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真则诗醇,作品

 江山携手 2014-09-23
             ——读卫明喜组诗《童年印象》
 
                  韩生明
 
 
  诗是感情的结晶。
    高尔基说过,“真正的诗——往往是心底诗,往往是心底歌”。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水分之于草木,是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诗缺乏感情,那就会成为泥塑的美人,绢制的鲜花,也许光彩艳丽,但终究没有生命。诗之生命应该活泼地跃动在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激情之中。卫明喜先生的组诗《童年印象》感情充盈,诗意盎然,字里行间倾注着深情,读来感人至深,美不胜收。
    组诗《童年印象》的第一首《**的纺车》,作者基于童年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敏锐地抓住了生活中感人的细节:纺线。借“纺车”写母亲,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生活画图,尽情呕歌伟大的母爱。诗中将作者童年与母亲一起生活、成长的富有浓烈感情色彩的意象,嵌进清淡哓畅的诗行:黄昏,母亲的纺车纺出牛郎织女的传说,将“我”带入甜美的“梦境”;黎明,母亲的纺车纺着岁月的艰辛,让我感受到穗子的“沉”,体会到生活的“苦”。这里作者通过纺车,写出母亲的“奉献”。奉献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托物寄情,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日子尽管“沉甸甸”的,母亲却能“纺得很圆满”,苦难的岁月因母亲的奉献而充满阳光,充满欢乐。这一节写情自然流畅,情景交融,读来令人对母爱肃然起敬!
    第二首《题儿时一张照片》,以回眸岁月的独特视角,寻找童年的“纯真”。追寻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折磨。往往现实中的虚假、丑陋,令人厌恶、窒息,也常常使人有挣脱困境,呼唤真情的欲望。人们随着岁月“成熟”起来,而童年的纯真与浪漫被生活的假面具所掩没。作者却始终恪守真情,能自觉从“镜框”中走出来,重返童年为妹妹、妈妈、姥姥摘“小鲜花”,换“木手枪”。在回味中享受亲情,感悟人生。诗的结尾:“一个人”与“小孩”的“站”与“玩”,形成鲜明的对比,“月光下”的苦苦思索与“捉小鸡”的活泼天真,给人以镜子般的映照与反思,发人深省。
    第三首《石榴树》,作者将“石榴树”与“人生”融为一体,倾注深情。诗的开头写石榴树“悬挂”着作者美好的回忆和儿时的天真。接着二、三节分别写“母亲”用竹竿“敲”顽皮;“爷爷”从胡须“捻”出石榴的酸甜。好一个“敲”字,形象写出母亲对“学步”的严格要求。好一个“捻”字,将岁月的沧桑与人生的阅历与感悟相结合,使诗的情和意达到了极致。特别是诗的结尾:妹妹在睡熟时仍抓着我送爷爷的“烟锅”和盛开着的“石榴花”,以浪漫的笔法,让少年充满憧憬与遐想。这里作者将爷爷与妹妹亲情的传递,生命的延续,跃然纸上,扣人心弦,诗歌顿时有了思维的深度和想象的空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的经验之谈是极有道理的。诗不是哲学,不是政论,不是标语口号,而是浸透着作者感情的心声。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 明诗》)。”《童年的印象》的作者正是在接触现实生活中感情意味的刺激时,才由感而发,发而为诗,追忆童年,寻觅亲情,呼唤真情。这种艺术的真情源于生活的真实,酿自心底,储之心胸。因此,成诗之后,自然有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当然,有感情的不一定都是好诗。杞人忧天,无病呻吟,诲淫诲盗,歇斯底里……这些感情不健康,它可能把病菌传染给读者。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感情。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诗,隐晦、费解,如读天书。说它没有感情,似乎有点冤枉,但究竟抒发什么感情,谁也无法猜透。
   “诗言志”、“言为心声”,是中国诗歌的基本要素。卫明喜先生的创作实践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诗不虚妄,不矫饰,不做作,没有媚态,一如他自身的品格。特别是卫明喜先生久居官场,身在江湖,仍保持一颗纯真的诗心,写出了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好诗,出版了诗集《我言我心》。《童年的印象》就是其中之一。俗话说,观一斑而知全豹。我想,如果我们通读了诗集,一定会受益匪浅。
    好诗宛若好酒,情真则醇。这是我读了卫明喜先生的组诗《童年印象》的一点感想,写在上面,求正于卫明喜先生和广大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