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之夜”

 民乐相关文章 2014-09-22

  历时六年筹划、三年磨练,中央民族乐团创新剧目《印象·国乐》4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启动2014年度全国巡演。

  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复原的80多件敦煌壁画中的千年古乐器在艺术家们的指尖、唇畔、怀中“复活”,清音雅乐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千年古音“走出”敦煌壁画

 “这尘封千年的、被深深埋藏在黄沙中的古谱,我可以打开它吗?我,吴玉霞,将穿越回遥远的古代,到敦煌的莫高窟中,用我的指尖弹开厚厚的尘埃,与先人倾谈。”

  舞台上,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拿起她手中的乐器,演奏了改编后的千年古曲《品弄》片段。她的身后,出现了多媒体投影——一张巨大的泛黄羊皮纸,那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的五弦琵琶谱。

  演出中,令观众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中央民族乐团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历时多年合作复原敦煌壁画中描摹的80余件古代乐器。作为《印象·国乐》的序幕,筚篥、花瓣二胡、凤首阮、莲花琴、曲颈琵琶等从敦煌壁画中“走了出来”。在入场等候区,身着唐装、汉服的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员怀抱这些仿古乐器来到观众身边进行表演。

  复原这些古乐器是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印象·国乐》总策划席强多年来从未放弃的一个梦。他说,那些依然“活”在敦煌壁画上的古乐器究竟应当发出怎样的声音,这都源自当代民族音乐艺术家穿越古今的想象,而《印象·国乐》为大众了解这些复原后的古音创造了最理想的平台。


   拨动琴弦的人“最有价值”

  是音乐会?是戏剧?是行为艺术?抑或是古代诗书画的多媒体表达?《印象·国乐》的大胆创新,令台下老中青几代观众都为之惊讶。

  阮——一种传统乐器,在艺术家冯满天的指尖释放出无限张力。舞台上,冯满天用大、中、小三把阮琴弹出同一个主题,同时他深情倾诉着个人的音乐心路,向观众自豪地呐喊:“有一种生命,叫国乐。”

  冯满天在舞台上倾诉,只是总导演王潮歌安排的一个“桥段”。从制作《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等开始,王潮歌就设想:要让舞台上的“我”释放最大的正能量。

 “乐器其实就是一堆木头加上弦,但是最有价值的是拨动琴弦的人,他们心情如何,琴声撒不了谎!”王潮歌认为,通过诗与画一般的多媒体意境,表达对演奏家们的尊重和致敬,这是“以人为本”的最大创新。

  她还解读:“我们打破格式化,就是希望演奏家可以发出来自内心的声音,触动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中国也有殿堂级的民族音乐。”

  沪上乐评人感慨,这种话剧般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对有国乐之称的民族音乐既充满了好奇,又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


   民族音乐如何更接“地气”?

  《印象·国乐》引发了专业人士和观众的新思考: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清音雅乐,如何才能变得更接“地气”?

   巡演现场,不少年轻人告诉记者,是通过相关电视综艺节目了解了敦煌乐器复原的全过程,期盼到现场摸一摸实物、听一听声音。另一些民乐爱好者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80后”民乐偶像,希望能索要签名。

   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文艺演出市场上,民族音乐的份额仅占1%,有人认为民乐“太深奥”,也有人觉得“不够洋气”,不少人对民乐的认识还停留在“阿炳和刘天华时代”的曲目上。席强说:“中央民族乐团一直在努力创新探索,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今天的民族器乐演出有时代性,具有观众意识,要让大众喜欢。”他坚持,创新不是媚俗,不是哪个卖座我们演哪个,而是要引领观众的欣赏习惯,创作《印象·国乐》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吴玉霞说,演出的每个音符皆发自演奏者的内心深处,相信观众能从中读懂我们的心,读懂乐团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据了解,《印象·国乐》今年还计划赴全国其他省市举办一系列巡演活动,王潮歌等主创人员还拟在此基础上推出更多针对民族音乐的多媒体文化演出产品。

   王潮歌认为,包括民族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精髓,对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代表着一种可供选择的朴素生活方式。不一定人人都要精通它、演奏它,“只要你懂得去欣赏、去敬畏,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古筝直销                               古筝培训

古筝曲谱                               古筝音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