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工薪酬的财税处理差异

 萧然峰 2014-09-18

职工薪酬是企业因职工提供服务而支付或放弃的所有对价,企业在确定应当作为职工薪酬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项目时,需要综合考虑,确保企业人工成本核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职工薪酬的范围

()会计准则界定职工薪酬的范围

会计准则界定的职工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2)职工福利费,主要包括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4)住房公积金;(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6)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将企业拥有的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为职工无偿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界定职工薪酬的范围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第二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所称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会计准则与税法对职工薪酬界定差异的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将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分解为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等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作出了规定。对职工薪酬做税务处理时,不能简单的将其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在税前列支,而应当把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分解为税法规定相对应的费用支出,并根据税法的规定确定能否在税前扣除。

二、职工薪酬会计确认、计量与税前扣除原则

()职工薪酬的确认

职工薪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2)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3)其他人员薪酬,因难以确定直接对应受益对象,均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职工薪酬的计量

企业在计量职工薪酬时,如果国家没有对计提基础和比例作出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反之则应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税前扣除的一般原则

1.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应属于当期实际发生的金额,仅计提而尚未发放的应付工资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2.工资薪金支出应存在“任职或雇佣关系”,即连续服务关系,提供服务的任职者、雇员的主要收入或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任职的企业,并且这种收入基本上代表了提供服务人员的劳动;

3.与任职或雇佣有关的全部支出,包括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全部报酬;

4.工资薪金支出应是合理性的;

5.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职工薪酬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分析

()工资薪金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1.实际发生原则与纳税调整

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应属于当期实际发生的金额,仅计提而尚未发放的应付工资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当年12月份的工资薪金于当月计提,而实际发放则常常在次年。企业在汇算清缴期结束之前发放纳税申报年度计提而未发放的工资薪金,应当视同纳税申报年度实发工资准予税前扣除。由此可见,若企业在企业所得税纳税清缴期届满仍未将上一年度工资薪金发放完毕,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形成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特定人员工资薪金的加计扣除

(1)费用化的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薪金支出。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研究开发人员工资薪金费用化的部分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可以享受50%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

(2)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薪金支出。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就业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3)企业安置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以上工资薪金的加计扣除所形成的财税差异为永久性差异。

()职工福利费的税会处理差异分析

现行会计准则对职工福利费的提取取消了原制度按工资总额14%的规定,对于应付福利费,明确指出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除医疗保险以外的其他福利性费用,由企业自主决定提取福利费或是据实列支。对符合条件和范围的支出,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计入成本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冲销。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在此依旧强调了“实际发生”原则。

对于超过限额发生的职工福利费,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也不能结转至以后年度,就形成了永久性差异。

()工会经费的税会处理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职工工资总额为基础,按照2%的计提标准,计量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在此条件下,企业可能发生的工会经费纳税调整情形主要有:(1)会计核算所计提的工会经费未拨缴工会组织,按照税法的规定,应全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企业拨缴给工会组织并取得专用收据的工会经费小于当期计提的工会经费,按照税法规定,其差额部分应当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以上两种差异的情形均会形成永久性差异。

()职工教育经费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财务规则等相关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计提标准,计量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义务金额和应相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薪酬金额。对于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教育经费。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在职工经费项目上,会计与税收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1)税法强调了扣除的“实际发生”原则,若在实务中企业只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了职工教育经费而未使用或未全部使用,则按照税法规定对未使用的部分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形成永久性差异。(2)实务中,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超过既定的标准,则超出部分应结转至以后年度扣除,由此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社会保险费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是指企业按照国务院、各地方政府或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以及以购买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属于职工薪酬,应当按照职工薪酬准则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商业保险费准予扣除。

同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在第三十六条规定: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由此形成的财税差异也为永久性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