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文学】通州儿歌童谣掇拾(上、下)

 真如书屋如如 2014-09-22
2014-09-22 王梓夫 八通网

【运河文学】通州儿歌童谣掇拾(上)


  我生长在通州,解放后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近50年。离休后闲暇之余,回忆起童年生活,那时做游戏的情景就在脑海里出现,琅琅的歌谣声犹在耳际环绕。总想命笔,但时过境迁,记忆有限。冥思苦想,多方搜求,历数载得儿歌童谣70余首供同好者参考。

  通州历史悠久,地处运河北端,南控苏杭,西靠帝都,北通塞外,东扼辽东,五方杂处,各方人物汇集,与各地文化交融,这也丰富了通州儿歌童谣。

  儿歌童谣虽有不少是出自成人之手,但也有不少是儿童即兴创作。这些空口传唱、吟、数的歌谣,是儿童世界喜、怒、哀、思的反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与群众心理。它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底蕴和趣味。

  晚年重返童真旅,再读儿歌童谣,享童稚情趣,回味颇长,积些一孔之见,仅作抛砖之举,贻笑大方,待得斧正。

  民国初期(1912年以前)的歌谣63首。

  “小耗子”~“催眠曲”是哄逗小儿所唱,幼儿也咿呀学唱。内容风趣活泼,唱时带着诙谐快乐韵味。


小 耗 子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吱!吱!叫奶奶,奶奶也不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早知下不来,不如不上台。


“子”读轻声儿化韵。灯台——旧时照明用具,上有油碗,中有把或中束腰高柄,手执,下有座。“奶”字第二音节也读轻声。


上 庙 台


小小子,上庙台儿,捡了一个小钱儿。

又要打油,又要买盐儿,

又要娶媳妇儿,又要过年儿。


庙台,庙前与台基相连的方台。小钱儿,又小又薄扁圆方孔铜钱。没人爱用,不好花出。


坐门墩儿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咧咧要媳妇。

要媳妇干嘛?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

明儿早儿起来梳小辫儿。


小 秃 子


小秃子儿,哭咧咧,南边儿打鼓是你爹。

你爹戴着红缨儿帽,你妈穿着木底儿鞋,

走一步嘎噔噔,绣花裤腿鸭蛋青。


红缨帽、木底鞋,均是受满人习俗影响的穿戴。帽是尖顶坡形,顶上饰以红穗。鞋是在尖足鞋后跟底下缀一木制底。绣花裤腿在裤腿边缀一条形绣花饰物。鸭蛋青,指颜色。


拉 大 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家”、“子”读轻声。二百,二百个。


我家的闺女


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

人家的闺女都来了,我家的闺女还不来。

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

光着屁股挽着纂!


上 南 洼


小小子,上南洼,刨地种西瓜,

先长叶儿,后开花,开完花后结西瓜。

西瓜甜又大。爹说好,娘说甜,

喜欢的小小子打转转。


催 眠 曲


狼来啦,虎来啦,小猫跳墙也来啦。嗷!嗷!

狼来啦,虎来啦,老和尚挎着大鼓也来啦。

狼来啦,虎来啦,咚!咚!小孩睡觉不闹啦。


水 牛 儿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嗷!嗷!

水牛儿!伸出犄角瞅一瞅,嗷!嗷!

水牛儿!水牛儿!砖头瓦块是你舅舅。


水牛即蜗牛,“牛”读阴平声。


蚂 螂


蚂螂、蚂螂过过,我跟你一块乐乐。

蚂螂、蚂螂落落,我跟你一块闹闹。

蚂螂、蚂螂过河,东边大鼓西边大锣。


“螂”读轻声。蚂螂,蜻蜓的土称。“落”读(lào)。


月 亮 爷


月亮爷,亮堂堂,骑大马,扛大枪。

月亮爷,明光光,又喝酒,又烧香。

“堂堂”读阴平,后音高。


圆不虎(檐蝙蝠)


