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根谭的智慧全集》修身篇1____54

 一片云图书馆51 2014-09-18

《菜根谭的智慧全集》

 

明代“洪应明”著   “东方觉人”诠释

内容推荐

《菜根谭》辞藻优美,言简意赅,通过洞察人生百态来点化世间万事。它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书中倡导积极入世、经营天下、为民谋福、泽被后世的进取精神;主张亲近自然、悠游山水、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的隐逸趣旨;宣扬悲天悯人、普渡众生、透彻禅机、空灵无际的超脱意蕴。可谓一身处世、只眼观花。初读其书,似觉矛盾错杂,神龙虎尾无迹可寻;详思再三,始悟狡兔三窟,随处可安身立命。得志者读之,能悟人生无常,居安思危,匡世济人;失意者读之,能起死灰之心,自强不息,终有所成;富贵者读之,能知艳为虚幻,履满慎思,遗泽子孙;贫贱者读之,不坠青云之志,安贫乐道,培植善根:它揭示出人生之真谛,振聋发聩、医愚医贪,堪为人类“心灵之药石”。

 

开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而自新,才能修身养德。菜根谭中劝诫世人不贪私、不偏颇、不炫耀、不羡名、不媚俗,“胸中无物欲,眼里自空明”,去除私念,神清气爽,同时也会避免许多失误,少走许多弯路,攀上成功的巅峰。如果世人都能修身养德,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性,不矫揉造作,那么人类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修身篇

 

1.不为小恶,不弃小善

    [原文]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人万仞;理路上事,无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注释]

欲路:欲望、欲念,意为一私之念。

染指:比喻牟取非分的利益。

万仞:形容非常之深。仞,古时以八尺为一仞。

理路:指道理、真理、义理。

:害怕、畏难。

[译文]

    涉及个人私欲的事情,不要只觉得有趣、有利就随便去做,只要有了开头便难以自拔,最终必将堕入深渊;遇到有助于增长品德的事,要尽力去做,不要碰上点困难就退缩,否则就会与正义相隔万里。

    【智慧点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最能体现一个人品格的高下。

    汉朝名相张良年少的时候,一次,他走过一座石桥,看见一位老人的草鞋掉进了桥下的河中,周围的人都不去捡,张良出于对老人的尊敬,为他捡回了草鞋。可谁料,当他刚把鞋递与老人时,老人却又顺手将鞋丢进了河里,并再次让张良去捡。于是,张良不厌其烦地捡草鞋。这样,一连三次,最后张良终于将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脚上。

老人会心一笑,通过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张良的道德操行,遂将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

    此后,张良潜心学习兵书,学成后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最终一统天下。

我们每天碰到的事情大多是琐碎的小事,正是在这些小事中才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性情。对于小恶,我们要防微杜渐;对于小善,我们切不忽略,要知道它就是踏向真理的第一步。

成功的人能够包容一切,往往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发展他的事业,最终走向成功。

 

 

2.无私无贪,度越一世

【原文】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注释]

一念:瞬间的念头,短暂的想法。

变恩为惨:恩,惠爱。惨,狠毒。

:玷污。

度越:度过,超越的意思。

【译文】

只要心存一丝贪念,就会使原本刚直的气节变成柔弱偏激,丧失理智而头脑发昏,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很残忍,把恩人当做仇敌,原本纯洁的人格就会很污浊,最终名声扫地,毁了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代贤人认为,不贪婪是一种宝贵的品德,单凭这一条就可以终生无忧。

【智慧点评】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心有贪念的人,胃口只会愈来愈大,敛取的手段也会愈加胆大妄为。贪欲足可以毁身,人一旦起了私心贪念,被贪婪控制了心灵,就会成为被物欲操纵的躯壳,变得不自知,奢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的品格低下,而最终一无所获。

    一个乞丐在大街上垂头丧气地往前走着。他衣着褴褛,面黄肌瘦,看起来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他不停地抱怨:为什么上帝就不照顾我呢?为什么惟独我就这么穷呢?

    上帝听到了他的抱怨,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怜惜地问乞丐:“那你告诉我吧,你最想得到什么?”乞丐看到上帝真的现身了,喜出望外,张口就说:“我要金子!”上帝说:“好吧,脱下你的外衣来接吧!不过要注意,只有被衣服包住的才是金子,如果掉在地上,就会变为垃圾,所以不能装得太多。”乞丐听后连连点头,迫不急待地脱下了衣服。

    上帝轻轻一挥手,金子从天而降。乞丐忙不迭地用他的破衣服去接金子。上帝告诫乞丐说:“金子太多会撑破你的衣服的。”乞丐不听劝告,仍兴奋地大喊:“没关系,再来点,再来点!”正喊着,只听“哗啦”一声,他那破旧的衣服裂开了一条大口子,金子滚落在地。金子在落地的那一瞬间全变成了破砖头、碎瓦片和小石块。

    上帝叹了口气消失了。乞丐又变得一无所有,只好披上那件比先前更破、更烂的衣服,继续他的乞讨生涯。

    所谓无欲乃刚,在生活中有些人就像那个贪婪的乞丐,抵不住“贪”字,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

在商品社会,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诱,以身试法,大半生清白可鉴,却晚节不保,而贪得无厌的结果是一无所有。贪念欲望早晚会把人带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就像那个毫不知足的乞丐。

 

 

3.持身不可轻,用意无须重

    【原文】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注释I

    持身:修身,立身,形容做人的态度、原则。

    :轻浮,急躁。

    :阻止,干扰。

    悠闲镇定:形容遇到事情从容应对的样子。悠闲,闲适自得;镇定,遇到紧急情况而不慌张。

    :拘束,拘泥,束缚。

    【译文】

    君子在平时待人接物时不能轻浮急躁,如果轻浮就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失去本身悠闲镇定的气质,把事情办糟;任何事物也不能看得太重,这样就会被外物束缚而心力交瘁,而缺少了洒脱的活力。

    【智慧点评】

    做事应该用心,用心才会认真对待问题,尽力寻找解决途径,就如同下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世间万物千变万化,看起来大体相似的问题总有细微的差别,而这细微的差别很可能是决定性的。若不用心分析,就可能错误估测对象。

    在细心做事的过程中,也不可过于执着,固执地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结果就会身心交瘁,不能超脱,物就成了人的束缚,身心疲惫,丝毫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因此,为人做事都在轻与重之间,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这当然不易做到。宋朝词坛大家苏东坡在瓜洲任职时,某天,因坐禅开悟,自认为已超凡脱俗,不为世俗八风所动。

于是,因体悟而作成一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然后令书童乘船从江北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

    佛印禅师看后,挥毫批了两字:放屁。

    东坡见侍者带回的批字后,火冒三丈,立即乘船过江。佛印早已料到东坡会前来兴师问罪,故早已在江边恭候。

    一见面,苏东坡指责道:“禅师,你为什么污辱我的诗?”佛印若无其事地答道:“没有啊?我骂了你什么?”东坡指着“放屁”二字,责道:“这是什么?你还狡辩?”佛印呵呵大笑:“噢,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嘛,怎么被一个屁打过江来了?

    苏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养不及禅师。

遇事当从容应对,不急不躁,轻与重之间仔细掂量。

 

 

4.抱残守缺,宁缺勿满

    【原文】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注释]

    欹器:古时用来装水的倾斜易覆的器皿,用来放在座位旁边使人警戒的礼器。

    扑满:古时用来存钱的瓦制器皿。

    :即缺少的意思。

    【译文】

    用来装水的欹器,就是因为水装得太满才会翻倒,用来存钱的扑满却因为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一旦钱储满后就要被砸破。所以,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宁可处于无争的地位,也不要过于热衷于名利;日常生活宁可稍有缺欠,也不要苛求完美。

    【智慧点评]

    “谦受益,满招损”,一个拥有虚怀若谷的谦虚心态的人,可以虚心向他人学习,积累自己的才干,思想就得以吐故纳新,自然就会不断进步;而一个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善意规劝,又不肯向别人学习,往往给人以骄狂的印象,人们自然敬而远之。久而久之,思想得不到更新,自然也就会落后。

    如果内心杂乱,就会成为蛮横不讲理的狂人,这样只会招致他人的嫉恨,就算无意与人相争,他人也会视自己为对手,随时可能对他展开攻势,最后受损的还是自己。以下的这则小故事也许能说明这个道理:

    一天,一位著名的学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要向学者请教学问。宾主落座之后,不等主人开口,客人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大谈起来,从自己的生活、工作,及至家庭,又谈到自己的事业和未来,学者几次想插话都未能成功。

    学者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来,往客人杯子里倒茶。

    那位客人看见杯子已经倒满了,水直往外溢,但学者仍不停地往里面倒,觉得很奇怪,他忍不住说:“难道你没看见杯子已经满了,再也倒不进去了吗?

    “这倒是真的,”学者终于停了下来,“和这个杯子一样,你的大脑就像这只杯子,装满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不准备一只空杯子的话,就算是有水也只能溢出来,装不进去了。”

随时为自己准备一只空杯子,倒出旧思想,装进新知识,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身心,但不必苛求完美。

 

 

5.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原文】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注释]

    气象:气质、气度。

    疏狂:豪放而不拘束,文中引申为自大。

    缜密:思维细密严谨。

    琐屑:繁琐,细碎。琐,细小,细碎;屑,碎末。

    激烈:这里是偏激的意思。

    [译文]

    一个人要心存高远,但不能狂妄自大;考虑问题要周全,但不必过于繁琐;生活情趣要高雅,但不能走人极端,过于枯燥单调;清白操守要坚持,但不能过于偏激。

    [智慧点评]

    我们平日里做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否则,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过犹不及。品德和气质的修养也是这样,做人当志存高远,但前提是理智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正确地估测所处环境,而不是好高鹜远。

    一个人要想做到不偏颇,恰到好处,言行以至思想境界需要进行一个很长的磨炼过程。因为人们做事做人总是向好的方面追求,看到好的一面却忽视随之而来的不足,那么一不小心便会失之偏颇,得到相反的结果。

    有一个制帽学徒满师以后准备自开一家小店,第一件事便是要制作个漂亮的招牌,上面写上合适的用词。他准备这样写招牌:“制帽商约翰·汤普森。制造并现钱出售帽子。”再在这几句话下面画一顶帽子。

    他把他的想法讲给朋友们听,想征求朋友们的意见。第一位朋友说:“‘制帽商’一词可以去掉,和后面的‘制造’重复。”于是,汤普森去掉了“制帽商”三个字。第二位朋友说:“‘制造’两字也可以去掉,因为人们买帽子不会关心帽子是谁做的,只要帽子合适,质量好,他们就买。而不论是谁做的。”汤普森又将“制造”二字删去。第三位朋友说:“‘现钱’二字毫无意义。因为我们这里没人赊卖。”于是这两个字也被删除了。这样,汤普森先生的招牌上就只剩“约翰·汤普森出售帽子”这一行字。

    又一位朋友说:“并没人认为你会白送呀!这‘出售’二字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出售”二字也被划掉了。

    最后一位朋友说:“干脆把‘帽子’二字也去掉吧,因为牌子上已经画了一顶帽子,何必画蛇添足呢?

