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青青的屋 2014-09-19
                           

【异同比较】


 

 

相同处:

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例如: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苍蝇”借喻“反动的家伙”,“苍蝇”不是眼前的事物,而且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干戈”“延安”借代“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干戈”是战争中的武器之一,“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根据地,都是与现实有关的事物。)

2.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存在相似性,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有相似性。

例如:

红领巾给老大娘让了座。(“红领巾”借代小学生,但与小学生无相似性,不能说“小学生像红领巾”。)

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

3.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4.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借代分类】

 

1.特征代本体

(1)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鲁迅《药》“红眼睛”指代牢头阿义。)

(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鲁迅《故乡》用“圆规”指代杨二嫂)

(3)“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夏衍《包身工》用“芦柴棒”指称那个十五六岁、瘦骨嶙峋的纺织女工)

(4)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用“袁世凯”——银元上的人头像这个特征代银元)

(5)大路上跑来一对红领巾。(用佩戴红领巾这个特征代替少先队员)

(6)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缙绅”原意是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亦作搢,插;绅,腰带。)

2.具体代抽象

(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用“枪杆子”指称武装斗争)

(2)他们没有见识,没有胆量,只晓得饭碗!饭碗是他们的终生唯一的目的。(叶圣陶《抗争》用“饭碗”代职业)

(3)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口舌”指代辩说、口才)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金戈铁马”指代精锐的部队)

3.专名代泛称

(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用“雷锋”指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2)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组织起来》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人物的名字,他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这里用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4.部分代整体

(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指代所有的物品)

(2)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用“一草一木”指代所有的花草树木)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帆船的突出部分“帆”指代整个船。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亦同)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的桅杆,“橹”是划船的用具,类似于桨。用“樯橹”指代战船)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眉”代称头,“摧眉”即低头。白居易的“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中的“低眉”也是此类用法)

5.结果代原因

(1)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2)在场的观众都为运动员捏了一把汗。(“捏了一把汗”是紧张、着急的结果)

6.材料代本体

(1)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陆游《又又》,古代用青铜做镜子,所以此处用以代称镜子)

(2)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是指吴地出产的丝;“蜀桐”指蜀地出产的桐木,据说“吴丝”和“蜀桐”都是制造箜篌的上等材料,以此指代箜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丝”指代弦乐器,如琴、瑟琵琶、箜篌等,“竹”指代管乐器,如笛、箫等。“丝竹”代称音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也是此类用法)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管”是指管乐器,“弦”是指弦乐器,在此均代称音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亦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把它们并列起来代指音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代指史册、史书)

7.工具代本体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因为干和戈是战争的工具,以“干戈”指代战争。成语“化干戈为玉帛”中的“玉帛”,是指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朝聘所带的礼物,借指和好、和平。即把战争变成和平)

8.色彩代本体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以“绿”指代叶,以“红”指代“花”。类似的还有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王安石《南浦》,以“鸭绿”借代春水,“鹅黄”借代嫩柳)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黄花”指代菊花。毛泽东词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亦同)

9.用作者、产地代替本体

(1)你喜欢田间,我喜欢马雅可夫斯基。(田间:我国现代诗人,代表作有长诗《给战斗者》、《戎冠秀》、《赶车传》等。马雅可夫斯基:俄国十九世纪的诗人,代表作长诗《列宁》。这里用“田间”和“马雅可夫斯基”指代他们的诗歌作品)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杜康是发明酒的人,以此代指酒)

(3)四两绍兴不过瘾,再来四两。“绍兴”是出产绍兴酒的地方,以此代指绍兴酒。

 

10.官职代本体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用“江州司马”指代白居易,他曾任此职)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庾信,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北周时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这里以“开府”指代庾信。鲍照,南朝文学家,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里以“参军”指代鲍照)

 

 【巩固练习】

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3)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4)孤帆一片日边来。

(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8)“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9)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0)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第(3)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4)借代。(5)借喻。(6)借代。(7)借代。(8)借喻。(9)借代。(10)“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附录:

 

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式出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辨别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对这两种修辞方式如何辨析区分呢?

