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兰花回中国去--一个日本爱兰者的胸怀和壮举

 国兰香 2014-09-21
 
 

中国兰花回中国去

          --一个日本爱兰者的胸怀和壮举

                   

 
 
 
 
 
 

                    

 

一、听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故事

一个世界级的水稻专家,一个中国兰花的痴爱者,日本爱知县的香村敏郎,当本世纪的曙光照亮庭院兰苑的时候,他心头萌生了一个让自己激动、让晚年生辉的念头:中国兰花回中国去。

跨入新世纪的门槛,香村敏郎70岁了。人生不满百,兰香越千年。望着眼前葱葱郁郁的、灌注了数十年的心血和情感的兰花,为将来有一个好的归宿思考着。因此,当心中念头萌生时,他的眼前忽然一亮,心情为之一振,觉得有一件神圣的大事要做了。

联络、筹划、考察数年之后,事情有了眉目,并走上了轨道。从2006年到2008年间,香村敏郎共捐赠给江苏扬州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兰花品种160多个,主要是春兰,其次是蕙兰、寒兰和日本春兰。一个日本人,一个著名的水稻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喜爱种养、选育中国兰花,最后在古稀之年,慷慨地心甘情愿地悉数将所有中国兰花品种送回中国,在江苏扬州里下河农科所安家落户,这是何等的情操和胸怀啊!美哉,兰一样的品格。

这样一件值得崇敬的壮举,这样一个值得赞美的故事,竟然淹没在兰市的大风大浪、风云变幻之中。在兰界,闻知者绝少,更没有被广泛传播,作为兰花传媒人,我感到惊讶、惭愧和汗颜。

去年底,与省兰协张志涛副会长一起走访余姚兰友,闲谈中他说起“中国兰花回中国去”的故事,我心中猛然一惊。凭着新闻敏感,判定这事非同小可。初步了解来龙去脉后,当即决定要去扬州香兰苑采访。我说:“这是兰界的一件大事,是兰花史上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故事,我们马上去做个专访”。见我既兴奋,又急不可耐,张副会长满口答应:“这没问题,我还是香兰苑的顾问。”第二天,张副会长就告诉我:“已经跟扬州农科所陈秀兰所长联系好了,我们在明年蕙兰花期时去,顺便好看看花。”

我都感到此事重大,应该好好宣传一下。总的感到,“中国兰花回中国去”是继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赠送春兰环球荷鼎给松村谦三之后,又一个当代版的中日友好的兰花传奇故事。

 

二、由故事想起的那些历史

在前去专访的那些日子里,我常静静地思索,竭力想弄清楚“中国兰花回中国去”的现实意义。我感到这事有意义,且不平凡,是兰文化史上的又一个传奇,是中日爱兰者之间友好的又一个美谈,会给后人留一个精彩的故事。

小小的中国兰花,在中日之间发生过许多故事,见证了遭受战争的苦难历史,也见证了两国人民恢复友好关系的进程,体现出的是兰花的魅力,更是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当听到“中国兰花回中国去”的时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有关兰花的中日间的两件大事。这两件已经成为历史的大事,虽然与“中国兰花回中国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应该有内在的相关性,并赋予了“中国兰花回中国去”的深层意义。

这两件兰花史上的大事,兰界朋友都是熟知的。一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江南许多著名兰苑在战火中劫难,许多兰蕙名品流失日本。件事,日本著名兰人小原荣次郎有过记录:1938413到达无锡,由于战乱,蒋东孚避难上海,香草居花园驻扎日军炮兵队,兰蕙殆尽,盆钵散乱,紫檀的花台等成了兵队的燃料;荣文卿家被烧毁;庄衍生名兰殆尽,兰蕙下落不明,兰棚被拆,成了建防空壕的材料。全家躲到山间避难去了。415到达苏州,当地著名兰家费石瑛、谢瑞生(山)弃兰蕙而逃亡,避难上海。425到达杭州,各兰园主人逃亡,兰蕙多被焚毁或充当马料。杭州著名兰家戚之刚二百余盆兰蕙名种全部转让给小原,同年59日被运至日本东京。这一年日本驻上海的上田省一,也将他在中国收集的兰花名种运至日本。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日本兰人在中国江浙地区收集了很多兰蕙名种,也均遭战乱之灾。日本松村谦三在《我兰日记》中说:“战争期间,四处转移,兰花遭损,冬天放入防空壕里被潮热笼罩,对兰花损伤较多。”又说:“尽管不知道战前从中国进口了多少品种,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品种在战争中绝灭了。”可见,日本喜爱中国兰花的日本兰人,同样也遭受战乱之苦,得以保存下来的兰蕙名品少之又少。

