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为什么说人死如灯灭的说法是极其错误的?为什么朋友越交越多,心灵深处反而感觉更孤独了?种种疑问,郑小江教授总能以他的生死哲学一一进行解读。郑晓江教授探索生死问题已有25个年头,他的生死哲学理论风靡国内外,知名学府纷纷邀请郑小江教授前往,讲授他的“生死哲学”,启迪人心,激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16日,刚刚从北京、云南、杭州等地讲学归来的郑小江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他的“生死哲学”。 本期人物
1.传统人生哲学已无法解决现代人遇到的新问题。 现代人的生活有了根本性改变,这引发出了许多新的人生问题。我觉得必须以新的哲学理论来探究人生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死品质。 记者:你为什么走上了生死哲学的研究之路? 郑小江:我是1985年开始研究生死哲学的,我认为现代人的生活有了根本性改变,这引发出许多新的人生问题,影响了人们生死品质的提升,如: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高了,自杀的人多了?凡此问题依然去求解于传统的哲学原理,我觉得不现实,所以必须以新的哲学理论来探究人生问题,让每个人都获得生的幸福与死的安宁,以提升人们的生死品质。 记者:你认为现代人遇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郑小江:我认为现代人遇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如房价过高、医疗费很贵等社会问题,使我们疲于奔命;其次,有许多人朋友多了,却感觉越来越孤独了,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特征;再次,经济社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求利、求欲等目的更易于达到了,但是生命终极意义的实现等方面却越来越困难了,以至深感心灵浪迹天涯,精神无所归依等,这引发出现代人无幸福感和空白感等问题,也是现代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状态下,自杀现象却越来越严重的根源所在。 最后,科技产品都大众化了,“傻瓜文化”在社会蔓延,如人们不会计算,用计算器;写不好字,可以用电脑等,一切问题似乎只需点点鼠标就行了,文化涵养在个人的生活中已渐渐丧失其重要性。 2.为什么现代人朋友多了,心灵反而更孤独了? 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只能选最重要的人去发展关系,其他人顾不上。站在生死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珍惜人生中一切的人际关系,这也是珍惜我们的生命本身。 记者:能用生死哲学来解读一下现代人为什么朋友多了,心灵反而更孤独了吗? 郑小江:为什么朋友多了,心灵反而更孤独了?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只能选最重要的人去发展关系了,其他人顾不上;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凸显的是个人财产不可侵犯,倡导的是明明白白利益关系,人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半径画一个圆圈进行交往;由于人们皆以求利之心相对待,就连关系密切者也演化成了“陌路客”——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则加倍提防;口头说是亲戚朋友,心中想的却是怎么从对方那里捞点利益,如此常常造成对对方的伤害,久而久之,人们之间戒心重重,自然感觉朋友多了,心灵反而更孤独了。 另外,环绕在我们周围的通讯设施越来越现代化,沟通一般是手机、电子邮箱等。这些现代化通讯方式,隐去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亲情开始淡薄,友情开始冷漠。 记者:从生死哲学角度来看,怎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郑小江:站在生死哲学的角度来说,亲戚朋友是我们的人际生命,我们应该珍惜我们人生中一切的人际关系,其实这也是珍惜我们的生命本身。 人的一生犹如白驹过隙,时光短暂更显人生内涵的珍贵,而人际间的交往就构成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以陌路客的心态对待他人,要学会耐心地倾听,这是交结朋友的前提;要有一颗同情心,它是使陌生人转变为好友的基础;当然,消解“陌路客”的最好方法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以唯利之心对待朋友。 3.不能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问题。 不能处理好生命与生活之间的紧张,是导致现代人走向自杀的重要原因。这些人没有意识到生命还承担着其他社会责任。 记者:有资料显示,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自杀在中国人的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生死哲学能化解现代社会里越来越严重的自杀问题吗? 郑小江: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我想说说生死哲学中的“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原理。我认为生活是人们当下存在的感觉,若人们逝去,当然就没有任何感觉,生活可以说因为死亡而完全丧失掉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也终止了。 生命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条河流,死亡不能完全终止人们未来的生命,这是因为人们的后代还在延续,因为人们创造的精神价值还永恒存在。所以死亡是人的生活的结束,而非生命的终结。 生活可以与过去和未来割裂开来,今天生活贫穷,或许未来生活就富裕了,今天失恋,或许明天又能找到爱你的人。可见,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两者应该完全合一的,但人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内在紧张,两者经常发生矛盾。 生命与生活的紧张的原理可以解释和化解许多人生的问题,以自杀问题为例,不能处理好生命与生活之间的紧张,是导致现代人走向自杀的重要原因。 