    因此,牌子上的字最后定为“约翰·汤普森”,底下画着一顶帽子。开业之后,生意兴隆,人们都夸汤普森先生的招牌简洁大方,很有号召力。

任何事情如果做过分了,就没有做到一样,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有时越简单,越含蓄,往往就是越丰富,越有力量。繁简之间,有一个尺度问题,好好把握分寸,发挥最好的效果。

 

 

6.谦虚谨慎,无偏无颇

    【原文】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注释】

偏信:即偏听偏信,意思是只相信一方面的意见。

:奸人,坏人。

自任:指刚腹自用。

:短处,缺点。

    【译文】

    不要偏听偏信,以免被坏人蒙骗;不要刚愎自用,以免被个人感情所驱使;不要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也不要因自己的不足而嫉妒别人的才能。

    【智慧点评】

    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就妄下判断,那就说明你是个轻信之人;如果只凭自己的感觉行事而听不进别人的劝告,那就说明你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之人;如果喜欢用自己所长笑话、攻击别人所短,那就只能表明你的刻薄无知;如果因自己的短处而嫉妒别人的才能,那就只能显示你的狭隘幼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才是逐步完善自己的途径。谦虚谨慎是成功的前提,虚心听取旁人的意见,客观地分析问题,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即使将来名满天下,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刚愎自用,应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和短处。

    齐威王继承王位后,每天只顾着吃喝玩乐,九年过去了,国势日趋衰败,其他国家纷纷起兵,齐国边关连吃败仗,但齐威王照常玩乐。诸大臣上书进谏,全都无功而返。后来,齐威王竟不准人进谏。

    一天,一位叫邹忌的琴师前来拜见。齐威王很喜欢听琴,立即召见。邹忌熟练地调好弦后,郑重地说:“我精通各种弹琴的技巧,大王如果愿听,肯定觉得有趣。”齐威王很感兴趣,便鼓励他说下去。

    邹忌说:“听琴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弹琴就像每天过日子,以法治天下一样,该弹的弦就弹,不该弹的弦就不弹。君王和臣子,各自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各司其职,才能国富民强。”

    齐威王很不耐烦,催他赶快弹琴。邹忌还是没有弹琴,反而站起身来笑着说:“我不弹琴您不高兴吧?大王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大事,应以国事为重。可如今大王不理国事,与琴师持琴而不弹有什么区别?大王不高兴我抚琴不弹,大王即位9年,不尽自己的职责治理好国家,恐怕齐国的百姓也不高兴吧?

    齐威王听得满面羞愧,以后痛改前非,专心致志治理国家,并且任邹忌为相,齐国很快就强盛起来。

齐威王肯听从一名当时地位卑下的琴师—邹忌的劝诫,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当然和邹忌善于以理喻人的方式有关,但是,也说明了齐威王有着谦虚的本质,听得人言,使得国运昌盛。作为古代的一国之君尚能做到如此谦逊,何况身为现代人的我们?

 

 

7.胜私制欲,有识有力

    【原文】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注释]

    胜私制欲之功:防止、战胜自己的私欲膨胀的功夫。胜,战胜;制,防止,约束;功,功夫。

    :领悟,认识。

    :做起来不费事的。

    明珠:价值昂贵的宝珠,引申为人或物的最贵重者。佛经中的照魔明珠能“置之浊水,水即清净;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

    慧剑:佛家语,用智慧比喻利剑,是指可以斩断一切痛苦烦恼的智慧。

    【译文】

    怎样才能战胜私心,防止私欲呢?有人说是没有及时发现私欲的危害,又没能及时用坚定的意志控制;还有人说虽然能看得明白,却还是受不了物欲诱惑,无法控制自己。看来一个人的智慧是一颗照妖的明珠,而自制为一把斩魔的利剑,两者均不可缺少。

    【智慧点评]

    私心和欲望是人类的两大弱点,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抵挡住物欲的诱惑。想要降服这两个魔鬼,不仅需要超凡的智慧,看清私心与欲望的危害,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能够抵挡强大的诱惑,坚定自己的意志,丝毫不能放松。两者缺一,都难以抵抗私欲的引诱。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贪婪吝啬,您能否点化她,让她从此改正吗?

默仙应允。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也舍不得请默仙喝。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如果我天天这样,你觉得怎么样?

    “如果手天天握着,那就是有毛病,崎形呀!”夫人答道。

默仙禅师听后,微微一笑,又把手摊开,问道,“那么,假如天天这样呢?

    “天天摊开,也是崎形呀!”夫人答道。

    “不错,这些都是崎形!”默仙禅师立刻答道,“如果对钱只知道贪取,不知施舍于人,是崎形;反之,只知道花钱,不知道节约,也是崎形。钱要能进能出,量入而出。”这位太太被禅师点化,终于明白了用财之道!

人一旦被私欲蒙住了心灵,就容易沦为欲望的奴隶,其实并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只是盲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埋葬了自己真正的幸福,至于那些过于自私或物欲过强的人,多半都会遭受别人的排斥,常常由于自私自利而自毁前程。所以,做金钱的主人,好好利用它来丰富我们的人生,而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将灵魂签约给魔鬼。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原文】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注释]

    :淫荡,贪色。

    悔悟:指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时感到悔恨而醒悟。

    痴迷:指沉迷于某件事中,只见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对事物做全面明智的判断。迷,心中只想一事一物叫迷。

    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动。性,本然之性,即真心;定,安定,不动摇。

    【译文】

    当酒足饭饱后再去想那些美味佳肴,就会觉得没有食欲;肌肤之亲之后,再想那些房中之事,便会觉得兴趣全无。因此人们应该通过事后的悔悟,来抑制事前的那种执迷不悟。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意志坚定,做事就不会偏离正轨。

    【智慧点评】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小男孩一个人在山上放羊,闲得无趣,便给自己找乐,对着山下大喊“狼来了,狼来了”,看着山下的人扛着棍棒急急忙忙跑上山来,一脸焦急的样子,小男孩乐不可支,他觉得这样做很好玩。

    于是,小男孩便隔三岔五地就要捉弄一下山下的人们,以此为乐。时间久了,大家也就知道了小男孩的无聊,便没人再理会他。

    一次,狼真的来了,小男孩吓得放声大喊“狼来了—”。但是,再也没有人相信他了,一切都晚了……

    如果那个爱撒谎的小男孩有幸狼口逃生的话,那他以后一定再也不敢重复从前引以为乐的小把戏,以前觉得撒个小谎,捉弄一下别人,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当他亲身体验过由此带来的危害时,再痴迷的人也会幡然醒悟。自己亲身经历后得到的教训要比多少苦口婆心的告诫都深刻。所以有人曾说,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老年活到青年,那么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都是这个道理。犯错误不要紧,只要能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作为后来的借鉴指导,就是进步。

 

 

9.无罪于冥冥,无罪于昭昭

 

 

    【原文】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注释]

    昭昭:明亮,这里明显可见的公开场合的意思。昭,光明。

    冥冥:昏暗,昏昧,这里指人所不见的隐蔽场所。

    [译文]

    肝脏有了病变,那么眼睛就看不清楚;肾脏有了病变,那么耳朵就听不清楚。疾病发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部位,却显现在人们能看得见的地方。所以,正人君子想不在人前犯错,就必须在人所不见的地方也不犯过。

    【智慧点评】

    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造成另一部分的变动,任何变动都能追溯到它的源头,万事万物都有个起因。所以,不要存侥幸之心,认为自己做了坏事不会被人发现。其实,即使免于众人的责难,也无法逃脱自己良心的谴责和冥冥天地中的因果轮回。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有两位大臣,子公和子家,正要进宫拜见郑灵公时,在宫门外碰见楚国使者带着一只龟准备献给郑灵公。

    子公看着眼馋,便动了动食指,对子家说:“哪天只要我动一动食指,就能尝到美味。”说完,得意地笑了。

    他们进宫后,见灵公命厨子去做那只龟,两人相视而笑,以为马上就有美味可食了。

    灵公看见后觉得纳闷,便询问子家原因,子家便将进宫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灵公。灵公听后很是不快。

    等到要吃龟的时候,灵公把子公叫来,却不给他吃,故意捉弄他。子公一生气,便把手指伸到锅里蘸了一下,然后放到嘴里尝了尝。

    灵公见后很生气,想杀子公。然而,子公看出了灵公之意,预先与子家谋划把灵公杀了。

    故事中子公不该因贪口舌之欲而不顾礼节,郑灵公也不该因为小事而故意捉弄子公。两人都在人所不见的地方有私心,但最终却演变成了宫廷政变。

    因此,儒家教人修养品德,必须要从独善其身做起。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不做任何坏事。其实这才是君子的聪明之处。

古人讲修身主要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话说问心无愧,也是说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关健是内心不能有犯罪的念头。

 

 

10.精神万古如新,气节千载一日

 

 

    【原文】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注释]

    逐世:随着时代转换。

    千载一日:指千年如一日,比喻处在永恒不变的位置上。

    :确实。

    【译文】

    事业与文章再怎么伟大精妙,都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圣人君子的精神,虽历经万代也不会磨灭;而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再怎么显赫和繁荣,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移,只有忠臣义士的意气节操永恒不变。因此,君子不应抛弃前者而追求后者。

【智慧点评】

一时的功名易磨灭,惟有精神气节能永恒常存。功名富贵,事业文章,被岁月的流水不断冲刷而消逝,只有志士仁人的一身正气能被后人口耳相传。

不管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掌握多大权势,身后也无法带走一分一毫,生前的财富、权势会因为身死人亡而移转他人,身外之物都会消逝,唯有美名传干古。

    西汉时代,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当时,双方刚刚经过了多年战争,正处于或战或和的关键抉择之时。无疑,苏武此行的使命是不同寻常的。

到了匈奴后,苏武凡事都从有利于汉朝的立场出发,处事小心谨慎。不料,他的助手张胜因急功近利而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中去。苏武一行因张胜而受到了诛连,被告之只有两种选择:或投降或送死。

    苏武一听“投降”两字,当即对在场人说:“作为堂堂大国的使者,却像犯人一样被人审问,这不是给朝廷丢脸吗?我已经有辱使命,倘再丧失气节,即使活了下去,又有何面目再去见人呢?”说完就拔刀往自己的脖子上抹去,当场昏死过去,浑身是血。后经抢救,苏武虽醒转来,脖子却已受了重伤。而惹出事端的张胜却已在匈奴的刀口威逼下,屈膝投降了。

    对于苏武的气节与作为,连匈奴单于也感到钦佩,就更想将他招于麾下。但是,即使他们将软硬兼施的伎俩都想尽用完了,得到的只是苏武的蔑视和责骂。

    单于无法,只能将苏武关在地窖里,不供粮也不供水,想迫苏武就范。苏武却凭着那么一种气节与毅力,用雪和着毡毛来解渴充饥,顽强地活了下来。

    单于见状,又派人将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让他放牧公羊,扬言到公羊生出小羊后,才准他归汉。

    在遥远的北疆,苏武只能以田鼠、野菜充饥,他对人生的种种磨难坎坷都不以为然,独独忘不了自己作为汉朝使者的使命。

    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单于又派汉朝降将李陵到北海去劝说苏武投降。

    李陵劝告苏武,说他在此荒无人烟之处受罪,却无人知晓,不如归顺匈奴,以享荣华富贵。再告之,自从苏武出使被扣后,苏武的兄弟被迫自杀、妻子改嫁和儿女下落不明,欲断苏武的归汉之心。但苏武的回答依然是斩打截铁的:“我生为汉朝之臣,不能对不起自己的祖宗和父母之邦,你不用多费口舌了。”毫不客气将李陵顶了回去。

如此过了19年后,因匈奴发生内乱,匈奴新单于急于向汉朝求和,苏武、常惠等几人历尽波折磨难,终于回到了汉朝。此时,苏武的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手里却依然拿着一条当初出使之时,皇帝交付给他的使节棒交给汉昭帝复命。

从苏武身上,体现了“气节千古一日”的精神,使我们看到了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骨,看到了他的气节中所体现出的民族尊严和人格化力量,看到了气节促成生命的信念、生存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柱。

 

 

11.富贵宜宽厚,聪明宜敛藏

 

 

    【原文】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遇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注释]

忌刻:猜忌刻薄。忌,猜忌或嫉妒;刻,刻薄寡恩。

敛藏:深藏不露。敛,收、聚、敛束。

:本意是指心神恍惚,这里指对事物缺乏正确判断,不明事理。

    [译文]

    富贵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容、仁厚,如果猜忌刻薄,总担心别人超过自己,那么虽是富贵之家,他的行为就和贫贱之人并无两样,这样如何能享受长久的幸福生活呢?聪明的人应该谦虚有礼,适当掩藏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到处张扬夸耀,那么他的言行就跟愚蠢无知的人一样,他的事业又如何能不失败呢?