另一件是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搞的“兰花外交”。1962年,中日友好知名人士松村谦三来华,周总理在杭州西子湖畔会见了他。松村谦三是周总理的故交,喜好兰花,在日本兰界颇有影响。周总理对松村谦三的爱好早有所闻临别前,将一盆环球荷鼎送了松村谦三。松村谦三把环球荷鼎视作珍宝,带回日本精心护养。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叮嘱儿子将环球荷鼎养好,千万不能失传1987年11月松村谦三的儿子松村正直访问绍兴,将周恩来环球荷鼎回赠给了绍兴市兰协。春兰传统名品环球荷鼎,成了中日友好的千年美谈。

联想起这两件事,显然与“中国兰花回中国去”有关联。世界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联想,它们之间有着血脉的相通和历史的因缘。

这需要慢慢去悟,慢慢去领会。

 

三、倾听“中国兰花回中国去”的故事

2014年4月9日,我与张志涛如期前往扬州农科所。在接下来的2天时间里,紧紧围绕“中国兰花回中国去”的经过,紧紧围绕香村敏郎这个故事的主角,采访了扬州农科所陈秀兰所长,及参与此事的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汤陵华扬州大学教授朱庆森、张祖健相关人员。

陈秀兰所长回顾了“中国兰花回中国去”的全过程。他闻讯这件事时,已经有50个兰蕙名品赠送给了扬州大学。此前,香村先生曾考察过南京植物园等单位,这位学者型的专家,办事极其严谨认真,为回中国的兰花找到一个好归宿,成了晚年的一件大事。扬州大学老校长顾铭洪是香村敏郎的老朋友,他觉得将兰花交给老朋友比较放心。

陈所长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这对所里发展中国高档花卉设想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她立马跟扬州大学顾铭洪校长和朱庆森教授联系,述说种种有利条件,争取“中国兰花回中国去”项目在农科所落户。顾校长和朱教授都熟知陈秀兰的为人处事,也觉得实现香村先生的美好愿望,陈秀兰与农科所最为合适。

这样他们就跟香村先生取得了联系,讲了农科所陈秀兰的愿望和下一步打算。扬州里下河农科所,作为作物育种的同行,香村是相知的,是信任的,这正符合他捐赠的基本条件:所捐赠的对象必须重视兰文化、有一定基础的国家教学或科研单位。

邀请发出了。2006年4月下旬,香村先生带着两箱共71个兰花品种来扬州农科所了。在上海浦东机场海关,两箱中国兰花遇到了小小的麻烦,经协调才得以放行,有惊无险。香村先生与陈秀兰有缘相识,一见如故。对中国兰花回中国去,最终落户农科所“香兰苑”,香村先生喜上眉梢。

2007年5月中旬,顾铭洪、朱庆森、张祖健、陈秀兰、孙叶一行5人,到日本爱知县冈崎市的香村先生家回访。78岁高龄的香村先生神采奕奕在家盛情款待了中国朋友。大家参观了他屋前房后花园的兰花、水稻、花菖蒲一片郁郁葱葱。此行,陈所长带回所赠兰花名品39个。

2008年2月初,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北野英己教授的陪同下,香村先生又一次来到农科所的香兰苑。此次,带来10个品名。他看了兰苑改造和兰花养护及长势,满心欣慰,并执意将原先定的“香村兰苑”改为“香兰苑”。

至此,加上扬州大学转赠的42个品种,农科所接受香村先生所赠兰花名品162个,中国兰花回中国的美梦成真,也为农科所建立兰花品种资源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4月初,香村先生再一次来中国,来到扬州农科所的香兰苑。可见他对香兰苑的魂牵梦系,可见他对香兰苑的一往深情。这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他的心他的情,也留在了香兰苑,与兰花同在,一起生长繁育着。

