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药常用方剂14解表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4-09-24 | 阅:  转:  |  分享 
  
十四、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处方1】麻黄(去节)6g桂枝4g杏仁(去皮尖)9g甘草(炙)3g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去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摘录】《伤寒论》



【处方2】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川芎防风羌活

【功能主治】辛温发汗,祛风解表,治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发热如火炽,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腰背项强拘急,脉浮紧。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葱白、豆豉,水煎,热服。温覆取汗。不得多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2、三拗汤

【处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疏风宣肺,止咳平喘。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闷气促。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姜钱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卧,取微汗为度。

【备注】本方用麻黄发汗散寒,宜肺平喘,其不去根节,为发中有收,使不过于汗;用杏仁空降肺气,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不过于宜;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宜肺,止咳平喘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3、华盖散

【处方1】紫苏子(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炙)、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炒)、麻黄(去根.节),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七味为末。

【功能主治】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麻黄4两(浸,去沫),苍术8两(米泔浸),陈皮2两,官桂2两,杏仁2两(去皮尖),甘草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头痛发热,拘急;感冒,鼻多清涕,声音不清;四时伤寒,瘟疫瘴气。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8分,食前热服。取汗。

【摘录】《扁鹊心书》

4、麻黄加术汤

别名】麻黄白术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处方】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杏仁9克(去皮、尖)白术12克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散寒除湿。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苔白腻,脉浮紧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5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覆被取微汗。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5、麻杏苡甘汤

组成: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g]甘草,炙[3g]薏苡仁[12g]

用法:锉麻豆大,每服[12g].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功用:解表祛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克(碎)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3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备注】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摘录】《伤寒论》

7、桂枝汤

【处方1】桂枝(去皮)、芍药,各一两半。甘草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惟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可加黄芩半两。

夏至后加知母半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不用加减。

【注意】无汗休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阳旦汤(《伤寒论》)。

【处方2】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注意】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备注】本方证属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治宜辛温解肌,调和营卫。方中桂枝散寒解肌为君;芍药敛阴和营为臣;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助芍药和里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

【摘录】《伤寒论》

【别名3】桂枝治伤汤(《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桂枝枳壳陈皮红花香附生地归尾元胡索防风赤芍独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治手臂筋骨损伤。

【用法用量】童便、陈酒煎服。

【摘录】《伤科补要》卷四

【处方4】官桂、麻黄(去节,用枝)各等分。

【功能主治】伤寒感冒。

【用法用量】水1钟半,加生姜3片、葱1根,煎至8分,温服。取汗。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四

8、桂枝加葛根汤

【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芍药6克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桂枝6克(去皮)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生津和营。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调养如桂枝汤法。

【备注】据林亿等考证,本方当去麻黄。

【摘录】《伤寒论》汤

9、桂枝加厚朴杏子

【处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芍药9克大枣12枚(擘)厚朴6克(去皮,炙)杏仁50枚(去皮、尖)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下气平喘。治素患喘病,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自汗,鼻塞喘咳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

【摘录】《伤寒论》

10、九味羌活汤

【别名1】大羌活汤(《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经验秘方》、羌活冲和汤(《伤寒全生集》卷二)。

【处方1】羌活5克防风5克苍术5克细辛l.5克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治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者。

【用法用量】上药九味,嚼咀,水煎服。若急于取汗,宜热服,并以羹粥助之;若需缓汗,宜温服。亦可不用汤粥辅助。

【备注】本方主用羌活上行发散,除肌表之风寒湿邪,并善治肢体疼痛;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散邪;细辛、白注、川芎散风寒,宣湿痹,行气血,除头身疼痛;更用黄芩、生地,既清在里之热,又制诸药之温燥;甘草调和诸药。九药合用,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之征。

【摘录】《此事难知》卷上引张洁古

【处方2】羌活、防风、前胡、枳壳、川芎、白芷、甘草、苍术、黄芩。

【功能主治】疹后阴血虚损,腠理不固,或脱衣洗浴,或坐卧当风,令人头痛无汗,恶寒发热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胸膈饱闷,加厚朴:停食,加山楂;呕吐,去黄芩,加生姜;身体痛,加独活;汗少,加苏叶;口渴,加葛根;咳嗽,加杏仁。