借喻是比喻辞格中的一种类型,它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是比暗喻(或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借代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辞格,又称为“换个名称”或“换一个名字”。从定义来看,这两者在形式上有共同点,但其蕴涵的深层内容却是不同的,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两者的区别。

 

一、借喻与借代构成的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例(1)、(2)为借喻。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例(2)以“龙头”比喻泥石流,其喻体“龙头”同本体“泥石流”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作者取其相似点作比,贴切生动,增强了文章艺术色彩。例(3)、(4)为借代。例(3)中“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这是以标志代本体。例(4)中“江山”是整个国家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代替国家,这是以部分代整体。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在借代中借体与本体之间是有实实在在的联系的;而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却无实实在在的关系。

 

二、借喻的语言格式与借代不同

 

一般说来,比喻尽管有明喻、暗喻、借喻等不同的方式,但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比拟的特点是不会变的。因此,借喻虽是比明喻、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但在多数情况下,借喻却可以变换成明喻或暗喻。借代只是直接用人或事物的特征等代替本体事物,因此不能构成明喻一类的格式。如:

(5)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6)你们是年青的,从出生的年月计算,你们的确是年青的。然而看你们额上的皱纹,我知道你们已经走过很长很长的艰苦道路了。(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例(5)用喻体“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来比喻长而空的文章;可以改为“是把那些像懒婆娘的裹脚一样又臭又长的文章,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例(6)用喻体“走过很长很长的艰苦道路”来比喻遭遇过很多艰难困苦。可以改为“我知道你们已经像走过很长很长艰苦的道路似的遭遇过很多艰难困苦了。”

而:

(7)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8)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9)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0)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鲁迅《孔乙己》)

 

(1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例(7)是用“花白胡子”这个外貌特征来代替具有此特征的人物;例(8)是用“雷锋”这一专名来代替具有雷锋精神的先进人物;例(9)是用具体的事物“小米加步枪”来代替抽象的“军需装备”和“武器装备”;例(10)是用“添上新伤疤”来代替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即孔乙己被打;例(11)是用“江山”来代替“祖国”这个整体。

我们不能把例(7)中的“花白胡子”说成“花白胡子像花白胡子”,也不能把例(8)至例(11)各例用明喻或暗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借体都是借代中的名词替代现象,不能构成比喻的格式。

 

三、借喻与借代的关系不同

 

借喻属于比喻中的一个小类,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用它们的相似点通过联想而联系起来的。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的关系是内在的,借体往往是借用本体的特征、标志、部分、产地、材料、工具等。

(1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国际歌》)

(13)陈涉叹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节选)

(14)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

(15)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药》)

例(12)、(13)为借喻。例(12)中以“毒蛇猛兽”比喻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统治者,这里喻体与本体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作者取其凶残狠毒这一相似点,通过联想构成比喻,把意思表达得鲜明生动。例(13)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宏大抱负的人,作者取其渺小、宏大两个相似点把本质不同的两组事物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充分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志向远大与众不同的鲜明性格。例(14)、(15)为借代。例(14)中以“干戈”作兵器代指战争,两者关系是用工具代本体。例(15)中以“驼背”代指〈药〉里一个“茶客”,两者的关系是用人的外貌特征代替人。

 

四、借喻与借代的作用不同

 

借喻的作用是以喻体相代。着重在喻,喻而不代;借代则是以借体相代,着重在代,代而不喻。换句话说,借代的作用在于“代”,一般只起代称作用,使语言丰富多彩、具体形象、简洁精炼,但对所说的事物没有描写作用。借喻的作用在于“喻”,即能起“喻”的作用,能对所说的事物起描写作用。

(16)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烁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17)满天里张着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在烈日和暴雨下》)

(18)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药》)