之后,香村先生毕竟80高龄了,年岁大了,想来中国有困难了。

在采访中,听到评价香村敏郎最多的一句话是:他对中国很友好。他一生到过中国30多次,进行水稻育种交流与研究,为中国培养科技人才。他热爱中国文化并痴情中国兰花,收集种养了大多数现存的兰蕙传统品种,并科技选育出一些新品。他晚年将所有兰花品种全部捐赠给中国扬州农科所,书写了“中国兰花回中国去”的美丽故事,使他思想和情怀之花,绽放在人类精神的高地上。为此,江苏省人民政府为他特别颁发了:江苏友谊奖。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像日月山河一样悠久而永恒。

 

四、面对香村敏郎的沉思

采访之后,常常面对香村先生的照片而沉思。

2006年出发来扬州前,香村先生站在屋后的石径小路上,摄了一张望着镜头的全身照片。圆型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笑眯眯的慈祥可爱。矮矮壮实的身体,呈稍息姿态站立着,悠然而自在。满头的银发,显得精神闪烁。额顶圆洁,气质雅致。左侧一缕白发随风飘起,愈显几分风采。周边全是葱郁的花菖蒲和矮树,后面可见一个覆盖着薄膜的圆顶兰房。看得出,一切准备就绪,临行前的喜悦心情,洋溢于容光之中。

另一张照片摄于屋前,临行前与夫人并肩站着。香村先生的眼光抬高了,望着前方的天空,也许就在遥想中国,脸上多了几分执着与坚毅。皮鞋擦得锃亮,一副出门远行的打扮。身边的夫人,比香村瘦小些,神情淡然。腰际围着浅色围裙,像是刚从厨房出来。她的双手垂叉于前,一副贤内形象。她体贴着香村的冷暖,关心着香村的起居,料理着香村的吃喝。香村要远行了,她默默相送。香村所做的一切,蕴含着她全身心的关爱。

有二张与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合影,那是1993年香村先生访问湖南水稻杂交中心拍摄的。也许香村是日本的袁隆平,也许袁隆平是中国的香村敏郎,是两位同一重量级别的世界水稻育种专家。可爱的是,这样一位水稻专家,晚年的二三十年时间,痴爱着中国兰花,费尽心血和财力,收集种养和杂交选育。最后又作出惊人之举,让中国兰花回到中国去。

最近的一张居家照片摄于2011年9月,是汤陵华研究员访日时,陈秀兰所长托他前去拜望时拍的。他坐在桌前,戴着眼镜,依然笑容清朗。只是白发明显稀疏了,身体明显清瘦了,眼袋及鱼纹绉明显加重了。桌上放着一份报纸,一本记事小本,一支笔,还有送他的印着兰花的景德镇定制的笔筒及营养品。坐椅背上搁着一块白毛巾,右侧一台立式电风扇。这一切折射出他晚年生活,简朴而好学。人老了,写字也困难了,但思想还活跃着,还惦记着中国扬州的香兰苑。

我久入地凝视香村先生略显苍老却依然精神的脸,中国兰花回中国去是他晚年的杰作,这是一种怎样高贵的精神啊!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兰事重振起来,大量的兰蕙传统品名,通过各种渠道的交易从日本返销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大地,尤其是江浙一带,传统品种稀少而珍贵,生意一时火红,不少人从中赚了钱发了财。这是好事,使得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兰蕙名品,重返回国。但更可贵的是,在中国兰花返回中国的交易之路外,另有一条无偿捐赠通道,使得大批兰蕙名品返回中国。这就是“中国兰花回中国去”的令人敬佩的壮举,这就是爱兰如命的香村敏郞晚年的绝响。上善若兰,兰德人德都被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是中国兰花的魅力,更是中国兰文化的魅力。

中国兰花回中国去必将在中国兰文化史上,在中日友好史上,留下重彩浓墨的一页。

敬礼!香村敏郎。
                   浙江《国兰》杂志 赵培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