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头
半夏 作为毒草,乌头的名声不乏响亮,而它身体里迸发的乌头碱之类,正归属于人类抵抗顽症的生物碱。乌头固然有毒,只是这毒却偏是攻毒的凶器,于是被苦于攻毒的人类收入药囊之中。凶器自然携带凶险,占了便宜总要付点血本,乌头的剧毒,既是它入药的亮点,又是令人胆寒的死穴。因此,剧毒的乌头入药,算得上是吉凶参半。 乌头的本意就是乌之头,也就是乌鸦头。乌头入药取其块根,它的形状的确像个鸟头,颜色也是暗沉的黑褐色。 在时珍大爷的名著中,首先对乌头正本清源: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产于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 大爷的分类,实际标定的是栽培与野生两个系列。作为药用植物,11世纪时,四川的彰明一带,本乌便已有栽培,至今江油、安县一带仍是主产区,因而有川乌之称。不过,因为种植的原意在于收获附子,尽管附子的名字因其附于乌头而生,所谓如子附母,但就栽培而言,乌头反而是附属带捎的。带捎的还不止于此,成熟后其形长而不生附子的叫作天雄,生于附子旁的尖角则为侧子,琐细未成附子的则为漏篮子。说来有趣,漏篮子的命名正因其小而漏出篮子。加上种瓜得瓜的附子,本例一举而数得,算得上药材栽培史上性价比高大的经典范例了。 野生的草乌,挣脱人工,自然没有了这些繁复的花色。不过,尽管根苗花实与川乌相同,但因是野生,缺少栽培的选育来杀其毒性,因而其毒性更甚。未经炮制的草乌,榨取其汁,晒为毒药,可以射杀禽兽,十步即倒,烈性宛如毒蛇,于是有射罔的名号。文献记载,春秋时期乌头便已经担任毒药,古人的箭头,大多涂有乌头毒液,号称乌毒。 医家号称治病救人,乌头之列入药材,前提便是必须首先找到解药。论到解药,栽培而得的川乌,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野生采集的草乌,则畏饴糖、黑豆、冷水。 至于主治,川乌项下是:风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寒湿,去心下坚痞,散风邪,助阳退阴。草乌项下则是:中风恶风,除寒湿痹,破积聚寒热,恶风憎寒,治痈肿疔毒。撮其大要,正是人尽皆知的镇痉镇痛,祛风湿解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