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葬文化资料

 飘嗲藏书馆 2014-09-19

丧葬资料

葬礼礼仪算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

 

在古人看来,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大戴礼记·盛德》云:“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葬之礼不明。丧葬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丧祭,春秋丧祭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则饰丧祭之礼也。”意思是说丧祭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同书《礼察》篇云:“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如果没有丧葬之礼,君臣之义和父子之礼众矣。”如果没有丧葬之礼,君臣之义和父子之情就会受到削弱,导致伦理崩毁的严重后果。《孟子·梁惠王》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

 

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周代史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点击时期,丧葬之礼亦不例外。周人以礼治国,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规范集中体现在所谓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之中,五礼之一的“凶礼”就是以丧葬为主体的。后代继承了周礼的传统,无不将丧葬之礼置于封建礼制的殿堂。上自真龙天子,下及庶民百姓,社会各阶层普遍看重丧葬,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丧葬文化独树一帜,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在古代世界民族之林中,像中华民族这样的重视丧葬,实在是不多见的。

 

奉行儒家礼仪

儒家提倡孝道,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等级森严

阶级社会实际是等级社会,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在中国古代,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死后的待遇也有千差万别,如坟墓高度、大小、棺椁的配置、随葬品的多寡、碑志的规格等等,都有相应的等级规定。古代通过丧葬礼仪,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ō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死称也各不相同,等级昭然。未成年者死称“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二至八岁为下殇”(《仪礼·丧父》)。

此外,死的别称和俗称还有“殒 物故 弃世 捐馆 上仙”——————《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周苏平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01-01 

 

葬礼

 葬礼礼仪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

 

葬礼 - 概述

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

 

地理、宗教及社会结构均影响葬礼形式,阶级身分更是决定性因素。

以西藏为例,

葬礼按身分区分为4种︰

贱民 水葬,

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

贵族始可火葬。

 

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


1丧仪中的河南人

在河南的戏曲里面,传统的戏曲的分量比较多一些。而一些著名的演员,所表演的代表剧目,经常上演。河南电视台举办的一个《梨园春》节目,是票友们最喜欢的节目,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虽然热闹,却也包含着隐忧。每一个上台的票友,一张嘴,都是一个味道,唱着同一段戏曲。

 

应该说,再好的东西,经常看到听到,也就熟视无睹了,不过那些观众依然痴迷于此,认真的听,认真的看,溶于其中。是不是正因为在河南人的生活里,戏曲的味道很浓重,人人生活在其中而不自觉,把戏曲中的角色,幻化成了自己的人生,所以才如此喜爱呢?

 

河南人的性格里面,有一种不自觉的角色扮演思想一直贯穿着。

每做一件事情,不是真心要做,需要去做,而是因为有观众观看,有了观众的眼光,才有继续做下去的意思。这一点,可以从河南民间在丧事的铺张上看到。

 

民间讽刺那些孝子说:“生前不养,死后铺张。”很多儿女在老人生前恶语相向,不管不问,死后却大事铺张,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河南人性格中的戏曲因素:所作的一切,要有观众,否则所有的作为是没有意义的。

 

有一个嘲笑葬礼上哭泣声的顺口溜说:“闺女哭得是惊天动地,儿媳妇哭的虚情假意,他表嫂子哭得有如放屁。”因为在河南民间风俗习惯,女人嫁出去以后,有娘家人撑腰,在丈夫家才硬气,没有娘家人是很悲凉的。而这个撑腰人就是娘家的母亲,所以哭得伤心。媳妇和婆母的矛盾,一直难以调和,所以哭的虚情假意,他表嫂子是外人,出于礼貌,没有泪也要挤一些应景。这种关系可以由另一首顺口溜看出来:“姨没姥娘亲,妗子是外人,他表嫂子是龟孙。”

 

如果在一个村子里,同时死了两个老人,那么这个村的居民,就可以作评判,评价两家的丧事谁家办的风光漂亮,在河南农村,流行在婚礼和丧礼上吹唢呐。随着竞争的加剧,听说现在的唢呐班子不单单表演吹奏技巧了,还要表演一些花活,例如脱衣舞。

 

丧仪要举行几天,每天晚上都有唢呐表演,大家在棺材前守灵,因为哭泣的时间长,很多人没有眼泪了,大家都在枯坐着,听说南方这时候可以打麻将,河南是不可以的。因为仪式拖的时间太长,那些真心哭泣悲伤的也没有了力气,很多真正悲哀的,仪式后都会大病一场。

 

到了入土那天,村里的闲人们就会跟着观看,一路上鞭炮齐鸣,唢呐开路。除了所用的物品的颜色不同,和婚礼区别不大。而这个时候打幡的孝子,摔老盆的人,都是有讲究的,因为摔老盆的人,要继承老人的遗产。这只是没有纠纷的过程,如果说在葬礼前,死者的娘家人对死者的家人表示不满(指死者是女的),就会有纠纷,这些娘家人会提出要求,阻止下葬,这对死者的家人来说,是丢脸面的,需要别人来调和,在达到双方满意后,纠纷结束,安葬死者。

 

