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茄子常见病害

 leftdown 2014-09-24


立枯病

1症状

茄子立枯病在苗期发病,一般多发生于育苗的中后期,在病苗的茎基部生有椭圆形暗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展绕茎一周,失水后病部逐渐凹陷,干腐缢缩,初期大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后期茎叶萎垂枯死。病苗枯死立而不倒,故称立枯病。潮湿时生淡褐色蛛丝状的霉层,拔起病苗丝状物与土坷垃相连。

2发病规律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侵染所致。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繁殖。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带菌堆肥等传播。

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024℃左右。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24月。感病生育期在幼苗期。

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播种过密、幼苗生长衰弱、土壤酸性等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育苗期间阴雨天气多的年分发病重。

病原 该病往往是由多种病原引起,其中主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该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菌丝有隔,初期无色,后呈浅褐色至黄褐色,菌线较宽,直径8-12μm,分枝处呈直角,附近稍微缢缩,有一横隔。该菌一般不产生孢子,而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很小,直径O.10.5mm,质地疏松,表面粗糙,近圆形至无一定形状,浅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病菌生长适温为17-28℃,在12℃以下,30℃以上受抑制。根据不同生态反应、致病性及菌丝融合等特性,病菌可分出多种类型,寄主很广。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及有机质上越冬,且往往成为土壤的习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土壤带菌是幼苗受害的主要原因。菌丝能直接侵人寄主,通过流水、农具传播。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3℃,最适为24℃,最高为42℃。适于的pH较广(3.0-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病菌除为害茄果类外,还可侵染黄瓜、豆类、白菜、油菜、甘蓝等。

3防治措施

土壤处理

处理方法同猝倒病防治的土壤处理。或太阳能消毒,即在夏季高温季节,每667米,铺施碎稻草或麦秸10002000千克,或马粪750千克,混合后耕地、灌满水、覆盖地膜,最后密闭大棚,使土温升高,保持地下20厘米处地温在45℃以上20天。此法可以杀死土壤中大部分病菌,同时也可杀死地下害虫,并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利于植物生长。

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2%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农业措施

提倡用营养钵育苗,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春季育苗,播种后一般不浇水,可采用撒施细湿土的方法保持土壤湿度,若湿度过高可撒施草木灰降湿,注意提高地温。夏季育苗可采取遮荫措施,防止出现高温高湿条件。可增强抗茄子立枯病能力。

药剂防治

预防:育苗期《青枯立克》600倍液喷雾,71次,连喷23次。治疗:《青枯立克》300倍液+《大蒜油》15-20ml灌根,351次,连灌23次。病情控制后,转为预防方案。[茄子立枯病发病初期,拔除病株。

4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除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8g,药土盖苗处理以外,其他方法同猝倒病的土壤处理方法。
  (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3)加强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温,科学放风,防止出现高温高湿条件。
  (4)苗期喷O.1%-O.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能力。
  (5)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除使用苗床内撒施干草木灰或细干土降低苗床湿度,控制病害外,使用的药剂种类与猝倒病很不一样。可使用的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15%土菌消(恶霉灵)水剂450倍液。

 

菌核病

1病原

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2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始于茎基,病部初呈浅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丝集结为菌核,病部缢缩,茄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均可发病,先从主茎基部或侧枝5~20厘米处开始,初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稍凹陷,渐变灰白色,湿度大时也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霉烂,在病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面易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致植株枯死;叶片受害也先呈水浸状,后变为褐色圆斑,有时具轮纹,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斑面易破;花蕾及花受害,现水渍状湿腐,终致脱落 ;果柄受害致果实脱落;果实受害端部或向阳面初现水渍状斑,后变褐腐,稍凹陷,斑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3发生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穿过寄主表皮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通过病、健株间的接触,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菌核存活适宜干燥的土壤,可成活3年以上,浸在水中约成活1个月。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春季在26月。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结果中后期。

地势地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棚内通风透光差及多年连作等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塑料棚内栽培茄子覆地膜可阻止子囊盘出土,减少菌源。

2)药剂处理土壤,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公斤,对干土适量充分混匀撒于畦面,然后耙入土中。可减少初侵染源。