圆不虎,穿花鞋,你是奶奶,我是爷。

圆不虎,偷人家酱,教人逮住罚三趟。

圆不虎,偷人家盐,教人逮住罚三年。

圆不虎,不是鸟,洒了芝麻扫帚扫,

狐狸兔子一起跑。


“家”读轻声,这首歌谣第一句是平声韵,二句是仄声韵,三句是平声韵,第四句是仄声韵,唱时要相应的高亢——弱——强——低慢。


莲 花 灯


莲花灯,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


莲花灯,莲花瓣形灯,农历七月十五晚放灯时,儿童每每拿着玩。


那 孩 子


那(nèi)孩子,不是好的(de),羊肉馅儿包饺子。

你吃皮儿,我吃馅,单打那孩子屁股蛋儿。


黑 大 汉


从南边来个黑大汉,走一步扇一扇,

阿弥陀佛好热天。


阿弥陀佛,佛名,密宗教派称甘露王,又称接引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后成为信佛人口头诵念的口号,表示祈祷之意。



羊——羊——跳花墙,抓把草喂你娘。

你娘没在家,就你们老哥儿仨。

老哥仨儿没袜子,打你嘴巴子。


“你们”、“你”读(nǐng),“们”读轻声。儿童见羊辄唱。第一句声调平缓,二句高声,三句低而有戏谑意味。


快 下 雨


老天爷,快下雨,收了麦子供养你。

我吃面儿,你吃皮儿,剩下麸子喂小驴儿。


供养,用物品供祀,俗称上供。


小 板 凳


小板凳儿,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

奶奶嫌我脏,我给奶奶做片汤。

奶奶嫌我没搁油,我给奶奶磕俩头。


多为小孙女与老奶奶玩时唱。也有几个小女孩玩时合唱的。


螃 蟹


螃蟹一,爪儿八个儿,两个剪子,那么大的壳儿。

横着爬,竖着卧,爬着爬着找沙窝儿。


多为哥、姐、逗弟、妹时所唱,边比划边唱,唱至最后挠小儿脚心。


跟 人 学


跟人学(xiáo),变狗毛,跟人走,变老狗。


下 雨 了


下雨了,砸泡了,和尚戴上草帽了。


雨点落入水中砸起水泡,状如僧帽,雨点大而急时出此景。


炒 豆 儿


小五儿,小六儿,噼里啪啦炒豆儿。


沙 燕 飞


噗噗噔儿吹,沙燕儿飞,臭虫臭虫一大堆。


噗噗噔儿,有色玻璃所制,相当薄,葫芦形,下部的底更薄,上有长管,用嘴吹气呼气,声如其名。沙燕,风筝的一种形式,尾部叉开似燕尾。两者均为玩具。“儿”字唱时均要拉长声唱出。


不离窝儿


红薯一溜屁,切糕十里地,不离窝儿的面茶。


对三种小吃评价。红薯只能楦肚儿,一放屁就完。切糕吃下走十里地都不饿。面茶看着糨,其实水多面少,坐在锅边老喝也不顶事。


傻 二 小


傻二小,看姥姥。姥姥给件破皮袄。

穿上吧,怕虱子咬,搁下吧,怕贼偷了(liǎo)。

当了吧,怕丢了(liǎo)。


回 乡


山东大褥套,山西骡驮轿,直隶人瞎胡闹。


直隶——指河北、山西、山东三省部分地区。歌词是用形象语言叙述三省出外做工的人回乡过年情形。山东、山西人吃苦耐劳,生活俭朴,回乡时都有积攒,而一些直隶人瞎混一年,什么也没攒下。大褥套——形似褥子,尺余宽,两边有兜,可放钱物,搭在骡马背上可当坐垫。骡驮轿——用木杆把轿子横向绑在两匹骡子背上,供人乘坐。


外 婆 桥


一双橹,五人摇,摇到外婆桥。

桥头有座庙,庙里一个红衣人,伸出头来瞧一瞧。


这一首和下一首都是歌谣形体的谜语,可诱导小孩子们的求知欲。这首谜底是筷子、手、嘴、舌头。


五 指


大拇哥,二拇弟,钟鼓楼,华严寺,小妞妞,爱听戏。


钟鼓楼,“钟”谐音“中”,即中指。钟鼓楼俗称鼓楼,原在城中心。华严寺——“寺”谐音“四”,即无名指。华严寺在现中仓小区偏西,已毁。



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儿,绕花线儿。

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个,一百。


串小米儿


拉拉,拉拉尾儿呀!串小米儿呀!

