上23点至凌晨1点。心法药方:睡觉、炼子时功,千万不要在这个时间行房!子时,人体是胆当值,这个时辰人体真气传注于足少阳胆经。这条经脉随着我们的呼气由头走足,它非常复杂,大家看下面的图大概了解一下吧。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天地阴阳流通演变,支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子时正是天地阴阳演变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的养生就至关重要,不可不慎!

 

国内现在有些养生名人说人体的生发之机是从子时开始的,这不能说不对,但是不太正确。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谈到,从亥时开始,已经有“微阳起”,生发之机,在亥时尾已经微微开始了,这就是“阴极生阳”的道理。事实上,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都有生发之气,否则我们还能活命?只是到了子时,阳气已经开始重新到来(复来),古人叫做“一阳来复”。宋朝大儒邵康节先生有句千古名言“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说的就是一阳来复,在一年中,是指冬至,在一天中,就是亥时尾、子时初。因为此时天地阴极生阳,开始了一阳。所以这个时间如果不能静坐用功,起码应该处于睡眠状态,才能偷得天地之先机,让人体与天地同步,进行阴阳大交换,接受天地间的“一阳来复”,培养元气,守护先天真气。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复”卦,从卦象之衍变而言,前则有“剥”卦将一阳剥尽,而至纯阴之“坤”卦,至此阳气开始萌动,终于在初爻的位置上发生“一阳来复”的现象,正表明物极则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复”卦的卦辞:“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要解释子时的“一阳来复”,就不能不解释一下八卦中的“复”卦。——因天之序,合道而行,24小时如何过 ——因天之序,合道而行,24小时如何过 复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二十四卦,却是十二辟卦之首。这个复卦坤上震下,画成这样:

 

《易经》中的阴阳概念,在卦象上通过“爻”来表达,中断的爻,是阴爻,连着不断的,是阳爻。大家看上面这个复卦,六爻中有五爻是阴爻(断开的),最下面的一爻是阳爻,“一阳来复”就是说的这个卦象,阳爻这一“横”,代表了生命的一个阳能,代表一个生命生发的力量,子时,天地和人体都从极阴处生起一阳。圣人说 “道生一”,这个时辰就是“一”阳的开始。古传中医和道家都要求门人弟子在这个时辰炼子时功,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个时辰“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先机”,学古传中医的,甚至许多练内家拳的,这个时辰必定是用功的宝贵时间。对于一般现代人,这时间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睡觉!同时避免吃宵夜、行房!

 

复卦在《周易》中的地位特别重要。古代明医、大儒或道家的大师们,在教徒弟学易时,多从这个复卦开始教起,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师父刘子翚先生在他的《圣传论·颜子》中就指出,复卦是《周易》的门户,学习《易经》应该从复卦这个门户开始(“复卦易之门户也,入室者必自户始,学易者必自复始”)。现代著名学者冯友兰教授指出“一切事物皆始于复。《易传》认此为宇宙之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冯教授没说,我今天把窗户纸点破了,就是一阳来复,生命生发之气在这里发展走向壮大!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老先生,是我十分崇拜的大师,他一生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我们今天的所谓“读书人”跟他老人家比起来,真是羞愧无地!从他注释“复卦”看,他是位真正懂行的人,他认为“复”就是“回来”,一天24小时天地运行到最后因为阴气侵阳,阳气的地位丢失,直到这个时辰,阳气才回来,所以这个时辰非常重要。(“复:反也,还也。阴气侵阳,阳失其位,至此始还反。”)复卦的这一阳爻,实际上象征阳气回复,此一阳虽微,然而依据自然之理上行(阳气升发),生命能量的复兴之势不可阻挡它,所以这个时辰的养生要点是千万别损耗真阳,如果不懂炼子时功,就应该进入深度睡眠,千万别在这个“一阳来复”的时辰行房,消耗生命里的那一点纯阳,是要折“阳寿”的,不是我吓唬大家,明朝著名道医冷谦道长说的更狠呢:“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独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

 

复卦就一年来讲,是从每年冬至的阳历岁首开始;就一天来讲,是从半夜子时开始。一天一夜十二个时辰,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白天六个时辰,晚上六个时辰。子时是从晚上十一点零分开始,到一点整。一点零分到三点是丑时,两个钟点一个时辰。复卦呢?就一天而言,就是从夜半子时开始,由复卦开始一直向左面往上走,走到这个阳气上来,就是我们过去讲的一年十二辟卦(参考《易经杂说》一年十二月六阴六阳之象图),复就是十二辟卦的头,这个要配合起来研究。阳气一点一点开始,一阳为复,二阳为临,三阳为泰,四阳为大壮,五阳为夬,六阳为乾,一阴为姤,二阴为遁,三阴为否,四阴为观,五阴为剥,六阴为坤。每月一卦为君卦,从阴历十一月开始为复。这就是十二辟卦的大概。

 

冬至子之半 ,天心无改移 。 一阳初动处 ,万物未生时。

 

这个也是“冬至一阳生”的原理,是《易经》最高也是最基础的原理。冬至是子月(阴历十一月)下半的气,子月是复卦,一阳来复的意思。此时天地间阴极阳生,开始了一阳。运用到人的生命上,就是子时,从夜里十一点到次晨一时。所谓正子时正好是十二点整,正子时是子时的中间。他说“冬至子之半”,在每天时间上来说,十二点是子时一半,上一半的子时属于当天夜里,下一半的子时是次日零分开始。

 

这个时辰的子时功怎么炼呢?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今天就给大家一句话:把自己的心念平息下来,听其自然,念头空了,“一阳来复”,进入虚无态,先天一气自然来(这个“气”,正确的写法是其实应该是“炁”〕!

 

先天一气是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千古圣贤不轻传!

 

你要等到心念止息下去才能体悟到。心念止息之后心神也随之进入恍惚杳冥的状态,这个状态下才能体察到。

 

为什么呢?因为心念止息了,神才能凝住,神凝则气聚,气聚了就是“复卦”,一阳来复,生命就发展、升腾,身体自然就往健康长寿的路上走了。“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现在很多养生名人都认为先天之气是无法“补”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得真传!先天之气虽然无法通过“药”补或“食”补来获得,但是却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训练(比如炼子时功)来“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先机”,培养、壮大这股能赋予万物生命能力与活力的能量。

 

以上说的是一天之中天地间的“子时”,其实,人体也有“子时”!而且人的身体,一天可以有多次“子时”呢,这是千古不传之秘!