一些人只知生活而不知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常常是将生活中的某些挫折、失意、痛苦等等,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于是由生活感觉不好而走向放弃生命,其实是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问题,这些人没有意识到生命还承担着其他诸如孝敬父母、抚养儿女等社会责任与意义。 4.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却为什么常常陷入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之中? 消解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感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建构起正确的比较方法。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感恩社会与生活,使我们获得许多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记者:你提到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常常陷入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之中,没有幸福感,这是为什么? 郑小江:无论从实物占有的量来看,还是从生活丰富的程度来比较,现代人都要比传统人强得多,但是现代人却常常陷入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之中不能自拔,主要是因为人们是否觉得拥有,并不取决于现实中拥有的东西究竟有多少,而是取决于人们用自己拥有的与他人拥有的进行比较。不幸的是“人比人气死人”,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我们富有的人。 此外,与铺天盖地的书籍、网络信息相比,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也太少。由此使我们在茫茫人世间奋力拼搏,试图去达到拥有更多,如此心理上无穷的渴求导致行为上永无止息地追求,它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苦不堪言,没有幸福感。 记者:如何才能消解焦灼感,找到幸福感? 郑小江:我认为消解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感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建构起正确的比较方法。在人生过程里,我们不能仅仅横向比较,还必须常常进行纵向比较,此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拥有的已经不少了。当然,横向的比较也是不可或缺的,它能使人看到自我人生的不足之处,从而确立起自我人生奋斗的目标。 此外,我们还要有感恩的心,我们要感恩社会与生活,它使我们拥有了很多,使我们获得许多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人人追求幸福,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公元6世纪,传说中的希腊七贤之一雅典人梭伦的幸福观,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幸福不等于财富的拥有,财富加德行才是幸福;幸福是善始善终的生活,财富多却中途夭折,谈不上幸福;中等财富是幸福的最好保证,财富过多过少极易招致灾祸。 而我的幸福观就是:幸福=拥有的充实+快乐的情绪+舒适的感受。拥有的充实是在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才能获得;快乐是在细细品味中才能得到;舒适是在平静的享受中才能得到。 所以,幸福的敌人是:欲望的无穷,疲身心于名利场,永无拥有的充实,故而无幸福感,还有就是节奏太快,无法体验生命。 5.“人死如灯灭”的观念是极其错误的。 “人死如灯灭”的观念,会导致两种灾难性的后果。我认为,健康及合理的生死观是:死是人的生活终止,但生命可以永存。 记者:为什么你认为“人死如灯灭”的观念是极其错误的? 郑小江:先说这个观点是如何发展过来的。1954年,我们开始推行火化,但当时不少人认为,人死后仍有灵魂,火化时会感到痛,因此不忍心将亲人火化。为了推进火化,我们就宣传“人死如灯灭”的生死观。 现在看来,“人死如灯灭”的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会导致两种危险的人生观与人生实践方式:一是让人们在生前无所顾忌,甚至胡作非为、无恶不作,口头语是“反正都是要死的,有什么不能干”;二是心如死灰,寻觅不到任何人生的价值,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人生动力,思想深处的观念是:“人都要死,一死万事休,奋斗又有什么用?” 现代社会为何在道德方面出现很多问题,为何总有一些亡命之徒横行社会?犯罪率为何总不能大幅度降低?我看“人死如灯灭”的观念是其背后的重要原因。 记者:那么,如何化解“人死如灯灭”消极的生死观呢? 郑小江:我认为必须大力推行现代的生死观教育,改变人们肉身永存之观念,意识到人的身体是会死的,故而如何处理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人死又绝不是“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 健康及合理的生死观是:死是人的生活终止,但生命可以永存。人的死与动物的死是完全不同的,死对动物而言既是生活的结束也是生命的终结;而人不一样,人死意味着人的生活终止,却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完全结束,人可以超越死亡。 人的血缘生命(如父母、儿女)等与人际生命(如亲戚、同事)等的生死,与生理性生命的死亡并非同步。我们必须意识到,从大多数人生存的实况来看,人们一般都会有儿子、女儿等,其血缘生命在生理性生命终止之后仍然存在,而且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数十年,人际关系的建构非常丰富,即便其死后,仍有众多的人记得他或她,其人际生命应该还在延续。 我们还可以明白:人的精神生命死亡与生理性生命的死亡也非同步。如有许多人,生前创造了一些永恒性的精神产品,如音乐、文学等,或者生前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发明创造,或生前有道德人格榜样的树立等,那么虽然其生理性生命已完结,可因其精神生命永存于世,这也是对死亡的一种超越。 ■主持人毛江凡文/图记者洪怀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