3)注意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寒流侵袭时要注意加温防寒以防植株受冻,诱发染病。

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到棚外消毁。

5)药剂防治:田间始见于囊盘或发现中心病株后,轮换或交替使用,隔10~151次,连续防治3~4次。此外保护地也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具体方法见黄瓜菌核病。

 

枯萎病

1危害症状

茄子黄萎病苗期发病少,一般在茄子定植后不久开始发病,若遇低温定植,发病早且重,但多在坐果后发病最多。病株表现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至半边叶片或整片叶变黄,早期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终致萎蔫下垂以致脱落,严重时全株叶片变褐萎垂以至脱光仅剩茎杆。劈开病根、茎分枝及叶柄等部位,可见其维管束变褐色,但无米水状混浊液渗出,区别于青枯病。纵切重病株成熟果实,也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

2田间识别

茄子枯萎病病株叶片自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病症多表现在一、二层分枝上,有时同一叶片仅半边变黄,另一半健全如常。横刻病茎,病部维管束呈褐色。此病易与黄萎病混淆,需检测病原区分。

3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fsp. melongenae Matuo et lshigami Schlecht. 称尖镰抱菌茄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4发病原因

以菌丝体或厚垣抱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可营腐生生活。一般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出有毒物质镰刀菌素,扩散开来导致病株叶片黄枯而死。病菌通过水流或灌溉水传播蔓延,土温28℃,土壤潮湿,连作地,移栽或中耕时伤根多,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重。此外,酸性土壤及线虫取食造成伤口利于本病发生。21℃以下或33℃以上病情扩展缓慢。

5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菌核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未腐熟的有机肥中或附着在种子、棚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农田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厚垣孢子萌发的芽管从根部伤口、自然裂口或根冠侵入,也可从茎基部的裂口侵入。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土温为2428℃,土壤含水量2030%。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茄子枯萎病主要发病盛期在57月和910月。茄子的感病生育期为开花座果期。

多年连作、排水不良、雨后积水、酸性土壤、地下害虫危害重及栽培上偏施氮肥等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春、夏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的年份秋季栽培的茄子发病重。

6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采用高畦种植,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造成不利病菌存活环境;合理灌溉,严禁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促进根系生长。

2)选用耐病品种。

3)新土育苗或床土消毒。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加土拌匀,先将1/3药土撒在畦面上,然后播种,再把其余药土覆在种子上。

4)种子消毒,用0.1%硫酸铜浸种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5)生物防治:预防:使用奥--克《青枯立克150倍液蘸根;治疗:《青枯立克》75ml+大蒜油15-20ml,兑水30斤,对严重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区域植株进行小区域灌根,连灌2次,两次间隔1天。

6)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琉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此外可用10%双效灵水剂或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100mL,隔7-101次,连续灌3-4次。[3] 若抗药性较强可用国内最新药剂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30%甲霜恶霉灵600倍液灌根,41%聚砹嘧霉胺800倍液叶茎喷施等。

 

绵疫病

症状

幼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水浸状,发展很快,常引发猝倒,致使幼苗枯死。成株期叶片感病,产生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具有明显的轮纹,但边缘不明显,褐色或紫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少量白霉。茎部受害呈水浸状缢缩,有时折断,并长有白霉。花器受侵染后,呈褐色腐烂。果实受害最重,开始出现水浸状圆形斑点,边线不明显,稍凹陷,黄褐色至黑褐色。病部果肉呈黑褐色腐烂状,在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长有白色絮状菌丝,病果易脱落或千瘪收缩成僵果。

3发病规律

由茄疫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株残留组织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卵孢子经雨水溅到植株体上后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长出侵入丝,由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病部产生的孢子囊所释放出的游动孢子可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展。一般气温2535℃,相对湿度85%以上,叶片表面结露等条件下,病害发展迅速而严重。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管理粗放、偏施氮肥、过度密植、连茬栽培等,也会加剧病害蔓延。

4传播途径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茄子果实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

5发病条件

发育最适温度30℃,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菌丝体发育良好。在高温范围内,棚室内的湿度是认定病害发生与否不重要因素的。此外,重茬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密植、通风不良,或保护地撤天幕后遇下雨,或天幕滴水,造成地面积水、潮湿,均易诱发本病。

