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意识”

 菡萏香 2014-09-17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意识”

(2014-09-16 16:59:19)

大家知道,写作讲究构思,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照应,如何结构全篇,都要在动笔之前巧于运筹。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何找到切入点,如何引导,如何设疑,如何互动,如何总结,应当有“设计意识”。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贯彻新课程“人本”思想,以激活学生参与、探究意识为出发点。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想是,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以趣促“动”,巧入文本。

语文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巧妙地设置激活学生参与、探究意识的引爆点。过去的教学师生也“合作”,但那是学生配合老师,是不平等的“合作”;今天新课程理念的“合作”是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合作”。要使学生有积极参与、探究的意愿,教师就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表现的是什么,从而设置最易引动他们袒露心灵、张扬个性的情境。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师生和谐的“互动”关系才能形成。

语文教学设计贵在建立贵在建立动态课堂,教师要把握住文本特点,科学地创设学习情境,使课堂一扫传统教学的死气沉沉或虚假“活跃”的气氛,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动”起来,由外而内真正地“动”起来,以积极的状态走进文本,这样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培养情感与态度。

语文教学设计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教师只有懂得教学艺术,才能跳出传统的解读教材的框框,机智地给学生寻求开发教材的切入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谓千篇一律,基本上以琐碎的分析为主要形式,师生之间仅限于某种平面的静态的问答。其实,我们大可跳出“山中”,打开另一扇窗口看文本,发现它的另一动人风景,开辟出另一条欣赏路径,并由那侧面的局部的一景去发现它整体的风采与魅力。

不妨提供几篇小说的教学设计实例。

《药》1——讲故事。教学伊始,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准备讲述华老栓一家的故事,乙组准备讲述夏瑜的故事。学生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有关的情节,并编织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在两组同学分别复述课文之后,提出以下问题:这发生在两个家庭的故事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呢?你从这两个故事品味到了什么呢?这两个故事联为一体有怎样的深意呢?经过研讨形成共识:作品巧妙地用明暗两条线,通过人血馒头和康大叔这一物一人将两个故事连接、交织在一起;华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群众的愚昧,夏瑜的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悲哀;两个故事联在一起,很分明地让我们感受到革命者的悲哀不在于流血牺牲,而在于他(们)的奋斗牺牲并不为愚昧麻木的群众所理解。经过一番阅读探究,学生当对课文结构安排的巧妙、主题内涵的丰富深刻心领神会。

《药》2——“泡”文本。其教学过程分阅读和写作两个板块。阅读板块主要包括:1、默读课文,然后以“药”为话题将全文的四个部分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2、跳读课文中有关人物服饰(如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等)、用品(如油灯、洋钱等)及言谈(如茶馆谈话等)等细节的描写,认识故事的社会背景;3、选读课文中刻画人物的精彩片段,把握人物形象,品味白描的艺术手法。写作板块主要包括:1、叙述华家故事背后的故事,如夏家的故事,夏瑜在狱中的故事等;2、给华老栓夫妇、康大叔、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来岁的人和夏瑜等人物“画像”;3、填补文本中华老栓问“药”、华小栓之死等“空白”处;4、来一点“节外生枝”,如叙述街上闲人闲谈枪毙犯人,华老栓再次买“药”,夏三叔上坟,等等。

《项链》——辩论赛。要求学生围绕“怎样评价作品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论题通览课文,然后,现场推选出肯定方(正方)和否定方(反方)的代表,其余同学作为裁判方。论辩双方基于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发表不同的意见,最后经过裁判方的分析评判,逐渐趋于比较接近的认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她的追求虽不算高远,但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结果付出十年的代价赔偿丢失的项链,这与其说表达了作者的嘲讽,不如说是深切的同情与惋惜;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玛蒂尔德在丢失了项链之后“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并真正为之奋斗了十年;玛蒂尔德经历了人生的挫折,被打造成了另一个人,这不是她的可悲之处,而是她人生的升华;玛蒂尔德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也是一个很美好的形象。

《守财奴》——反驳葛朗台。板书课题后,教师即扮成葛朗台作了如下辩护陈述:

我叫葛朗台,一个老实本分的箍桶匠,可是人们硬说我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还给我扣上了“守财奴”的大帽子。我真是冤枉啊!我承认,我是爱财,可爱财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就不允许我有呢?我爱财,可我也爱我的太太和女儿呀!不是吗?在我太太生病晕过去的时候,我是多么地着急呀!为了让太太女儿开心,我不是拿出一百金路易吗?太太不幸去世后,我强忍着万分悲痛,对女儿那么温柔那么体贴,我强撑着搀扶女儿去吃饭,我还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这一切的一切,苍天可见哪!这不都说明我有一颗爱心吗?所以,我请求诸位主持公道,还我清白,摘下我头上“守财奴”的帽子。要知道,这么多年

来,我的精神受到多么大的伤害呀!我强烈要求那些诬蔑我的人,赔偿我的精神损失费一万真金!

