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期的德州书院(图)

 magicgirlxiao 2014-09-22

明清时期的德州书院(图)

2012-03-31 09:57:00     作者: 张明福    来源: 中国经济网山东频道  

关键词: 南湖书院 书院 圣功 明清时期 德州学院
[提要] 中国经济网山东频道2月17日讯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明清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德州书院有7处,他们分别是南湖书院、崇仁书院、醇儒书院 (柳湖书院)、董颜书院、繁露书院、州卫书院、正谊书院等。
  

 



    中国经济网山东频道2月17日讯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书院,实际是讲经布道的地方,多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清代的书院,则完全变成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已经成为州县学的重要补充。不管其性质如何变化,书院都是普及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它的兴盛与否,是一个地方文化教育是否发达的标志;它的存在与发展,又是促进一个地方教育兴盛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保证。

  明清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德州书院有7处,他们分别是南湖书院、崇仁书院、醇儒书院 (柳湖书院)、董颜书院、繁露书院、州卫书院、正谊书院等。需要弄清楚的是,德州书院并不是7处同时存在,而是一般保持在2-3处,当然这是由当时德州的人口和城市规模所决定的。如明末从万历年间一直到明朝灭亡,德州书院一直是崇仁和醇儒2处并存;清代中前期是柳湖、董颜、繁露3处书院并存;清末一段时间则是柳湖、繁露、州卫3处书院并存;在书院消失前最后的十几年内,德州的书院则是繁露、州卫、正谊3处并存。随着戊戌变法的实行,旧的州县学和书院被新起的劝学所、小学堂、师范讲习所等所取代,书院也就成了一个只带有文化色彩的历史名词而已。

  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 (1521),为明正德八年 (1513)举人邹颐贤所建。邹颐贤,字芦南,曾任河南新乡、山西阳城县令和甘肃凉州府通判。离职回德后,在城南创建了南湖书院, “集诸生艺课其中”。并留下了 “圣教仰洙泗,圣门多鲁人。大道久湮塞,执艺何纷纷。发轫异涂辙,腹历背荆榛。养蒙正厥初,圣功固以淳。慨自微言绝,程朱继斯文。苏湖有遗教,授受传至今……”的诗篇。院内除筑有读书台、斋室、膳室、茶寮、芦南书屋外,庭院遍植花木,古色古香,饶有园林之胜。明嘉靖年间,进士丁永成、举人杨梅、贡生袁一琴都曾在此书院学习。明万历年间废弃。这是见于记载的州城最早的书院。

  崇仁书院

  
  崇仁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为明万历十七年 (1589)进士程绍所建。程绍,字公业,曾任河南洛阳、汝宁府推官,户科给事中、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工部右侍郎、工部尚书。致仕归里后,为振兴德州文风,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城内步云街西北处 (今德城区吕家街北口)创建了崇仁书院。明代知州马明瑞曾经课士于此。崇仁书院旁筑有泮宫、泮池、文昌阁、大成殿等建筑。清乾隆年间废弃。清末,曾于此地建立龙神庙初级小学堂。

  醇儒书院 (柳湖书院)

  
  醇儒书院,初名董子书院。据清雍正 《山东通志》载: “董子书院,在儒学东,旧废。明正统间知州韦景元掘地得董子读书台石刻,询其故址复焉。弘治十二年 (1499)巡抚熊翀鼎新之,万历四十三年 (1615)知州马明端改建于西门外 (运)河东浒,易其名曰醇儒书院”。址在竹杆巷西口北面。董子读书台座北面南,台高两米,砖石结构。大门前有20余级台阶,院内有北上房 3楹,前出厦,明柱 4根,石雕柱墩。前檐木格雕花,东西两侧各有青砖小楼,分别为钟楼和鼓楼。东西厢房各 3间,庭院内古松柏、古国槐浓荫蔽日,整座读书台显得古朴典雅。清康熙年间,山东督粮道 (台)朱廷桢再次重修,并在此建亭种柳,改名柳湖书院。士子集会于此,咏诗讲学,盛极一时。乾隆二十一年 (1756)高宗南巡,驻跸德州,为柳湖书院题诗曰: “天下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道光五年 (1825)改为义学,光绪末年又改为董子台初等小学堂。津浦铁路修建时,董子读书台被拆毁。 2008年,德州市政府在经济开发区重建董子读书台和董子文化街,现已成为德州市的重要文化景点和旅游景区。

  董颜书院

  
  董颜书院,位于今吕家街苗家胡同,为清顺治十年 (1653)田绪宗所建。田绪宗,字仿文,号蓼庵,清顺治八年 (1651)秋举于乡,九年 (1652)考中进士,任浙江处州府丽水县知县,多有政绩,卒于任内。《安德田氏家谱》载: “广川郡 (德州)有董子台读书遗址,荒圮不治已久;唐颜真卿为平原太守,醇儒忠臣,异代同撰,创集合祠于卫河东岸,额曰董颜书院。集士之能文者讲学其中,俎豆弗衰”。康熙三年(1665),户部左侍郎田雯重建。有布衣诗人之称的田霢,曾长期担任该书院的山长,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重要人才。清乾隆年间一度废弃,道光五年 (1825)改为义学。

  繁露书院

  
  繁露书院,清乾隆十八年 (1753)督粮道汪汉倬建。址在今城内天衢路与解放北路交叉处的东南角处。地势宏敞,屋宇广阔。道光年间,督粮道鲁垂绅、景霖等各任道使, “皆振兴文教,极一时之盛”。到咸丰年间, “戎马倥偬,渐见荒废”。直到督粮道沈维璥上任后,邀邑人封兆桐主持重修,并 “筹款增加膏火”。此后,历任督粮道为造福艺林,培养寒士,皆奖掖士子,不遗余力。清宣统元年 (1909)改为师范传习所。

  州卫书院

  
  州卫书院为清咸丰八年 (1859)知州张应翔、卫守备叶宗训同建,故名 “州卫书院”。地址在大西门内吕家街中间路西(今德州三中校址) 。院落宽阔,房舍整齐,为本州岁科考试之所。后因兵乱,州内数处书院所藏之书汇集于此,故藏书甚多,为文士集会之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主讲王子香任最后一任山长,蒙院 6年。光绪三十年 (1904)停办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所藏之书,于民国时几经变乱,全部失散。后几经扩建,于1972年改为德州市第四中学。后改为职业中学,与德州学院合并。此地现已成为新建居民区。

  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是德州最后建立的一家书院,仅存世 10余年的时间,地址在城内卢家井街 (今石芦街石芦小学南半部) 。清光绪十六年 (1890)山东督粮道善联与满州驻防营捐资合建, “为旗学生肄业之所” 。此时,已接近书院历史发展的尾声。清末,随着科举制度废除,兴办新学,州学停办,正谊书院也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改为劝学所。辛亥革命后,改为石芦小学堂。 (张明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