茄子绵疫病属于真菌病害。主要靠土壤和雨水传播。高温高湿、雨后暴晴、植株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时易发病。

6防治方法

对于8月份将要播种的温室大棚茄子,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兴城紫圆茄、贵州冬茄、通选1号、济南早小长茄、竹丝茄、辽茄3号、丰研11号、青选4号、老来黑等。

2、种子消毒: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用50℃~55℃的温水浸种78分钟后播种,可大大减轻绵疫病的发生。

3、采用穴盘育苗:可采用288孔六盘,一穴一粒种子,养分充足,根系发达,定植时不伤根或少伤根,增强了抗病性,减少了染病机会。

4、实行轮作:要合理安排地块,忌与西红柿、辣椒等茄科、葫芦科作物连作。一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

5、精心选地:选择高燥地块种植茄子,深翻土地。采用高畦栽培,覆盖地膜以阻挡土壤中病菌向地上部传播,促进根系发育。

对于正处于坐果期的露地茄子,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地膜覆盖: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地面或铺于行间,能够阻断土壤中病菌孢子对茄果的飞溅传播。还可借日光进行高温灭菌及防止杂草生长。

2、科学肥水:施足腐熟有机肥,预防高温高湿。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性。

3、精细管理:适时整枝,打去下部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将病残体带出田外,以防再侵染。

4、缓苗后,用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植株根部,710天喷一次。每隔7天喷一次11200倍波尔多液防止病害发生。发病后立即施药,药剂可选75%百菌清5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等,交替用药,一般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6、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重点保护中下部茄果。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600倍液,或38%噁霜嘧铜菌酯800-10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7、喷雾:发现病果时要及时摘除,并全园喷洒药剂。

预防:病害常发期,使用《霜贝尔》30ml兑水15kg喷雾,57天使用一次。

治疗:《霜贝尔》50ml+《大蒜油》15-20ml兑水15kg喷雾,351次,连用2-3次,病情控制后,转为预防。

 

 

白粉病

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褪绿黄色小斑,叶背相应部位则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病斑数量增多,白色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白粉状斑可相互连合,扩展后遍及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最后致叶组织变黄干枯。

2病原

(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11)称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菌。在田间一般常见其无性阶段,分生孢子串生在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晚秋有时产生有性繁殖体,即闭囊壳。闭囊壳扁球形,暗褐色,直径70119微米,表面生5-10根丝状附属丝,褐色,有隔膜。闭囊壳内生1个子囊,子囊扁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48-96×51-70微米,无色透明。

3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引致该病流行。发病温限16-24℃。

4防治方法

l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合理密植;通风、降湿;及时清除病、老叶和病残体。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5%三陛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三陛酮乳油2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

 

褐纹病

1病原形态特征

茄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 (Sacc .Et Syd.) Harter.),属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霉属真菌。茄褐纹拟茎点霉病斑上产生的黑色小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孢子器单独着生于子座上,呈凸透镜形,具有孔口,其大小为(55400μm×(45250μm,可随寄主部位和环境条件而变化。分生孢子有2种不同形态:一种是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为(58μm×(28μm,通常内含23个油球。另一种呈细长线状,并在一端弯曲成钩,大小为(12.228.0μm×(1.182.0μm。两者均为无色单胞。

有性世代为茄间座壳菌(Diaporlhe vexansSacc .et Syd..),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见到,偶见于茎秆或果实的老病斑上。子囊壳常23个聚生在一起,球形或卵形,具有长形或不整形的喙部,直径130350μm。子囊呈倒棍棒状,大小为(2844μm×(512μm。子囊孢子双孢,无色,长椭圆形至钝纺锤形,在横格处稍有溢缩,大小为(9~ 12μm×(3.44μm

2病原生理特性

病菌发育最低温度为711℃,最高温度为3540℃,而最适温度为28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0℃。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以在新鲜茄汁浸出液中发芽最好。

3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的病残体上越冬,同时也可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部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病菌的成熟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条件下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也能通过伤口侵染。病苗及茎基溃疡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为当年再侵染的主要菌源,然后经反复多次的再侵染,造成叶片、茎秆的上部以及果实大量发病。分生孢子在田间主要通过风雨、昆虫以及人工操作传播。病菌可在12天内入侵寄主,其潜育期在幼苗期为35天,成株期则为7天。