小米儿开呀!豆瓣儿歪呀!

不喝王奶奶茶,不喝王奶奶酒,

单打王奶奶门前走一走。

王奶奶家的大黄狗,咬了我的手。

王奶奶不拉我也不走、走呀!


游戏时,大孩子在前面领头,依次一个拉一个的后襟,拉成一串,边慢步前走,边唱,边数。最后句缓慢到走字时而稍停顿,表现出幼儿的无赖娇憨。

“串小米儿”至下文“过年”,是集体做游戏时所唱,唱时充满欢乐气氛,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与无忧。活动方式各异,活动量大的一般在冬季玩。


蒸 糕


蒸糕,炸糕,莜麦面儿的火烧,

翻过来,掉过去,给你姥姥瞧瞧。


集体玩时,两人对面双手互拉,边唱边摇,当唱至末句时把胳膊交叉,一只手互放到对方脖子后边,然后边转边数。“你推碾子,我推磨,老头死了跟谁过”。越转越快,数的也越快,转到东倒西歪为止。这游戏多是幼童或女孩子玩。


俏 人 家


(唱)上轱辘台,下轱辘台,张家小姐倒茶来。茶也香,酒也香,十八骆驼驮衣裳。

驮不动,叫蚂螂。蚂螂含口水,喷了小姐花裤腿。小姐小姐你别恼,明儿个,后儿个车

来了。

(数)什么车?花轱辘车。什么拉?白马拉。里边坐着俏人家,灰鼠皮袄,银鼠褂,

对子荷包小针儿扎。

(慢唱)亲家亲家到我家,我家没有好吃的。鞑子饽饽就奶茶,烫你老狗儿小狗牙。


“的”读轻声(de)。花轱辘车,车轮是用木辐连接毂与轮圈的车。这里是指用较大的花轱辘做的轿车。俏人家,这里指长像打扮都好,举止有风度的青年男子。袄,指在身旁开襟,俗称大襟儿有扣袢的衣裳。褂指对襟有纽袢无袖的上衣,也叫马褂。对子荷包,是随身携带装钱物的小袋。对子荷包是用细绦绳串起成双的荷包,挂在身旁可盛钱物,又起装饰作用。小针扎,用小针做的活计,意思是做工精细。亲家,“亲”读(qìng),对儿子岳父母或女儿公婆的称呼。鞑子,即鞑靼,我国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统称。明代指东蒙古人。饽饽,指满人对甜食糕点的叫法。奶茶用砖茶和奶加少量食盐煮制的饮料。狗儿,骂人的省略语。对亲朋密友用时,表示亲热。老人对晚辈用表示亲昵。“狗”读阳平声调。


鸡蛋壳儿


(唱缓)谁跟我玩儿?打火镰儿。

火镰花,卖甜瓜。

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卖鸡蛋。

(唱稍快)鸡蛋鸡蛋壳壳,里头坐着格格。

格格出去买菜,里头坐着奶奶。

奶奶烧香磕头,里头坐着孙猴儿。

孙猴儿出去告状,里头坐着和尚。

和尚出来念经,里头坐着先生。

(数)先生算卦,算给蛤蟆。

蛤蟆浮水,算给小鬼。

小鬼推车,推不上坡儿。


壳壳、格格、奶奶第二音节读轻声。格格,清代有爵位的皇家女儿称号。游戏时集体唱数,一人数唱,众人合。第一句领唱。以下各句前半句领,后半句合。也可一起唱。


鸡 鸡 翎


(合)鸡鸡翎,跑马城,马城开,豆瓣来。

(独)鸡鸡翎,扛大刀,那兵马,由我挑。

(问答)你挑谁?就挑你。你过来,他过去。


游戏时,儿童排成相对而立的两队,各由领头孩子出队独唱第二句。第三句先由对方队某孩子提问,领头人答,答后把问话孩子拉出与本队某人互换。然后由另队挑换。遇到某个被换人不愿意换时,就开始互相追打。


