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mindyyouyou 2014-09-18

   

                      
  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输入和输出的问题。
  任务型教学如何解决输入方式的问题是关系到任务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解决输入问题必须考虑到下面几个方面:
  1. 既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相对系统性、可控性,同时又避免让学生被动接受、避免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词语、课文、语法往往是被动的,脱离特定交际目的的,是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而任务型教学似乎走向了另外一端,以致让人感到最大的担忧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将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导致学生在语言上得不到应有的收获和进步。
  2. 要保证准备阶段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按照“准备-展开-反馈”任务型教学模式,准备阶段也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准备,教师给予适当帮助的方式,这从理论上说当然是对的,但是在实践上看,如何保证可操作性,保证学生的准备质量,保证教师给予学生的帮助是有效的、充分的,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验的问题。
  3. 要始终体现“用中学”的思想。传统教学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够。从总体上说,任务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用中学,但是,在具体的环节上,如何解决用和学的关系,还值得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用前学”和“用中学”的关系问题。所谓“准备阶段”其实就是“用前学”的阶段。要避免在“用前学”的阶段简单地灌输,尽量把这一个“用前学”也改造成为“用中学”。
  4. 要避免“学而不用”的问题。在传统模式下,学生通过词语、语法、课文阶段的学习以及形式操练,可以学到系统的语言知识,并且似乎通过大量操练而达到了熟练程度,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在要求学生开展交际性活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用,至少没有充分使用学到的那些词语、结构和有关表达方式。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语言知识本来是灌输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出于表达的需要而主动学习的。
                      

                     二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界,PPP模式仍然是主流模式。它的最大的优点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可控性,从“展示”到“操练”到“表达”,条理井然。但是,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在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方面,是有缺陷的。
  对PPP模式的改良之一,就是把任务引入PPP模式的“表达”阶段,从而加强了练习活动的真实性、交际性,但是任务并没有成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没有占据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
  其实,我们可以再往前走一步,把任务引入“展示(presentation)”阶段。如果说“表达”阶段的任务是输出性任务的话,那么“展示”阶段的任务就是输入性任务。任务可分为理解性任务和表达性任务,听的任务、读的任务属于理解性任务,说的任务、写的任务属于表达性任务。这是就交际过程中信息传递的特点而言的。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听的任务和读的任务看成输入性任务,把说的任务和写的任务看成输出性任务。
  输出性任务和表达性任务在着眼点上也不同。表达性任务,关注在表达中的语篇技能和交际策略问题,关注如何使表达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输出性任务,则关注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活动过程来促进、实现输入内容的内化。
 

                       三 
  从输入性任务到输出性任务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下问题:
  兼顾输入和输出。任务型教学给人的一个困惑就是,任务型教学似乎只强调输出,不重视输入,而如果不教给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又怎么可能让学生自由表达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呢?这是许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主要担忧之一。任务型教学的输入问题,也只能通过任务本身来解决,这就是“输入性任务”。
  兼顾语言模仿和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两个方面。语言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又要避免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语言。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病就是教材、教师强迫学习者机械地、枯燥地、盲目地模仿课文语言(比如,强制要求背诵课文)。而一强调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又可能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放任自流,其实这二者都是不可取的。输入性任务就是要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愿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语言、模仿语言。
  兼顾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要保护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这种学习主动性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也是必要的,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及教材编写者能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学习的效率。教师、教材的控制力过大,则可能损害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力过低,则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输入性任务其实就是要起到这样一种引导作用,而让教师隐身于输入性任务之后。
  任务型教学的“准备-展开-反馈”课堂教学模式中,前期准备阶段有多种方式,其中包括给学生提供任务范例的做法,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在实践中混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课文,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更倾向于主张通过输入性任务来实现核心任务的前期准备,从而把“前期阶段-展开阶段-反馈阶段”教学模式具体化为“输入性任务-输出性任务-形式操练”三个环节。
  准备阶段的输入性任务可以不止一个,它们可以是现实性强的,也可以是现实性比较弱的,可以是强调模拟真实语境的,可以是侧重交际互动过程的,应该遵循扶助性原则,把任务性程度各不相同的活动根据需要有机组合起来,为完成核心任务作好铺垫、作好准备。
 

                      四 
  基于任务的教学是在任务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围绕内容展开,在基于内容的活动——任务——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言。当然,在任务的设计上也需要兼顾语言形式教学的需要,也需要形式操练的环节,但那处于从属地位。结合任务的教学是在结构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任务是为结构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在“有序”、“可控”的前提下展开,尽管任务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交际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实用性,但根本上服从于结构系统的教学这一大局。
  然而,基于任务的教学和结合任务的教学又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那就是都体现出一个基本精神:“在用中学”、“在活动中学”。当然,基于任务的教学在贯彻“用中学”的精神上无疑更为彻底,而结合任务的教学在体现“用中学”这一点上有程度之别。相对于仅仅把任务引入“表达”阶段,把任务引入“展示”阶段进一步加强了“用中学”的面貌。
  说到底,我们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比较运用任务的多种可能性和课文编写形式,是为了在“用中学”和“可控性”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