种子带菌是幼苗发病的主要原因。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多造成植株的基部溃疡,再侵染引起叶片和果实发病。

此外,品种的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长茄较圆茄抗病,白皮茄、绿皮茄较紫皮茄抗病。

该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田间气温2830℃,相对湿度高于80%,持续时间比较长,连续阴雨,易发病。南方夏季高温多雨,极易引起病害流行;北方地区在夏秋季节,如遇多雨潮湿,也能引起病害流行。降雨期、降雨量和高湿条件是茄褐纹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

4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大棚栽培的,往往为了保温而不放风、排湿、引起湿度过大的易发病。

(5)阴雨天或清晨露水未干时整枝,或虫伤多,病菌从伤口侵入,易发病。

(6) 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连阴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5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3)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4)育苗移栽,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层药土,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适当密植,及时整枝或去掉下部老叶,保持通风透光。避免在阴雨天气整枝;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防治,并清除病叶、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5)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残体。

(6)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7)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在定植后于茎基部周围地面,撒一层草木灰,可减轻基部感染发病。

(9)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棚室栽培的要注意温湿度管理,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

物理防治

先用冷水将种子预浸34小时,然后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立即用冷水降温,晾干播种。

化学防治

(一)苗床灭菌: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克拌细土2千克制成药土,播种时,取1/3药土撒在苗床上铺垫,2/3药土盖在种子上。

(二)种子灭菌:10%的“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3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15分钟,或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分钟,或0.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浸种后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后凉干播种。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一份与干细土三份混匀后,用种子重量的0.1%拌种。

三、发病时喷施:

1)苗期发病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77%护丰安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一次,交替使用上述不同药剂,共23次,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坐果期发病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

3)熏烟法:在温室大棚内可采用10%百菌清烟剂或20%速克灵烟剂,或10%百菌清加20%速克灵混合烟剂,每(亩)用药300400克,每隔57天一次,共23次。

 

斑枯病

1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果实。叶背面初生水渍状小圆斑,后扩展到叶片正面或果实上。叶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深褐色,中间灰白色,略凹陷,病斑大小1545毫米,后期斑面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2病原特征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 球形,黑色,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部分突破表皮,外露呈小黑点状;壳壁较疏松,壁外常粘附部分菌丝体,大小49122.5×49128.6微米,器孔口外壁较薄,直径7.557.5微米;分生孢子生于扁球形器底部,数量大,成熟后由孔口逸出,单个孢子无色,针状,直或微弯,具39个隔膜,大小4590×2.32.8微米。

3传播途径

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多年生茄科杂草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4发病条件

一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茄子植株上,从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为害。病菌发育适温2226℃,12℃以下27.8℃以上发育不良。分生孢子52℃经10分钟致死。高湿利于分生孢子从器内溢出,适宜相对湿度92%94%,若湿度达不到则不发病。如遇多雨,特别是雨后转晴及茄子生长衰弱、肥料不足易发病。气温2025℃,潜育期4天左右。[1] 

5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苗床用新土或两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阳畦或地块育苗,定植田实行34年轮作。

(2)从无病株上留种,并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取出晾干催芽播种。

(3)选用抗病品种。

(4)高畦栽培,适当密植,注意田间排水降湿。

药剂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用肥,增施磷钾肥,喷施多效好4000倍液或14%复硝钠水剂60008000倍液,可提高抗病力;避免种植过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及地面干燥;采收后把病残物深埋或烧毁。

2)发病初期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或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倍液、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甩百菌清,其他杀菌剂采前3天停用。

 

 

叶斑病

1病害症状编辑

本病只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4-10毫米,扩大后边缘明显,褐色至灰褐色。外围有黄色晕环,叶片背面病斑暗褐色,密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病斑密布并连结成块,病叶早枯。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留在地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藉气流传播为害,高温、高湿易发病,以下部叶片发生较多。

3防治方法

避免密植,株行间通风透光良好。喷洒杀菌剂: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每10天喷药一次,共2-3次。

 

