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彭栋长篇小说《平遥往事》,作品

 江山携手 2014-09-23
                                                                                     接到县文联通知,要为彭栋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平遥往事》举办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我非常高兴。这是我们平遥文学界得一件大事,的确可喜可贺!祝贺彭栋在文学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为平遥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彭栋,是我县年轻的实力派小说作家。他的多部小说已发表在山西文学、黄河、庐山文艺等全国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上,受到了省、地大家的肯定和推崇。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非常赏识他的小说,称其小说风格为“沉稳老练”。他是我县文学队伍中的娇娇者。我读过他的不少小说,也写过关于他的小说《祖父的信》得文学评论。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平遥往事》的正式出版,这对我们每一位文学工作者都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这部长篇小说,无疑对于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繁荣文学事业诸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下面,我就《平遥往事》这部长篇小说在创作上所表现出的特色,谈我个人的几点感受和体会。
   一、沉稳的创作风格
沉稳、娴熟的书写,是彭栋小说创作的一大亮点,也是他最见文学底功的强项。他在小说创作上,并没有塑造什么大人物,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民百姓。而他对自己所写的小人物,总是客观、冷静地去观察和书写。在文本叙述中,既不带任何作者的感情色彩去议论、评价,也没有那种慷慨激昂的愤怒和廉价的怜悯,而是在“悲剧”中哀而不伤,“如实描写”。比如,日寇占领平遥古城时,刘家人落难而散。母亲遭弹身亡,先良领着一家人逃出城外,他忍着丧母的巨痛,还要活下去。“是,他不能倒,哪怕是片刻的软弱也来不得,这一家人都看着他,是父亲,是丈夫,是当家的。往后还有很长的日子活呢,刘家人没死绝,平遥人也没死绝。留着这口气,不怕回不来。”这种压抑着悲伤,充满着抗争的叙述,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平遥人,不,中国人的朴素品格和抗争精神。再如,奋斗团的头头王子豪在土改倒算时,杀人不眨眼,他把石英娘系在马尾巴上活活拖死“街面上留下斑斑血迹,东一条胳膊,西一条腿。王子豪打马回到堡门前,狠狠地唾了一口道:‘让你们瞧瞧,老子眨一下眼不是人做的。’”小说叙述一场疯狂的土改“倒算”和天塌地陷的遭遇的降临,真实写出老百姓在灾难中苦苦挣扎,使我们对平遥解放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平遥往事》这部长篇小说,真实记录了平遥人在黎明前的悲歌。它是一部历史备忘录,是一部用文学语言讲述历史的变迁和任性的嬗变。作者以平民的情怀,从平民的视角,讲平民的故事。这种不猎奇、不娱乐、不煽情,忠实地用纯文学语言,彰显克制中的压抑,内敛中的沉重,书写“拧干水分”的生命叙事,让小说自身讲述,让历史真实再现,让读者切身感受。
   二、真实的艺术表达
著名学者翟世英曾说过,“小说怎样才有好的材料呢?最要紧的是一个‘信’字”,“材料不可靠,布局不会好的”。“信”从哪里来?只能是从细节中来,细节的真实雕刻是小说的命脉之一。作者在这方面是做的很好的,他不仅注重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把握与描写,还在历史的真实上,作了大量的史料调查和考察,力求达到“艺术的真实”和“真实的艺术”。
《平遥往事》中的众多人物形象都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真实”基础上的。诸如,小说的主人翁刘先良和他的兄妹五人的情感、命运、品质、习惯等,都是哪个时代最普遍、最熟悉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苦难挣扎,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影子,让我们原汁原味品尝到岁月的沧桑和命运的苦难,从而触动我们的灵魂与良知。比如,先景、翠霞参军前后的思想转变,宋梦槐的聪明抉择,玉英学戏得苦难遭遇,宋老师的舍己为人,以及日寇占领平遥古城,阎锡山反动“训师”和“土改”运动等等,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哪个时代最真实、最典型的反映。
小说的真实性还来源于作者对地域文化、风习、习惯的准确把握,来源于作者对小说素材、人物形象的真实审视。像富有地方特色的晋剧,小说中多次出现,而且运用自如,让读者身临其境,倍感亲切。像平遥的婚丧嫁娶、礼仪习俗,还有平遥方言的运用等等,在小说中自然展开,让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真实可信,增加了文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小说的史诗价值
《平遥往事》不同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牟家大院》等家族小说,从一个家族的兴衰与衰败反映时代的变迁,而是从另一个侧面着笔,关注普通百姓的情感命运,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历史,彰显人性。作者对小说中众多的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遇,予以客观、冷静的描写,力求再现历史,为我们呈现一部珍贵的历史备忘录。
当今文坛或影视,大多关注的是或帝王将相,或重大事件,或娱乐取兴,往往忽视了被历史隐蔽的角落。《平遥往事》的成功,我认为与它对平遥历史的沉淀的发掘与复苏是有很大关系的。作者能够尊重历史,又不拘泥历史,始终围绕“人性”来追寻历史的真实。“人性”充当了历史与文学的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讲,写历史就是在写人性,写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偶然性,甚至破碎性都是为了反映人性的复杂。小说中的众多人物通过各种的心路历程、思想变化,使呆板、久远的历史充满人性的光芒。这正如晋中市平遥商务促进会会长张松龄先生在小说的“序”中所说,“作者为我们还原了故乡历史上最悲惨的、也是不能忘记的一页”“能够再现平遥某段真实的历史,显然是作者对平遥长期关注、研究和思考的结果。”平遥县县委书记李非忠、政府县长卫明喜也在小说的“跋”中肯定了小说的使命价值,高度评价“《平遥往事》的出版成功是平遥文化项目的一个模式,是打造五大基地的一次探索实践”显然,小说的意义为平遥的文化繁荣、旅游开发、经济崛起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平遥往事》这部长篇小说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只因笔者水平有限,仅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权当抛砖引玉,望更多的读者读到这部小说,去分享小说的魅力与价值。我相信,有我们平遥作家的不懈努力,有平遥党政领导的鼎力支持,有热爱家乡的有识之士的无私奉献,这部小说成为影视而面世,指日可待,影响更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