    【智慧点评]

    助人之所以快乐,乃是因为它能使人肯定存在的意义。当然,帮助人不仅止于金钱方面,也包括精神上的鼓励等。家境富裕的生活无忧,较之为三餐温饱疲于奔命的贫穷人家,确能贡献更大的力量来帮助他人。

    假如富贵而为人刻薄寡恩,就会陷入终日钩心斗角的烦恼之中,丧失了生活乐趣,容易疏远周围的亲友,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会炫耀自己的才华,那些卖弄聪明智慧的人,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潜心钻研,不卖弄的人。

    古时,曾经有个邻国使者,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光灿灿,皇帝很高兴。但是,邻国的使者又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最后,有一位老大臣想了个办法。他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大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也不会是传声筒。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历史与现实中的那些懂得锋芒不露的人,大多喜怒不形于色、少言寡语、平和恬淡,绝不哗众取宠,为人周到,处事练达。

    在这方面,初涉人世者不妨从多动手、多动脑、多用耳朵与眼睛,少用嘴巴,避免与人争强好胜、计长较短做起,从而开始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旅程。

12.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原文】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人圣。

    [注释]

    脱凡:超越尘世外。脱,脱俗。

    入圣:进入光明伟大的境界。

    【译文】

    一个人要能抛得开功名富贵的名利思想,才可以摆脱尘世的杂念;要能放得下仁义道德等美名的束缚,才可以进入超凡脱俗的圣贤境界。

    【智慧点评]

    一个人要在平凡中奋斗,不可太热衷于功名富贵。世人常用“功成名就”来肯定一个人的成功,在一般人眼里,功成名就者往往名利双收,生活得也比别人精彩,所以,人们通常以此来肯定自我生命的价值_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了功名富贵不惜铤而走险,而有的人不贪图荣华富贵,但独爱美好的声誉。事实上,受功名富贵或美名所羁绊的人,心灵都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热衷于名利的人,最终会成为功名富贵的奴隶。

    当然,仁义道德也非常重要,假如有人置仁义道德于不顾,那就跟一个不通人性的禽兽相同。但是,任何事都不应走极端。寻求致富要在合法的范畴,有了钱财,可以为自己的作为打基础,为社会的公益做贡献,这是好事。希望得到权力,应通过业绩来提高,有了权力,能够为国为民也是好事。如果为求取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去钻营,那么权利和金钱的作用就发生了质变。但是假如太热衷于仁义道德,急着想做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家,却没有敦品励行的毅力,于是就成了伪君子,或者把道德当教条,成了教条的奴隶,同样是不可取的。

因此,只有胸襟豁达,而不受俗世名利思想所左右的人,他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13.意见害心,聪明障道

【原文】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注释]

    意见:本意是意思和见解,这里是偏见、邪念的意思。

    蟊贼:足以危害社会的败类,这里是祸根的意思。蟊,害虫名,专吃禾苗。

    声色:泛指沉湎于享乐的颓废生活。

    屏藩:原指保卫国家的重臣,这里是最大障碍的意思。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建母弟以周屏藩。”

    【译文】

    名利和欲望不一定都会残害人的心性,自以为是的想法才是戕害本性的最大祸源。声色之事不一定就能妨碍道德,自作聪明的行为举措才是破坏道德的最大障碍。

【智慧点评】

    名利、欲望、声色的诱惑虽大,但一个人只要意志坚定,这些外物便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说,戕害人性的祸源不一定是外物,有更多时候是来自于人的偏私和狂妄。

    想法偏私狂妄的人往拄自以为是、偏执己见,而听不进任何违逆的言论。这样的人如果当权,往往会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独裁者,不仅行事全凭一己之喜好,而且心胸狭隘。试想当一个人的心灵受到本身邪妄的想法荼毒至此时,那原本善良的本性能不变质吗?

秦始皇之后,二世昏庸,偏听偏信,被赵高所害。当时赵高严刑拷打,审讯李斯,让他招供确有谋反叛逆之心。李斯忍受不住,屈打成招,但仍心存幻想,在监狱内写下了辩诉书,托人呈于二世。赵高得知后,让人把李斯的上书扣压了下来,并不呈于二世,并说:“囚徒怎么能向皇帝上书呢?

赵高令他的门客分批多次审讯、毒打李斯,令李斯不堪折磨,表示愿意服罪。秦二世对赵高言听计从。当有李斯画押招供的判决书呈给二世时,二世高兴地说:“要不是赵先生,我几乎被李斯骗了!”不久,秦二世便在咸阳把李斯腰斩示众。

    秦二世昏庸至此,和他偏听偏信赵高的话不无关系。在个人修养中,必须注意克服主观盲动,找到自己思维盲区,不能偏听偏信,防止被小人所利用。

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这句话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因为这些都是来自外界的引诱,是明显有害的东西,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根本不起作用。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会被声色犬马所迷惑。但是人们的偏见、一些不好的习惯是很难自觉的,改正起来很难,尤其需要警惕。

 

 

14.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原文】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注释]

    念头浓:心胸宽厚。念头,想法或动机。

    :浅薄。

    居常:日常生活。

    浓艳:丰盛豪华,奢侈无度。

    枯寂:寂寞到极点,这里是吝啬的意思。

    【译文】

一个心胸宽厚的人,往往能善待自己,也能善待别人,因此凡事都讲求气派豪华;而一个欲望淡泊的人,不但自己过着清苦的日子,也处处刻薄别人,因此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其日常生活的喜好既不能过于奢华,也不能过分刻薄吝啬

【智慧点评】

    一个人时外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可以影射其内心思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把握好宽厚与淡泊的尺度,做人如果凡事讲求气派豪华,很容易就会变得虚荣浮夸,甚至为物欲所操控;而如果清心寡欲至苛刻吝啬、不近人情,就很难会去关怀、理解别人的立场。

    处世待人应该是辫证的。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现实中的是非曲直需要我们去判断,待人的态度也要适中,不即不离,把握分寸。

    苏轼任杭州行政长官时,一次,提审一个叫吴味道的逃税人。吴味道有两大卷物品,上面写有“送京师苏侍郎(苏轼的弟弟苏辙)宅”。这显然是假的。

    苏轼询问吴味道时,吴味道显得很不安,解释说:“我今秋有幸乡试中榜,为筹到京师的路费,乡人为我凑了些钱,并用其中的一部分钱买了两百匹建阳小纱。因为一路上每个关口都要抽税,这样的话,到京师就剩下不到一半了。所以,我想先生德高望重,就伪托先生的名街,封好货物随身携带,这样能省下些税金,好去赶考。望先生宽怒。”

    苏轼了解情况后,体谅他的不易,便亲自写了书信给了苏侍郎宅,请他关照。吴味道再三拜谢告辞。第二年,吴味道果然高中。他写信向苏轼表示感谢。苏轼很高兴,请他到家中共叙旧情。

苏轼宽以待人,“自待厚,待人亦厚”。为人处世要采行中庸之道,否则浪费无度足以败身,刻薄吝啬足以失人,都不是理想的生活原则。

 

 

15.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原文】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注释]

    人人有个大慈悲:人人都具有成佛的佛性。慈,能给他人带来快乐;悲,能消除他人的前苦。这是佛家语,《观无量寿经》有“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萨广大之慈悲。

    维摩:梵语维摩诸简称,是印度大德居士,汉译叫净名,与释迦同时人,辅佐佛主教化世人,被称为菩萨化身。

    屠刽:屠,宰杀家畜的屠夫;刽,以执行罪犯死刑为专业的刽子手,但同样具有佛性。

    金屋:指富豪的住宅,建筑金碧辉煌。汉武帝有“若得阿姣当以作金屋藏之”的典故。佛教认为世间事物皆虚幻,故金屋与茅檐并无差别。

    咫尽:极短的距离。咫,一咫是八寸。

    【译文】

    每个人都有一副慈悲的心肠,大慈大悲的菩萨和屠夫、刽子手的本性并没有什么不同;世间到处都有一种合乎自然的真正情趣,金碧辉煌的豪宅和简陋的茅草屋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不同的是,人心常被贪欲和私情所封闭,以至于错过了慈悲胸怀和真正的情趣,虽然看起来只有咫尺的距离,结果已经相差千里之外了。

    【智慧点评I

    人是否活得有价值或活得快乐,不能取决于其地位的高低或财富的多寡,有的人衣食富足但精神生活匮乏,也有人位卑贫苦却活得安然闲适。真善美的纯朴情趣也存在于寒门蔽户中,跟富贵人家的高楼大厦毫无不同。

    一个修养深厚的人,会懂得繁华到头终是空的道理,所以无论是住在高楼大厦还是简陋茅屋,对他来说都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无实质上的差别。如果贪得无厌,即使拥有金屋也仍是不知满足。但对于真正清廉的人来说,什么样的环境也改变不了做人的

原则。

    广州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据说饮了贪泉泉水的人,即使是清廉之士,饮后也会萌生贪欲,变成贪婪之人。

    晋朝的吴隐之在前拄广州任刺史时,路经此地,他酌泉而饮,并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自古相传,只要喝过贪泉之水的人,就会对财宝起贪婪之心;假如类似伯夷与叔齐这些自古相传的清廉节义之士,也饮了贪泉之水,想来他们也绝不会放弃清廉高洁的人品精神的。

    吴隐之本人其后到了广州任职,操守清廉,日常菜谱不外是青菜加干鱼而已。他手下的人为了讨好他,每次都去掉鱼骨之后,才把鱼肉呈献上来,他毫不领情,还给他们予以处罚。

    有节之人以不贪为宝,以自律来实现自我节制,杜绝并鄙弃那些贪得无厌的欲望,从而维护自己的高洁人品,增长智慧,事业上也得以长足发展。

    16.无求之施斗栗万钟,有求之施百镒无功

    【原文】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注释]

    斗栗:形容很少的食物。斗,量器名,十升为一斗;粟,古时五谷的总称,凡未去壳的壳粮都叫粟。

    万钟:形容很多的食物。钟,古时量器名。

    百镒:形容很多钱。镒,古时重量名,二十四两为一镒。

    [译文]

    如果自己有助于人,不可时时记在心上,以求回报,更不可以对人张扬,以求别人的夸奖。这样,即使付出极少,也可以收到丰厚的回报。如果用物品帮助过别人,不能总计较着自己的付出,要求别人的回报,这样即使付出很多,也难以成就一点功德。

    【智慧点评】

如果对人施恩总计算着回报,便失去了行善的意义。施恩而不图回报,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对人的帮助要发自内心的真诚,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不能存有希望对方回报的念头,无私地奉献爱心。有一个小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来到一家旅店,他们看起来显得很疲惫,急于想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当得知这家旅店也客满后,夫妇俩的脸上露出了明显的失望的表情。

    年轻的伙计看着一脸倦容的夫妇,起身带他们到了一间房间门前:“实在抱歉,今天房间全满了,要是你们不介意的话,你们就睡我的床吧!

    “那你怎么办呢?”那对夫妇异口同声地问。

    “我可以睡地板。”年轻人无所谓地耸耸肩。

    第二天早上,夫妇俩付房钱时,伙计坚持不收,说:“我只是把自己的床借给了你们一晚,而我的床是不收费的,我不能收你们的钱。”

    “年轻人,你很了不起。”

    两年过去了。一天,年轻人收到了一封信。信里附着一张到纽约的双程机票,邀请他回访两年前在那个雨夜借宿的客人。

    年轻人来到纽约见到了那位老人,老人把他带到一幢高楼前,对他说:“年轻人,这是我为你盖的旅馆,你愿意做这个旅馆的经理吗?

