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做事不败的底线(5)

 木子a 2014-09-21


会忍耐才会成功

枫叶教育网


  古语说:“小忍不乱大谋。”越是能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会忍耐的人,他们懂得只有会积累的人方能得到最终的胜利。
  楚庄王即位时,晋国欺负他年少,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后来楚国打败了晋国,占据第一强国的位置,从此楚庄王称霸天下,成为春秋的最后一位霸主。
  楚庄王的忍耐时因为时机未到,所以他一直在忍耐,同时也在观察他手下的大臣,所以他能很快的掌控朝政,推行富国强兵的计划。最终一鸣惊人,成为一代霸主。清时的康熙也是一个善忍的人,他通过忍让终于一举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顺治帝死后,它指定接班人为玄烨(时年八岁)。并为他指定了四位:“顾命大臣”,要他们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四个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权,他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贪赃枉法,自行其事。众人都敢怒不敢言。
  康熙虽然年幼,但他从小就才华出众,他觉得鳌拜处处与自己作对,是个心腹大患,必须想办法除掉他。他把一些满洲贵族的子弟召来宫中练习武艺,作为自己的亲信侍卫。
  鳌拜大权独揽,谨防有实力的大臣接近康熙,并不断派人观察康熙的一举一动,不让康熙羽翼丰满,要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这样自己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看见康熙和一些孩子在玩摔跤的游戏,并不觉得对自己有何威胁,反而认为康熙胸无大志,只知道玩耍,便放弃了警惕。
  一次鳌拜称病,好久不来朝拜皇帝,康熙便亲自来到鳌拜府中探听虚实。他径直来到鳌拜的卧室,发现鳌拜在席子底下藏有利刃,知道鳌拜心怀叵测。但他很沉得住气,不但不加责怪,反而安抚说:“满洲勇士,身不离刀,乃是本色。”鳌拜听了,觉得康熙是个小糊涂虫,便完全放松了警惕,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
  康熙回宫后,就把那帮孩子找来,说:“大清朝已处于危急关头,你们听我的,还是听鳌拜的?”那些孩子早就不满鳌拜欺上压下的行为,个个义愤填膺地说道:“我们听从皇上的!”一天,康熙召鳌拜进宫来,说有要事相商,鳌拜不知是计,便大摇大摆地来见皇帝。康熙便命那些孩子玩摔跤游戏给鳌拜看。孩子们玩着玩着,一个个跌打翻滚地到了鳌拜身前,这个抢腿,那个揿手,一个抓住头,一个揽住腰,顿时将鳌拜掀翻在地。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力大无穷,他猛一挣扎,那些孩子便都被他绊翻在地。但这些孩子都忠于康熙,尽管敌不过鳌拜,仍死命纠缠住他不放。正在这紧急关头,康熙拿出藏在袖中的匕首,一刀刺进鳌拜的胸中,孩子们一拥而上,将鳌拜擒住。康熙当即宣告:鳌拜谋反,令监禁听审。
  康熙巧妙地剪除了权臣鳌拜和他的党羽,是自己独自亲政。平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威震欧亚,不愧为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楚庄王和康熙帝都是史上有名的君主,但是他们刚开始当政时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总受到外在势力的干扰,他们怎么办呢?他们不是开始就面对面的进行抗争,而是默默积累实力,等待时机,然后一举击溃对手得到了胜利。假使他们一开始就争锋相对,那么他们的丰功伟业就是一句空话了。同样的,在生活中,当我们处于劣势时,我们要做的也是学会忍耐,默默积累能量,等待成功到来的时机。
  24过度坚持不可取,要会适可而止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菜根谭》
  有一种人对自我的要求很高,做起事来十分投入,每每认真到废寝忘食,他的刻苦认真让外人赞佩不已。然而,务求尽善尽美的他把愈来愈多的时间都给了工作,曾几何时,休闲娱乐对他来说已是罪恶和奢侈了。
  此外,有一种人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他恬静无为、清心寡欲,仿佛与世隔绝的清修者。然而孔子说“过犹不及”,凡事超越了分寸,就和没有达到标准一样不适当。所以,如果过度认真、刻苦,不但令生活变得乏味,还可能让人觉得是刻意求表现;但过度轻视功名利禄到不近人情,则缺乏匡世救人的热忱,就不能有助于人、有利于物了。
  不要一条路子走到黑,变通让你更快到达目的地
  在有了志向和目标以后,成功人士往往不会急着去付诸行动。他们会先思考、研究一下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人力、财力,以及慎重的估量目标、志向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否切实可行,如果不是,他们就会修改自己目标和志向。
  经济专家通过市场的调研,发现这样一种让人深思的情况,那就是每一年都会有几十万、几百万人去创业求富,可是5年以后,只有一小部分人成为了真正的成功人士。那些半路退出的人会这么说:“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只好退出。”但原因不在于此,竞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激烈的,他们之所以被淘汰,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目标的思考和改变。
  一个非常干练的推销员,他的年薪有六位数字。很少有人知道他原来是历史系毕业的,在干推销员之前还教过书。
  这位成功的推销员这样回忆他前半生的道路:“事实上我是个很没趣的老师。由于我的课很沉闷,学生个个都坐不住,所以,我讲什么他们都听不进去。我之所以是没趣的老师,是因为我的性格已厌烦教书生涯,毫无兴趣可言,但这种厌烦感却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最后,校方终于不与我续约了,理由是我与学生无法沟通。其实,我是被校方免职的。当时,我非常气愤,所以痛下决心,走出校园去闯一番事业。就这样,我才找到推销员这份工作并且愉快的胜任着。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我不被解聘,也就不会振作起来!基本上,我是很懒散的人,整天都病恹恹的。校方的解聘正好惊醒我的懒散之梦,因此,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很庆幸自己当时被人家解雇了。要是没有这番挫折,我也不可能产生奋发图强的性格,而闯出今天这个局面。”