 

人体的多次“子时”,古传中医和道家高人叫做“活子时”。活子时是什么时候呢?小小男婴睡觉睡着睡着,小生殖器会翘起来,或者父母早上给他换尿片,他的小鸡鸡也会翘起来,小婴儿可不懂得男女欲望,这“无欲而刚”的瞬间就是人体的“活子时”。这就是圣人在《道德经》里阐述的道理,小小婴儿,最饱含道德,最合于道,毒虫猛兽恶鸟都不伤害他们,他们虽然筋骨柔弱,但懂得时时掐金刚印(关于“金刚印”请参阅我前面的文章《人体有个拒绝病毒的开关》),未懂得男女欲望的事儿而能让小生殖器刚硬起来,是因为先天之精气到了,他们总日嚎哭声音也不沙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那么,什么是成年人的活子时呢?大家参照上面圣人的话自己去悟吧,自己悟出来才是自己的,别人说的是别人的。不是我故弄玄虚,而是真的“言语道断”,无可言说啊!齐梁时的著名隐士陶弘景先生写过一首诗,也许可帮大家参悟: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

 

不仅“不堪持赠君”,我还得留一个问题给大家:子时一阳来复,从哪一个地方来?如果说是从身体里来,那么是身体的哪个地方?如果不是来自身体,它来自哪里?欢迎大家讨论!

 

顺便说一下,子时人体的老板是“胆”。古传中医所说的胆,不仅仅是西医解剖出来的胆囊,而且包括我们上面说的整条胆经。现在有些养生名人动不动就拿“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来说事儿,但总不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这不怪他们,他们的“学问”是从教科书上学来,不是“以身证道”得来的,自然说不明白。其实不仅现代的这些所谓的名家们说不明白,古代很多人也说不明白呢。可见学习中医就像学习经济学,很好“浑水摸鱼”,不懂的人也可以尽管忽悠大家,真正懂的人多半没时间去瞎忽悠。今天的养生名人,动不动就上电视上媒体忽悠大家,大家马马虎虎听听就拉倒,不要太当真,请记住法国天才经济学家让·梯若尔(Jean Tirole)的一句名言,以作提醒:一流的经济学家都在埋头苦干做实业,二流的经济学家都在大学里带学生,不入流的经济学家才有时间上电视去瞎说。——大家可以举一反三,把梯若尔先生的话中的“经济学家”改为“现代养生名人”就行了:)

 

我呼吁大家,学中医要有一种“哥学的不是中医,哥学的是道”的意志。要学,咱就学真传的中医,要把学中医当成学道,去悟去实证,才有可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自《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以来,千百年来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胆的功能固然重要,但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知道,“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肺为相傅而主一身之气,为何十一脏均不由其取决?现代养生家们如果不懂复卦、没有实证的功夫,就无法说清楚。

 

我们知道,复卦是“一阳来复”,应在人体就是子时,我在前一篇文章里说过,亥时是人体的“严冬”,子时则是人体的“初春”。初春是什么?按照《黄帝内经》的话来说,春天是“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季节,初春是“少阳”,子时人体的老板正是胆,这条经脉叫“足少阳胆经”,胆正是少阳春生之气,它是“一阳来复”的开端,复卦的初爻(即第一爻,最底下那条)。正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气生则万物安,胆气于一天中的“初春”生,自然万分重要了,这就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道理,并不是说身上的五脏六腑都得听胆的!

 

当然,胆在子时这么重要的时辰当老板,它还是得有两下子的。古传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与今天西医解剖出来的胆囊的概念基本相同,但是古传中医所说的“胆”,远远不只是胆囊。

 

古传中医对胆的更深层认识:

 

第一,胆主决断、分勇怯。中国话里的词语诸如“胆量”、“胆识”,说的就是胆的“决断”功能。而“胆大”、“大胆”、“胆小”、“胆怯”等等,说的就是胆的“分勇怯”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胆是居中得正的官儿,任何决断都是这哥们来做(“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很明显,中医对胆的这个认识,已经不是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胆囊所能相比的了,中国的老祖宗对生命的认识,早已上升到精神领域的深层次上了。所以骂中医的中国人实在该好好看看老祖宗的东西,懂的人不骂,骂的人不懂。顺便说一下,中国人常常说“被吓到睡不着觉”,就是因为胆气虚弱,什么人最容易长期失眠?终日“提心吊胆”的人!什么人能一碰到床就睡?多半是胆气足的人。电视剧《长征》里敌人的飞机在屋顶上飞,警卫员紧张得不得了大呼敌机来了,毛泽东却满不在乎说“不还没炸嘛”,蒙起头来就想继续呼呼大睡,这是何等的胆识过人!

 

第二,胆与肝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肝胆解剖位置毗邻,两者的关系比仅通过经脉互相络属的藏腑更为密切。胆与肝这两兄弟互相协调,哥们之间的关系十分清净。肝像个将军,负责谋虑,胆是善于归纳总结而且比较中正的官儿,负责做决定。《素问·灵台秘典论》中有关肝胆的调控神志功能有这么一句话:“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以中国话里的“肝胆相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国外呆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外文来准确表达“肝胆相照”的意思)。中医认为,大小肠、胃、三焦和膀胱里装的都是“浊”的脏东西,只有胆装的是清净的胆液。明朝大医张景岳说胆是位中正的官儿,它贮藏清净的胆液,所以说它是清净之府。(“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清之府”)。当然,这不是老张的独家发明,《黄帝内经·灵枢》早就说过胆是“中精之府”,《难经》也说胆是“清净之府”。不过我似乎至今还没听谁能清楚解释为什么胆液是清净的。道理很简单,胆液(即我们平常说的胆汁)的状态就是胆服的状态,它本身的特点是“藏而不泻”,负责协助肝来做决断。决断不仅有情志上的决断,而且有生理上的决断,主要是协助肝主疏泄促进消化饮食,运化水谷精微,只有液清净的胆液才不致聚液成湿成痰,而且,胆液的气味是苦的(要不然勾践也不会“卧薪尝胆”了:),它没有其他体液的腥臭之味。——当然,这是胡涂医的糊涂解释,不一定对,欢迎行家赐教!