    真正的行善必须出自一片至诚,是发自内心同情对方的处境,且能同情对方的处境,雪中送炭的温暖总能比锦上添花的浮华更能让人感动。

 

 

17.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原文】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注释]

    外贼:来自外部的侵害。佛家认为色、声、手、唯、触、法六尘,都是以眼等六根为媒介劫夺一切善法。贼,佛家所指“六尘”。

    情欲意识:内心的情感欲望。欲,是佛家七情之一。

    惺惺不昧:保持清醒不糊涂。惺惺,警觉清醒,不昧,不昏愦不糊涂。

    中堂:中厅。

    【译文】

    眼睛看到的美色,耳朵听到的美声,都属于外来的诱惑。至于人心的七情六欲和主观意识,都是属于内在的偏执。但不管是内在偏执还是外界诱引,只要自己能时刻保持清醒警惕,做事循规蹈矩,那么所有心理敌人都会成为帮助自己修炼品德的助力。

    【智慧点评】

    在一个内心强大坚定,禁得起诱惑的人面前,不论外在诱惑还是内心杂念的力量有多大,都不会改变品性,反而会变成自我修养的助力。换言之,任何事物对人的影响都是有两面的,可以让人向下沉沦,也可以成为帮助人修养品德、超越自我的助力,这一切都要看人是否为其所役使而定。

    所以,对物欲情欲的需求,必须多作自我克制。耳目之娱可以调剂身心,也足以腐化人心;情意活动可以创造人生,也可以毁灭生命。

    毋贪,主要是指不贪图名位财利。这在人际交往中,是个人善于掌握处世分寸的一种表现,也是评价个人修养的标准之一。

    却说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人偶然得到了一块玉,就想把它献给本国的执政大臣子罕,子罕坚决不接受。

    献玉者见状,就解释说:“我已经将这块玉请人辨别过,这是一块十分珍贵的宝玉,只有您才配珍藏享用它,所以我才敢向您献玉。”

    子罕依然不受,说:“我以不贪为宝,就像你以宝玉为宝一样,如果你把宝玉送给我,而我也接受了,那么,我和你一样,就都要丧失各自的宝物了,我们还是各自珍藏自己的宝物吧。”

    子罕坚持履行“以不贪为宝”的原则,最终也没有接受献玉者自动献上来的宝玉,也就是“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得一世”的历史依据。

因此,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更要能自我节制,凡事取之有道,并谨守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才能不受外物的诱惑而蒙蔽了理性。保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成就事业的可靠的基础。

 

 

18.过俭者吝啬,过让者卑曲

    【原文】

    俭,美德也,过则为铿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注释]

    悭吝:吝啬,即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鄙啬:浅俗,计较得失。

    雅道:即正道,此处指与朋友交往之道。《苟子·荣辱》篇:“君子安雅。”

    懿行:即美好的品行。

    足恭:过分恭维来取悦于人。

    曲谨:谨小慎微、小心翼翼。

    机心:诡诈狡猾的用心。

    【译文】

    俭朴是一种美德,但知果太过了就会为富不仁,成为斤斤计较的守财奴,反而会伤了与朋友相处的情分;谦让,本也是种美德,但如果处事过谦就会变成卑躬屈膝、处处谨慎小心的人,反而会让人有好用心机的感觉。

    【智慧点评]

    节俭固然是美德,过分节俭就变成吝啬。“君子以勤俭立德。”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勤俭视为一种美德,更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原则。不过,君子的俭朴是合理的节约,并非贪而不舍。

    从前有一位居士,他去拜访一位很久未见面的朋友。与朋友见面之后他们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朋友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味道很香,只不过是一碗大一碗小。两人坐下,朋友看了一下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

    本来按常理居士要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朋友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朋友一眼.径自低头大吃起来。朋友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头却见朋友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问朋友:“你为何不吃?”朋友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居士又笑着说:“你生我的气啦?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朋友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居士接着问道:“请问一个问题,我们如此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让对方吃大碗。”朋友终于答话了。“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相推来让去,何时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悦,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朋友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在人际交往中,礼节虽不可少,但谦让过了头,反成了虚假的客气,礼节便成了繁琐多余的形式,而坦率真诚才是为人处世之本。换言之,君子对于财富名利看得很淡,所以可以崇俭养廉。但世人的节俭往往变成吝啬,是不舍得花用钱财,而对人对己百般刻薄。

    另外,谦让也是美德,但过分了就变成诌媚,同样不合乎情理,所以孔子才说“巧言令色足恭”。可见,做人做事必须坚守中庸之道,否则过犹不及。

    19.不轻诺,不生嗔,不多争,不倦怠

    【原文】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注释]

    生嗔:生气。嗔,发怒。

    鲜终:有头无尾,有始无终。鲜,少。

    [译文]

    不能因为心情愉快就轻易许下承诺,不能借着醉意就乱发脾气,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惹事,不能因为精神倦怠就有始无终。

    【智慧点评I

    待人行事宜言而有信,恒心如一。人们最容易因为外界的影响而犯下轻易许诺、借酒发怒、冲动生事及怠惰疏懒等错误。人有很多毛病往往是不自觉的。高兴时有求必应,轻诺寡信,于是奸小之辈往往投其所好,察其所喜,并有意制造一个让人高兴的环境,通过各种手段来等待“轻诺”。借酒发疯,是一种失控的表现,是有德之人所不为的。

    历史上因酒后失控而失言惹祸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一天,宋太宗赵炅和两位重臣在一起喝酒,边喝边聊。后来,这两位大臣喝醉了,竟在太宗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逐渐发展为在太宗面前斗起嘴来。旁边的侍卫奏请太宗,将这两个不分场合的人抓起来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们两人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酒后失德的事情,十分后怕,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不记得了。”

如果两位酒后失德的大臣遇到的不是像宋太宗这样宽宏大量的明君的话,那么他们酒后生填的代价其惨烈就可想而知了。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场合下如果能做到“四不”的做人原则,就不致因酒后的口舌之争而担心受怕了。

以此类推,人在得意之时,往往口无遮拦,财大气粗,摆不正自己的位子,忘记应尊重理解别人,忘记应收敛自己。得意忘形,实际上是做人不成熟的表现,更有的做事有始无终,畏难而退,虎头蛇尾,终究将一事无成。

 

 

20.澄吾静体,养吾圆机

    【原文】

把握未定者,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庶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者,又当混迹尘俗,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注释】

    把握未定:意志不坚,没有自控能力。

    绝迹:完全不出现,断绝踪迹。

    尘嚣:指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澄悟:静悟。澄,形容水清而静。

    静体:指寂静之心的本性。

    混迹:指踪迹混在了人群中,带有隐身不露的意思。

    【译文】

    当无法坚定地把握自己的意志时,就应该远离充满物价诱惑的环境,以使自己不会因物欲的引诱而心神迷乱,保持纯朴的本色;当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意志时,反而要将自己置身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以锻炼自己在物欲的引诱时不会迷乱,借此来培养自己的成熟质朴的本性。

    【智慧点评】

    对于内心的修养还不够坚定的人而言,初步阶段应该远离杂乱的环境,在清静之处细细领悟事物的本性。对修养操守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就要锻炼自己的定性,所以要在纷乱的环境中接触物欲的引诱,考验自己的修养,是否能保持不为外物所动,培养出圆融质朴的灵性。

    修养自己品德,要有一个良好的处部环境。教育与环境之间,自己的品德修养与环境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没有定型品性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最容易误入歧途而堕落,所以,肩负教导责任的师长,必须对他们严加管教,尤其是为他们所创造一个利于品性自我修养的好环境,制造一个首先自律的氛围。而对一个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来讲,必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以磨炼自己。

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人,做人有自己的准则,就不会轻易迷失方向。

 

 

21.却私扶公,修身种德

    【原文】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注释]

    市私恩:施恩惠给别人以图收买人心。市,买卖。私恩,出自私所施的恩惠,指收买人心。

    扶公议:以光明正大的行为争取社会声誉。扶,扶持;公议,社会舆论。

    :厚,加深。

    庸行:平常行为。

    【译文】

    施恩惠给别人收买人心,还不如以光明磊落的态度去争取社会大众的舆论;一个人与其结交很多不能劝善规过的新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跟老朋友之间的情谊;一个人与其想法子提高知名度,倒不如在暗中积一些阴德;一个人与其标新立异去显示名节,倒不如平日谨言慎行多做一些好事。

    【智慧点评】

    对于一个想从政济世的人来说,以什么态度立身是决定他将能否有功于国的基础。是怀着天下为公的抱负,还是只为追求功名;是实事求是,还是标新立异,只为一己之私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品德修养。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而从政,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悬壶欺世,’。这种伪君子比小人更可恨,因为他们往往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任意胡来,劳民伤财。一个正直的人就要洁身自好,站稳立场,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眼睛。

西晋的“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在他仍在仕途之上时,有一回,当地有一个叫袁毅的官员,贪污腐化,还喜用财物贿赂公卿。有一次,曾派人送给山涛蚕丝百斤,碍于情面,山涛迫不得已收下了蚕丝,却将蚕丝藏在阁楼上,一直未用。

    后来,袁毅贪污发案,被送到外地受审,凡是接受过他贿赂的人都被人供了出来。这时,山涛从阁楼上取出封印仍完好的蚕丝,交给了官府。

由于山涛能不为物欲所缚,以不贪为宝,才得以保全自身,所以德才兼备是政治清廉的首要条件,从政者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就谈不上建立真正的功业。

 

 

22.世法不染,其臭如兰

    【原文】

    山肴不经世人灌溉,野禽不受世人豢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注释]

    山肴:指山间的野味。肴,用鱼肉等做的荤莱,也指精美的菜

    野禽:家禽外的鸟类。禽,鸟类。

    :感染,影响。

    :气味。

    世法:指世俗的功名利禄,即世间一切法。

 

    :相异。

    【译文】

    山间自然生长的野菜不需要人工灌溉,飞禽走兽没有经过人工饲养,但它们的味道既鲜美又爽口。我们做人也一样,不能为世俗的风习所影响,使自己的气质与市井之人迥然不同。

    【智慧点评]

    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长,一切顺乎自然,无须人工,其味美而珍。此理来喻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的,即一个不受世俗玷污的人总得有不与世俗相处的条件才可能,不受世俗所染便会少了世俗的许多欲念而纯朴真厚。

    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凡于野山林生长因其与世隔绝就好;也不能因为少有而肯定,不能因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认后天教育的职能。人也是一样,越是天性未泯、纯真无邪的人,越是良善可亲;而在社会上滚打多年后,市侩气越来越重,就会变得俗不可耐,不值得交往了。

因此,人贵自然,本性纯朴,心地纯真,和世俗人相比他们更厚重可亲。

 

 

23.劳谦虚己,韬光养德

    【原文】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注释】

    远害全身:远离祸害保全性命。

    辱行污名:辱行,即污秽恶劣的行为。污名,即坏名声。

    韬光:掩盖光泽,喻掩饰自己的才华。萧统《陶靖节集序》说:“圣人韬光,贤人遁世。”韬,本义是剑鞘,引伸为掩藏。

    养德:修养品德,据诸葛亮《诫子书》说:“君子之行,以静养身,以俭养德。”

    【译文】

    对那些能获得好名声与昭示高尚节操的事情,不要全揽在自己身上,要分一些给别人,才不会惹发他人忌恨,招来祸害而保全自身;对那些有辱操行和败坏名誉的事情,不要完全推到别人身上,自己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这样反而能够提高自己的涵养德行。

    【智慧点评】

    做人不能只好美名,害怕责任,应当敢于承担责任义务。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但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个人的成就中都包含着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感谢他人的功劳,要与别人分享胜利的喜悦,失败的时候也要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有两个农夫的故事,也许能得到一点启示:

    两个农夫在傍晚回家的路上,一个农夫捡到了一把斧头,就想带回家。另一个农夫看到后,就说:“我们捡到了一把斧头。”

    检到斧头的农夫不高兴地说:“不对,是我捡了一把斧头,而不是我们。”

    两个农夫继续赶路,正好遗失这把斧头的失主找到了这里,远远地看到了他的斧头在一个农夫手上拿着,就一边喊一边追了上来。

    这时,捡到斧头的农夫感到很害怕,对另一个农夫说:“坏了,我们捡了他的斧头,这下,我们要被他捉到了。”

    另一个农夫听了他的话,知道他想把责任推到他们两个人身上,便很严肃地说:“不对,不是我们就要被他捉到了,而是你就要被他捉到了。”

一个只想占便宜的人,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与人共事时要切记这个道理,尤其是管理者,如果只知道邀功诿过,必将得不到下属的信任和敬重,团队士气也将因此大打折扣。

 

 

24.胸中无物欲,眼里自空明

    【原文】

    胸中物欲,半点都无,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里空明,一段自在,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注释]

    物欲:对物质的欲望。欲,欲念,欲望。

    空明:指空旷澄净的天空,比喻心性透明而灵明。

    [译文]

    一个人心中假如没有丝毫物质欲望,就像炉火化雪、太阳消冰一般,安然自若;眼前自会呈现一片空旷开朗景象,宛如看见皓月当空,月光倒映在水中那样的清新境界。

    【智慧点评】

    宋朝周敦颐说:“无欲则静,静则明。”心底清静,本性自现,本性现就会愉快,就会神清目朗,而见山水明而日月新。人们总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烦恼,而眼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

    欲望太过强烈,心神就会受物欲蒙蔽,以致头脑昏聩而不明事理。欲望淡泊便能使心情轻松,心情轻松就好像“月在青天影在波”,这样既能明心见性,又能通达事理。

人间最自在的生活,就是无欲的生活;人间最快乐的生活,也是无欲的生活。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超然,能够无往而不乐,就在于能游于物外,而不受物欲的纠缠。

 

 

25.奢欲无度,自铄焚人

    【原文】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如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若不焚人,必将自铄矣。

    [注释]

    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放纵自己对酒色财气的嗜好。

    :销毁、熔化。

    [译文]

    生活在富贵环境中,对欲望的需求像大火一样猛烈,对权力的需求如烈焰一样灼人。如果不能冷静下来,用清淡的观念缓和一下强烈的欲望,那么欲望的火焰不是伤害了别人,就是毁灭自己。

    【智慧点评]

    一个生长在富贵之家的人,没有道德修养来缓和一下强烈的各种欲念,那他就会随心所欲,为非作歹,不但腐蚀人心,危害社会,也必然会使自己走向“自烁”的毁灭之途。

    可见,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很重要,尤其是有了一定物质基拙的人,如果不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那么他的各种欲望就会恶性膨胀,不仅会毁掉他的财富,也会使他自己的精神处于崩溃状态,而自毁其生。

    西周时期,周恭王经常出外巡游。一次,密康公陪伴周恭王到泾水一带巡游。密康公是被周王室分封到密地的贵族,他表面上文质彬彬,知书达礼,其实贪财好色。

    出巡途中,路遇三位民女,密康公见色起意,将三位民女挟持到府中。密康公的母亲知书达礼,为人善良,追问这三个姑娘的来历。密康公支吾了过去,母亲看到他的表情就猜到了十之八九,就劝导说:“周朝的礼法不允许私自收留不明来历的姑娘。你既然是陪周王出游,遇到美女,就应该把她们送给国家安排;再说,你这样无端带回三个姑娘,总不是什么好事,我看说不准还会惹祸上身。我看,你还是赶快打发她们走吧!

