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山艺术陶瓷期待大放异彩_社会新闻_唐山环渤海新闻网

 历史之眼 2014-09-16

唐山艺术陶瓷期待大放异彩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杜庆君)伴随着唐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彰显唐山陶瓷魅力的艺术陶瓷应运而生,如今已成为唐山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一支。

  在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大师园,张慧峰、史艳华夫妇的曜变天目釉艺术瓷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曜变天目釉是南宋时期陶瓷艺人发明创造的一种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铁系结晶,其烧制技术被称为“神技”。失传数百年后,我市著名陶瓷专家张玉春历经十几年的探索、研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首创了“铁红金圈釉陶瓷”作品,经国家科委鉴定具有曜变天目釉的显著特征。2001年,张玉春老先生的儿子张慧峰、儿媳史艳华在传承父辈技艺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又开发成功金星、荔枝红等作品并多次在全国大赛荣获金奖。

  而用唐山骨瓷烧制瓷板必须突破变形和坯体炸裂这两道关,同样需要严格的炉温和烧制时间的控制。拥有20年历史的唐山泰普艺术瓷公司将在本届陶博会上展示的超薄双面瓷板画,则超越了景德镇瓷板烧制技术。据唐山泰普艺术瓷公司张春蒲介绍,泰普陶瓷烧成的瓷板尺寸大、板砖薄,最大直径达到30英寸、长板达到1米。记者采访中看到,泰普公司忙于备战本届陶博会的陶瓷大师们,正在仅有三毫米厚的骨质瓷板上挥毫泼墨,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或釉上、或釉下,栩栩如生、晶莹剔透,妙笔丹青描绘着唐山艺术陶瓷的春天。

  不仅如此,把国画艺术融入陶瓷,是唐山艺术陶瓷的一大特色。在唐山陶瓷研究院的陈列大厅,凝结在陶瓷艺术品上的中国画那种特有的厚重与大气扑面而来。陶瓷研究院的艺术家们秉承李苦禅、李可染、黄永玉等国画大师的画风在陶瓷上作画,始于50年代。这些艺术大师曾经亲临唐山在研究院留下真迹。今年5月,北京李可染画苑在唐山陶瓷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创作基地。唐山陶瓷研究院院长赵国青说:“北京的教授、学者来唐山陶瓷研究院创作,通过相互交流,在中国绘画理念和理论上对于提升唐山陶研院画师艺术陶瓷创作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而作为国画艺术与陶瓷结合的受益者,出生于陶瓷世家的赵国青则潜心研究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与陶瓷装饰技法有机结合,成为唐山艺术陶瓷领域集书、画、瓷之大成者。同样,1987年涉足艺术陶瓷创作的省陶瓷艺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玉岭,善于山水、花鸟的创作。20余年来,他积极探求中国画的笔墨入瓷、瓷画相融的艺术路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语言,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实现了瓷中有画,画中有瓷的独特意境。正因为如此,创新、创意、创造成为几代唐山艺术陶瓷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金秋时节,一年一度的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将如期开幕,玲琅满目展示“瓷花丹青”的艺术瓷如数亮相“北方瓷都”搭建的大舞台,必将给唐山骨质艺术瓷带来收获的喜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