 

顺便提一下,有人平时看上去面目乃至全身发黄,或者常常口中发苦,常口吐大气,大声叹息,甚至呕吐苦水,一定是胆火上逆,若有条件可在自家的花园里载些山栀子花。顺便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医家秘传动作修理胆经,对于需要上夜班、子时不能睡觉的人非常有帮助:

 

方法:把左脚搬到右腿内侧(筋骨太硬的人不用搬太近右腿内侧),左手握空心拳,从臀部沿着大腿外侧敲打大腿,一直敲到膝盖,甚至连小腿也可以一并敲下去,敲打个3分钟后,再把右腿搬到左大腿内侧,依样画葫芦也敲上3分钟。

 

以上方法严重适应于现代白领阶层,在办公室里,时不时敲它几分钟,尤其是中午的时候,可以多敲打敲打。大家别小看了这个简单的方法,它可以治疗很多毛病,同时能减掉大腿的肥肉呢。

 

在和大量的慢性病症患者沟通交流时发现他们凡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胃病、肠道疾病、失眠等症状的必有胆囊炎,可见黄帝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胆囊的位置非常特殊,是六腑之首,是六腑之中唯一与脏器链接的器官,肝分泌胆汁而不存储胆汁,通过胆囊的收缩排入肠道参与脂肪及胆固醇的代谢。但如果体内寒气入侵,导致寒气加重,阴阳失衡,胆囊在湿热的影响之下必定发炎,进而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变差,胆囊收缩功能变差以后直接导致胆汁宣泄不畅,而进行脂肪和胆固醇代谢的重要物质--胆汁则减少,那么我们正常的消化分泌必定受到重要影响,消化进程减缓,导致胃的负荷加重,这时最为明显的是胃的症状,时间久了,医生必定判断为胃病,与此同时,因为脂肪代谢减缓,而我们吃的任何食物除了水果外,每种食物都会含有脂肪,由于胆囊功能降低,收缩变差,那么分泌的胆汁不足以完全代谢脂肪和胆固醇,所以会有部分甚至大部分不完全分解的脂肪直接通过肠道排出,而我们大家则会认为是肠道出了问题,这又是误诊,只要胆囊好了,就不会有这种问题。 

 

另外就是我们的肝脏问题,这可是大的问题,俗话说,肝胆相照,一点不假,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肝分泌胆汁,但却不储存胆汁,存储胆汁的重要任务就通过胆囊来担任,正常的身体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也就感觉不到其中的原委,但是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寒气入侵,体内湿热不平衡的时候,胆囊问题就会产生,他的收缩功能就会变差,变得过于减缓,就会发炎,当胆囊收缩功能变差后,胆汁分泌就会不畅,胆汁的腐蚀性很强,只有胆囊能够有储存胆汁,否则必然会被胆汁灼伤,侵蚀。那么胆汁分泌不畅最终的后果就是部分胆汁滞留在肝内,导致胆汁会把肝脏损伤,造成胆汁滞留性肝炎,而肝又具有修复功能,所以我们觉察不到,但当胆囊功能收缩越来越差以后,肝部损伤就会无法愈合,直接导致肝炎,肝局部就会硬化,最终后果就是肝腹水,肝癌。而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肝就是肝的本身问题,一味的治疗我们的肝,其实都是没有用的,而从我们胆入手,不好才怪呢。大家说不是吗。所以肝病的治疗是天下难题,只是我们进入了误区,我们要换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肝病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我们的消化系统是个完整的系统,我们的胆有问题以后就会导致我们胰腺等器官的负荷加重,进而导致内分泌失衡变差,导致糖尿病。糖尿病不是我们的糖多了,而是我们的体内的糖少了,不是吗?其实胆囊好了,代谢正常了,胰腺的负担减轻了,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凡是有糖尿病必有胆囊炎。 

 

我们再讨论一下高血压,高血压我认为引起它的原因无非是两种因素,一个是血脂的问题,二是胆固醇过高的问题。其实究其原因是胆囊炎的问题,大家知道胆汁能分解代谢脂肪和胆固醇,胆囊有炎症,胆囊功能变差以后,部分胆固醇和脂肪得不到完全分解就会直接通过肠道回流至我们肝脏,肝脏是不具有分解脂肪和胆固醇的功能,而这些脂肪和胆固醇就会被肝脏直接输送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导致我们血脂和胆固醇高,血脂和胆固醇过高时直接导致高血压,高血压的存在后果尤为严重,这一点不言而喻。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古人尚能知之,我们更应知之,治疗慢性病症,必先从胆囊炎的治疗入手,从根源入手。否则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不可取也。希望以此拙见,抛砖引玉,产生共鸣。

 

“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炼身体,在身上转河车,转来转去,不了解心性的道理,不懂一切唯心的道理,是一般修道人的第一错误。

 

“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只晓得在心性方面入手,在明心见性的学理上参,这个空了那个空了,但身体气质变化不了,他认为这是阴阳没有调好,永远不能证到仙佛的果位。

 

一阳来复,壬戊同济。

 

三冬送旧,水土有功。

 

多壬少土,只可随声附影。

 

得甲济戊,到处达志适情。

 

无戊见己,也是出类拔萃。

 

多壬无甲,定然特殊超群。

 

黄帝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胃病、肠道疾病、失眠等与胆囊炎密切相关 

 

这个标题看似毫无关联,且看仔细分解,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特别是在和大量的慢性病症患者沟通交流时发现他们凡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胃病、肠道疾病、失眠等症状的必有胆囊炎,可见黄帝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胆囊的位置非常特殊,是六腑之首,是六腑之中唯一与脏器链接的器官,肝分泌胆汁而不存储胆汁,通过胆囊的收缩排入肠道参与脂肪及胆固醇的代谢。但如果体内寒气入侵,导致寒气加重,阴阳失衡,胆囊在湿热的影响之下必定发炎,进而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变差,胆囊收缩功能变差以后直接导致胆汁宣泄不畅,而进行脂肪和胆固醇代谢的重要物质--胆汁则减少,那么我们正常的消化分泌必定受到重要影响,消化进程减缓,导致胃的负荷加重,这时最为明显的是胃的症状,时间久了,医生必定判断为胃病,与此同时,因为脂肪代谢减缓,而我们吃的任何食物除了水果外,每种食物都会含有脂肪,由于胆囊功能降低,收缩变差,那么分泌的胆汁不足以完全代谢脂肪和胆固醇,所以会有部分甚至大部分不完全分解的脂肪直接通过肠道排出,而我们大家则会认为是肠道出了问题,这又是误诊,只要胆囊好了,就不会有这种问题。 

 