【摘录】《治疹全书》卷下

别名】大羌活汤、羌活冲和汤、冲和汤、神解散、羌活散

【处方3】羌活1两半,防风1两半,苍术1两半,细辛5分,川芎1两,香白芷1两,生地黄1两,黄芩1两,甘草1两。

【功能主治】解利伤寒。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骨节酸痛,口中苦而微渴,苔薄白,脉象浮或浮紧者;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四时时疫,脉浮紧,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烦疼之表证;水病,腰以上肿者;痘出不快。

中风行经者,加附子;中风秘涩者,加大黄;中风并三气合而成痹等证,各随十二经上、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时、六气,加减补泻用之。

【注意】阴虚气弱者慎用。

【临床应用】风寒感冒:以本方随证加减,治疗风寒感冒患者149例,经复诊及随访者120例。结果:有效者112例,占93.33%;无效者8例,占6.67%;有反应者9例。其诊断依据为,以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肢体酸痛为主证,其次结合脉浮、舌苔白、鼻塞、咳嗽、纳差等作为诊断风寒感冒之依据。作者指出:本方对风寒外束,病在阳经,寒重热轻无汗者,取效频捷,且对痹证有一定疗效。

【摘录】《此事难知》卷上引张元素方

11、大羌活汤

【处方1】羌活、独活、防己、防风、黄芩、黄连、苍术(制)、白术、甘草(炒)、川芎、细辛,各三钱。生地黄、知母,各一两。

【功能主治】解利两感神方,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腑脏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获生者也。尝用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

【用法用量】每服秤半两,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者再服,三四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依仲景随经法。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羌活升麻各3克独活2.1克苍术防风(去芦)威灵仙(去芦)白术当归白茯苓(去皮)泽泻各1.5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主肢节疼痛,屈伸不利,心下痞满,身体沉重,不欲饮食,食即欲吐,面色萎黄,精神减少,脉沉而缓。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食前后各一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酒、面、生冷、硬物。

【摘录】《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12、加味香苏散

【处方】紫苏叶4.5克陈皮香附各3.6克甘草2.1克(炙)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克川芎1.5克生姜2片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治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前证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2.4克、葱白2根,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3克;若在春夏之交,唯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4.5克;若兼停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萝卜子各4.5克。若太阳本证未罢,更兼口渴溺涩者,此为膀胱腑证,加茯苓、木通各4.5克;喘嗽,加桔梗、前胡各4.5克、杏仁7枚;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4.5克;咽喉肿痛,加桔梗、牛蒡子各4.5克、薄荷1.5克;便秘,加萝卜子、枳壳;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是兼中寒也,加干姜、肉桂之类,虽有表证,其散药只用一二味,不必尽方;若挟暑气,加入知母、黄芩之类;干呕发热而咳,为表有水气,加半夏、茯苓;时行疫疠,加苍术1.2克;梅核气证,喉中如有物,吞不入,吐不出者,加桔梗、苏梗各2.4克;妇人经水适来,加当归、丹参;产后受风寒,加黑姜,当归,其散剂减去大半;若禀质极虚,不任发散者,更用补中兼散之法。

【备注】方中苏叶、荆芥辛温芳香,发汗解表为君;防风,秦艽、蔓荆子祛风湿,除身痛、头痛为臣;香附、陈皮、川芎理气和血为佐;甘草和中,生姜辛散为使。配合成方,可使外感风寒得散,气血自和,其病自愈。

【摘录】《医学心悟》卷二

【处方】川芎3钱,紫苏3钱,防风3钱,荆芥3钱,香附3钱,甘草3钱,羌活3钱,白芷3钱,葛根1钱,前胡1钱,苍术8分,天麻8分,黄芩8分。

【功能主治】伤风,头疼身热,鼻塞气粗,喷嚏呵欠,呻吟不绝,见风便怕,洒淅微寒。

【用法用量】加葱头10个,生姜3片,水煎服。以被覆取汗为度。

【摘录】《玉案》卷六

【处方】紫苏2两,香附子2两,陈皮2两,甘草2两,桑白皮2两,生地黄2两,苏木2两,蝉蜕2两,黄芩2两。

【功能主治】时行赤眼,暴发赤肿,怕日羞明,疼痛难忍。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钟半,灯草20茎,同煎8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