  可以看出这位推销员的成功就是基于他对自己目标和现实的思考,知道教书并不能让他取得成功,进而果断转行,另立目标。
  与此相同的还有福勒制刷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福勒,他出身于贫苦的农场家庭,成年后,他虽然努力却失去了三份工作。之后,他尝试推销刷子;他立刻明白了,他喜欢这种工作。他将目标集中于从事世界上最好的销售工作。
  他成了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在攀登成功阶梯时,他又定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创办自己的公司。如果他能经营买卖,这个目标就会十分适合他的个性。
  阿尔弗莱德福勒停止了为别人销售刷子。这时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兴高采烈。他在晚上制造自己的刷子,第二天就出售。销售额开始上升时,他就在一所旧棚房里租下一块空间,雇用一名助手,为他制造刷子。他本人则集中精力于销售。那个最初失去了三份工作的人得到了什么样的最终结果呢?
  福勒制刷公司拥有几千名销售员和数百万美元的年收入!福勒也成为了身为百万的成功人士!
  历史上的永动机,就使很多人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如果你所定目标根本没有胜算把握或现实根据时,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另起“山头”。
  性格学大师卡尔杰弗斯在《性格两面性》一书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如果没有成功的希望,屡屡试验是愚蠢的、毫无益处的。”
  同样,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也曾说:“一个好的研究者的性格应该是:知道应该发挥哪些构想,而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有些所谓的目标,即使你再努力,但你迟早还是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地位,你所走的研究路线也许只是一条死胡同,你的目标也只是海市蜃楼。这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抽身退出,去思考别的目标,寻找成功的机会。
  牛顿早年就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之后,他很失望,于是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在其它方面脱颖而出。只有学会审时度势,会灵活变通的人,才会抛开无用的枷锁,走出迷宫,更快找到成功的终点。
  别把自己局限到小圈子里
  人不要苛求自己,做人要量力而行现实中,有许多满怀雄心壮志的人,毅力也很坚强,可是他们却一生没有取得成功。这是因为他们给自己确立的目标不现实,或者行不通,但他们却不愿意抽身退出去寻找别的成功机会。把自己终生放在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中,就像水井里的那只青蛙,只能看到头上那片小小的天,却不知外面还有更精彩的世界。可见,“过度坚持”会成为人们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个时候,只有懂得爬出井口,跳出限制自己的小圈子才能走向成功。
  成功者的秘诀是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跳出限定自己思维的小圈子,轻松地走向成功。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养家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经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两人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已无法背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只会把自己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转不过身来,造成更大的浪费。只有多动脑子能够根据实际进行调整计划的人,比如那个能够不断放下价值低廉的物品的樵夫,才能够适应环境,发现更快、更好的成功方式。
  牛仔裤的诞生也是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西部淘金热时,一位老板也心动了。但是他不是去淘金,而是去贩卖生活用品。他知道,只有有人就会有需求,所以他购置了大批的货物,其中包括一批帆布,迅速赶往西部。不出意外,他的货物很快就买光了,但是他认为可以用来制作帐篷的帆布,却没有大卖。
第13章:有舍才会有得
  商人很伤脑筋,但是一时想不到办法处理这批帆布。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淘金者抱怨他们的裤子不结实,想要找买上一种结实的。老板心中宜良,立刻请来裁缝,把这些帆布做成裤子,这种结实的裤子很快就被淘金者抢购一空。商人的难题解决了,牛仔裤也从此诞生了。
  也许你已经看出商人两次赚钱的方式采用的方法,第一次就是分析问题,在淘金热盛行之时,他并不是考虑也去淘金,而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贩卖生活用品,他的聪明的他头脑让他比淘金更快获得财富。第二次就是从实际出发,由几句小小的对话迅速判断,做出最精明的选择,把原来做帐篷用的帆布改制成结实的裤子,于是他又大赚一笔。商人每次都不把自己固定在一个思想上,而是不断思考,选择更合适的自己发展的方式。正是由于他的善于思考,积极转换方式使他快速获得了成功。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要运用智慧,做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的方向,然后为之努力。如果发现自己处在不利的位置,就应该适时地调整。有的人失败不是没本事没毅力,而是目标选错了,劲没使对地方。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会时刻检查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放弃完美,追求平凡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你总是睁大了眼睛看别人,那就总能发现别人的许多缺点。