另外就是我们的肝脏问题,这可是大的问题,俗话说,肝胆相照,一点不假,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肝分泌胆汁,但却不储存胆汁,存储胆汁的重要任务就通过胆囊来担任,正常的身体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也就感觉不到其中的原委,但是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寒气入侵,体内湿热不平衡的时候,胆囊问题就会产生,他的收缩功能就会变差,变得过于减缓,就会发炎,当胆囊收缩功能变差后,胆汁分泌就会不畅,胆汁的腐蚀性很强,只有胆囊能够有储存胆汁,否则必然会被胆汁灼伤,侵蚀。那么胆汁分泌不畅最终的后果就是部分胆汁滞留在肝内,导致胆汁会把肝脏损伤,造成胆汁滞留性肝炎,而肝又具有修复功能,所以我们觉察不到,但当胆囊功能收缩越来越差以后,肝部损伤就会无法愈合,直接导致肝炎,肝局部就会硬化,最终后果就是肝腹水,肝癌。而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肝就是肝的本身问题,一味的治疗我们的肝,其实都是没有用的,而从我们胆入手,不好才怪呢。大家说不是吗。所以肝病的治疗是天下难题,只是我们进入了误区,我们要换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肝病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我们的消化系统是个完整的系统,我们的胆有问题以后就会导致我们胰腺等器官的负荷加重,进而导致内分泌失衡变差,导致糖尿病。糖尿病不是我们的糖多了,而是我们的体内的糖少了,不是吗?其实胆囊好了,代谢正常了,胰腺的负担减轻了,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凡是有糖尿病必有胆囊炎。 

 

我们再讨论一下高血压,高血压我认为引起它的原因无非是两种因素,一个是血脂的问题,二是胆固醇过高的问题。其实究其原因是胆囊炎的问题,大家知道胆汁能分解代谢脂肪和胆固醇,胆囊有炎症,胆囊功能变差以后,部分胆固醇和脂肪得不到完全分解就会直接通过肠道回流至我们肝脏,肝脏是不具有分解脂肪和胆固醇的功能,而这些脂肪和胆固醇就会被肝脏直接输送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导致我们血脂和胆固醇高,血脂和胆固醇过高时直接导致高血压,高血压的存在后果尤为严重,这一点不言而喻。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古人尚能知之,我们更应知之,治疗慢性病症,必先从胆囊炎的治疗入手,从根源入手。否则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不可取也。希望以此拙见,抛砖引玉,产生共鸣。   (本文可以转载,但必须先征得本人同意方可,谢谢)江苏省灌南县人民中路10号  govsoft@163。com  陈树荣 2009.05.19

 

-----------“胆囊功能变差以后,部分胆固醇和脂肪得不到完全分解就会直接通过肠道回流至我们肝脏”

 

不太理解,能详细说说吗?

 

-----------处处留心皆学问。

 

西医医生都能这样思考问题,中医结合的前景真的很好嘛

 

-----------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胆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不会凭空来的吧?

 

-----------说的是蛮好的。重视胆功能没错。但胆功能的正常与否与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有直接关系,

 

胃腑的通降顺畅,胆囊也随之疏泄畅通。肝病传脾,当先实脾即运脾的意思吧!

 

-----------给吴清忠老师的一招三式有点相似,但辩证的不够透彻。如楼上所说,胆的问题从何而来。

 

-----------外邪入侵所致

 

-----------那言归正传: 胆如何进行日常保健呢???

 

-----------那如果是慢性病是否就可以从小柴胡入手来加减治疗呢?

 

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问

 

有朋友问,金老师,“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您是如何理解的呢?谢谢

 

答:这个题目,87年之前中研院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基课目中,曾连续五年出同一个题目。可见中医界把这个问题看成是考验一个人中医基本功夫的一个亮点。

 

有标准答案,或是判分的论述要点。有兴趣您可自己在网上,或是历史资料中自己搜来看看,或有参考意义。

 

另外,历代注内经者说法不一,也多有发明。都可参考。

 

那么我个人的理解,就没那么重要了。关键是你怎么理解。

 

我读《六节藏象论》时,看到是讲了五色、五气,然后讲了心、肺、肾、肝后,又讲到: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联系前后文,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1、其它四脏单论,独脾与其它五腑合说,叫“之类”、“通于土气”。

 

2、凡,是指哪一些?前面只有十,找不出十一脏、或十一脏腑来。所以这个十一,不好讲。有说加胆是十一,则于理不通。

 

3、见有校对者说,在有的版本是“凡土脏....”。古书竖排,土字,一个字传抄了两个,完全可能。

 

4、前有“之类”通土,后有“凡”土,从文义的句式的排列上,是前后反复的形式。说土,是通的。

 

5、从意义上说,胆木,为土之主,叫土脏取决于胆,则是明白的。

 

个人看法,不当法眼,请大家指教。

 

这个观点,在临床中的意义,就是脾及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病变,凡见有胀气胁腹满闷者,皆可用治木、从少阳,如用小柴胡汤治疗或调少阳胆经的方法。

 

这在临床中是可以证实的。

 

那么再反观,如是十一脏的话,意义何在呢?如何在临床验证呢?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对于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千年以来,很少有人对此经文提出异议,此文的解释大约有四:一,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意指胆主刚直果断,对于人体的情志活动有调控作用。受外界刺激时,勇者气流行之,怯者着而为病。二,肝胆互为表里,胆能助肝之疏泄,协调气机升降,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三,肝胆同属木,禀气于春,少阳主生发,此生发之气鼓舞其他各脏腑之气化。三,胆为中精之府,贮藏精汁,精汁助脾胃化生水谷之精微也。五脏六腑皆受其益。

 

膽附於肝,與肝相連,主要功能是與肝共同發揮疏泄作用。膽內貯藏"精汁"(即膽

 

汁),是由肝的餘氣積聚而成,如《脈訣刊誤》註說:"故膽之精氣,則因肝之精氣溢入

 

於膽"。因膽汁清淨,與其餘五臟[腑]所貯為水穀、便溺等物不同故又稱為"中精之腑"。

 

但膽主要為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助脾胃的升降而利於消化飲食物,這又與腑的傳輸功

 

能相同,所以膽又屬於"奇恆之腑"。如果肝膽之氣鬱滯,疏泄失職則會影響膽汁的輸

 

注,可以出現協痛、口苦,氾吐苦水,厭食油膩,以及膽汁外溢身目發黃的黃疸等病證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

 

說:"凡十一臟取決於膽"。所謂"中正",指不偏不倚;"決斷",只作出決定。這說明膽

 

在人體是參與思維活動的。而"取決於膽"則又包含了膽識、膽量之義,故臨床上對

 

驚悸、膽怯、失眠、多夢等症,亦常從膽來治療。

 

<数术纵横>

 

任之堂跟诊日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曾培杰、陈创涛整理

 

胆的生发之气

 

这段时间,老师让我们大家思考《黄帝内经》上“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这句话。

 

有的学生说,胆是枢纽,为少阳。有的学生说,胆经居人体之侧,为阴阳之枢。

 

老师说,胆是少阳之气,代表春天这股生发之气。五脏六腑都需要这股生发之气。

 

刚开始我们还不太重视这句话,后来看老师治疗小儿感冒发烧咳嗽常用到小柴胡汤,甚至治到妇人经期头痛、酸痛、感冒之类的也是小柴胡汤。

 

有个女的问老师,为何月经一来,我就容易感冒、头痛?