    母亲的好言相劝,密康公听不进去,仍是花天酒地,荒淫无度。

    不久,密康公抢占民女的事情被周恭王听到了,他大发雷霆,马上命令集结军队征讨密国,以违犯周礼,欺瞒周天子的罪名杀掉了密康公,灭掉了密国。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财富还希望有权力,有了权力还希望满足其他想法。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水准,没有一定的理智,那么就容易胡作非为,任性胡来。从这个意义来说,欲念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凉水,可以控制欲念,否则一任泛滥,必将招来大祸。

 

 

26.厚者煦育,刻者阴凝

    【原文】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注释]

    宽厚:忠厚老实。

    煦育:煦,温暖;育是化育,由此而万物生长。

    忌刻:对人忌妒刻薄。

    朔雪:即北方的雪。

    阴凝:雪因阴冷久积不化。

    【译文】

    一个胸怀宽广忠厚的人,好比温暖的春风可以化育万物,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生机;一个胸襟狭隘刻薄的人,好比阴冷凝固的白雪,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杀气,使万物遇之凋零。

    【智慧点评]

    一个宽厚的人就当有宽宏大量的心胸,这也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表现。一个胸襟狭隘,斤斤计较的人是不可能品味其中乐趣的,同时也会失去许多机会。

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说:“曲己全人,人必全之。”意思是说委曲自己成全别人,别人一定也会成全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首先要怎样对待别人。宽厚的人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与伤害,在某种程度上是给了别人悔改的机会,如果针锋相对的话,谁也不能冷静下来退让一步,更别提反省自己的错误了。与此相反,心胸狭窄、为人刻薄的人,容不得别人一点错误和不足,与这样的人相处如履薄冰,任你小心冀冀还是不免受到伤害,谁又会愿意与这样的人为友?所以,我们平日应该宽以待人,以自己的宽容来感化他人,这方面古代的王伽的故事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古代有位叫王伽的人,曾在齐州任参军,在一次押解犯人的途中,王伽对犯人们说:“大家因为触犯了王法遭到了惩罚,押送你们当然是我的职责,但让那些军卒也一起操劳,是不是有点问心有愧?

    众犯人听后,一致表示可以自动进京认罪。于是,王伽命人释放犯人,与他们约好某日在京城会齐,并说:“如果你们在这天之前跑了,就由我一人受罪,替你们去受死。”说完之后,王伽就走了。

    王伽的言行深深感动了犯人们,他们全都在规定的日期到达了京城。

    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后深为感慨,对那些自动来京请罪的犯人的罪过一概不究,并说:“如果天下的官民都能这样,那么朝廷就不用再设立刑法了。”

为民为官,受人敬仰,和他的宽宏的气量关系很大,气量大的,能悦人所长,容人所短,能得到大家的尊敬,为自己的成功莫定了基础。

 

 

27.贪得无厌,知足常乐

    【原文】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作相怨不封侯。权豪自甘为乞丐;知足者,黎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貉。编氓何让于王公。

    [注释]

    贪得者:即贪得无厌的人。贪,不择手段地追求财物。

    权豪:即权贵豪强。

藜羹:藜草煮成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膏粱:肥肉和上等的粟,精美的食品。

布袍:指布制的长袍。

王公:贵族,即达官贵人。

    【译文】

    贪得无厌的人,给了他金银,他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公爵,他还怨恨没封侯爵。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却等于自甘沦为乞丐;自知满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莱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孤袄貉裘还要温暖,这种人虽然说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还要高贵。

    【智慧点评]

    贪婪如同一个永远难以填满的沟壑,愈是贪婪的人,愈是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

    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家境贫寒,依靠自己家的一块田地维持生计,每年收割的庄稼只能勉强过活。所幸的是,他们家还养着一只母鸡,每天可以生一个鸡蛋。

    有一天,这只鸡竟然生下了一枚金光闪闪的金蛋。这从天而降的金蛋,让农夫高兴得合不拢嘴,赶快拿到市场上卖了一笔钱。

    农夫回到家里,看着那只宝贝母鸡,心想,只要有了这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以后再也不用辛辛苦苦耕种,金钱也会源源不断了。

    母鸡一天下一个金蛋,夫妇俩发了大财,买下了肥沃的田地,又盖起了漂亮的大房子,请了许多仆人,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但是他们非常贪心,对这一切并不满足。

    有一天,农夫的妻子说:“既然母鸡每天可以下一个金蛋,那它的肚子里一定有很多很多的金蛋,说不定就是一个金库。”

    丈夫紧接着说:“对,我们干脆把鸡杀了,从肚子里把所有的金蛋都拿出来!

    于是,他迅速地爬起来,拿了一把刀把那只下金蛋的鸡杀了。但是剖开鸡腹之后,发现和普通的鸡并没有什么两样,根本没有什么金蛋,也不是什么金库!他们再也没有一只会下金蛋的鸡了。

“天下事,占便宜不得,有便宜之贪念,即有不便宜之大悔。”我们的烦恼,大多来自我们的贪欲与不知足,放下贪欲,眼前自然清明。

 

 

28.显恶祸小,阳善功小

    【原文】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注释]

    :隐蔽,不明显,即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明亮,这里指明显处,即容易被看见的地方。

    :隐蔽、隐匿。

    【译文】

    对坏事最怕察觉不到,行善事最怕四处宣扬。所以那些易于发现的坏事的危害就较小,而那些不易被发现的坏事的危害就较大;人所共知的善行其功劳有限,而不为人知的善行其功德无量。

    【智慧点评】

    一个人并不掩饰自己的错误,起码可以说他是个诚实的人,也是个勇敢的人。他因自己的错误感到羞愧,相信自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斯宾诺莎说过:“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相反,做点好事就迫不及待到处宣扬的人,其实内心十分险恶,其行善的目的就是给自己换得好名声或者利益,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利益,他还会行善吗?

    人不能做坏事,做坏事而损人利己,会让人憎恶,有的事不论对他人或自己都会造成极大灾祸。一般来讲,做在明处的坏事人们看得见或许还可以预防弥补,做在暗处的坏事更讨厌,让人防不胜防,这种危害更大。

一个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应做坏事,而是应该抱着为善不求名的态度。行一点善而做好事不是为了宣扬吹捧,至于别人宣扬是为了推广这种精神,自己宣扬则失去了做好事的目的。这种好事在客观上是有益的,在主观上过分宣扬则表明是动机不纯;从做人角度看,等于伤害了受惠者自尊心,反而表现出一种沽名钓誉的卑鄙心理。帮助别人应是全身心投入,默默地奉献。

 

 

29.不求非分之福,不贪无故之获

    【原文】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注释]

    非分:不是分内应有的东西。

    钓饵:诱饵。

    机阱:在这里比喻为坑害人而设的陷阱。

    :落。

    【译文】

    不是自己所应得到的东西,却无缘无故地得到,如果不是上天为考验你而放下的诱饵,就是别人暗算你的陷阱。如遇到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因为很少有人不落入此圈套中。

    【智慧点评]

    《老子》一书中,是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表述出来的,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指,在灾祸的里面隐藏着幸福,祸是福的先行凭据;幸福的里面

则潜藏着灾祸,福是祸的潜在前提。若处理不好,福祸之间常常能互相转化,可以因祸得福,也可以因福生祸。而非分之福,无故之获,尤其值得警惕,因为事情不会无缘无

故地发生,而无缘无故得来的好处,后面也许隐藏着对你不利的意图。

    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留给大夫文种一封信,告诉他“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自己跑到别国隐居去了。文种不信,依然留在朝里,后来勾践送来一把剑,让文种自杀,他才后悔没有听范蠡的话。

智者有功尚且不敢炫耀,何况既无功劳又无苦劳的人呢?凭空而来的好处,怎么能不警惕呢?避之惟恐不及,才是明智的态度。

 

30.不玩物丧志,常借境调心

    【原文】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自息;夷犹于图画诗书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注释]

    倘徉:徘徊,这里是漫步的意思。

    尘心:凡俗之心。

    夷犹:从容不迫地从事各种活动。

    潜消:消失于无形。

    玩物丧志:过于沉迷于所爱好的事物中而丧失了原本的志向。

    【译文】

    漫步于山林泉石间,就会使凡念渐去;陶醉于诗词书画之中时,那么身上的世俗之气就会渐渐消失。因此有才德修养的人,虽然不喜欢这种沉溺于玩物中而丧失本来意志的做法,但可以经常接近大自然,借助它们来陶冶身心。

    【智慧点评】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如果能经常亲近大自然,让大自然来抚慰日渐干涸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优美,可以起到涤荡人心,抚慰心灵的作用。有才德有修养的人隐居林泉是为超凡养性,沉浸字画是为寄情抒怀,融汇是为了调节身心。

人在自然之中,只会觉得自己渺小丑陋,尘世间的利欲纷争,都显得那么无谓,只想抛去所有的羁绊,全身心地融入到这天地造化之中。图画、诗歌、书法,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精神升华,欣赏玩味图画诗书,在这美的殿堂中流连,剥去一切后天的娇饰,把人性中最本真的一面尽情显露,就可以忘却人世间的钩心斗角,割舍下万人欣羡的功名利禄。

 

 

31.悬崖勒马,转祸为福

    【原文】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注释]

    起处:刚开始时,刚萌发时。

    欲路:即贪欲之路。

    理路:道理,这里是正路的意思。

    【译文】

    当心头的邪念萌发时,要意识到这将有可能走向贪欲之路,就要马上打消这种念头。能够做到一有邪念立刻警觉,一经醒悟便马上回头,才是变坏事为好事的关健所在,千万不能将其错过。

【智慧点评】

圣人之所以不犯错误,并非他们高人一筹,从来没有错误的念头,只是他们善于反省自身,稍一察觉错误的念头就立即加以纠正,自然比常人少犯错误。人的理性是在理智与情欲的斗争中获得发展的,只要能在错误的念头还未主导心智时悬崖勒马,就是圣贤之人。

    一位留学海外的年轻人,由于犯了小错,被拘留了两个月,刚刚释放出来,身边的朋友都远远地躲着他,找工作没有人肯用他,心灰意冷的他在街道拐角买了一把手枪,他要到街对面的快餐店抢劫,他痛恨这个世界。

    在他等红灯的时候,前面来了个拿着红气球的小女孩,走到他面前,抬头对他说:“圣诞快乐!”孩子清脆的童声使他麻木的头脑想起来:今天是圣诞节。

    面对孩子,他挤出一丝笑容:“圣诞快乐!”“你能送我一件圣诞礼物吗?”孩子充满期待地望着她。他感到很难为情,因为此时他除了装在裤兜里的那把手枪外,一无所有。

    “对不起,我没有圣诞礼物可以给你。”