  有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但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它肯定会成为世上最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然后它们仍存在。他不断地削掉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普拉托里尼说,即使在一粒最好看的葡萄上面,你也会发现几个斑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学会欣赏并记住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错误,原谅别人的缺点,不能冒着背负终生之憾的危险,刻意去剔除对方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要把握好自己手里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珍珠,学会包容与珍惜。原谅别人的过错,就能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和适意。
  有个非常出色的小伙子,一心想找一个完美无缺的妻子。但这样的妻子实在太难找,他找了整整40年也没有找到。
  终于,这个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老人,而他寻找完美无缺的妻子的目标依然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
  有个人很同情地问他:“老公公,在这么多年里,难道您就没有碰到一个称心如意的?”
  老头说:“碰到过一个——她虽然不像我设想的那样完美,但我对她基本是满意的。”
  “那您为啥不当机立断把她娶回家呢?”
  “唉,别提了!那女人发誓要找一个完美无缺的男人。”老头十分痛惜地说。
  实际上,完美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将来也不会出现。如果我们非要固执地寻找“完美无缺”的人来做自己的恋人、朋友的话,那么最后必将一无所获。
  为人处世,尽管需要认真的精神,但是,如果过分认真,就实在是太挑剔、苛刻了。一个人总是拿着显微镜去照别人,把别人置于受“审查”的地位,那么就会发现别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别人这样来审视我们的话,也会发现我们身上的很多缺点。
  不要苛求十全十美,生活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也正因为有了残缺,我们才有梦,有希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圆环被切掉了一块,圆环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于是就到处去寻找丢失的那块儿。可是由于它不完整,因此滚得很慢,它得以欣赏路边的花儿,与虫儿尽情聊天,享受灿烂的阳光。
  终于有一天,圆环找到了非常适合的小块,它高兴极了,将那小块装上,然后就滚了起来,它终于成为完美的圆环了。它能够滚得很快,以致无暇欣赏花儿或和虫儿聊天。当它发现飞快地滚动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时,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块又放回到路边,缓慢地向前滚去。
  人生确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或这或那的缺陷。没有缺憾我们便无法去衡量完美。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
  人生就是充满缺陷的旅程。人类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生活水准,这就决定了人类不断创造、追求。从简单的发明到航天飞机,从简单的词汇到庞大的思想体系。没有缺陷,产品便不会一代代更新。没有缺陷就意味着圆满,绝对的圆满便意味着没有希望,没有追求,便意味着停滞。人生圆满,人生便停止了追求的脚步。
  童年时,我们都玩过积木。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拼出不同的造型,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去拼积木,总是有缺陷,设计好一种造型后,觉得不完善,于是又重新去拼,结果,还是有不满意之处,于是有可能继续下去……
  做人就像拼积木一样,到达一个目标,实现一个想法之后,总觉得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于是又去找想象中的那种圆满。一生总是不停地在寻找,但总是未能如愿,最后,许多人都是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世界。
  十全十美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这种完美之事只存在于人的想象当中。而且人的美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完美无缺,而恰恰是因为有缺憾之处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使自己的生命分外多彩起来。
  断臂的美神维纳斯,她的断臂当然不是雕塑家的初衷,而是从地下挖掘出来时无意中给碰掉的,可是人们却惊讶地发现她是如此之美。也许这种美恰恰就在于她的残缺——失去双臂,这就是残缺美。失去也是得到,有缺憾的地方正好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我们的努力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生活不是一场必须拿满分的考试,生活更像一个足球赛季,最好的队也可能会输掉其中的几场比赛,而最差的队也有自己闪亮的时刻。我们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比赛。当我们能继续在比赛中前进并珍惜每场比赛时,我们就赢得了自己的完整。
  25做老实人,坚决不做滥好人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中国古训
  老实是好事,人人都喜欢与老实人交往。但是老实也要学会有度。当你能力有限的时候,别人也无法得到你的帮助,一定不要勉强自己,应该学会说一声“不”,该拒绝的时候就拒绝,不做没有原则的滥好人。
  坚决不做滥好人
  是现实社会里的“好人”真是“珍稀动物”了,因此大家都很喜欢“好人”,也欢迎“好人”。因为“好人”不具侵略性,也不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别人而让自己吃亏的!这种“好人”岂只是“好”,简直是太“伟大”的人了。
  做“好人”是由性格来决定的,想不做都不行的,并且做“好人”也有其待人处世大获成功的价值的。不过,虽然做好人是值得肯定的,但绝不能做“滥好人”!