 

老师说,人禀的是一股生发之气,你月经来时,气血往下行,上面气血生发不够,就容易受邪风侵袭,或感冒或头痛,喝点小柴胡汤就好了。

 

确实,《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治疗妇人经期感冒的良方。今天再次跟老师一起入牛头山茶场采蒲公英、薤白、马兰头等春季时令野菜时,对少阳春生之气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野菜在冬天时,看不到半片叶子,甚至你认为地去浇水,它也不出来,可一到春天,你不去管它,它都长得漫山遍野都是。

 

每个脏腑都有这股春生之气

 

老师问我们,能从中看到什么?

 

我们说,看到春天肝木生发之气。

 

老师说,这还不够,我看到的是时间规律。草木不是自己生长,而是禀大自然之气生长。春风一吹,竹笋往上生长,柳条往下垂,各自的姿态都不一样,各自都按各自的规律来运行。

 

它们的共同原因都是得到这股生发之气,在我们人体而言,肝得生发之气能疏泄条达,胃得生发之气能收纳下降,脾得生发之气能运化,每个脏腑都需要这股生发之气,我们用小柴胡不单是调肝胆枢机,调的是五脏六腑的生发之机。

 

我在想,很多病人他就缺这股朝气,它生病就是这股生发之气不够,小孩子生发之气够,像少阳一样,有病很快就好了。人体的所有脏腑它都需要这股生发之气,这就是小柴胡汤从调胆到少阳到春天生发之气的意义。

 

这样我们再来谈“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用起药来就不一样了。我们用的就是调生发之气的办法,把少阳这股生机发出来,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少阳”。

 

后来我们再看李东垣论到这点时提到,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这下仿佛一下子对小柴胡汤有了更深的感受,就因为在牛头山看到漫山遍野的蒲公英、薤白,想起大学时,教我们经典班伤寒的李赛美老师根张横柳老师,他们都很喜欢用小柴胡汤,跟他们抄方的学生们都发现,一个早上小柴胡汤用的频率基本过半。外感风寒表证也用小柴胡,内伤杂病也用小柴胡,当时大家都不解。

 

这《伤寒论》里面方子,居然可以这样用,那我们不就可以学一两个方子行了。但我们始终不明白老师们这样用的根据何在,很多相信也不太明白,怎么《伤寒论》的方子不是治感冒发烧的吗?怎么还可以调内科各类疑难杂症?

 

今天经老师提点说,人一个非独肝要有生发之气,五脏六腑皆得生发之气才能健全,胃得生发之气才能降下,肠得生发之气才能泌别清浊,膀胱得生发之气才能气化,肾得生发之气才能藏精,肺得生发之气才能宣发肃降。所以五脏都是先得生发之气,才按照自己脏腑特定规律去运行。

 

老师说,比如胃本身不降了,你先给他一股生发之气,肝胆一升,胃它就能降。我们要把升降理论提到一个高度。不能只看到一个脏腑本身的升降,要看到周身上下五脏六腑的升降。所以从各个脏腑来谈升降,那只是小升降,从整个天地自然来谈升降那就不同。好比冬天你去谈一个种子药怎么浇水让它发芽生长,这都是人为的,人为的都是在瞎折腾。如果我们在春天来看,你即使放在楼上的天南星,不去管它它也会发芽,这就是得到春生之气的缘故啊!

 

原来老师用小柴胡汤已经不只是在调肝升胃降,更不是在调少阳枢机,而是在调动人体的春生之气,使五脏六腑如沐春风,然后自己按自己的本性去发展,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不用我们强行去用代赭石来降来压,也不用我们强行去用黄芪、升麻来提来托,就好比枯木逢春一样,它能冒出芽,并不是我们给它施多少肥浇水多少水,而是它感受到了春天少阳这股生机。

 

温胆汤与倒春寒

 

老师又问,为什么叫温胆汤呢?为什么我们要叫病人戒水果、凉饮、雪糕、冰棍呢?

 

学生回答说,胆为中正之官,不宜过热不宜过凉,故曰温胆。叫病人少吃这些生冷之物,就是因为生冷会伤阳气,寒主收引,百脉会闭塞,气血会不通畅。肠胃也会吃坏。

 

老师说,你们说到了一部分,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角度来理解,不要局限于一脏一腑,这个温胆汤,胆为甲木,少阳之气,春生之气也。它要温如春,如果用夏天的炎热,或者用冬天的寒凉来对付这春天就麻烦了。

 

好比本来春天很温暖的,突然你来了一场雪,这个是种庄稼最忌讳的,叫做倒春寒,一旦倒春寒农作物就没收成了,你再怎么管理都白搭。所以我们给病人调身体,就是要把他脏腑的整个生机都调动起来,进入春天富有生发之气的状态。

 

如果病人不戒口,往嘴里灌冷饮、冰棍、雪糕、水果,这就相当于让自己温暖的身体下起冰雪来,不就是在倒春寒吗?我看现在很多疾病,特别是不孕不育,妇科炎症越来越多,不是医生治疗的手段不行,而是病人倒春寒的行为习惯太频繁了。一边给他升发阳气,那一边就来来扑灭这股升发之气。医生的用药跟病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就称为了拉锯战。

 

所以即便是胆囊炎的病人,我也不建议他用大量清热泻火的药。如果这个凉利之药太过分了,病没有祛除,反把正气打伤了,就好像倒春寒一样,春天下雪是最麻烦的事,过用凉利的药来治胆,就是倒春寒,胆者春生之气也,此气不生发好,身体的病就容易加重,此气若生发好,即便病重了些,它也会慢慢恢复过来。

 

寒凉伤的是春生之气

 