【处方】苍术2钱,香附2钱,陈皮2钱,川楝肉2钱,甘草5分,苏叶1钱半。

【功能主治】小肠气,肾核胀痛。

【用法用量】上作1服。酒、水各1盏,加连须葱白5根,煎服。

【摘录】《保命歌括》卷十六

13、香苏散

【处方】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120克甘草(炙)30克陈皮60克(不去白)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理气解表。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注意】服药期间,戒食荤腥、酒、肉。

【备注】方中紫苏叶辛温解表,温中行气;香附、陈皮理气畅中;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表之功。方中紫苏、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颇适合。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苏(去根)75克陈皮60克甘草60克苍术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黄)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治伤寒、伤风、伤湿、伤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2根煎,不拘时候服。得汗为妙。

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荆芥穗各1.5克,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乌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泻,加木香、藿香各1.5克。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一

【处方】陈皮(去白)30克防己木通紫苏叶各15克

【制法】上四味,为末。

【功能主治】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四

14、小青龙汤

【处方】麻黄(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炙)6克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用法用量】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若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9克;微利,去麻黄,加荛花(熬令赤色)5克;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9克。

【备注】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摘录】《伤寒论》

15、小青龙加石膏汤

【处方】麻黄9克芍药9克桂枝6克细辛3克甘草6克干姜3克五味子3克半夏9克石膏9克

【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清热除烦。治肺胀,心下有水气,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辛凉解表



1、桑菊饮

【处方】杏仁6克连翘4.5克薄荷2.4克桑叶7.5克菊花3克苦梗6克甘草2.4克苇根6克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备注】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杏仁清咽利膈,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苇根清热生津。配伍同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凡风温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可以用之。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2、银翘散

【处方1】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制法】上杵为散。

【药理作用】银翘散的药理作用《中医杂志》1986(3):59,1.解热:在大鼠实验性体温增高时,分别给予银翘散袋泡剂和片剂,动物体温得以下降,尤其以袋泡剂作用明显。2.抗炎:银翘散袋泡剂对不同原因所致之炎症均有显着性的抗炎作用,而片剂与煎剂对某些炎症作用甚弱或无作用。3.抗过敏:对天花粉所致大、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过敏性休克死亡率。4.促进免疫功能:在不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情况下,袋泡剂能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上述作用,无疑是临床应用银翘散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备注】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

按:本方制成丸剂,名“银翘解毒丸”。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处方2】银花12克,连翘12克,桔梗9克,薄荷3克,荆芥6克,公英12克,竹叶9克,炙桑皮9克,甘草5克,芦根15克,桑叶12克,菊花9克,木通3克,黄芩9克,胆草6克。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主肝经风热,上攻于目。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庞万敏方

3、银翘汤药物组成:银花5钱,连翘3钱,竹叶2钱,生甘草1钱,麦冬4钱,细生地4钱。处方来源:《温病条辨》卷二。方剂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方剂功效:滋阴透表。用药禁忌:下后脉浮而洪,或不浮而数者,忌用。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方剂学》:银翘汤为透表清热之轻剂。因下之后,积秽去,腑气通,余邪还表,但以气阴俱伤,未得外透,证见无汗脉浮,故仿银翘散意,仍以银花、连翘解毒而轻宣表气;配伍竹叶清上焦之热,生甘草益气清火,增入麦冬、细生地滋阴清热,使还表之邪,得汗而解。若下后虽无汗,但脉浮而洪,或不浮而数者,不可用此方。甘草、瓜蒌、力子、石膏、前胡、川贝、竹叶。

【功能主治】麻症发热胀痛,咳嗽连声,寒郁毒以致标闭。

【摘录】《麻症集成》卷四

5、越婢汤

【处方1】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5枚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散水消肿。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自汗不渴,无大热,脉浮。现用于急慢性肾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麻黄、生姜宣肺气,散水湿;石膏清泄肺中之热;甘草、大枣和中养脾。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泄热,散水消肿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2】麻黄12克石膏25克白术12克附子5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5枚