雉 鸡 翎


(合)雉鸡翎,跑马城,马城开不开,

(高声)大刀砍下来。

大刀砍,也不开,大斧砸,还不开。

(独有力)看我一手打得城门开。

(合慢)大摇大摆进城来。


游戏时拉成一串,头两人手拉手当城门,大家边唱边跺脚,依次用手开锁进城。


扯轱辘圆


扯!扯!扯轱辘圆,家家门口挂红线。

红线旧,甩大袖,一甩甩在门后头。

门后头,挂腰刀;腰刀尖,顶破天;

天打雷,狗咬贼;唏哩哗啦又一回。


游戏时拉成一圈,边唱边转,唱至最后撒手乱跑,重新组合。第一句声高而缓,后边稍快。


下 江 南


说开船就开船,开船下江南。

江南有个大王庙,庙前立着大旗杆。

年年都有跑马戏,今年跑马上刀山。

男的搬个朝天凳,女的搬个凳朝天。


大王庙,传说中管河的水神庙(昔日小街村中就有此庙),运河上航行的船帮有祭大王习俗。朝天凳,搬起一腿脚心向上。玩耍时男女孩子分别列队,按句子内容即兴相应表演动作。


打花巴掌


灯花巴掌儿的,正月正,老太太抽烟看花灯。

烧着香儿捻纸捻儿,茉莉茉莉花儿,

玉春棒儿呀,蔼康尖儿哎。迎春花儿开呀!

打花巴掌儿的,五月五,老太太抽烟看花鼓。

烧着香儿捻纸捻儿,茉莉茉莉花儿,

玉春棒儿呀,蔼康尖儿哎。石榴花儿开呀!

打花巴掌儿的,八月八,老太太抽烟看烟花。

烧着香儿捻纸捻儿,茉莉茉莉花儿,玉春棒儿呀,

蔼康尖儿哎。银桂花儿开呀!


“的”读轻声(dai)。“香儿”,“儿”自成音节。首句是一人领唱,高声,后边是合唱,慢速,最后一句重音慢唱。多是女孩子集体唱游,可加杂些即兴的舞蹈动作。此歌谣原名十二月忙。


过 年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糊香斗。三十儿,耗油儿。

初一,磕头儿。初二,顶牛儿。


香斗,香炉,插香用。枣花,有枣的糕。顶牛,骨牌的一种玩法(共24张牌)。进了小年,儿童成群结队在街上喊着玩,表达了孩童对过年的憧憬。


2014-09-23 王梓夫 八通网


【运河文学】通州儿歌童谣掇拾(下)

昨日给大家发了通州儿歌童谣拾掇前半部分,引起了很多老通州人的关注和怀念,今天把后续的补发上来。后半部分自“通州谣”起至下文“拉纤的”是叙述有关通州的一些往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多看两眼。其中许多童谣都有着丰富的底蕴和趣味,很值得一读。


通 州 谣


先有通州塔,后有通州城。

有了通州城,就有老榆树。

通州塔,即燃灯佛舍利塔,过去通州人习惯称之为通州塔。通州城,指旧城,明初修,新城在明中期修。老榆树,原生长在城隍庙后水坑北边,现新建街中段路西侧。


宝 塔 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一个和尚一个磬,一个木鱼,一卷经,

一张桌子四条腿,还有一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二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两个和尚两个磬,两个木鱼,两卷经,

两张桌子八条腿,还有两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三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三个和尚三个磬,三个木鱼,三卷经,

三张桌子十二条腿,还有三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四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四个和尚四个磬,四个木鱼,四卷经,

四张桌子十六条腿,还有四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五个和尚五个磬,五个木鱼,五卷经,

