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保护客家方言 传承客家文化
2014-09-16 | 阅:  转:  |  分享 
  
保护客家方言传承客家文化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近两年,我们学校开展了“依托武域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特色学校建设,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客家话的保护和传承。

据了解,当前已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讲客家方言,有的甚至听都听不懂,并且他们对客家文化了解甚少。经学校调查,我校不会讲客家话的孩子居然占一半以上,客家话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保护客家方言、传承客家文化非常有必要。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觉得,保护客家方言,主要是要营造客家话氛围。如采取措施鼓励孩子们学习方言,鼓励孩子在学校讲普通话,回到家中学讲客家话,创造讲客家话的必要环境与社会氛围。让客家文化进学校,让学生们听“讲古”,通过欣赏地方山歌、汉剧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客家话,欣赏客家地方文化艺术。

我认为,保护方言的最佳对策是双语倡导和支持,要取得社会的支持,建议广播、电视增加客家话播报新闻的节目,特别是在青少年节目中尝试加入客家语;公交车上的站名播报和温馨提示语可以改为普通话和客家话双语播报;公交车载电视也是一个有效平台,可通过讲客家民间故事、笑话、谚语、俗语,表演民间曲艺等形式吸引乘客,推广客家方言。

学校开展方言保护,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可充分利用语文课、音乐课、乡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等,把适当的地方方言、文化知识、艺术、手工艺等带入课堂。鼓励创编客家新童谣

有专家认为:面对许多中小学生不会讲方言的窘境,解决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学普通话之初就开口讲方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唱童谣。从古代留存到今天的童谣看,每一首客家童谣都孕育着客家文化,在充满童趣的词句里,可以品到客家民俗、客家的衣食住行,品到客家人的喜怒哀乐、好恶品行。每一首客家童谣都是经过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千锤百炼,又不断补充、修改、创新的精品。我们可以对老客家童谣进行加工、翻新,创编出能够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道德、新风尚的客家新童谣。学校曾经组织过童谣征集活动,反响还是较积极的。学校开展的新童谣创作比赛,对象包括了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我觉得,比赛评出的优秀作品可以请专家谱成曲,交由中小学、幼儿园吟唱或表演或进行书法、绘画、舞蹈比赛,并将其汇编成书出版发行,丰富小学校本课程。





















献花(0)
+1
(本文系滢馨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