炭疽病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在果面形成近圆形病斑,大小1525毫米,初表面灰褐色,后变成灰白色,其上生出大量黑点状毛刺,即病菌分生孢子盘。该病多发生在生活力弱的果实上。

3病原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盘大小不一,盘上具密集的黑色刚毛,刚毛具03个隔膜,下粗上尖,尖端色稍浅,大小201355×2575微米;分生孢子无色,新月形或镰刀状,一端尖锐,另一端较钝,单细胞,大小125225×255微米。该菌寄生能力较弱。

4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未成熟的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也可以菌丝潜伏在种子上,种子发芽后直接侵害子叶,使幼苗发病。田间靠风雨传播。孢子产生需高温高湿的条件,田间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4℃左右,空气相对湿度97%以上。低温多雨的年分病害严重,烂果多,气温30℃以上,干旱,该病停止扩展。重茬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植株郁蔽或通风不良,植株生长势弱的地块发病重

5防治方法

1、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及时插杆架果,可减轻发病。

2、从无病果上采种,一般种子应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52℃温水浸种30分钟。

3、发病地与非茄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

4、培育壮苗,适时定植,避免植株定植过密。

5、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适量灌水,雨后及时排水。

6、预防: 从苗期开始速净 30ml兑水15kg喷雾,571次。

7、治疗:速净50ml+大蒜油15-20ml,兑水15千克喷雾,35天一次,连打2-3次。病情控制后,转为预防方案。

8、注意事项:

a、速净与大蒜油复配时,加水后需依次稀释。

b、植株弱时,需要喷施叶面肥(沃丰素、多达素),强健植株,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c、喷药时,每株用水量以不滴水为宜。

d、避开阴雨天气。下午四点用药最好。

9、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青枯病

1症状

茄子被害,初期个别枝条的叶片或一张叶片的局部呈现萎垂,后逐渐扩展到整株枝条上。初呈淡绿色,变褐焦枯,病叶脱落或残留在枝条上。将茎部皮层剥开木质部呈褐色。这种变色从根颈部起一直可以延伸到上面枝条的木质部。枝条里面的髓部大多腐烂空心。用手挤压病茎的横切面,有乳白色的粘液渗出。

2发生规律

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从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通过雨水、灌溉水、农具、家畜等传播。高温和高湿的环境有利于青枯病的发生。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会造成病害的严重发生。连作、微酸性土壤发病重。

3发病特点

茄子青枯病的发病特点:该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次年随雨水、灌溉水传播,从寄主根茎伤口侵入,首先在导管里繁殖蔓延。病菌生长适宜温度3037摄氏度。病菌脱离寄主不能存活,可在土壤中存活16年。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条件,土壤温度常比气温更重要,一般土温25摄氏度左右田间出现发病高峰。可见降温排湿是控制该病的关键。

4防治措施

1)与葱、蒜的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的品种。

3)嫁接防病。

4)选无病土育苗,定植地块每亩增施石灰50100千克,使土壤酸碱度偏碱性,高畦栽培,做好田间排水,避免大水漫灌。施足基肥,生长期追施氮、钾肥,生长中后期停止中耕以防止伤根,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

5)发病初期立即拔除病株,定植移栽时或定植缓苗时:使用《青枯立克》50100ml(具体根据往年病害发病程度及重茬率而定)兑水15公斤进行全面灌根1次。发现病害,立即使用《青枯立克》300倍液稀释同时每15公斤水添加《大蒜油》15-20ml对严重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区域植株进行小区域灌根,连灌2次,两次间隔1天。

 

灰霉病

1症状

茄子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灰霉病。幼苗染病,子叶先端枯死。后扩展到幼茎,幼茎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断枯死,真叶染病出现半圆至近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叶片或茎部均可长出灰霉,致病部腐烂。成株染病,叶缘处先形成水浸状大斑,后变褐,形成椭圆或近圆形浅黄色轮纹斑,直径5~10毫米,密布灰色霉层,严重的大斑连片,致整叶干枯。茎杆、叶柄染病也可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长出灰霉。果实染病,幼果果蒂周围局部先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在产生不规则轮状灰色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 