    “你有的,你可以给我一个吻。”孩子甜甜地笑。

    他的心突然变得柔软,低头在孩子的脸上印上了一个吻。

    孩子快乐地走了,而他此刻豁然开朗。

    5年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如果不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及时刹车的话,也许现在他已经成了阶下囚。

人生是走向光明坦途,还是堕入黑暗欲路,只在一念之间。一失足就会成千古恨,管好我们的脚步,走好每一步。

 

 

32.吉于宽舒,败于多私

    【原文】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福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注释】

    心地宽舒:即心怀坦荡。宽舒,宽敞舒展。

    福厚:福禄丰厚。

    庆长:福禄绵长。庆,福禄吉祥。

    鄙夫:即鄙陋浅薄的人。

    迫促:急迫,急促。

    【译文】

    君子心怀坦荡,因此福气不断,能够福禄丰厚而且悠长,对任何事都表现出宽宏大度的气魄,干任何事情也会较为顺利;小人心胸狭隘,由于眼光短浅思维狭隘,得到的利禄都是短暂的,所以总是时运不佳,干任何事情难免遇到阻碍。

    【智慧点评】

    我们生活中的待人之道确应有些肚量,少为私心杂念打主意,不强求硬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烦恼何来?“牢骚太盛防肠断”,做人要充分修省自己才是。

    君子行事坦荡无私,做事情有理有节,任何方面都不会过分。而小人稍有功劳就自吹自擂,以为自己能力非凡,但在有修为的人眼中,那些无异是跳梁小丑的丑行。

    在现实社会中,心胸宽广的人总是任劳任怨,但求尽其本分地做事,而一些善于钻营的小人,或许能靠机诈成功于一时,但因为他们凡事都只顾眼前而不计后果,所以虽然暂时也会得到好处,但往往就是转瞬即逝,不能长久。

    宽容有度,保持豁达的心境能让自己在与人交往中更顺畅,也更接近成功。豁达是一种开朗,是一种自信,人要是没有精神支撑,剩下的就是一副皮囊。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给人智勇,自信可以使人消除烦恼,摆脱困境,使人生充满了光明。

    在处世中,贪婪者因常有永无止境的贪婪意识,有时也能占一些小便宜,而这又进一步刺激起了他们更贪婪的心理。殊不知,此时已经埋下了得不偿失的隐患。

    如果从大方面来看,如在敌我交战的双方中,明智的统帅总会以一些小便宜、小恩惠来诱使敌方的首领上钩,从而夺取更大的胜利,战国时的秦惠王就是如此。

    秦惠王一直计划要攻占蜀地,但苦于大批兵马难以通过山涧险峻的蜀道。后来得知当时的蜀侯本性十分贪婪,秦惠王就采取计谋,令工匠雕琢了一些石牛,将许多金子置放在石牛之后,并称这是牛粪之金,以此来赠送给蜀侯。

蜀侯闻报,就派人劈山填谷,以迎取石牛回去。蜀人前边走,秦军大批兵马随后循路而至,很快就攻占了蜀地,蜀侯也就因贪小利而失领地,落得个亡国灭身的下场,成为世人传诵至今的笑柄。

 

 

33.幡然醒悟,立地成佛

    【原文】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注释】

:冒犯,触犯。

邪魔:邪恶的妖魔,这里指邪恶的意思。

真君:指主宰万物的上帝,这里指高尚的人。

    【译文】

当一个人怒火中烧时,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做了蠢事。那么,明白事理的是谁,明知故犯的又是谁呢?和果能在这时蟠然醒悟,那么这个人即使是个邪恶的人也能转变为高尚。

    【智慧点评】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快乐和忧愁,每个人都会有冲动的时候,人的情感如同潮水,如果没有堤坝的拦截就会泛滥;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永无止境,需要理性的指引才能克制。可是总有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在脾气和欲望的驱使下已经快要脱离理性,却还是任由自己放纵下去。把人这种本能情感逐步理智化,是需要一个修省过程的,要逐步以自己的毅力把这种怒气和欲望控制住,才可能使一切邪魔都成为我们的精神俘虏,使自己转而变得轻松愉快。

    怒火、欲水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修养好了,一念之间可以使自己变得高雅;杂念多了,便逐渐庸俗,以至养成许多恶习,烦恼就越发多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即使自己暴跳如雷,对问题的解决也于事无补,甚至导致局势恶化。那还不如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脾气和欲望,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又或者在自己怒气冲冲之时,换个角度从他人出发,也许立刻就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

 

 

34.不以形气用事,但以性天视之

    【原文】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俱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籁,自畅其生意也。

    [注释]

    人情:指人世间约定俗风的事理标准,即人之常情。

    形气用事:即义气用事的意思。形气,即义气;用事,办事。

    天籁:即自然界的声音。

    生意:指生的意念。

    【译文】

    听见黄莺鸣叫就高兴,听到蛙声齐鸣就讨厌;看到花草就想种上几棵,看到野草就想连根把它拔掉。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然而上述做法都是只重外表,义气用事的表现。假如从本质上看,它们哪一个不是自然的声音,哪一种不是生命的成员呢?

    【智慧点评】

    人总是容易被表面所迷惑,喜欢好听的声音,喜欢好看的色彩,却不知蛙鸣草影,也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那又怎么能排斥同属自然的蛙鸣草影呢?所以,好鸟啼而恶蛙鸣,培花而去草,并不是

出于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受了后天美丑好坏观念的影响。但后天的美丑好坏的观念,并不能辨别一个事物的本质,反而会成为蒙蔽我们眼睛,认识真知的障碍。

    明朝刘元卿曾记录过一个猫如何被某些人形容成“鼠猫”的故事。曾有一名叫齐奄的人,十分看重自己所养的一只猫,逢人便夸耀说:“此猫名叫‘虎猫’。”

    甲人听后,就给他出主意:“老虎虽算凶猛,但绝没有龙的神奇灵异,请你把它更名叫‘龙猫’吧。”接着,乙人听后说:“龙,是比老虎神奇,但龙要飞腾上天,必须依靠浮云衬托,可见云要比龙要更高一等,因此,还是改名为‘云猫’为好。”

    但丙人却不以为然,说道:“云雾虽能遮天盖日,但只要风一刮来,云雾很快就被吹散了,看来是风比云厉害,你的猫,还是叫‘风猫’为好。”

    而丁人对此论却更不以为然,批驳道:“大风虽能猛烈地刮,但只要用墙来作屏障,就足以阻档狂风暴风了。风怎能与墙相提并论呢?可见,这个猫还是叫‘墙猫’才合适呢。”

最后一位则说:“依我看来,墙虽坚固,但只要老鼠在墙上打洞,这墙就会倾塌下来。可见,墙又怎么比得上老鼠厉害?如此看来,此猫还是得改名,叫‘鼠猫’最好。”

    他们这番争论传出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就嗤笑他们道:“嘻嘻!猫本来就是捕鼠的,猫就是猫。为什么要乱给它起名来形容,使它失掉猫的本来真实的面目呢?

故事中的猫主人想要夸耀自己的猫,形容猫的英武,却要用猫爪下的猎物来形容,这正是某些擅于歪曲对事物本性认识的人所经常犯的错误。因此,我们要评价事物的好坏真伪,不能只看表面,要以公正的眼光客观地看待本质问题。

 

 

35.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原文】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注释]

    :笨拙,愚蠢。

    【译文】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会树立廉洁之名,那些到处显露功名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而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会炫耀自己的才华,那些卖弄聪明智慧的人,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智慧点评】

“满瓶不响,半瓶叮当”,真正有学识的人往往谦虚谨慎,行事通常比较低调,不会轻易显露自己的能力,没多大本事的人则喜欢虚张声势,到处卖弄聪明。

    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对父子,走在林间小径上,父亲忽然停了下来。他望着自己的儿子,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道:“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儿子仔细地听了听后回答说;“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父亲又问孩子。儿子侧耳倾听,笑着说:“还有马车的声音!

    “是的,是一辆马车,而且是一辆空马车。”父亲若有所思地说。

    儿子非常奇怪,于是问他:“你并没有看到,怎么知道那是一辆空马车的呢?

父亲答道:“从声音上就能分辫出马车是不是空的,因为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儿子思索着父亲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常常反省自己。每当看到那些滔滔不绝,粗暴地打断别人谈话的人,或者那些目空一切、肆意贬损他人的人,他的耳边就回想起了父亲的那句话:“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社会生活中,那些腹内空空,却爱夸夸其谈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肚子里没有多少知识和涵养,却总是口若悬河,一心想显出自己很有水平。其实他们的行径就像一架空空的马车,车上没有装货物,所以轻飘飘地,咣咣当当响个不停。所以,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真正聪明的人不向人炫耀,他们但求尽其本分,而不愿将精力耗费在无谓的争名逞能上。

 

 

36.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原文】

    幽人韵事,总在自适其情。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缘苦海矣。

    [注释]

    幽人:隐居不仕的人。

    笛以无腔为适:意思是只为陶冶性情不一定要讲求旋律节奏。

    会以不期:会,约会;不期,没有指定时间不受时间所约束。

    :坦白快乐。

    牵文泥迹:为一些繁锁的世俗礼节所牵挂拘束。

    无弦:陶渊明诗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译文]

    一个隐居的人,内心清静而俗事不少,一切只求适应自己本性。因此喝酒时谁也不劝谁多喝,尽兴为乐;下棋只是为了消遣,不为一棋之争伤和气为胜;吹笛只是为了陶冶性情,以旋律能融汇大自然的音韵为高;弹琴只是为了休闲,不求弦律为高稚:和朋友约会是为了联谊,以不期而会为真率;客人来访要宾主尽欢,以不送往迎来为最自然。反之假如有丝毫受到世俗人情礼节的约束,就会落入烦嚣尘世苦海而毫无乐趣了。

    【智慧点评】

    做人的确应当自然。对于世外桃源之人,那么多的繁文褥节,实在让人心累。不仅外形宜免世俗之相,与朋友游乐同样以怡神陶性为高,不受时间限制为真。要把自己的身心融汇于大自然,让自己的生活适合自己的本性,为自己而活着。但是自然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迎送是不宜为礼所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境界就不在此列。君子应该待人彬彬有礼,但如果一味拘泥于规矩礼仪,把自然流露的美好一面也都摒弃掉,那就把好事弄成坏事,失去了礼仪的本义了。

37.责人宜寛,责己宜苛

    【原文】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注释]

    :宽恕,原谅。

    :当动词用,期望。

    【译文】

    要求别人的原则是,要像对待没有过错的人般来宽恕有过错的人,这样才会使犯错的人在心平气和当中自我反省;要求自己的原则是,要像有了过失般来责求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品德进步。

    【智慧点评】

    责己难,责人易。其实人在观察别人时应同时对照自己,谁能无过,有过能改就好;原谅别人的过失,自责自己的失误。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宽广的胸怀外,关键要常常“闭门思过,防患未然”,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处世之道,须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

    看待自己应力求严谨,正因为一个人要觉察自己的过失比较困难,因此更应时时谨慎,如此,对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日益增进。而劝导他人行善时,要讲究方式,顾及他人感受。

    良宽禅师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在他年老的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整日吃喝镖赌,惹事生非,希望良宽禅师能劝诫他回头是岸,好好做人。

    良宽禅师不辞辛劳,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见到了他那不务正业的外甥,但他什么也没有对外甥说,只是坐禅坐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即将离去的时候,对他外甥说:“你能帮我系上鞋带吗,我年纪大了,手一直哆嗦,不太方便。”

    外甥很敬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舅舅,便高兴地替良宽禅师系上了鞋带。系好后,良宽禅师慈祥地说:“我年纪大了,人到了老年,就一天比一天衰弱,做什么事都不像年轻的时候了,所以,好好保重自己吧,趁着你还年轻,好好做人,打好事业基础,不然年老的时候会后悔的。”说完后,良宽禅师转身离去,对于外甥的种种劣迹,提都没提,但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像换了个人一样,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常言道:“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每个人都难免犯错,当我们发现他人犯错时,应以宽容之心予以看待、劝导,使之下不再犯即可,切勿责之过严,以致对方心生怨恨,那就有违我们规劝他人的初衷了。

 

 

38.应以德御才,勿恃才败德

【原文】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注释]

魍魉:泛称山川木石的精灵怪物,例如《孔子家语》中有“木石之怪曰魍魉。”

猖狂:过分放纵。

    【译文】

    品德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品德的奴仆。如果只有才能而没有品德修养,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由奴仆当家做主,这样岂有不使家中遭受鬼怪肆意加害的道理呢?