五张桌子二十条腿,还有五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六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六个和尚六个磬,六个木鱼,六卷经,

六张桌子二十四条腿,还有六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七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七个和尚七个磬,七个木鱼,七卷经,

七张桌子二十八条腿,还有七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八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八个和尚八个磬,八个木鱼,八卷经,

八张桌子三十二条腿,还有八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九个和尚九个磬,九个木鱼,九卷经,

九张桌子三十六条腿,还有九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十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十个和尚十个磬,十个木鱼,十卷经,

十张桌子四十条腿,还有十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一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十一个和尚十一个磬,十一个木鱼,十一卷经,

十一张桌子四十四条腿,还有十一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二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十二个和尚十二个磬,十二个木鱼,十二卷经,

十二张桌子四十八条腿,还有十二盏灯。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

玲珑塔内僧念经。十三个和尚十三个磬,十三个木鱼,十三卷经,

十三张桌子五十二条腿,还有十三盏灯。

一阵风,刮跑了和尚,刮走了木鱼,刮走了磬,

刮飞了经,刮坏了桌子,刮灭了灯。


玲 珑 塔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

塔旁有座庙,庙内有老僧。

老僧是方丈,徒弟共六名。

一个叫青头愣,一个叫愣头青。

一个叫僧三点,一个叫点三僧。

一个叫崩葫芦把,一个叫把葫芦崩。

青头愣会敲磬,愣头青会捧笙。

僧三点会吹管,点三僧会撞钟。

崩葫芦把会说法,把葫芦崩会念经。


说法,讲解佛法。


东 西 仓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大仓,西大仓,东西大仓装东西。

东仓在旧城南大街南端部位之东,遗址已无可考。西仓在现红旗机械厂处及通州师范学校南院处。


打 油 的


打油的,卖酱的,船帮里边串趟的。

“的”读轻声。漕运时在东关北关运河上,运粮船帮间串趟卖调料的小船叫“串趟的”,也叫打油的,所以叫这名,是因这小船是卖油盐物,又因它细小轻盈,似一种能在水面飘浮划行叫水黾的昆虫。孩子们每见到这昆虫时也唱这歌谣。把水黾就叫“打油的、卖酱的”。


拉 纤 的


拉纤的,命真坏,风吹雨打日头晒。

光着脚板走烂泥,忍气受累把纤背。

拉纤的,到通州,河滩号房破席头。

鸡毛小店躲寒天,乱葬岗子看日头。

“的”读轻声。旧时北门外东侧是号房,西侧是小店,店后边是乱葬岗。流落在通州的拉纤人,干活后在号房破席头上安身。冬季在条件简陋的小店忍冬。不幸死去,被人拉到乱葬岗暴尸。号房,漕运时期,由官府在码头处建些房屋,供临时储粮和劳动者休息用。鸡毛小店,旧时供穷苦人住的店,又小又脏,在炕上堆满拾来的鸡毛,供住店人防寒用。乱葬岗,旧时无人认领的死者,由地方出面拉去掩埋的地方。多数是浅挖坑,少埋土,有的尸体甚至脸都露在外面。


小 媳 妇


木底鞋,呱哒哒,我上南边采梅花,

一朵梅花没采了,亲家亲家来到了。

姑娘、姑娘快擀面,爹一碗,妈一碗,

公一碗,婆一碗,还有小姑子一大碗。

案板底下藏一碗,猫来了舔舔碗,

狗来了砸了碗,气得姑娘直瞪眼。

“没采了”、“来到了”中的“了”读(la),“狗来了”的“了”拉长韵调。“亲”家的亲读(qing)。姑娘,这里是公婆对儿媳的亲切称谓。这是一首带有满族气息,染有南国韵味,叙咏小媳妇的辛酸无奈、稍带愤怨的歌谣。

“小媳妇”至下文“接宝贝”是不同人的心底话,是对遭遇的诉说。


独 一 家


高高山上独一家,十间房子九间塌;

老头子出来拄拐棍;老婆子出来双眼瞎;

儿子出来一只眼;儿媳妇出来是哑巴;

看家的黄狗三条腿;耕地的犁牛没有尾巴。

以诙谐语言描绘一个残缺而又孤独的家庭,让人备感凄楚。


张 家 老


(数)嘭!嘭!谁呀?张家老啊!