【功能主治】治风痹脚弱。

【用法用量】上七味,哎咀。用水1.4升,先煮麻黄再沸,掠去沫,再入余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覆取汗。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6、升麻葛根汤

【处方1】升麻白芍药甘草(炙)各300克葛根450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辛凉疏表,解肌透疹。治感受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痛;麻疹初起,发而不透。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45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以病去身凉为度。小儿量力服之。

【备注】方中升麻、葛根辛凉解肌,解毒透疹;芍药和营泄热;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四味合用,共奏辛凉疏表,解肌透疹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2】山栀升麻葛根白芍柴胡黄芩各3克黄连木通甘草各1.5克

【功能主治】治心火炽盛,更兼浩饮嗜热,致患心痈,巨阙隐痛微肿,寒热,身痛,面赤,口渴引饮。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40毫升,不拘时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七

【处方3】升麻、芍药、甘草,各二钱半。干葛,三钱。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及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7、宣毒发表汤

【处方】升麻葛根各2.5克前胡2.5克桔梗0.6克枳壳(麸炒)2.5克荆芥防风各1.5克薄荷甘草各0.6克木通连翘牛蒡子杏仁竹叶各2.5克

【功能主治】透疹解毒,宣肺止咳。治麻疹透发不出,发热咳嗽,烦躁口渴,小便赤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大寒,加蜜炙麻黄;天气大热,加黄芩。

【备注】方中升麻、葛根透疹解毒,荆芥、防风、牛蒡、薄荷解肌散邪,助升麻、葛根透疹;枳壳、桔梗、前胡、杏仁宣肺祛痰止咳;连翘清泄上焦之热;木通导热下行;竹叶清热除烦;甘草解毒和中,并和诸药。综合成方,具有宣毒发表之功。故对麻疹初起,欲出未出者,用之有效。

【摘录】《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8、竹九十柳蒡汤

【处方】西河柳15克荆芥穗蝉蜕薄荷甘草知母(蜜炙)各3克炒牛蒡子葛根各4.5克玄参6克麦门冬9克竹叶30片

【功能主治】透疹解毒,清宣肺胃。治痧疹透发不出,咳嗽喘急,烦闷躁乱,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西河柳、牛蒡子、竹叶为君,辛凉宣透,清热开泄,解肌发表;蝉蜕、薄荷、葛根、荆芥为臣,辛透泄热,解表祛风;知母、玄参、麦冬为佐,清热解毒,滋阴凉营;甘草为使,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同用,能解肌透疹,故治痧疹透发不出者。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中医方剂学》补。

【摘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三

9、柴葛解肌汤

【别名】葛根解肌汤(《古今医鉴》卷三)、柴胡解肌汤(《万病回春》卷二)。

【处方1】柴胡干葛甘草黄芩芍药羌活白芷桔梗石膏

【功能主治】解肌清热。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发热,头痛肢酸,目疼鼻干,眼眶疼痛,心烦不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热服。

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备注】方中柴胡、葛根解肌发表为君;石膏、黄芩清内郁之热,羌活、白芷散外感风寒为臣;桔梗宣肺利咽,芍药和营泄热为佐;生姜、大枣和营卫,健脾胃为使。诸药相配,共奏辛凉解肌,兼清郁热之效。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处方2】柴胡3.6克葛根4.5克赤芍3克甘草1.5克黄芩4.5克知母3克贝母3克生地黄6克丹皮4.5克

【功能主治】解肌清热主外感温邪,内有郁热,发热头痛,不恶寒而口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心烦,加淡竹叶10片,谵语,加石膏9克。

【摘录】《医学心悟》卷二

【处方3】羌活、干葛、柴胡、川芎、半夏、枳壳、桔梗、厚朴、山楂、黄芩、山栀、甘草。

【功能主治】伤于酒,湿热在经,闭塞本身元气,恶寒发热,身首俱痛。

【摘录】《医学传灯》卷下

10、柴葛解肌汤

【出处】《医学心悟》

【组成】柴胡(6克)葛根(6克)黄芩(6克)赤芍(6克)甘草(3克)知母(5克)生地(9克)丹皮(3克)贝母(6克)