    【智慧点评】

    一个人的品德需要长久磨炼,静心思考体味,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培养。其实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更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两者都极重要缺一不可。

有才能的人如果缺乏品德修养,他便会逞能而恣意妄为,做事完全不顾及是否合情合理,并且恃才傲物,处处觉得别人不如己,认为自己有能力操控一切。当事情的发展不如预期中的好时,便会揽功推过,因为他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可能自己错误。

    此外,有的人具有品德修养,但能力不够;如果让这样的人作为经营管理者,只会导致企业积弱不振,因为他恐怕连本身具备的竞争优势都不甚了解,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幸存呢?

    在商业社会中,优秀的经营管理者,除要具备能发掘及整合部属的能力,让部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之外,更须涵养宽阔的气度及修养,如此才能留住企业人才,壮大实力。

39.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原文】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注释]

    困辱:困难屈辱。

    【译文】

    别人有过失和错误应该多加宽恕,可是如果是自己有过失就不可以原谅;自己遇到困境和屈辱时应当尽量忍受,但如果是别人遭到屈辱就要设法为他解决。

    【智慧点评】

    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所以要多加宽容别人的过失和错误,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而待己之所以要严格,为的是不要让自己产生苟且的心态而一错再错。人与人之间之所以纷争不断,有很多的原因来自于人们遇到事情时,不会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就是一位很会怒人之过的贤明君主。一次,楚庄王大摆宴席,邀请朝中文武大臣赴宴,同时又令自己的妃子向诸位大臣敬酒。君臣正喝到酒酣耳热之时,突然一阵风起,将堂内蜡烛吹灭,屋中顿时漆黑一片。这时,楚庄王的妃子突然感觉到旁边有人想要对她非礼,她十分镇定,立即抓住那人的帽缨,用力拽了下来。然后,她在黑暗中摸索到楚庄王身边,把这事告诉了他,希望楚庄王找出失礼者加以惩罚。

    不料,楚庄王听了事情经过后,并未暴跳如雷,反而令人先不要点亮蜡烛,并对大臣们说:“今天我们尽兴而饮,请大家不必拘泥小节,都把自己的帽缨拔下来,大家一起开怀畅饮!”于是,大臣们纷纷摘下了自己的帽缨。这时,楚庄王才令人点着烛火,与诸臣继续开怀畅饮。事后,妃子埋怨楚庄王不为她出口气。楚庄王说:“一时的酒后失礼,岂可认真惩处?”以后再未提及此事。

    三年后,楚晋相争,双方战于沙场。楚军中一员猛将唐狡冲锋陷阵,异常勇猛,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当楚庄王论功行赏时,唐狡反而叩头谢罪,原来他就是那天酒席上冒犯楚庄王妃子的人。

    楚庄王胸襟宽广,能容人之过,给其补偿的机会,最终为自己的江山社稷的稳定凝聚了人心,使他能够坐稳江山,跻身“春秋五霸”之一。

如果人们也能像楚庄王那样,能要求自己做到“忍人所不能忍”,在遇到困境和屈辱时尽量忍受,而少一点理怨和责备,不仅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得来的幸福也会更为长久。如果每个人都能奉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格言,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一定会大为减少,社会也能多些温情。

 

 

40.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原文】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注解】

反己:反省自己,以正确待人。

药石:治病的东西,此引申为规诫他人改过之言。《左传》中有“孟孙之恶我,药石也。”

:埋怨,例知《老子·道德经》中有“夫唯不争,故无尤。”

:开辟疏通。

    【译文】

    经常作自我反省的人,日常接触的事物,都成了增进品德的良药;经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念头一动,就是邪恶的想法。由此可见,经常作自我反省是使人开辟善行的途径,怨天尤人是走向奸邪罪恶的源泉,两者之间真是天壤之别。

    【智慧点评】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74-824),浙江富阳人,俗姓潘。九岁出家,初随长安西明寺复札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学禅,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其为法嗣。南归后,因见杭州秦望山有长松,枝繁叶茂,盘曲如盖,便居于此,时人称他为“鸟窠禅师”。又因鹊巢筑于居侧,人们又叫他“鹊巢和尚”。

    唐元和十五年,文豪白居易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道:“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答道:“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大惑不解:“我乃朝中重臣,权倾朝野。我有什么危险呢?真是无稽之谈!”道林禅师反问道:“身居官场,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识不到,这难道还不够危险吗?”白居易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两人喝了一会儿茶,白居易才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便问道:“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道林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满意这个回答,接着说道:“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么说。”

    道林禅师说道:“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但八十岁老人也不见得能做到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人如果能经常自我检讨,就能使自己免于做出有违义理的事情,而能奉行诸善,提高自己的品德。如果只知道怨天尤人,将一切不如意都归咎他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而不愿自我省察、自我要求,终会因为缺乏自我警惕而一再犯错,最后坠入罪恶的深渊。

每个人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得的结论自然也不相同。所以一个人肯多作自我检讨,万事都可变成自己的借鉴。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内省”就是一种“反己”功夫。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是相反的,遇到了种种矛盾往往埋怨对方,碰见了冲突,总是指责对方,什么事总是自己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人对物质利益显得自私,在人际交往上同样自私。因为不能自省,所以总觉得不平衡,总难进步。

 

 

41.勿羡名位,勿忧饥寒

    【原文】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注释]

    名位:泛指名誉和官位,也就是功名利禄。

    [译文]

    世人只知道拥有名声和地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却不知道不受名声地位所累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世人只知道挨饿受冻令人忧虑,却不知道那些不愁衣食的人在精神上的空虚忧愁更为痛苦。

    [智慧点评]

    拥有名位就等于拥有快乐人生吗?著名的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隶属、受人尊重、自我实现及灵性等六大需求,基本的生活温饱是属于第一层次,而最高层次是灵性需求。

    就此来看,一个人如果连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当然是苦不堪言,但生活上的任何痛苦,都不及心灵空虚让人感到无助,而人一旦欠缺灵性的滋养,就将失去了追求自我超越的动力。

    按现代心理学的说法,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生活温饱解决之后,在精神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层次需求。消极等待是不对的,因为人们追求财富显贵而使生活过得更好些是很现实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忘却自身的修养。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写了一首“好了歌”说明了世俗心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家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归田园,因为他讨厌官场倾轧、权势的人,成为千古美谈。

从这种寻求内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来讲,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倾轧逢迎之累是可羡慕的,安贫乐道未尝不好。

 

 

42.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原文]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注释]

    :虚心.谦虚。

    [译文]

    做人不能自满,一定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因为只有谦虚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做人也要抱着择善固执的态度,因为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御外来物欲的诱惑。

    【智慧点评】,

    就像已经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下一滴水一样,人如果自满,也同样无法再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这样一来,就等于阻断了自我超越之路,很难再有发展。

    古时齐国有位博学多才的智者,善辩而多智,在齐国很有名气。齐王想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便对他说:“我的太子生性愚笨,而先生您是齐国有名的贤人,万望您能屈尊做他的老师!

    这位智者知道齐王的儿子天生顽劣,不想讨这个苦差事,便谦虚地推辞说:“我才德低下,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大王您不如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做太子的老师吧!”齐王摇了摇头说:“先生您就不要推辞了!我哪能要求您把太子教得像我一样呢?我的贤德本来就是天生具备的。只要您替我把太子教得像尧或者舜那样就行了。”齐王的一番话,把这位智者惊得目瞪口呆,不知说什么好。

    做人处世如果不懂得谦虚,夸夸其谈,只能暴露他的无知,所蒙受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因为如此将变得自以为是,听不进任何人的善意的建议。而当行事发生偏差或错误时,会将所有的责任推却给其他人,认为是别人误导自己作出错误的判断,如果到连最基本的自我反省能力都丧失的时候,就真正成为一个是非不明的人了。

事实上,成功并非单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达到,在很多时候,旁人的提醒或鼓励才是触发灵感或支持自己努力不懈的动力来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也应该敞开胸怀,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然后择其善者固守之。

 

 

43.广狭长短,由于心念

    [原文]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

    [注释]

    机闲者:指心灵闲适的人。

    意广者:指胸襟开阔的人。

    [译文]

    时间的长短是出于心理感受.空间的宽窄是基于心中的观念。所以,对心灵闲适的人来说,一天的时间比千年还要长,而对胸襟开阔的人来说,狭小的房间也犹如天地般宽广。

    [智慧点评]

    判定空间的宽窄与否,则是取决于心理上是否知足,能知足即使是斗室也感觉像拥有天地般宽阔,不知足则纵有万顷空间也嫌不够。

    个人在一念之间的想法,往往左右了对外在事物、环境的感受,诸如对时间长短、空间宽窄等等感观均是如此。所以,人们常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度日如年”,美好快乐的时间总是感觉过得特别快,而等待的日子则特别觉得难熬,这两者的差别系因心理感受不同所致。总之,人生乐观与否,全系乎自己一念之间。心胸如果宽广,则海阔天空,事事从容有余。反之则每日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做事往往是明察秋毫的好,我们可以视而不见,但绝不能心中无谱。

    孔子东游列国,有一天看到两个猎人在指手画脚,好像为了一件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孔子便询问他们在争论什么,原来为了一道算术题。其中的矮个儿说三八等于二十四,那个高个儿坚持说三八等于二十三,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以至于几乎动起手来。

    最后,二人打赌请一个圣贤做裁定,如果谁的答案正确,对方就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

    这时,孔子来到他们的跟前。二人请圣人裁定。

    孔子竟然叫认为三八等于二十四的矮个儿将猎物交给说三八等于二十三的高个儿猎人。高个儿拿着猎物走了。这种裁判矮个儿当然不能答应。

    他气愤地说:“三八二十四,这是连小孩子都不争论的真理,你是圣人却认为三八等于二十三,看样子也是徒有虚名呀!

    孔子笑道:“你说的没错,三八等于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的真理,你坚持真理就行了,干嘛还要与一个根本就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讨论这种不用讨论、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呢?

    矮个儿猎人似有所醒,孔子拍拍他的肩膀,说道:“那个人虽然得到了你的猎物,但他却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是失去了猎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矮个儿猎人听了孔圣人的话点了点头。

    做人要难得糊涂,过分的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妨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做人。要做到糊涂确实不易,这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修养,还需要有一定的雅量。

    一个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在个人待遇、名誉地位上兜圈子,或把精力白白地花费在钩心斗角、玩弄权术上,就不利于工作和学习。

其实一切的悲喜得失,都取决于自己的一念之间,不是吗?

 

 

44.斥小人媚,愿君子责

    [原文]

    宁为小人所忆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注释]

    媚悦:本指女性以美色取悦于人,这里指用不正当物博取他人欢心。《史记·幸佞列传》有:“非独女以色媚,士亦如之。”

    [译文]

    做人做事宁可被小人猜忌毁谤,也不要被小人的甜言蜜语迷惑;做人做事宁可被君子责难训斥,也不要被宽宏稚量所包容。

    [智慧点评]

    对你甜言蜜语的人往往有所求,总爱说别人是非的人都有是非心,只有诚心交流情感,直率说出你不足的才是正人君子。

    子贡有天问孔子:“待人无论是谁都一样的好,这样行吗?”孔子回答说:“这样不好。”子贡又问:“那无论是谁,待他都不好,这样行吗?”孔子回答:“这样也不好,不如对善人善,对恶人恶。”

    人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是需要锤炼的,自己心中无标准,做人就不会有原则,没有原则,就喜欢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关心别人说自己些什么,有时还为此忧心忡忡,自寻烦恼。

    古时,赵简子手下有两位大臣,一个叫尹铎,一个叫赵厥,两个人都曾劝谏赵简子。但两个人劝谏的方式不同,赵厥只是在私下对赵简子说,而尹铎则喜欢当着别人的面给他提意见,经常让简子下不了台。不少人觉得尹锋有时候做得太过分了,赵简子也对这种做法也有些不满,总想找个机会教训他一下。

    有一天,赵简子与尹铎一起饮酒。酒过三巡之后,赵简子带着醉意说:“在我的大臣里面,赵厥是最热爱我的,而尹铎先生您恨我啊!