以前我们看祝味菊先生的《伤寒质难》,对里面提到的这段话理解得不深,祝老说,久服寒凉,如饮鸩蜜,只知其甘,不知其害,亘古以来,死者如麻,茫茫浩劫,良可痛也。

 

以前我们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认为扶阳派就是要远寒凉,寒凉吃多了,脾胃受不了。这样的理解就偏于表浅,今天听老师讲少阳时,才明白寒凉不是表面的伤阳气,而是深层次地伤了人的生发之气。

 

所谓扶阳也不是简单地扶心肾的阳气,像宏姐上次来任之堂给大家讲孙蔓之老先生用风药来扶少阳之气,这更是有深层次的意味。就好像让脏腑进入春天,让大地回春一样。这时,就要按春天温升的特点来调,而过用寒凉的,没有不伤到这少阳之气的,没有不因此而倒春寒的。

 

以前经常抄方,习惯了老师的通肠六药跟温胆汤,认为降浊对人体而言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任之堂用药的一大特色,而老师平常每天都会用很多小柴胡汤,我们仅从调少阳和解枢机来看这小柴胡汤,或者从升肝降胃来看这小柴胡汤,这都小瞧了它。这小柴胡汤汤名虽小,意义却不小,它这小,就像春天里的嫩草牙尖一样,冒出土壤。却富含着无限生机,但又受不得凉利之气,不耐寒热,因为有它才有一年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五脏六腑都要听它号令,即使病变了,只要它能苏醒开来,五脏六腑都会如沐春风。老师用小柴胡汤就是用它来升清,所有的清气都要归少阳胆来统,所有都要归阳明胃肠来降。

 

我们常看到老师用温胆汤、通肠六药,还有小柴胡汤,其实就是老师已经把升清降浊的大法,用到常规方中去了。只是经常抄方的时候,没能够上升到这个高度而已。

 

注:胆气之重要根于少阳。沃焦即三焦的说法可以解释少阳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三焦和胆同属少阳,少阳乃少火之生气,胆为中正之官,天干属甲将十一脏,三焦乃元气之别使。从季节上来看,少阳春为一年之计,春季乃多风季节(实际上风水学之中的风和水,乃取此生气,风善行数变,为百信之长,水可为气雨露雾霜雪,其本也变化多端),且春风之作用关乎动植物之催生,对于生命至关重要。三焦对应气穴,则少阳(胆、三焦)、阳明(胃、大肠)、太阳(膀胱、小肠)皆居于所有三阳腑全躯干中下部,而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所有三阴之脏全居于人躯干上中部。如肝上胆下,心上小肠下,脾上胃下、心包上气穴下、肺上大肠下、肾上膀胱下三阴三阳的表里相配也体现比较明显。其以肝胆、脾胃居中相互锁扣和联络,呈两个层次之太极。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体结构之奇,也说明了中医三阴三阳理论的合理性。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内经》,强调指出了胆在脏腑活动中的重要性,其意有三。*7{)1e?, 百拇医药

 

主少阳春升之气*7{)1e?, 百拇医药

 

胆为阳木,其象应春,春天,阳气渐升,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除旧更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即指此而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也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足少阳胆为半表半里之经,能通达人体全身的阴阳之气,所以说在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中,具有主生发,通阴阳的特殊作用。*7{)1e?, 百拇医药

 

主决断*7{)1e?, 百拇医药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乃不偏倚,准确无疑,且有决定判断之意。指出了胆性正直刚毅之特征,人体五脏六腑皆从胆而决断。也正如张景岳指出:“胆附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互济,勇敢乃成。”*7{)1e?, 百拇医药

 

藏精汁以助消化*7{)1e?, 百拇医药

 

胆藏精汁,清而不浊,《内经》称之为“中精之府”,胆汁靠“肝气有余”而化生,具有助脾胃,促进饮食消化作用,胆汁是脾胃保持消化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且肝胆经络表里相连,故胆汁的生成与排泄有赖于肝的正常疏泄功能。故肝胆脾胃共同协调完成人的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可见气机升降,新陈代谢,其中胆的作用不可低估。*7{)1e?, 百拇医药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指出了人体十一脏功能的正常发挥,决定于胆的功能正常,少阳属胆是三焦阳气升降出入的枢纽,胆气不升则阳气无从司令,难以进行适宜调节,五脏六腑便不能与四时保持协调平衡,人体的生命节律受到干扰,抗病能力下降。(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敬请讨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正误

 

对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历来说法不一,我例举于下,敬请各位说说自己的看法

 

各家观点

 

1.以胆的功能论取决:持本观点者,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的功能特点,认为胆对五脏六腑起决定作用,把“取决”与“决断”混同。王冰、姚止庵皆云:“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移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马莳更援引十二官经文,认为“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脾之志为思,肾之志为恐”,而此“五志”皆由胆所“决断”。所谓“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高世拭亦称:“腑能藏物,亦谓之脏。胆为中正之官,决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胆的功能固然重要,然“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肺为相傅而主一身之气,为何十一脏均不由其取决?

 

2.以春生之气论取决:持本观点者,按运气学说中少阳主春生之气说,认为胆属少阳,无生则无化、无收、无藏。李东垣首先认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中梓也认为:“胆为奇恒之腑,通全体之阴阳。况胆为春生之令,万物之生长化收藏,皆于此托初禀命也”。张志聪亦说:“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

 

持本说者,皆以“气升”为由,然气只凭“升”而无降,光靠“出”而无入,则运动止息。抑且气机之升降出入,其来源之有无、盛衰与疏泄,哪一环节不起决定作用?