  所谓“滥好人”就是自己没有原则、没有主见的人,什么事都不能坚持的那一种“好人”,这种人不知道到底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以“好”去讨别人的欢喜的人,反正就是有求必应,也不管该不该。有时也想坚持一下,可是当别人声音稍一大些,马上就软化下来。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了是非难分,当事不能解决的时候,便用“牺牲”自己来“成全”了大家。有时也想坏一点,可是离坏还有一大段距离的,自己就开始自责了,检讨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不应该的……
  这种“滥好人”得到的效应和“好人”是不同的。“好人”是有原则的,所以他人在颂赞这“好人”的好时,还带着几分尊敬甚至“畏惧”。但“滥好人”则不然,他在待人处世中获得的评语是“不能担大任”,而且别人因为深知他的弱点,甚至会设计他、陷害他。得寸进尺,予取予求,反正他不会反抗,不会拒绝嘛!于是所有人都得到了好处,只有这个滥好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晶晶是名大学教师,住在学校的教工单身宿舍里,平时学校的教学任务不是很重。晶晶就利用业余时间给出版社或期刊编书、写稿子,所以每当接到一个任务后,她就总有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她的朋友姗姗正在读在职研究生,因为学校离家很远,上课的时候回家不方便,所以有课的时候她就住在晶晶那里。姗姗平时的工作也很忙,遇到功课多、作业堆积如山的时候,她总是求晶晶帮她完成作业,晶晶为了朋友就算熬夜也会帮姗姗完成。但有一次,晶晶过两天就要交稿,姗姗文来求救了。晶晶望着朋友无助的眼神和哀求的话语,实在不忍心拒绝,可自己的事又实在是迫在眉睫。这令晶晶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看过三毛小说的人都知道,三毛到美国留学时,带着东方女性的美德与一群杂色人种共处一个宿舍。三毛初来乍到,为了能早日融入这个集体,每天都早早起床,坚持扫地清理“寝务”,西洋女也真散漫得可以,回到寝室,衣服鞋袜乱放乱扔,每天起床,被子掀在一边,黑的红的在脸上抹了一遍便扬长而去,于是三毛便成了西洋“女佣”,一段时间将寝室收拾得井井有条,“碧眼高鼻”看着一室整洁也都着实称赞不已。
  可是有一次三毛病了,一身疲惫也懒得整理清扫。一群西洋女轻歌曼舞回来,看看房间纷乱样子,于是纷纷指责起三毛来。
  “我凭什么要为你们收拾房间”,三毛一下火了,她哭叫着撕扯着东西,乱扔着一些整齐的物件,“我也是来上学,不是你们的佣人,我为你们付出那么多,就是应该吗?你们为什么不能动手自己整理?”