    尹铎一听此话,觉得很奇怪,便问:“君主您此话怎讲?”赵简子说:“赵厥劝谏我,一定是在没有旁人在场的时候。而您劝谏我的时候,却总喜欢当着别人的面纠正我,一定要让我出丑。您说,这不正说明您憎恶我吗?

    尹铎笑了,说:“确实如此!赵厥顾惜您的脸面,却不顾惜您的过错;而我顾惜您的过错,却不顾惜您的出丑。但我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并不是因为我憎恶您!

    “那您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老师曾经给我说过,面相敦厚的人能够承受住出丑,而您正是这样的人,况且如果我不在别人面前纠正您,恐怕您就不会记在心上,也就不会改正错误了。”

如果能有位正直无私的人能在身旁随时提醒、斧正自己所犯的过失,是件很值得人珍惜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逐渐进步,所以宁愿被君子指责纠正,也不要被小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45.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原文】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皆机械矣。

    【注释】

    萤然:是形容灯光微弱得像萤火光的闪烁一般

    【译文】

    在微弱夜灯中;大地无声;万籁俱静;这是我们身心刚刚进入休息时;清晨夜梦过后才醒;万物还没有开始一天的活动;这是我们刚从朦胧的梦境中走出来。乘着这刚刚安息和刚刚睡醒的一刹那间;好像有一线灵光闪烁在我们脑海;这时会突然使我们的内心有所醒悟;才知道耳目口鼻都是束缚我们心智的桎梏;而情欲嗜好也全是堕落我们性灵的机械。

    【智慧点评】

    人不可能与世隔绝,不闻外物的进入。夜间睡觉时,精神与肉体相对进入安宁状态,此刻没有善恶苦乐之分,像开天辟地之时的浑沌时期。从梦中睡醒,身心回到现实,不再空虚,又有了实际行动,是非善恶观念便又开始发生。所以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我们要像曾子那样,以是非善恶的标准反省自己,反省由于耳鼻目口所产生的情欲在静寂中,在是非标准中是否有违道义。

    有个人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

    当他回到山中之后,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到了:“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捉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持生活。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找了一个流浪汉帮他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这样发展下去,到了后来,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当然,不能割掉耳目口鼻来阻止物欲的需求,否则人岂不是变成无情无欲的顽石枯木?在万籁俱寂中反省觉悟,会感受到世外之物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人处在一种空寂与现实的困扰中往往是矛盾的。保持心灵的虚空寂静,在这方面多下些苦功夫,经常反省自己,不失为修身养性的一种好办法。

 

46.心体之念,天体所现

    [原文]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注释]

    心体:在中国哲学中,除了具体的形骸外,所有精神、灵性、知识、智慧,思考、感情、意志等都被视为抽象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心体可解释成人类精神本原。

    天体:天空中星辰的总称,可解释成宇宙精神的本原。

    景星:代表祥瑞的星名。

    庆云:又名卿云或景云,是象征祥瑞的云层。据《汉书·礼乐志》:“甘露降,庆云出。”

    甘露:祥瑞的象征,据《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

    廓然:广大。

    太虚:泛称天地。

    [译文]

    人的心体就是天体,人的灵性跟大自然现象是一致的。人在一念之间的喜悦,就如同自然界有景星庆云的祥瑞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愤怒就如同自然界有雷电风雨的暴戾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慈悲,就如同自然界有和风甘霖的生气;人在一念之间的冷酷,就如同自然界有烈日秋霜的肃杀之气。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天有风霜雨露的变化,有哪些又能少了呢?随大自然的变化随起随灭,对于生生不息的广大宇宙毫无阻碍。人的修养假如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同心同体了。

    [智慧点评]

古人主张天人合一,以为大自然变化和人体内部变化是相对应的。我们可以视为一种比喻。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万物,大自然的变化对人本身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道家主张“人法自然”,这样才能胸襟开阔;儒家主张仁民爱物,这样才能爱人的精神。不管怎么说,天地的风霜雨雪无私地养育了人类万物,人的友爱精神,人法自然也应该与上天一样无所不容,造福同类。

 

 

47.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原文]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注释]

    势理之病: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毛病

    义理之障:正义真理方面的障碍。

    [译文]

    放纵情欲的毛病还有医治矫正的可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毛病却很难医治:做事遇到的障碍还可以克服,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习惯障碍却难排除。

    [智慧点评]

    王阳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一贯正确,就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不承认自己有错当然不会有所意识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人必然永远错下去也不知悔改,所以俗语才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劝世人“过则勿惮改”。

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做人关键是敢于认错,善于吸取教训才会不断进步。人不会事事成功,只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可能反败为胜,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认识水平固定于一时一地,办事既不能只凭经验,也不可照搬教条,在自己心理上形成一种障碍。由做事之理可以对照修身之道,敢于认错改过,善于博取容纳,同样是个人道德品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8.奇异乏识,独行无恒

    [原文]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注释]

    :长久不变。

    [译文]

    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甚至喜欢怪诞不经的人.不会有高深的学识和远大的见解;一个只知道苦苦恪守名节而自视清高,独行其事的人,无法保持长久的信心操行。

    [智慧点评]

喜欢新鲜好奇是人之性情所决定的,但对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来讲,不应把精力投之于此;对于一个性格稳重、修养厚实的人来讲,不应总是见异思迁。应当重视平素的言行,而不要标新立异,耸人听闻。奇特怪异之行多了,只会使人看了讨厌,对于自己的前途事业绝无任何好处。生活中的修行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恪守一些教条,把自己锁进道德圈子里就算是有修养,而是要脚踏实地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49.像由心生,像随心灭

    [原文]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注释]

    机动:工于心机,狡诈多虑。

    弓影疑为蛇蝎:由于心有所猜疑而迷乱了神经,误把杯中映出的弓影当作蛇蝎。

    寝石视为伏虎:寝石,卧石,《汉诗外传》“昔者楚之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矢饮羽之下。”

    :都,全部。

    念息:心中没有非分的欲望。

    石虎:十六国时后赵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据《辞海》:“晋后赵言石勒从弟,字季龙,骁勇绝伦,酷虐嗜杀,勒卒,子弘立,以虎为丞相,封魏王,旋虎杀弘自立,称大

赵天王,复称帝,徒居邺,赋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

    真机:真理.真谛。

    [译文]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会把杯中的弓影误会成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看成是伏虎,结果内心充满了杀气;一个心平气和的人即使遇见伏虎一类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把聒噪的蛙声当作悦耳的乐曲,结果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之气,从中可以看到人生真谛。

    [智慧点评]

    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去管身边的是是非非,志向远大的人无暇思索琐屑之事。唯有心胸狭窄之人总是疑神疑鬼,才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的祥和之气,把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成语“杯弓蛇影”形容一个人由于自身心理紧张而失去认知能力。这个成语的来历有段小故事: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

    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想查个究竟。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张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

    几天之后,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病立刻就好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个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会造成俗话所说的“疑心生暗鬼”,本来毫无疑问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反之假如你心怀坦荡,对周围事物不存疑心,才能显露人类本性中的真迹。

从这个意义来说,天地万物是善是恶,存乎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个人总是杯弓蛇影,哪还有人生的乐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达开朗,也可能狭隘善妒,从中足见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50.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原文]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注释]

    心无其心: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第一个“心”字指心的本体,后一个“心’,字指一切思考与忧虑。

    观心:即哲学上所谓的“内观”,也就是自我省察。

    庄生:庄子,名周。

    齐物:庄子认为是非、彼此、物我、夭寿等从“道”的高度来看,没有质的差别,万物都可通而为一。

自剖其同:自己剖分开了本为齐一的事物。

    [译文〕

    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一体,又何必等待人来划一平等呢?

庄子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等于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物性。

    [智慧点评]

    “拿着笤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心本来清净,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给扫起来。佛家的“观人”,庄子的“齐物”,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之理。

    佛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不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他方面锻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像一个刚刚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关键是保持下去,而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世俗的恶习。

51.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原文]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注释]

我相:佛家语,是佛教四相之一。

动根:动乱之源。

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

    [译文]

    喜欢清静,讨厌喧嚣的人,往往索居来求取安宁,却不知道远离人群只是为了保护自我,而一心求静的结果是一旦遇到喧嚣就会成为烦躁的祸源。我和别人本是一体的,只知强调自我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安宁境界呢?

    [智慧点评]

    修身养性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能控制自己的物欲情欲,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静,环境在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无菌了吗?一些清修的人喜欢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以求得宁静。其实,这样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世欲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就表示你内心还存有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

所以必须完全扬弃动静不一的主观思想,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52.万钟一发,存乎一心

[原文]

心旷刺万针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注释]

万钟:古量器名,万钟形容极丰厚的俸禄。

:古代用来装酒的瓦器,形容没价值的物品。

[译文]

心胸阔达的人.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会看成像瓦罐那样没价值:心胸狭隘的人.即使是如发丝细小的利益也会看成像车轮那么大。

    [智慧点评]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能视黄金如粪土,把万贯家财作为仗义行事的资本;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么大,在财产上也如守财奴那般只守不出。心胸开阔的人必须具有豁达的人生观,以义作为取舍,仗义而疏财,但决不挥霍浪费。一个人的心胸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心胸豁达往往是成功事业的基础。

    战国时代的蔺相如,之所以能一味忍让廉颇的挑衅,就是为了保持将相的和睦,不让秦国趁机侵略赵国,正因蔺相如不失相国的胸怀,深受感化的廉颇“负荆请罪”才成为了千古美谈。而《三国演义》中的周喻年少气盛,虽英才盖世却心胸狭窄,妒才嫉能,屡害诸葛亮而不能如愿,自己却因此而被活活气死,死前还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愤恨。

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过于狭窄,在遇到不顺心之事、听到不顺耳的话语时,就怒不可遏,见到强于自己者就嫉妒,“恨人有,笑人无”,结果只会有损自己的形象,危害事业,使自己的气质秉性受到破坏,极大地伤及了嫉妒者自身的元气与身心。

 

 

53.舍己勿疑,施恩勿报

    [原文]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合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注释]

    责其报:希望得到回报。

    [译文]

    既然要作出牺牲,就不要过多地计较得失而犹豫不决,如果过多计较得失,那么这种自我牺牲的气节就会蒙上功利的色彩;既然要施恩与人,就不要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回报,那么这种乐善好施的善良行为也就失去了价值。

    [智慧点评]

    乐善好施是美德,但不需要过分张扬,真正无私奉献的人是不会过分计较个人得失的,否则,他们的善举也是做作的。

    古时有位在广州任都督的人,因为政绩突出,被朝廷征调升任宰相,广州官民都觉得很有光彩,准备为其立碑以歌颂他的功德。这位新任的宰相得知当地百姓之意后,不仅毫无喜色,反而忧心忡忡。他奏明皇帝,坚决要求禁止这类行为。他说:“我在广州只是按照朝廷的要求履行正常的职责,并未建立什么奇功异勋,今天荣任相职,百姓便准备立碑颂德,这实属陋习。如果要除此陋习,请从臣开始。”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禁止当地百姓为他立碑。

这位宰相有德于民,却高风亮节,不求报答,不计得失,令人叹服。

 

 

54.冷眼观物,轻动刚肠

    [原文]

    君子宜净试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注释]

    冷眼:冷静观察。元曲中有“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句子。

    刚肠:个性耿直。嵇康《绝交书》说:“刚肠嫉恶,轻肆宣言.遇事便发。”

    [译文]

    君子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注意保持冷静态度细心观察,切忌随便表现自己耿直性格.以免坏事。

    [智慧点评]

    有一天,老子把弟子叫到床边,张开口指一指口里面,然后问弟子们看到了什么。在场的弟子们没有一个能答得上来。于是,老子就对他们说:“满齿不存,舌头扰在。”意思是说,牙齿虽硬但它寿命不长;舌头虽软,但生命力更强。

    往往越是柔韧的东西,生命力会更强,而像牙齿那样坚硬的东西,反而更容易损坏和不持久。以此类推,我们做人处世一样如此。

    许多人遇事喜欢直来直去,当然,这样能帮助人们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有助于沟通,但为人处事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坦诚待人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往往造成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严重的,可能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这是不可取的。

    有时直率的出发点是好的,办事的设想也是可行的,但有时就是因为处理方式不当而以失败告终。要知道,遇到事情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把事办好,决不只是为表现一下直率的观点。所以,遇事要注意保持冷静的态度,细心观察,切勿逞一时之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