至于死者的意思,全部由这些生者的意思来决定。

 装入棺内一切就绪,根据家乡的风俗,公公需要在家里停尸七天,儿孙们也就要在这守灵的七天里不能离开老人遗体的旁边,特别是那根香不能灭,据说是逝者的照路灯,好往天堂路上走一路通明。阴阳先生已经把各个程序写好贴在墙上,用阴历时间确定火化和下葬的时期,还有就是每逢死亡的第7天举行祭奠仪式,共做七次,四十九天。其中“五七”是最重要的一次。说实在,我们没有时间悲哀,只有的是今天干什么或做什么的安排,因为我们是主家,还要管亲戚的饭菜,要租来大锅和碗筷。还要租在门外放骨灰盒的灵棚;有一项叫“出魂”项目,我不知道人去世后到底有没有魂,但我们按照安排去做了,早上四点起来,全家人都不让在家里,出去外边躲避“魂”出来上天,我们一直到了早上七点才准回家,进家要在各个房间敲锣和放鞭炮。

 

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风俗,一个称叫“拐弯门”风俗,就是在下葬的前三天内要请戏班子,唱三天大戏,再做上一百多道菜,唱一曲,要端一个盘子,还要给红包,当然这个主要是针对我的婆家妹妹和妹夫的,他们说这样办的话是排场,似乎这么办,才能对老人尽到孝心,是孝顺。为此我和老公不同意办还惹了公爹家的侄子们(五个亲侄子)不高兴。这个“拐弯门”还是在本村的支部书记调解下未能实行,就在争论这“拐弯门”之时,人们还议论村里有一户两弟兄,各自都盖了两层楼,母亲想到他们新家住上一夜就不行,只有住在一间又黑又小的小屋内没人管,听到这些,使我想起了欧阳修的一句名言,“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人们常说:“人死如灯灭”,人都不在了,再怎么样他也感受不到了。过去有句老话叫“活着不孝死了孝”,这样的孝顺是做给别人看的,并不是真的孝顺。

 “厚养薄葬”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公爹没有长期和我们在一起生活,但也经常来京小住,从我进了婆家门,是父慈子孙孝,家庭和睦,他为他的儿孙有出息而高兴,公爹一生勤俭持家,在单位是一个有名的模范共产党员,退休之后主持家事,也是有名的模范丈夫,我想公爹不会计较这些的,也不会同意我们为他的葬礼大操大办的。

 

祭葬二礼,古有典制。据汉书载,周成王三十年,周公旦制曲章,确立礼节的模式及内容规范称之周礼。到了春秋时代,孔子倡导克己复礼。作礼纪,是恢复周公之礼。规范了礼制细则,在朝规公礼的基础上,明确了人生四礼:“生之以礼,事之以礼,祭之以礼,葬之以礼”。惟事之以礼包括公规朝礼,而祭之以礼,包括祭皇天厚土祭列祖列宗和祭物、祭神鬼、惟祭礼最严而复杂,节制规范。

 

女孝子,坐在灵周稻草上,日之卧薪为报母亲生怀之恩。灵前不离孝子,常烧香烧纸钱,谓之活人不断禄死人不断香。规定女孝只能叩头不能烧香烧纸,说女的坐月子和经期见了红,手不净,烧纸钱神鬼带不走。

 

在亡人人殓后,用小升子作香炉,再把棺灵用大板凳架起,谓之升棺。再做三个面疙瘩,用筷子插进升子里为天地人三界。棺灵底下点两盏灯,棺盖上面点一盏灯,为天地齐明。

 

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

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

"。此外,还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升天或者西天,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到天上。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到天上;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到天上。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

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现在实行的是火葬。火葬时不能,手脚不能有任何捆绑,遮盖的脸面要揭开,不能遮挡。

 

葬礼 - 中国传统葬礼

 

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黄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其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

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

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

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

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

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

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

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

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

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

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

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

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葬礼 - 中国葬礼礼俗

 

葬礼

 

葬礼礼仪算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下面说的这些礼仪应该在岚山区后村镇比较通俗流行的一种礼仪。其中一些说法,也不是十分明白,希望懂得这些礼仪的人的指正。

  

遗体,如果有人在别人的家中逝世,那么在挪动遗体之前,必须给人家一定的钱,表示歉意,哪怕那房子是女婿家的,只有在自己的直属亲属家逝世才不用给钱(直属亲属指儿子,孙子),钱不在乎多少。现在很多逝世的人都是在医院,一般遗体不需要再搬回家,

直接送殡仪馆,也不存在给谁钱的问题了,总之遗体移动越少越好。在移动遗体的时候,直属子女,一般在旁边安慰遗体,比如说:某某别害怕,大家送你去新家等等,因人而议。如果在家中逝世,那么遗体挪动的时候需要招魂,方法是拿一烧纸条,在四周的墙上移动,如果烧纸条在那个地方固定住了,说明逝世人的灵魂在那里,然后用烧纸条把灵魂收起来,从窗户递出,放在遗体旁边,随遗体一起进火化炉。

   

  