  一群“碧眼高鼻”呆了……
  是啊,三毛凭什么要为她们收拾房间,三毛带着东方女性的美德,付出了那么多的辛苦汗水,使得她们适应了娇惯,一旦没有替她们收拾,就内心不平衡。这帮西洋女真够自私的。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故事:美德使她们心安理得,理所当然,人是一个容易思维定势、行为定势的怪物。人,对于别人给予的恩赐和付出一开始会感到不安和感动,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他会莫名其妙地形成潜在依托感,“你能任劳任怨地干着这些琐碎的家务,看来你是应该这么做的,这是你的责任。”人性的行为惯性纵容这些“寄生虫们”心安理得,三毛不明其中道理,当然大为委屈了。
  不敢说“不”的人常常是缺乏实力的人。也许他们害怕不顺着对方的意思,自己肯定会吃亏,可他不知道愈想讨好所有人,结果往往是一个也讨好不了,因为不会有人珍惜他的“好”,还要加倍地责备他的不周到。愈是想对得起每一个人,愈可能每个人都对不起,因为精力、时间、财力有限,不可能处处顾及,结果虽然帮了别人,但没能帮好,还会对不起别人,就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应付了所有人,至少还是对不住自己。
  因此,当你能力有限的时候,别人也无法得到你的帮助,一定不要勉强自己,应该学会说一声“不”,学会拒绝,不做没有原则的滥好人。说个“不”字,不是不近人情,不是自私冷酷。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你既然无力帮助,如果过于勉强,也许反而会耽误了别人获得有效帮助的机会,因此不如事前让对方知道你的苦衷,让他可以另请高明。只要你真诚地道出你的苦衷、你的原则,一定可以得到朋友的谅解,得到对方的尊重。
  只有敢于说不,勇于说不的人才能得到成功,才能保护自己不吃亏,不受伤害。
  别把宽容和忍让变成放纵和软弱
  与人相处的时候,忍让和宽恕是一种美德,但是,必须把握住一定的限度,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不必斤斤计较,但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退让。一个人如果不敢坚持原则,以牺牲根本的东西来换取一时的苟安,他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人们的眼中,这样的人只能是窝囊无能、懦夫的形象,只能是个“受气桶”的形象。
  对于恶棍来讲,忍让宽容的言行是噪音,这是因为他们听不进良好教养的语言。得寸进尺,打你三下还不收手,那就是恶棍。你应该咬他一口了。
  哲学上常常把度作为质和量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度的中间,包含了具有一定量和质的结合;在度的中间,事物的性质变化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而一旦超出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便会出现新的特点,正如水在100摄氏度之内仍然是水,可一旦烧开便变成了气体一样。在采取忍耐的策略的时候,也有一个度,比如在下列情况下,就不能一味采取忍让的策略。
  (1)下不为例,事不过三。所谓“事不过三”,说的是人们对同一对象的宽容和忍让,可以一次、两次,但决不可一退再让。忍让到一定份儿上,必须有所表示,使对方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退让不是一种害怕和无能,而只是出于一种大度,从而不再继续下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这样不识好歹的人,他们为所欲为,得寸进尺,把同事及其他人的忍让当成是好欺负,可以占便宜,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步步紧逼。对待这种人,在经过几次忍让之后,看清了其真面目,则不应再忍让下去,可以适当地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并通过正当的方式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样,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是。当然,这种晓之以厉害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真正的态度,这便是可以参照的一条原则。、
  (2)对方得寸进尺时,不可再忍。有些人在侵犯别人的某种利益和权限之后,由于对方采取了忍的态度,使之得逞。可是,这种人在得逞之后,发现了新的目标、新的利益,从而刺激了其利欲,以至于使原来的行为转化为另一种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时,作为当事人,便不能依然保持一种忍的态度,而必须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考虑予以反击和抵抗。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常常会由于得到某些不公正的利益之后,使自己的行为在一种恶性膨胀了的邪念的驱动下,由一般的越轨而发展为犯罪。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不可再一味地忍让下去了。
  (3)自己濒临“绝境”时,不能再忍。忍无可忍的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公共场合之中。有些人以为别人也不认识自己,而且以后彼此间很难还会有相遇在一块儿的时候,因而处于一种匿名者的状态中。这样一种状态往往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过去所承担的某些义务和责任,也会不同程度地放松良心对自己的约束,因而发生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过分的行为举止。例如,在火车上、在公园里、在公共汽车里等等。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种公共场合中,有些人也常常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少惹麻烦的心理,对于一些过分的、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持忍的态度。这样一方是咄咄逼人,另一方却又是息事宁人,很容易造成一种有利于某些人不断膨胀其侵犯心理的环境和条件。但是,也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些人肆无忌惮地一意孤行,也很容易地把人们逼到一种“绝境”,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忍无可忍的心理。成熟的人懂得:要保持自己的骨气,把自己的刀剑插入刀鞘,但需要自卫时要毫不犹豫地拔出来。既然你已经躲不过去了,还不如趁早解决的好。
  (4)人应该适当地有一点锋芒。人的行为很容易受习惯的支配,只要屈服过一次,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屈服下去,不失时机地在人前稍显勇气,是不可忽略的处世之智。不要成为受气包,一旦生气就应果断地行动。
  俗话说:“吃柿子拣软的捏。”人们发火撒气也往往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大家都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最终也必然为人所欺。一个人表面上的软弱,事实上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