例(16)、(17)为借喻。例(16)中“这轮晓日”是喻体,把社会主义祖国比喻成喷薄而出生机勃勃的“晓日”,气势磅礴,生动感人。例(117)中以“灰色的幔”比喻天空乌云密布,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其沉闷之气令人窒息。例(18)为借代,其中有两处,第一,红眼睛是阿义的外貌特征,以“红眼睛”代阿义,既突出了阿义的形象,又从行文上起到了变文避复的作用。第二,“油”和“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维系生命的必要物资,用“油水”代财物,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构成借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借代和借喻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们毕竟是各有特色的两种修辞方式。在借代与借喻这样两个基本修辞格之间是不能没有一条严格的界线的,关键是看它们在何种语言结构中结合,从哪个角度去分析。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明喻句:

1.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2.那对叶像一片玻璃片一产透明、清亮3.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4.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检察院缩小了一半5.他牵着一头毛色像黑缎子似的黑牤牛往回走了6.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8.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9.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0.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11.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12.时间好象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13.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称量奋斗者成果的重量。 14.时间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15.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 16.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17.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18.感叹号像一支催人奋进的鼓槌,等待我们去擂响时代最强音。19.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20.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借喻句

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幼苗 = 儿童)2. 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 = 凌乱的头发 )3.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 。(胡子 = 榕树的根)4.星空中银盘高挂 (银盘 = 月亮)5.飞跃的羚羊,勇夺奥运铜牌。(飞跃的羚羊 = 田径好手)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7.松柏后凋於岁寒,鸡鸣不已於风雨。(这例子是要说明一个正人君子的节操,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8.缾之罄矣,维罍之耻。缾,小的酒器。罍,大的酒器。罄,尽也。(全句指缾没有酒了,是罍的耻辱。比喻不能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耻辱。)9.明月是圆盘,月光是圆盘里倒出来的银水。10.太阳就如一个可爱害羞的姑娘般,脸是那么的红,那么的可爱呀!11.一柄弯刀搁在夜空上12.荷叶上的明珠晶莹通透,在上面翻滚着13. 深秋了,丛林里片片枯黄的飘雪,在空中迎风飘汤 14.天上的银盘15.蜡炬成灰泪始干(炽燃的蜡炬来比喻相思,借灰烬来比喻相思无益)16.电灯泡给打碎了(电灯泡是用来比喻鼻子的)17.大雄是在风雨中长大的,这点困难阻得住他吗?(喻体为风雨)18.自从那次误会后,我和他之间已经被一堵厚墙阻隔着。(喻体一堵厚墙)19.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20.这班猴子把课室弄得乱七八糟,结果最顽皮的几个被老师罚留堂。

 

借代句: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 ④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如何辨析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 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 者区别开。下面介绍一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 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 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 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 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 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 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 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 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 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 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 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 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 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 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 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 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 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 “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 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 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 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 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 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 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 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 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 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 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 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 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 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 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 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 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 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 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 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

     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 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 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 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 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 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 这句是借喻用法。

     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 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 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 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 从略。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 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 保持自己的洁白。(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 明和健康》)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了。(《故乡》)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 (《分马》)

     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 (《多收了三五斗》)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药》)

 

原载于《阅读与写作》2000:11

 

 

借喻与借代辨析

  

第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第二, 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借代与借喻比较

 

1.借代与借喻本体都不出现,但都有本体,所以都能找到。

 

    ◎ 祖国的花朵多么可爱。(红领巾比喻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是本体。)

    ◎ 红领巾学雷锋做好事。(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少先队员的本体)

 

2.借喻是以甲喻乙,甲乙的性质根本不同,但又有一点极为相似,否则就不能构成借喻,借代以甲代乙,甲乙有某种不可分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抽象与具体等)。如果代替与被代替没有密切关系,就不能构成借代。如:

    ◎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打倒地主把身翻。(红旗,借代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乌云,借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乌云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本质不同,也无什么密切关系,两者有一点极为相似:黑暗。)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不能。如可以说“少年儿童像花朵”,不能说“少年儿童像红领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