你怎么不进来呀?怕狗咬啊!

怀里揣着什么呀?大酸枣啊!

你怎么不吃呀?怕牙倒啊!

胳肢窝夹着什么呀?破皮袄啊!

你怎么不穿呀?怕虱子咬啊!

怎么不叫你老伴拿呀?老伴死了!

你怎么不哭呀?盆呀!罐呀!我的老伴呀!

“家”读(ɡè)。张家老,即张家老头之意,含有尊重之意。这首问答句歌谣,语调低沉,末句答话苍老无力,拉长声带哭腔。


小 白 菜


(唱)小白菜,地里黄呀!

三岁两岁,没有娘呀!

跟着爹爹,本不错呀!

就怕爹爹,娶后娘呀!

娶了后娘,三年整呀!

有了弟弟,比我强呀!

弟弟吃面,我喝汤呀!

弟弟穿新,我无裳呀!

思想起来,好心伤呀!

河里开花,河里落呀!

没娘孩子,好难过呀!

我想亲娘,在梦中呀!

亲娘想我,刮黑风呀!

白天听得,蝈蝈叫呀!

夜晚听着,河水流啊!

有心跟着,河水去呀!

又怕一去,不回头啊!


糖瓜祭灶


糖瓜祭灶,年关要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子要顶新毡帽,

老妈子要副新裹脚。

糖瓜祭灶,年关要到,

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老婆子要新衣裳,

老头子打饥荒。

饥荒打不了,老婆子还嘟囔。

“老妈子”的“妈”读上声,即老婆子或老太太之意。此称谓带有轻视之意。“子”读轻声。毡帽,用羊毛或其他兽毛擀制的带双耳的圆顶帽子。裹脚,旧时妇女裹小脚用的长条布。年关,旧时年底要还债,穷人没钱,难如过关。打饥荒,“荒”读轻声,向别人借钱。打不了,没借到钱。


接 宝 贝


二月二,接宝贝儿,宝贝儿不来掉眼泪儿。

宝贝,娘对自己闺女昵称。农历二月二相传是龙抬头日子,这天惯例妇女不做活计,有已嫁闺女家赶早去接闺女回娘家。这是反映娘想闺女的歌摇。


山 喜 鹊


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把娘扔在脖子后,把媳妇放在心坎上。

烧饼果子,大麻花儿,不吃不吃买俩仨。

用形象语言具体事例讥讽不孝子。“妇”读轻声。“山喜鹊”至下文“香香屁”是对恶习陋俗的针砭与讽刺,语言尖刻带有诙谐意味,有时是数名儿童吟诵或唱或数,有时在叙事时触景生情唱起。


董 二 叔


(数)十字街挂出一只羊,

大哥说是狼,二哥说是虎。

从南边来个董二叔,

打了一个脖儿拐,吐了一口恶唾沫。

那也不是狼,那也不是虎,

那本是骆驼羔子没长足。

“脖儿拐”,“儿”自成音节。用巴掌打脖颈后边连带旁侧。


草 包


草包虚大汉,能吃不能干,挑俩猪尿泡,累了一身汗。


大 脑 壳


抽大烟,怎那么得,细脖子细腿儿大脑壳。


香 香 屁


香香屁,屁屁香,谁买我的屁屁薰衣裳?