  我们要知道保持勇气的重要,不要过分抬高他人,以至对之心怀敬畏。没有谁能超越人性的局限。领导只是职位比别人高些,权威只是一种地位带来的表面力量而已。
  其实,为了保障自己必要的权利,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凶猛的动物们感到无从下口,得不偿失。
  厚脸皮做人,硬头皮做事
  偶尔说错话在待人处世中难免发生的,“马有失蹄,人有失言”。但失语往往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根源。所以遇到失语的困境,怎么才可以处变不惊,巧妙换回失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有一位师范大学的学生,毕业前非常不容易才找到一个比较好的中学去实习,谁知实习所上的第一堂课,就差点出差错,幸亏这位实习生脸皮比较厚,在突然出现的变故面前,脸上一点没有表露出来,所以才摆脱了尴尬。
  这一天实习生刚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多了。”
  这句话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怎么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第一堂课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令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绝对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脸上看起来若无其事,就当是没有听到,又写了几个字,然后对大家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了,尴尬局面也消除了许多。
  这个实习生的做法就是装聋作哑当做没听到,他装作没听清学生的议论,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像。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的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当然,谁都想听好听的话,这位实习生对于自己下苦功练成的字,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赞扬,他的心里一定定像是吃了蜜一般甜,只不过是在自己脸上没有显露出来。
  苏东坡有句谈论个人修养的名言:“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是厚黑大师的素养,也是待人处世厚黑之道必备的心理素质。原因是它是一个人气度的凛然程度,也表现出了他心理承的受力。
  处变若惊会使对手看出破绽,也会使部属惊慌失措。处变若惊是耐力不强的表现,是底气不足的象征,更是厚黑修炼不到家的自然表露。大凡成功的政治家都是能够处变不惊、气度从容的人物。当然,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了然于心。事情发展到哪一阶段,最好可能到达什么程度,最坏可能是什么样子,最好不消说,最坏时自己是否能承担后果。如果发展到最坏,自己仍然能够承担,那就毫不犹豫地干,这样,事到临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都在预料之中,何惊之有?再者,如果有事,只能总结经验,采取补救措施,预测并为未来之事做出准备。若无事,可宁心静气,思左虑右,偶有所悟,即使末悟,可举一反三。
  处变不惊可以给自己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迷惑敌人,稳定军心;二是理清思绪,冷静处事,防止偏差;三是临阵不谎,必有刀枪。心慌而致乱,心惊多失策。处变不惊至少可使人们用面不改色心不惊的气度涵盖众多的人与事,及其周围的一切。内中精义博大精深,只有能做到处变不惊的厚黑高手才可以真正了解并且掌握住。
  会老实也要会圆滑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只有灵活运用方圆知道,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保持不败的地位。
  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9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做人要能方能圆。那么何为方,何为圆呢?
  “方”就是堂堂正正的做人,心中一团正气,有思想,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圆”就是圆滑事故,洞悉人性,通达权谋。
  做人要外圆内方就是要求我们坚守原则,圆滑事故。首先“方”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的根本,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圆”是次一位的处世手段。
  一个人的“方”体现在他的品质上,正直,坚持原则,身体力行,善良,老实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真理。在现代社会。堂堂正正做人的人不一定会有好的际遇,但放弃“方”的人一定不会成功。
  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导致记恨,但坚持到最后并用事实告诉大家自己所坚持的是正确的,即使受到了些许委屈也是值得的。
  “圆“就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也可偶一为之。圆没有角,圆不伤人,当然也不易自伤。
  苏东坡兄弟二人都饱读诗书,为朝廷效力,一个比一个厉害。苏东坡做到尚书学士的官职时,他的弟弟苏辙早已位高于他,是当朝的执政大臣,人称左丞相。虽然他们都身为高官,但由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继承了清廉正直的好品行,因此从来没有利用职权之便聚敛财富。
  一天,和苏家兄弟俩都熟识的一个朋友想出门做生意,但苦于本钱不够,就想找这兄弟俩借钱。他满怀信心和希望到了苏辙那里。苏辙比较老实,当然直接实话实说了。结果却让朋友的心凉了半截,觉得自己不仅一文钱没有借到,反而弄得脸上不好看。
  他只好去找苏东坡。寒暄两句之后,苏东坡就明白了此人从弟弟家无功而返,心中暗暗叫苦。自己也是个没钱的主,恐怕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答应吧,自己确实拿不出来;拒绝吧,别人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意求人。要是直接说明,恐怕面子上过不去,想个什么办法拒绝呢?
  苏东坡依然假装随意地和来者聊天,不一会就想出一条计策,便对他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人实在是穷得揭不开锅了,想来想去,觉得盗墓是个来钱快的行当。
  说干就干,一天晚上,他来到两座紧紧的坟墓前,满怀希望挖开了其中的一座。可是挖开一看,就料到那墓里的人没有多少钱。坟墓里的那个人,瘦得皮包骨头,有气无力地叹息说:“你真是没眼光!我是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愿吃周粟的叔齐呀!我死的时候肚子里一颗粮食都没有,哪儿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呢?”