【功效】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不恶寒而口渴,舌苔黄,脉浮数。

【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此方比陶氏柴葛解肌汤少羌、芷、桔,是因不恶寒无需多用升散发表之品,且羌、芷皆辛温香燥,见症已有口渴,故减去,再者,虽去石膏,但配入知、贝、丹、地,不仅清热,还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可知程氏方重在清里,陶氏方重在解肌,是两方同中之异。

【化裁】心烦加淡竹叶十片(3克),谵语加石膏三钱(12克)。

【处方】鲜葱白3~5枚苦桔梗3~4.5克焦山栀6~9克淡豆豉9~15克苏薄荷3~4.5克青连翘4.5~6克生甘草2~2.5克鲜淡竹叶30片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主风温、风热初起,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锭2粒(磨冲),大青叶9克;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壳6克,白蔻末2.4克;咳甚痰多,加杏仁9克,广橘红4.5克;鼻衄,加生侧柏叶12克,鲜茅根50支。

【备注】方中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为君;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连翘、山栀清热解毒为臣;甘草合桔梗以利咽,淡竹叶清心除烦,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之功。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12、葱豉汤

【别名】葱白豉汤(《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处方1】葱白3枚豉6克

【功能主治】通阳发汗。主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顿服取汗。

服药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黄6克。

【摘录】《肘后方》卷二

处方2】连须葱白30克淡豆豉10克生姜3片黄酒30克

【制法】将葱白、淡豆豉、生姜加水500克,煎沸再加黄酒煎煮。

【功能主治】解表和中。

【用法用量】热服,服后盖被取汗。

【摘录】《孟诜方》

【处方3】葱白3茎(切),麻黄1两(去根节,锉),豉1合,生姜半两(拍碎)。

【功能主治】伤寒初得一日,壮热头痛。

【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盏,煎至1大盏3分,去滓,分为3服,不拘时候,稍热频服。衣覆出汗。

【摘录】《圣惠》卷九

13、活人葱豉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

【原料】连须葱白30克淡豆豉10克麻黄5克葛根15克

【制作】将上述材料加水煎服

【功效】治疗伤寒1、2日,头顶腰背痛,恶寒,脉像紧而无汗者。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来源】虚人而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壮热而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濡,正是风寒兼湿之证。所以治当益气解表,散寒祛湿。方中羌活、独活并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助羌活、独活祛外邪,止疼痛。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并为佐药,利肺气,除痰湿,止咳嗽。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生姜、薄荷,发散风寒,皆是佐使之品。配以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一汗而风寒湿皆去,亦是佐药之意。

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因小儿元气未充,故用小量人参,补其元气,正如《医方考》曰:“培其正气,散其邪毒,故曰败毒。”后世推广用于年老、产后、大病后尚未复元,以及素体虚弱而感风寒湿邪,见表寒证者,往往多效。喻昌也认为:“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nei),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群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寓意草》)喻氏不仅常用本方治时疫初起,并用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之法。

本方证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客于肢体、骨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正是虚人外感风寒兼湿之征。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井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综观全方,用羌独活、芎、柴、枳、桔、前等与参、苓、草相配,构成邪正兼顾,祛邪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药得祛邪药则补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药得扶正药则解表不伤正,相辅相成。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功能主治】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注意】本方多辛温香燥之品,若是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误用。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备注】(1)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辨证要点。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决》

2、荆防败毒散

【处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防风荆芥桔梗川芎各4.5克甘草15克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败毒消肿。治凤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八

3、仓廪散

【处方】人参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柴胡枳壳各等分、陈仓米50—60粒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主噤口痢。

【用法用量】每服6克,加陈仓米50~60粒,生姜、薄荷各少许,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不拘时服。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方类聚》卷一三○引《澹寮方》补。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二

4、参苏饮

【别名1】十味参苏散(《保婴金镜》)。

【处方】木香15克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23克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别名】参苏汤、人参前胡散、十味参苏饮、冲和汤