陈述完毕,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准备或作葛朗台的辩护律师,或来批驳葛朗台。要求控辩双方都要以文本为据,抓住文中有关葛朗台“爱太太和女儿”的行为和心理,列举文中葛朗台动作、语言、神情等细节以作佐证,从而认清葛朗台——一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

《林黛玉进贾府》——写日记。日记自然、亲切、自由、灵活,既便于抒发真情实感,又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法,用日记体写作容易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日记体作文训练还可打破“自我生活实录”“记流水账”的固有模式,调动写作的机智和灵性,从生活中选取多种多样的“代言人”,假他人之名,借别人之口,来抒写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意愿,或以同龄人的口吻写日记,或以长辈亲人的口吻写日记,或以中外历史人物的口吻写日记,或以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口吻写日记,或以动物植物的口吻写日记,或以跨越时空的视角写日记……基于此,让学生替林黛玉写一则进贾府日记,应该是个不错的创意。整个设计分为三步。第一步阅读文本。既然要写林黛玉进贾府日记,那就要随林黛玉去体验一次进贾府,学生得凝神静读课文,进入感知课文的最佳状态,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林黛玉的心灵世界。既然要替林黛玉写日记,那就要转换角色,真正以林黛玉的眼睛,去发现贾府,去感受贾府。目睹了些什么?耳闻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感慨最多的是什么?这就要做到阅读到位,真正独立地深入到了文本之中。第二步写日记。写作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巨细必录,突出印象、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即可。第三步交流分享。除了读日记外,学生可畅所欲言,谈自己替林黛玉写日记的体会,评价交流的日记,话题可涉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课文的整体意义,等等。这一步其实也是整合,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完成解读课文的全程。

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教学更要彰显“设计意识”,在“课程视野”观照下的“设计意识”。例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是为了适应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编写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必修教材相比,其专题性更强,选文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如果沿用必修教材惯用的单篇教学模式,很难体现教材编写专题探究的意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从教与学的实际考虑,我以为可在各单元的专题下,相机设计几个子专题,对教材选文进行增删重组,通过对比阅读实现专题目标。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我们就可以打破教材由“赏析指导”到“赏析示例”再到“自主赏析”“推荐作品”的编写体例,增删整合重组为三个教学单位或子专题:第一,同写爱情,蕴意相异,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屈原的《湘夫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二,同题抒怀,同中有异,将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三,同一诗人,不同情怀,将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这样,从具体的作品入手,让学生在充分赏读的基础上,探究阅读古代诗文的基本原则与途径,既合乎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微观上看,一个教学环节、一堂课的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宏观上看,整体的教学也要有“设计意识”,要科学谋划,全面统筹。像阅读与写作如何相互观照,笔者就有“读写互动双赢”教学设计。

“读写互动双赢”,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关键在于读写联动,“导”“促”结合。在教学环节上大致包括“读写导入”“师生读美文”“师生赏美文”“学生仿美文”“师生评仿作”等几个步骤。“师生读美文”是一种调动审美情趣的自然的阅读,一般不做功利性的提示或暗示,学生可以很自由地读,默读,朗读,摇头晃脑地读都可以,重在真正走进文本,领略文本意蕴,深味文本之妙;“师生赏美文”则有意指向艺术手法方面,带有导写的功利性,但也并不排斥学生从其他方面来品味,包括阅读美文获得的认知发现人生启迪等,只是在最后归纳总结时侧重于写作艺术的层面;“学生仿美文”与“师生评仿作”虽然基本上是围绕写作手法与艺术进行的,但是对学生阅读美文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仿得成功必须读得投入,做到咬文嚼字,品出美文的真滋味,吟咏出美文的内在气韵,把握住美文的为文妙道。总之,从“读”到“赏”到“写”再到“评”的全过程看似落实于写作,实则强化了阅读,促进学生自觉地阅读,高质量地阅读,这样读与写的良性循环,就会使得中学生读写素养与能力同步提升。“读写互动双赢”教学还能做到课内课外互动,因为它是开放式的,不局限于课堂之内,也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它自由灵活,不循规蹈矩,没有模式,也没有一层不变的套路,这更提供了无限的教学设计空间。

语文教学贵在创新,只要教师心中有 “设计意识”,就能发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元素,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常教常新,魅力无穷。(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作者:赵克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