  穷人折腾了半夜,垂头丧气地坐在一边歇息。但他仍然心有不甘,说道:“旁边还有一座墓穴,要不我再碰碰运气吧!”
  “我看你还是省点力气回家吧!”墓中的瘦人劝到,“旁边住的是我的哥哥伯夷,他是我见过的最瘦的人。说起钱财,哥哥还不如弟弟呢!”
  那位老熟人也是个聪明人,一听故事就明白苏东坡的确没有钱借给自己,为了给自己留面子,就不惜编出这个故事暗示爱莫能助。他不禁为苏东坡的善解人意所感动,就知趣地左顾而言它,再没有提起借钱的事情。苏东坡就是用圆滑的方式不但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情况,而且还顾及朋友的面子。这就是圆的哲学,双方都不会受伤。
  “方”,就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别人所左右。“圆”,就是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老实,就像立方体一样,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太过于圆滑,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是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这样才能无往不胜。
  26不要轻易放弃应得利益
  大自皇帝以至于乞儿,亦是皆以厚黑之本。
  ——李宗吾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人都想争利,个个都展现自己的实力,慢一步就没有了机会,因此面临生存竞争的压力,你应该放弃不好意思的想法,大胆地表现你的想法,并采取必要的动作,一定学会厚下脸皮,绝对不能放弃应得的利益。
  厚脸皮好办事,不能总是不好意思
  动物会不会不好意思?这还需要问一问动物学家才会知道,不过从表面看来是没有的,因为动物的动作都是出自本能,无论是觅食或是求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我觉得人和动物之间除了有许多的不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会不好意思,之所以会如此,除了本身性格因素之外,礼教的束缚及文化的熏陶也是重要的原因,所以有些人动不动就“哎呀,人家不好意思嘛!”虽然这种不好意思在待人处世中有时很可爱,但有时也会让人失去很多该有的权益及机会。为了争得到属于你的那份利益,千万别感到不好意思。
  而事实上,在很多的情况下,不好意思,都是自己想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个人的反应,像有些事根本与道德、羞耻无关,别人也不认为做了这种事应不好意思,但有些人就是不敢做,例如追求女朋友,有人就会觉得不好意思,这种不好意思就是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别人想的。
  所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人都想争利,个个都展现自己的实力,慢一步就没有了机会,因此面临生存竞争的压力,你应该放弃不好意思的想法,大胆地表现你的想法,并采取必要的动作,否则你不好意思,别人反而笑你笨哩!一定学会厚下脸皮,绝对不能感到不好意思。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中国人》中,对中国人的“面子”有着非常精到的分析。他认为,有三样东西:面子、命运、恩惠,“是正在统治着中国的三位女神”,“过去统治着中国,现在也如是”。而在这三样东西中,“面子”又居于首位。这说明对中国人来说,“面子”是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中国人从小就受这样传统的教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很多情况下,这个“节”已不单单代表“气节”,它还包含着“面子”。所以,生活在别人挑剔的目光下,我们自然都“很要面子”。有时要面子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都有分寸,面子也是如此,当你死要面子的时候,你会因此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
  他们是大学同学。从第一天见面,他们就对对方产生了好感。之后,他常常约她一起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晨练……渐渐地,他们成了难舍难分的恋人。
  两人在一起时,从没有吵过架,红过脸。由于她是独生女,有时难免有些任性。但每次她提出一些很无理的要求,他都是尽量地满足她。
  毕业后的一天,他们发生了一点小误会,没想到她竟闹到了他的单位。其实那件事本来是他的错,但没想到她竟弄得他这么丢面子。这是他受不了的!他拒绝向她道歉,而她一气之下提出和他分手。他又因为“面子”,干脆地答应了她的要求。两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但最终还是因面子问题没能挽回他们的爱情。
  人生在世,面子是永远争不完的。所以,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培养自身的好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超越自我,并能够择善而从,少背点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包袱才好。
  所谓“脸皮”不过是人的自尊心的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心理学认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尊严不容冒犯。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说,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在现实生活中,自尊心的强弱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人自尊心特别强,把面子看得高于一切,其实是虚荣心在作祟。过于爱惜脸皮是毫无意义的。装装样子,做个姿态,甘拜下风,认个错,自己并不损失什么,而结果却是你好我好,一团和气,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脸皮厚一点儿,并不是不要个人的尊严,而是说要把握适当的角度,不要光想着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工作、友谊等等。
