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车软件看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消费习惯和用户思维 文:照关月 半个月前,跟几个朋友吃饭,打车回家。刚上车,司机师傅便问,为什么不用快滴叫车呢?觉得有趣,便反问司机,为什么要用快滴呢?司机说,这都不知道吗?用快滴可以减3元的士费呢。我又问:这个钱,是你给的吗?司机说,肯定不是了,是支付宝给的,不仅给你,也给我返3元钱呢。我又问,支付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司机说:这你不懂了吧,他在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是司机师傅的原话。他年龄应该五十岁上下,从衣着神态来看,应该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当他提到“消费习惯”时,我着实吃了一惊。 春节前后,一场打车软件的战争悄无声息爆发。 快滴和嘀嘀,为了抢占打车软件市场,曾一度烧起一场“就是要比你便宜”的战争。作为消费者,只要有优惠,自然喜闻乐见。或许两大打车软件逐渐发现,价格战损人不利己,这场“明争”的价格战逐渐进入“地下”阶段。 在北京,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打车都会被司机建议用嘀嘀打,因为嘀嘀返给司机的利益更高。更有甚者,一些“聪明”的司机会采用先用“快滴”叫车,上车后再把手机伸出窗外,用“嘀嘀”叫车,最后用手机支付宝支付十元。于是一段路程,很“巧妙”的被拆分成三个订单。这就是“聪明”司机交给“懵懂”客户的做法,说过分点,叫“非法套现”。 几天前,快滴和嘀嘀终于“拧成一股绳”,统一取消了用户补贴。最大的问题终于爆发了。 首先,我们想象为什么用户要用叫车软件。第一、车不好打;第二、有补贴。除此之外,其他为非主观因素。那么当补贴取消后,就只剩下车不好打的原因了。目前,快滴和嘀嘀的市场,不在三线城市下铺终端。也就是说,车不好打的情况几乎很少。即便有,各地出租车公司都有免费的电话叫车服务。但快滴和嘀嘀,虽然也有叫车功能,对于相对偏僻的地方,客户必须得加高筹码,多付车费才能叫到车。退一步讲,即便客户不在乎多支付的这部分酬劳,但这类客户已经极为小众了。 目前,取消了客户补贴。客户使用量大大下降,而且“放鸽子”的事件日益增多。司机也叫苦不迭。等于说,快滴和嘀嘀,在无形中,给自己惹下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大麻烦。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 定位失误。 退一步来讲,前期给的士装软件,是为了普及下游渠道。那当烧钱游戏完成后,下游渠道就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个时候,应该在上游渠道的市场终端客户下大功夫。也就是把终端客户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增上去。刺激消费者使用打车软件,会让司机感到不用快滴或嘀嘀就抢不到客户,只要即使不给他们返钱,也会“逼着”他们,为了少跑冤枉路,多拉客户而不得不继续作为打车软件的下游渠道承接者。 笔者照关月认为,或许从一开始,这些打车软件们,就陷入了布局之争,并没有正视这个市场所带来的潜力。腾讯和阿里巴巴,一直在为移动互联网合未来的O2O商业化布局。打车软件,将会打通各地城市的消费者与生活服务商的最后一公里。还有一点,就是培养用户使用手机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消费习惯。可惜,在市场运营思路上,出了差错。如果打车软件们还不及时补救,在不久的将来,卸载或不用打车软件的用户越来越多,而司机也会因为用户减少或被用户放鸽子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失去对打车软件的信息。这样,上游用户减少,下游渠道商不重视,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给打车软件泼冷水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果为了布局而布局,就会失去站在用户角度上想问题的初衷,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 作者介绍: 赵亮亮,笔名照关月,电商实战培训师、咨询师。杂志、网站、报纸专栏作家。出版有《从基层销售到业务精英》、《小服装店也能赚大钱》、《老子,最合格的CEO》等畅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