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发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浇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形成再侵染。多在开花后侵染花瓣,再侵入果实引发病害。也能由果蒂部侵入。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或摘下的病枝病叶未及时带出温室或大棚,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病害。茄子灰霉病菌喜低温高湿。持续的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是造成灰霉发生和蔓延的主导因素。光照不足,气温较低(1620),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非常适合灰霉病的发生。所以,春季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气温偏低,温室大棚放风不及时,湿度大,灰霉病便容易流行。植株长势衰弱时病情加重。

3防治方法

重点抓住移栽前、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三个关键,农业管理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a、做好棚、室内温湿度调控,即上午尽量保持较高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加大放风量降低棚内湿度,夜间适当提高温度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

b、及时摘除病果、病叶、携出棚外深埋

c、喷雾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8%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41%聚砹嘧霉胺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剂6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4000倍液; 2%武夷霉素水剂15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3] 

d、灰霉病发生严重时,可采用先熏棚,次日再喷雾的方法。

e、预防用药: 分别在苗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使用奥--(霉止) 50ml,兑水15公斤,每7101次。

f、治疗用药:灰霉病初发时一般仅表现在残败花期及中下部老叶,发病中前期,使用奥--(霉止) 50ml+ 大蒜油15ml,兑水15公斤喷施,3天左右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即能有效控制病情。

发病中后期,使用奥-力克霉止50ml+霜贝尔50ml +大蒜油15ml,兑水30斤,35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黄萎病

症状

病害多在门茄坐果后开始发生。植株半边下部叶片近叶柄的叶缘部及叶脉间发黄,渐渐发展为半边叶或整叶变黄,叶缘稍向上卷曲,有时病斑仅限于半边叶片,引起叶片歪曲。晴天高温,病株萎蔫,夜晚或阴雨天可恢复,病情急剧发展时,往往全叶黄萎,变褐枯死。症状由下向上逐渐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多数为全株发病,少数仍有部分无病健枝。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长形果有时弯曲,纵切根茎部,可见到木质部维管束变色,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2为害作物

除为害茄子外,还为害甜()椒、番茄、马铃薯、瓜类等多种蔬菜以及棉花、芝麻等多种作物。

3病原

茄子黄萎病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病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细长,上有数层轮状排列的小梗,梗顶生椭圆形、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褐色,卵圆形。可形成许多黑色微菌核。

4发病规律

病原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称大丽花轮枝孢。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第二年从根部伤口、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然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茎、叶、果实、种子。当年一般不发生再侵染。因此,带菌土壤是本病的主要侵染源,带有病残体的肥料也是病菌的重要来源之一。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病菌在田间靠灌溉水、农具、农事操作传播扩散。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入。发病适温为1924℃。茄子从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15℃,持续时间长,或雨水多,或久旱后大量浇水使地温下降,或田间湿度大,则发病早而重。温度高,则发病轻。重茬地发病重,施未腐熟带菌肥料发病重,缺肥或偏施氮肥发病也重。

5防治方法

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坚持栽培措施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是防治避免茄子黄萎病的有效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长茹1号、黑又亮、长野郎、冈山早茄、吉茄1号、辽茄3号、长茹3号、鲁茄1号等。

2、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块种植茄子,并深翻平整。发现过黄萎病的地块,要与非茄科作物轮作4年以上,其中以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

3、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性。适时定植,要求10厘米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开始定植,定植时和定植后避免浇冷水,并注意提高地温。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也可用嫁接育苗的方法防病,即用野生水茄、红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防治效果明显。

4、巧管水肥。在北方6月份茄子生长前期,地温偏低,要选择晴暖天气浇水,防止阴冷天浇水使地温低于15℃引起黄萎病暴发。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季节,要小水勤浇,使土壤不干不裂,减少伤根,控制发病。门茄坐果后,追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果宝等或茄科类专用叶面肥(沃丰素)2-3次,或每次667平方米追氮肥10-15公斤,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力。

5、生物防治:奥--(青枯立克) 50ml+ 大蒜油 15ml对严重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区域植株进行小区域灌根,连灌2次,两次间隔1天,根据病情第2次用药后间隔35天再巩固用药1次;其余可采用300倍液进行穴灌预防1-2次,间隔3-5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