【处方2】前胡3分,人参3分,紫苏叶3分,茯苓3分,桔梗半两,木香半两,半夏(汤)半两,陈皮半两,枳壳(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

【用法用量】参苏汤(《普济方》卷四○三)、人参前胡散(《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十味参苏饮(《保婴金镜录》)、冲和汤(《济阳纲目》卷十一)。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苏丸”、“参苏理肺丸”(见《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局方》(淳佑新添方)有干葛;《易简方》有干葛,无木香。

哕者,加干葛;腹痛,加芍药。

【各家论述】1.《古今名医方论》:叶仲坚曰,此咳嗽声重,痰涎稠粘,涕唾交流,五液无主,寒湿稽留于胸胁,中气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参为君;然非风寒之外邪来侮,则寒热不发,而痰涎不遽生,故辅以紫苏、干葛;凡正气虚者,邪气必盛,故胸膈满闷,辅以陈皮、枳壳,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佐桔梗以开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调和营卫,欲清内者,必顾及中宫,此姜、枣、甘草之所必须也。名之曰饮,见少与缓服之义。

2.《医方集解》: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摘录】《三因》卷十三

5、再造散

【处方】人参黄耆川芎甘草熟附子桂枝细辛羌活防风煨生姜芍药

【功能主治】助阳解表。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项强,肢冷无汗,倦怠嗜睡,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或浮大无力。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加大枣2枚,煎至200毫升,温服。

夏日热甚,加黄芩、石膏。

【备注】方中参、耆、姜、桂、附子、甘草益气助阳;川芎、芍药、大枣活血和营;羌、防、辛发其表邪。共成扶阳解表之功。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6、麻黄细辛附子汤Mahuangxixinfuzitang[来源]《伤寒论(第30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异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分类】解表剂-扶正解表【组成】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功用】助阳解表。【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禁忌】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方解】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喉为肺系之门户,少阴肾经亦循喉咙至舌根。若为暴哑,乃大寒直犯肺肾,上窒窍隧,下闭肾气所致。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壮肾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此为以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剂,乃灵活运用,异病同治之体现。【化裁】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附方】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再造散(《伤寒六书》)【附注】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但前方证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之义。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黄与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处方】葱白(连须,切)9克干葛(切)9克新豉6克(绵裹)生姜(切)6克生麦门冬(去心)9克干地黄16克百劳水800毫升(此水以勺扬之)

【功能主治】养血解表。主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复经感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百劳水煎至300毫升,去滓,分温二服,约隔一小时服一次。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芜荑。

【备注】方中干地黄、麦门冬养血滋阴为君,以资汗源;干葛、新豉解肌宣透,葱白、生姜通阳发表,共为臣药;百劳水助君药以滋阴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营,生津清热,解肌发表,辛透外邪之效。

【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引许仁则方

8、加减葳蕤汤

【处方】生葳蕤(玉竹)6~9克生葱白2~3枚桔梗3~4.5克东白薇1.5~3克淡豆豉9~12克苏薄荷3~4.5克炙甘草1.5克红枣2枚

【功能主治】滋阴发汗,治阴虚之体,感受外邪,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出,无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心烦,舌赤脉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生葳蕤滋阴润燥为君;葱白、豆豉、薄荷、桔梗疏风散热为臣;白薇苦咸泄降为佐;甘草、大枣甘润增液,以助生藏蕤之滋阴润燥为使。为阴虚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要方。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9、千金葳蕤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玉竹、白薇、独活、杏仁、麻黄、川芎、甘草、青木香、石膏各6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0.3克代之)

【用法】上九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津,分二次服,取汗。

【功用】滋阴清热,宣肺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咽干舌燥,气喘有汗,胸脘痞闷,体重嗜睡,苔白,脉浮者。

【方论】方中用葳蕤滋阴生津为君;白薇、石膏清热凉血为臣;麻黄、杏仁宣降肺气而透邪平喘,独活、川芎、青木香以舒经活络,理气行血为佐;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故可用于外感而兼津液不足者。



























38









献花(0)
+1
(本文系梅越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