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夜听雨

 文苑折枝 2014-09-21


 
 

秋夜听雨

刘瑞国

夜,静静地笼着大地。


雨,轻轻地敲着窗棂。


仲秋之后,持续高温,天天天晴,久旱少雨。河流断了,绿叶灰了。热风飞车裹起的灰尘,和着附近厂矿冒出的浓烟,将人口稠密的城镇上空搞得灰朦而混沌。人们感觉闷极了,企盼上苍,忽降甘霖。瞧,这雨下来,炎氛消了,清凉有了。整个城镇,像洗过一样,空气清新了,街市洁净了,楼房亮丽了。花木么,人的精神呢,一切的一切呢?!


想到这好雨,我兴奋起来,睡不着,倚窗听雨。


今晚的雨,不是薄如晨雾的微雨,也不是飘如轻丝的细雨,而是掷地有声的阵雨。从屋内感受到雨自远方来,由远而近,潇潇而沙沙。


雨打在窗棂上,“咚咚”有声;雨滴在瓦檐上,“滴答”成调;雨落在水泥马路上,“铿锵”作响……雨,极像一位高明的音乐指挥家,集世间万物,奏响一曲雄浑的交响乐。


意中的雨珠,不管落到哪里,撞击,跳跃,飞溅,散开的水花,喷珠溅玉一般——是那样的美。


于是,我有了品雨的感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不是老杜在赞“雨”的么?苏轼对民众渴望深深受惠的“雨”,更显得极情高歌。他的《喜雨亭记》其中不乏痴语:“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曰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而名。”吟诵苏公这段散文,掩卷沉思,这“雨”究竟是怎个“喜”法,有怎样的分量?喜雨超出珠玉,功不可量;然而造物不自以功,于是把纯真的疑问寄与太空。显然,无论是杜甫,还是苏轼,“雨”的思想里都参照了自己,才升华出那样高的境界!


联想把我带到雨中浇灌,我融入雨了。似乎从雨中能听出自己的人生。确切地说,人生四季,少年的童真活泼,青年的坷坎磨砺,中年笃行练达,刚入老年淡泊宁静……都成了雨中的水花和感叹号。,。夜以继日地奔波,竞争,拼搏,日趋于浮躁;很少有份闲情,能安静下来。像今晚这样,静静地听雨,什么都可以不做,什么都可以不想,有如“隔窗聆听雨打蕉”的悠然,超脱。我且受用于这雨中的世界了。


听雨,如翻阅一本耐读的书。第一次读懂了久违的雨。原来每一颗雨珠都是上帝的眼泪,上帝为什么迟迟降临,上帝为什么流泪?环境使然。正如歌德所言,“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


听雨,如拜谒一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名师。雨发生在夜里,不张扬,有心润物养人,不求人知,何等高尚的境界!


秋夜听雨,是一种宁静,是一种彻悟,一种境界。这一宵,我陪着雨,听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