 

3.合并胆“象”论取决:持本观点者,张介宾为代表。他既同意功能论,也赞同春生论:“胆以中虚,故属于腑,然藏而不泄,又类乎脏。故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一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然东垣……其说也通。”

 

有关“取决于胆”的理解,柯新桥于《中医杂志》1983年1期70页以《问题解答》撰文称:“理解为凡十一脏(五脏六腑)起决定作用的是胆,然而人体以五脏为中心,故如此注解显然是不确切的……取决之‘决’字,乃决断之谓,在人体的正常神志活动中,起决断作用的是胆,这种解释,则较为贴切。”另外,中国中医研究院198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肾病专业作为入学试题,并由该院教育处将本命题题解发表于《中医杂志》1984年1期65页,认为“是对肝胆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并归纳其意义为五:(1)肝胆功能说。(2)肝胆春生说。(3)气化升降说。(4)三阴三阳开、合、枢说。(5)胆寄相火说。等等,较全面地总结了历代关于“取决于胆”的相关理论。

 

亦有人提出,经文所言之“胆”,可能为“睾丸”的借音借字。证据说此意和古代经络图偶合。

 

以上多是引用,意在给大家提供点资料,

 

深刻体会“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临床要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方文岩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其语非孤立存在,上下文相贯为:“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强调指出了胆在脏腑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蕴含的理论思想

 

1.主少阳春升之气

 

胆为阳木,其象应春,春天,阳气渐升,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除旧更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即指此而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也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足少阳胆为半表半里之经,能通达人体全身的阴阳之气,所以说在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中,具有主生发,通阴阳的特殊作用。

 

2.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乃不偏倚,准确无疑,且有决定判断之意。指出了胆性正直刚毅之特征,人体五脏六腑皆从胆而决断。也正如张景岳指出:“胆附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互济,勇敢乃成。”

 

3.藏精汁以助消化

 

胆藏精汁,清而不浊,《内经》称之为“中精之府”,胆汁靠“肝气有余”而化生,具有助脾胃,促进饮食消化作用,胆汁是脾胃保持消化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且肝胆经络表里相连,故胆汁的生成与排泄有赖于肝的正常疏泄功能。故肝胆脾胃共同协调完成人的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可见气机升降,新陈代谢,其中胆的作用不可低估。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指出了人体十一脏功能的正常发挥,决定于胆的功能正常,少阳属胆是三焦阳气升降出入的枢纽,胆气不升则阳气无从司令,难以进行适宜调节,五脏六腑便不能与四时保持协调平衡,人体的生命节律受到干扰,抗病能力下降。

 

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和体会

 

1.典型病例介绍

 

刘某,男,49岁,2012年9月17日就诊。患者八个月前确诊为胰腺癌未行手术和放化疗,一月前,巩膜及周身黄染 ,皮肤瘙痒难忍。求某中医诊治,以清热利湿,利胆退癀治之一月无效,刻诊于余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检查生化全项提示:低钠血症、低氯血症、黄疸指数升高,肝功能异常。CT显示:胰头-壶腹区占位性病变;胆总管扩张、胰管扩张。诊断为胰头癌,恶性梗阻性黄疸。次日于我科在超声导向下行经皮肝胆管置管术,引流通畅日流量800ml。中医诊查:神疲乏力,身体消瘦,面色晦暗,巩膜及周身黄染,皮肤瘙痒难忍,烦躁不安,低热无汗,腹部胀满,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夜寐欠安,大便稀软、呈浅灰色,小便量少深茶色,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数。据中医理论辨证,认为其病位在胆,病性属虚属火,为阴虚火旺,外实里虚。宜疏肝利胆,滋阴降火,益肾健脾治之。处方用知柏地黄丸和四君子汤。方药: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泽泻15茯苓15克,丹皮15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甘草10克,黄芩10克。煎汤300ml药后饮引流新鲜胆汁30ml,每日3次。7天后痒黄全消,热不发,便见软黄,饮食增,心情向好,体力增加,舌红苔白,脉细。实验室检查:黄疸指数和肝功能恢复正常,易方为六味地黄丸方加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旱莲草15克。以滋养肝肾,扶正培本进行巩固调理。一月后患者厌右胁佩戴引流管袋生活不便,胆汁剧苦难咽。于2012年10月17日在我科DSA下成功行PTCD肝肠引流,使胆汁自行排入肠腑,去除引流袋,之后不用再喝胆汁。嘱守前方益肾养肝、扶正培本、固真防脱,存活8个多余月,于2013年5月胰腺癌恶化死亡。

 

2.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应用体会

 

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晚期癌症的病机关键是:胆道阻塞,胆腑不利,十一脏功能失调所致。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黄疸篇》曰:“胆黄证,皆因伤胆而然,胆既伤,则脏气之损败可知,使非修缉培补,则必至决裂,故凡遇此等证候,务宜大用甘温,速救元气。然必察其所因之本······”。文中精辟的论述了梗阻性黄疸的成因、病机、治法、用药、预后,突出强调胆在病因病机中的作用。其中的“修缉”当以用针砭疏通胆道解,类似现代医学的外科手术治疗。“培补”和“甘温”指出明确的治则和方药。强调治疗黄疸证必察胆之因,内虚之本。在中医经典理论启发下,改变了“黄疸一证多湿多热”辨证思路,从证中求因。认为:黄疸为胆病所发,病位在胆,可累及“十一脏”功能失调。治则:以微创介入医学通利胆道,行PTCD使淤胆外泄内引。药后饮用胆汁,取其苦入心而通脉,寒补阴而和阴,胆汁回归体内替胆维系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恢复“胆主决断”的功能。汪昂《本草备要》云:“胆汁(猪),苦入心,寒胜热,滑润燥,泻肝胆之火,明目杀疳,沐发光泽。”人胆汁同猪胆汁之性味,实本方之妙用,凸显胆的功能所在。

 

微创介入,西为中用,PTCD泻淤积胆汁退黄功效立竿见影,胆汁排出体外而弃之,黄疸虽可褪,然“胆主”不在,“十一脏”功能大伤,以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理论作为临床指导,饮胆汁而救“十一脏”以期达到恢复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的效果。

 

也谈“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历代医家多有阐述,见解不一,形成存废两宗。以郭霭春为代表的:“后人符会十二官之说,窜入‘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句,盖藏象功能,胆擅其首,于理似难通也。”而持肯定态度的医家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

 

王冰曰:“胆者,中正刚直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马莳曰:“《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故‘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耳’。盖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李东垣曰:“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成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张志聪讲:“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张景岳讲:“胆为中正之官,又奇恒之府,所以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之乎也。”

 

前贤医家之说各有偏颇,或不能自圆其说,阐发经义,或不能解释其本质。郭氏主观

 

臆断,断然否定,可为大错。其一,本篇所言当包括胆腑在内;其二,五脏六腑之生理与病理形态自应有胆腑的参与,否则,不能反映“中正之首”的重要意义。郭氏拘泥“取决于”三字,唯恐与“心者,君主之官”相悖,废此存彼,显然是错误的。

 

至於王氏、马氏等医家解释,多从“中正之官”阐述经义。然其阐发,仅限于胆腑类比之物,没有抓住胆腑之性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胆者,中正之官。”此乃取类比象之说,并不能反映胆腑的本身,更无从反映其本质。因此,王氏、马氏之说不可推崇。

 