  小王是一位初学写作的文学青年,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一篇小说。他信心十足地来到编辑部,没想到一个编辑看后,直摇头,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这写的是什么?连句子都不通,哪儿像小说!……”说得他满脸通红,就想回敬一句:“你仔细看了吗?”可是,他忍住了。反而以请教的口气说:“我是第一次写小说,还希望老师给予指正。”从编辑部回来他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奋发,写成后又厚着脸皮去找这个编辑。真是不找不成交,这一次编辑的态度也变了,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小说发表了,他和编辑还成了朋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皮观念,这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只不过,每一个人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都需要脸皮厚才能把怀疑抛在一边,不对自己的能力、动机心存疑惑。不怀疑自己的价值,自己在自己的眼里是尽善尽美的人。
  古往今来,从东方到西方,有许多利用厚脸皮获得成功的事例。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练就了刺不进、扎不透的厚脸皮,保护着他们免遭旁人所有可能的非难。
  我国著名的京剧音乐家徐兰沅。曾先后为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梅兰芳操琴数十年并在京剧音乐界中颇孚众望。
  在徐兰沅年轻的时候,有一位名叫耿一的老琴师,他操琴的技艺十分之精湛。徐兰沅一直很想拜他为师’但是却苦于没有机缘。
  有一次,徐兰沅在街上走着,正巧遇到了耿一。由于他求师心切,便不暇多想地急忙上前去,恳求耿一对他赐教。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耿一是从来不收徒弟的。看到此种情况,耿一便满脸的傲气,用眼将徐兰沅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然后用侮辱的口吻说道:“小伙子,我可以教你。但是,你得趴在这大街上当众给我磕个响头才行!”这话刚一出口,徐兰沅便二话不说跪倒在街上,对着耿一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
  耿一见徐兰沅学艺如此的心诚,当即就破例收他为徒,徐兰沅也因这一跪拜磕头而识自己技艺大增。
  细思之,厚脸皮其实是“胜固欣然败亦喜’’的平常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气,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坚忍,抱负远大、志在高远的胸襟,还有志在必得的自信。归根结底就是心理素质好,实为当今成功所必备的“心计”。
  放下面子,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
  关于权益的事情,你一不能不好意思,应该大方地去争取,你如果因为不好意思而丧失权益,是不会有人感激你的:其次,对于想拒绝的事,很多人就因为同事、朋友、亲戚的关系而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借钱给别人,为别人做保,甚至冒险为其两肋插刀。结果一句不好意思,帮了别人害了自己,想想多不划算。第三,对于该要求的事,很多人就因为不好意思,而有很多话不好意思说,结果事情做不好,对方得不到好处,你也苦了自己。尤其是当主管的,在工作上,绝对不能不好意思要求,否则既可能失去权威,又将会被部属欺瞒。这几件事如果你能厚下脸皮,做到不会不好意思,那你就就会财源滚滚,不会再因为生存问题而发愁了。
  人人都知道,中国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人没有面子,就不体面;更有甚者,即便是死了,也要争回面子。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时,就悲叹:“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所谓何面目见之,也就是“没脸见人”,更文雅的说法是“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为了他的颜面,自刎于乌江边。
  死要面子就是说宁愿去死,也要面子。项羽为了面子而死,孔子的高足子路为了不丢面子,不惜请缨而去。由此可见中国人“面子”观念由来已久。即便到了现在,也有些人为了面子,舍弃自己一生的幸福和机遇,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小毛大学毕业后,找了很多单位都觉得不太称心,但由于没有任何背景,加上工作阅历也十分有限,所以至今只能在一家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公司里委屈地当一个小小的文书。一次,小毛偶然遇到了大学的同班同学张声,一阵寒暄后小毛才知道,原来张声如今竟已是一家著名的大型网络公司的执行总裁了。张声对小毛说:“凭你的专业知识,在别人那里当小文书简直是莫大的浪费,到我们公司来吧,我们正缺一位负责软件开发的业务经理,你一定能胜任。”这真是天赐良机!小毛激动得心里怦怦直跳,但是转念—想,在大学里张声的成绩远不如自己,现在却要到他手下去工作,今后见到大学的同学们,那该多么的丢脸!想来想去,最终小毛还是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如今仍旧心不甘情不愿地当着他的小文书。
  如今的社会是“能力+机遇”的社会,张声虽然在大学里的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事实已经证明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而小毛虽然有某方面的才华,却一直缺乏机遇,这个时候对小毛来说,一次难得的机遇比什么都重要,可他居然会因为怕在同学面前丢脸(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丢脸的)而放弃已经来到面前的机遇,这并不能算是什么骨气,只能算是死要面子,这种性格上的问题无疑会让成功的机遇一次次地从其面前溜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