老太太买去薰皮袄,大姑娘买去薰嫁妆。

老头子薰个大跟头,小小子直嚷臭得慌。

香香屁,屁屁香。

用诙谐有趣的语言讥讽不分场合放屁的小孩子。


讨 人 嫌


马瘦毛长蹄子圆,穷小子说话讨人嫌,

有钱的放个出溜屁,崩焦、酥脆杠口儿甜。

“崩焦”,非常焦。“杠口儿”,非常适口,常用形容甜香味美食品的味道。

“讨人嫌”至下文“罗锅桥”是少数几个较大的孩子在相应情况下数唱,带有感叹咒骂之意。


亲 眼 见


砂锅能捣蒜,捣也捣不烂。公鸡下个蛋,亲眼见。


以上两首是用形象语言讽刺指斥溜须拍马者。


往 上 爬


举人家的旗,借人家的势,踩着人家脑袋往上爬。


攀 高 枝


攀高枝,眼皮子薄,杀人不见血,过河又拆桥。


以上两首是揭露势力眼的无耻和“得志便猖狂”的中山狼本质。


鱼 找 鱼


鱼找鱼,虾找虾,乌龟王八结亲家。

用物以类聚,喻人以群分。



当官的钱,顺水船。买卖钱,过十年。庄稼钱,万万年。

鄙视盘剥,咒贪污受贿者,歌颂劳动。


罗 锅 桥


人走时气马走膘,骆驼单走罗锅桥。

叹不得意,走“背”字。

这个时期(基本是清代)歌谣大部分是内容风趣、活泼,辞句诙谐有趣,叙事简洁,儿童纯真无忧的天性溢于歌词之外,是抒情的歌唱,但也有痛苦的呻吟,有对社会的不满与诅咒。这也就是生活现实,正像马克吐温所说:“生活是由幸福和痛苦组成的一串念珠。”歌谣反映那时百姓尚能安居乐业,可得温饱。人们虽有痛苦,但仍能忍受,故歌词多平和语句,少有激烈言词,基调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恨,曲调也以和谐轻快为多。


东 洋 车


东洋车,好买卖,大爷拉着大奶奶。

大奶奶一放屁,崩得大爷二里地。

二里地下雹子,砸了大爷后脑勺子。

东洋车因传自日本、故名。前有双把,后有似沙发坐,又名人力车。儿童唱时,互相戏谑,至最后一句互指对方唱“你的”不唱“大爷”二字。

“东洋车”至下文“招兵”为军阀混战时期歌谣。


张 宗 昌


张宗昌,吊儿郎当,破鞋、破袜子、破军装。

下小雨,占民房,吓得大姑娘小媳妇没处藏。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今天袁大头,明天奉军、联军在轮转,“这派儿那派儿都苦害老百性。”张宗昌的军队装备差,军纪更坏,诈财、欺人,找借口扰民抢占民房,通州人恨得咬牙。歌谣仅反映一些现象,但也反映了善良民众的愤怒之情。


招 兵


是我兵,跟我走,不是我兵拿屁崩,

崩两半儿,换取灯儿。

是我马,我去拉,不是我马拿枪扎,

扎不死,拿刀杀。

是我将,跟我上,不是我将当和尚,

上不去,投了降。

玩时,某个孩子边走边唱,愿和他玩的就跟着走,随着唱。聚集一定人后,对不愿和他玩的就追打,如果他被打败,就落荒而逃。


殷 汝 耕


殷汝耕,坐冀东。不下雨,就刮风。

占民房,刨石道。地上钻点子大窟窿。

“殷汝耕”至下文“送信”为日寇侵略时期的歌谣。


五 更 天


五更天,墨墨黑,拖儿带女到门西。

脚裹千条布,身着百家衣。

手拿太平棍儿,怀揣大色(sh?i)盔。

冻得咧嘴乐,饿得捂肚皮。

盼着出太阳,关粥解解饥。

关粥,旧时严冬,穷人到粥厂免费领些粥糊口。门西,当时城隍庙、东关暖厂粥厂门口向西。百家衣,衣服是补满各处拾捡的破布,这些布来自多家。太平棍,打狗木棍。色盔,一种大碗,因赌博时可用它掷色子用,故得此名。咧嘴乐,冻得脸部抽筋、如乐像,是要冻死象征。每日黎明时分,在风雪中待领那聊以度命的稀粥时,孩子们每每率先唱起,先是低吟,和的渐多,一遍一遍地唱,最后犹如一种哀嚎,令人痛心。这首歌谣约在1941年时首先在城隍庙粥厂唱起。那年冬天特别冷。孩子们耐不住饥寒,顺着大人们说的些话就编唱起来。一些成年人也凑上几句。很快就唱出这首《关粥谣》。没多少日子,东关暖厂粥厂也有人唱起,只是词句略有更变:五更天,墨墨黑,爹娘儿女到门西,身穿百家衣,怀揣大色盔。缩着脖,跺着脚,儿子哭,女儿叫,穷人穷命你怨谁?


