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名师不是“造”出来的(转)

 老包书屋 2014-09-22
   近年来,各地纷纷实施名目繁多的名师工程。一时间,打造名师潮此起彼伏,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教学先进等各种名师不断出炉。在一些地方,只要学历、职称较高,教学和考核成绩较好,有几篇论文发表,开几节公开课,就可以有资格当名师了。因此,个别学校,三年五载下来,就会造就一些数量可观的不同级别(县级、市级、省级)的名师。给人一种感觉:名师似乎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生产出来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名师学历+职称
  一些地区的名师评选条件,把教师的学历、职称列入积分项。这样,学历和职称高的,积分自然就高。虽然学历与才能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关系。但是,学历高的教师教学能力不一定就高,在现实生活中,小到小学教员,大到大学讲师,学历低但出类拔萃成为名师者不乏其人。2005感动中国的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但到去世前,他还只是个讲师,比起那些年轻的教授、副教授,晏老师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也没有很高的学位,如果用上述条件衡量,显然不够格,但晏老师却是名副其实的教学大师。
  名师教学成绩+考核位次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的呼声日渐高涨,但很多学校仍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教学成绩高的教师,考核位次自然就靠前。虽然各地在评选名师时,都把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第一位,都有爱护学生、教学态度端正、能够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等评选标准,但这些软指标很难准确作出评判。于是,为了公平公正,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成为确定名师的硬指标了。因此,不少学校评选名师,很少看那些评选的条条框框,只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成绩来进行认定。如此急功近利、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机制,使得一些以靠拼时间大打疲劳战的拼命三郎跻身于名师行列。这样评选出来的名师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长久。
  名师公开课+论文
  时下,在一些教学比武中,脱颖而出的名师大有人在,有一部分教师是有真水平、平时教学过硬的教师;而有的教师平时教学水平一般,凭课前演练,临场发挥出色拿个奖,然后加上有篇发表的文章或有本出版的著作,或有一次政府的表彰,正好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规定,于是就被评为名师了。若跟这些这些名师谈谈其所教的学科,却很难听到真知灼见,这样的名师风范荡然无存。非而成名者,恐怕不会常有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名师是那种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人。而看看我们四周这些用工程刻意制造出来的名师吧,千人一面,思想贫乏是很难克服的顽疾。一些老师成为名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很难让人看到在何处。有专家提出,靠一节课一举成名,这是造星,不能培养出真正的名师。
  名师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成长同样如此。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会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苏霍姆林斯基,17岁时回到家乡的小学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和探索中。29时岁辞去教育局长职务,婉言谢绝到城市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邀请,甘心扎根在农村,刻苦努力24年,总结出《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一系列被誉为活教育学的活教材。晏才宏老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多年来他一直潜心教学,研究教学艺术。他在家里单辟一间答疑房,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行为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热爱学生的必然结果。他的人格魅力、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及其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不懈追求的结果。还有陶行知、于漪、钱梦龙、李吉林等,他们秉直的个性,迥异的气质,独特的育人思想令人敬仰。这样的名师没有人打造过,也绝不是哪个名师工程就能造就出来的。
  名由实生,故久而益大,切莫再让那些轰轰烈烈的名师工程误导我们的老师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