李东垣、张志聪则以五运六气学说解释胆主升发之功,但并没有解释“取决于胆”的内涵。可谓就脏论义,孤立地看待了具有独立作用和生理意义的胆腑。张景岳所说更无新意,

 

尽管上述医家解释各不相同,但是,所持肯定态度确是一致的。

 

读罢“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首先,应当明确“取决于”之内涵,方可正确理解此句的含义。其一,“取决于”三字,断然肯定,为其诸脏之主宰地位;其二,“取决于”仅是

 

为了强调“胆腑”的重要性,别无他义。因为胆腑只是“中正之官”,为诸脏主持决断,内藏精汁的“奇恒之府”,其不可与“心者,君主之官也”同等而语。《内经》为强调某脏腑的

 

重要性,屡用此类表达方式。如“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肾藏精,夫精者,身之本也。”,“肺者,气之本也”。肝“其藏最贵”,但是,都未提到为诸藏决定者的高度。

 

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呢?笔者以为它强调胆腑的疏泄、条达气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理由如下:

 

其一,肝胆之间生理关系。“胆者,奇恒之府”,内藏精汁,与肝互为表里,以助肝之谋断出,成将军之气势。“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以显示胆者公正不偏之感,实质就是间言肝者,将军之勇也。胆腑为受盛精汁之器,以养肝体。胆腑之功,由肝代而行之也。

 

其二,五行配属之间相互关系。五脏之间,生克乘侮,更能显示肝胆之疏泄、条达气机的作用。肝胆属木,  胆者,阳木,肝者,阴木也。肝邪横溢,克脾犯肺,有生之气不长,

 

然肝之条达、疏泄有秩,少阳春生之气,助万物而茂。“凡十一脏皆取于胆”即言:肝胆条达气机,在五脏六腑中各脏相使,井然有秩,所发挥的作用。

 

其三,人之气血与肝胆之间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血瘀则百病杂生。肝气调和,一身之气清利,故行气自当疏肝也。气行,则脉道流利,瘀血不生。肝者, 藏血之脏。血赖气之鼓动与条达,周流脏腑。可谓行疏肝之举,收养血之功也。故曰:

 

善养血者,必先调其气矣。五脏六腑皆为气血所流注,调肝行气,即养脏腑也。故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历代医家尽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经旨,用于临床。自汉以降,首推仲圣为上。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其对肝胆疏泄条达之功,理解颇为深刻,运用之精妙,可谓尽发经旨指导临床的楷模。疏肝行气,必先明养、平、清、凉、泄、补肝之法。功在调肝,利在祛邪。纵观《伤寒论》调肝之法,但未离其宗“治病必求于本也”。

 

《伤寒论》第96条所言小柴胡汤证:足少阳胆腑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肋,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故见胸胁苦满。胆火内郁,进而影响脾胃,则神情默默,不欲饮食。胆火内郁则心烦,胃失和降则喜呕。仲圣治之以小柴胡汤,柴胡、苦、微寒,疏肝解郁,发越胆经之郁热,使胆经之气清利,疏泄条达。少阳胆腑之气机无害于脾胃也。

 

《伤寒论》第40条所述小青龙汤证:里有水饮之邪。干犯肺胃,致肺失宣降,胃气

 

上逆。若水饮内停,不能化生津液则渴,水饮趋于大肠则下利;水饮内停,阻碍气机,上壅肺胃通道,则见咽喉噎阻。仲圣用细辛、干姜温化有形水饮之邪,芍药、甘草、五味子相须为伍,酸甘化阴,补血泻肝,泄肝与养肝并举。条达三焦气机,通利水道,水邪尽出矣。

 

《伤寒论》第223条用猪苓汤治下焦水热互结症,方中阿胶本为养阴补血之品,似于肝胆之疏泄毫不相关。实际并非如此,坏证之成,客热随吐下入下焦。下焦为肝肾所主,肝经循少腹夹阴器。邪热伤阴,“阴不足,阳有余也”,故“脉浮发热”,此乃阴虚阳越之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虚阳与水邪互结。故治当补泻并用。补肝血之阴,也即助肝之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可见,仲圣将阿胶与滑

 

石并用,其意仍在补肝益胆,清下焦邪热,疏泄条达肝气,畅通三焦之气机,以祛水热之结也。

 

逍遥散适用于肝郁脾虚之症,方中薄荷与柴胡相须而用,疏肝清肺解郁,清肝胆之郁热,肝胆之气不清,必克脾土,郁久化火,刑金侮肺,清肝即为补脾开肺。由此,肝气条达,胆气疏泄有秩,脾脏健运,肺清气和,宣降有道,诸症可祛。此方薄荷、柴胡并用,体现了“取决于胆”在五脏六腑中所具有的疏泄,条达气机的作用。

 

当代名医,吾师陈亦人教授研究《伤寒论》数十载,所创开肺宣郁法,就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经旨指导临床的体现。所用川楝子与郁金相伍,开肝胆郁结之气,行痰瘀之邪,

 

肝平肺清,以养五脏。肺气调和,“治节出也”,血行以濡四布,气行血畅,何病可生?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发表者: 446人已访问

 

经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王冰注曰:“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故《灵枢·四时气》有云“邪在胆,逆在胃”之说,可见胆有邪可影响及胃。临床上某些胆汁反流性胃炎出现口苦、呕逆、泛酸诸症,大多因胆有郁热、胃气上逆而见是症。胃炎的发作常与情志变动有关,其病机为气机郁结、肝胆失于疏泄、进而殃及脾胃的升降。

 

病起于肝胆,症见于脾胃,盖胃为腑,主受纳,居于中焦,乃水谷之海,以司水谷升降出入之职能。然厥阴肝木,少阳胆腑,均主疏泄,肝气条达,胆液畅泄,令胃气和顺通降,有助谷气之受纳运化。又脾与胃互为表里,以膜相连,同居中州,胃主纳而脾主运,脾为胃行其津液,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营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胃主降而脾主升,相反相成,脾气升则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胃喜润而恶燥,脾喜燥而恶湿,二者润燥相济,阴阳相合,司饮食之传化,故《临证指南医案》又谓:“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由上述可见,胃欲司其受纳通降之功,与其他脏关系至为密切。胆腑在消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受伤,则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胆囊术后,胆腑功能受损,脾胃功能失调,验证了胆腑在脾胃消化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灵枢·四时气》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胆腑功能正常,则脾胃健运,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有源,则余脏安之,生化无源,则诸脏皆衰。故李东垣云:“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藏安之,所以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