小 日 本


小日本,喝凉水儿,

喝了凉水儿就踹腿儿。

一踹踹到东京去,

见了爹妈怎么说。

这歌谣表达了大人小孩对日本侵略军的仇恨。



老天丧母地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吊孝,家家户户泪长流。

这是借雪诉亡国之恨。天地有丧事,江山尽戴白,是国家的颓败景象。“太阳吊孝,日本国旗是一块白布,中间染成一圆形红色,蔑称“膏药旗”,是指日本入侵。百姓成了亡国奴,朝不保夕,生活无着,能不泪长流?这是孩子们见到日本人背后唱的歌谣。


送 信


嘭!嘭!邮差送信。

什么信?快信。什么快?刀快。

什么刀?菜刀。什么菜?咸菜。

什么咸?海咸。什么海?大海。

水流千遭归大海。

这歌谣表达了人们的企望。相信日本侵略者早晚得被打败要“归大海”回东洋。


张 松 江


张松江,吊儿郎当,破鞋破袜子破军装。

到四乡,去抢粮,碰到(八路)一命亡。

唱到“八”字时,用手比“八”字,而不唱出“八路”。1948年6月间,国民党通县县政府在西仓广场开会,给被八路军打死的壮丁队头子张松江祭灵。勒令商、学界都参加,学生们在台下纷纷议论这坏蛋的恶报,就你一句、我一句凑出这首歌谣。在城南北均有孩子们唱。

“张松江”至下文“穷”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歌谣。


抽 汉 奸


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整一千。

“汉奸”,本义是指投靠外敌,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奸贼。这是将陀螺比作卖国求荣的汉奸。抽打汉奸反映人民惩治汉奸的愿望。


更 遭 殃


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中央”,国民党中央军简称。日本侵占北京时期,人们盼政府保护,抗战胜利了,国民党中央军来了,他们张口“老子抗战八年”,动手打、抓、抢,贪官污吏横行,人民失望了,明白了,中央军来了人们更遭殃。


糊 涂


糊涂庙,糊涂神儿,

糊涂奶奶,糊涂人儿。

办了糊涂事,走了糊涂门儿。

你说逗哏儿不逗哏儿。

人民对国民党由盼望到失望,以至绝望。但在连环保甲等制度管制下,又有特务监视,毫无言论自由,人民敢怒,又怎么说呢。儿童们用诙谐语言唱出这首《糊涂》歌。“糊涂庙,糊涂神”是咒骂国民党政府及其贪官污吏。“办了糊涂事”是指斥他们不顾百姓死活,一味贪、捞、抓、杀。“走了糊涂门”是告诫人们不要再对他们抱有幻想。歌谣言语似乎缓和,但这是对国民党反动政权本质的揭露。“逗哏儿”,滑稽可笑。这里是反其义而用之。


家 家 穷


家家穷,净光净,卖了桌子卖板凳。

连个尿盆儿也不剩。

这是对国民党统治区内百姓悲惨生活的写照。民国时期歌谣,没有了往日风采,再也没有抒情的歌唱,由呻吟而变成痛恨。抗战胜利了,处于水火之中的老百姓盼来了中央军,国民党的大小官员们也来了。但怎么国军打抗日的“八路”,回城后还要施威作福。官儿们忙着刮地皮、娶小老婆、弄金条。老百姓生活更苦了。儿童唱出“棒子面整一千”,唱出了“家家穷”。没有“民生”,更谈不上“民权”,“民族”早没了。人们对国民党反动派由失望到绝望、直至痛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