纸幡,有丧事的人家,要用烧纸粘贴剪在木杖上,放置灵堂前面,木杖应该使用柳树(木杖上沾上烧纸是什么含义?),门扇上贴一烧纸,代表家中有人去世(应该是男的逝世贴烧纸,女的贴白纸)。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门,所有外事活动都必须停止。(对于这些,问了很多人,他们也都不懂,欢迎懂的人指正)

   

灵堂,灵堂是为逝世的人搭建的临时住宅,临时供后人或者晚辈参拜供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在城市遗体一般不在放在家中,(农村还是大多放在家中的。)在一方桌前放一遗像即可,遗像前树一灵位,用白字折叠,上写某某什么什么多少岁而卒等等。桌子必须用方桌,然后摆上四样,这四样是“鱼”“肉”“鸡蛋”“面条”,还要有水果,但是水果中不能有桃子(四样菜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桃子不能上桌?)。最前面是香一炉,长明灯一盏(灯要用一碟子自制,先找一碟子,里面倒上花生油,然后用棉花搓一细长灯芯,点燃,棉花灯芯要够燃烧三天),香和长明灯在点燃那时起,就不能灭,只有遗体挪出去或者把灵位带走的时候才能灭,不能用人灭,自燃自灭。桌子前放一罐,叫聚宝盆(还有个比较粗俗的名字,叫老盆),所有烧的“钱”都放在这个罐中,在出殡的时候打碎,详细时间是在“举重”抬起棺材的瞬间摔碎。

  

送盘场(音义,个人认为应该是送盘缠。),在逝世后第二天傍晚,(也有第三天,一般不超过三天),送行时,长子抱灵位,直属男丁拿一拐杖(就是前文说的那沾烧纸的木仗)做老人走路状(一定要双手拄着拐杖,拱腰前行。),(如逝世着为男性长辈,女性长辈或者晚辈,不知礼仪如何)

其余后人跟随其后,小声祷告,喊其逝世之人前去拿钱,送至十字路口,在烧钱后,画一圈,表明以示财不外溢。

焚烧完毕,众亲属哭着走回家中。回灵堂后,对其遗像和灵位,继续哭,这个时候,一般男子在屋内,女子在屋外。后继续到刚才的十字路口,焚烧纸马,(男性长辈烧纸马,女性长辈烧纸牛,晚辈不知道烧什么?)后伏地痛哭,然后按照来时顺序,再回灵堂。

 

跪拜,在灵堂内跪拜一般是磕四个头,逝世之子女在灵位四周,来人后,别人磕几个头,逝世着子女必须回应几个头,所谓代表长辈

 

回礼(一般是长孙代为谢礼,直属男性和直属女性。)。不知道别的地方磕几个头,有三个的还有四的,那里的礼仪是磕四个头,含义为神三鬼四,给神仙磕头三个,给鬼磕头四个.

在灵棚内(也就是出殡前搭建的灵棚,不是灵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较固定,每个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磕头是九个,这个时候去磕头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亲家后辈,这个时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头四个,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随着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孙子,侄子代谢。),然后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举香在空中转一圈,然后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这样。),再后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头四个,是四懒。前后一共是九个,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说法。在别人前去叩拜的时候,儿子跟孙子在旁边回礼,女儿一般在桌子旁边痛哭。四勤的含义为一作揖一叩拜,四懒为一作揖四叩拜,中间搀杂一顿隔,日照说法叫四勤四懒一顿隔。

   

孝衣,孝衣分重孝和轻孝,重孝就是直属子女,儿子,女儿,孙子等,重孝为男丁一筒白大褂、白鞋,女性为白上衣带白裤子、白鞋,孙子、儿子如果未结婚,只需要缠头就可以了,如果结婚,那需要穿一筒白大褂,重孝。轻孝就是女婿,外戚,只需要一白布缠腰即可。

   

缠头,缠头也十分讲究,如果去世的是男丁,打结就在左边,如果是女丁,那么打结就是右边,前提是还有一个长辈在世,比如爷爷、奶奶,爷爷去世而奶奶还在世,那么打结就在左边,如果以后奶奶也去世了,那么就不需要打左边了,直接打结在额头上,正中间。懂行的人一般一看孝衣和打结就明白去世的是谁,家中还有什么人。

  

送殡,儿子女儿孙子在前,原来是抱灵位,现在一般抱照片,走在前面,后面是抬棺材的人,孝子,孝女,孝孙前行一会就转身,向棺材磕一个头,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谢葬,古时候谢葬很隆重,现在好像说法就不是很多了,一般逝世者子女或者家属在家或者在饭店摆上几桌就可以了。

 

举重,就是抬棺材的人,一般这些人是不要报酬的,只要在谢葬的时候一起请他们喝个酒就可以了。

   

圆坟,在逝世着入土第三日,早上早早起来,前去圆坟,把坟重新修整一下,因为入土哪天,一般把洞口添上就可以了。三日坟要早,所谓早三日,晚七日(为什么要早三日和晚七日呢?)。

  

圈坟,就是在长子的带领下,所有人围着坟,拿着钩担,左转三圈,由转三圈,大体含义为为逝世者圈围墙。

 

送殡,谢丧,圆坟,圈坟,很多礼仪不是很懂,欢迎指正和给于参考。希望大家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