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

 若鱼o 2014-09-24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

 

 

 

引导学生从行为、语言、衬托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虽然时隔千年,但却让人感觉近在眼前、恍如昨日。这个故事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毫无疑问是“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荆轲。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我们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人物语言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三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就让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来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1.英勇的行为

我们先来看看在作者的叙述中荆轲都有哪些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分别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临危受命                                     侠肝义胆

激樊取信(感同深受、分条缕析、分条析理)     能言善辩,机敏多智 不畏强暴

                                             舍生取义 周密细致

怒斥太子                                     耿直刚烈

易水悲歌                                     侠骨柔情

厚遗蒙嘉(计见秦王)、顾笑武阳               勇谋兼备  沉着冷静

庭刺秦王                                     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忠于使命

 

2.精炼传神的语言

生动传神的语言同样可以很好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大家回顾一下前不久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正是以生动的语言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烛之武。那么,这篇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描写来刻画荆轲的呢?

太子婉言责备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   勇谋兼备、虑事周密

激樊取信荆轲高超的游说艺术                    以诚感人、推心置腹

庭见秦王,顾笑武阳,谢曰:“…”               处变不惊、从容自若(心有惊雷面若平湖)

“事所以不成者……” (自明心迹)              耿耿忠心、义勇刚烈

 

3.鲜明的侧面衬托

除了英勇的英雄行为和精炼传神的语言描写,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这么多人物,对比衬托自然也是刻画荆轲性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

樊於期:不畏强暴、重情重义、舍生忘死           荆轲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太子丹:感情用事、优柔寡断、目光短浅           急躁冲动、粗疏大意

秦武阳、秦王、群臣:慌乱恐惧                   从容镇定、沉着机智、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

夏无且:一击致命                               学艺不精、剑术粗疏

三、荆轲其人其事的评价赏析(15’)(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荆轲的性格特点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同

学们荆轲其人其事是如何看待的呢?

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不畏强暴的精神所折服、所感动;同时也有人认为他行刺

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这种行为并不足取。

历史评价:

反:苏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正:左思: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四、作业:历史人物短评——我眼中的荆轲

 

 

 

 

荆轲刺秦王赏析-人物形象塑造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格。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家卫国。但当他聆听了荆轲利用樊于期首级作刺杀秦王的工具后,他说道“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在樊于期自刎后,太子丹,驰往,伏尸而哭,极哀,反映他并不希望为樊将军实现自己救国而牺牲,通过语言,行为及表情描写,带出太子丹有一颗仁慈之心。

 

樊于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从樊于期的说话和自刎献身,可见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亦表现了对荆轲理解与信任。得到他的牺牲,荆轲和燕国才有机会接近秦王,进行刺杀。

 

荆轲,文章的重要人物,文章开端,太子丹反对以樊于期的首级作为接近秦王的工具,他希望荆轲能另觅方法。但荆轲得知这是唯一的方法,他沉着勇敢地私下会见樊将军,荆轲三问樊,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由此可见,荆轲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另外,在出发到秦国前,【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迟迟不动是他深谋远虑的性格。【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太子丹却怀疑荆轲反悔,并催促荆轲出发,他急躁粗疏,头脑简单与荆轲三思而行对比,再次突出荆轲的审慎。而他急于求成的性格为这次刺杀失败埋下伏线。

 

在刺秦王一部份中,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在敌众我寡的环境中,荆轲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秦武阳的惊恐衬托荆轲的镇定,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刺杀的过程,作者运用间接描写,衬托荆轲的形象和性格,写秦王,【恐急】,【尽失其度】,【群臣惊愕】,【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人物分析 仔细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描写手法,分析归纳人物性格。

精彩情节: 私见樊於期 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私见樊於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告之以谋) 深谋远虑 勇敢果决 擅长辞令 工于心计

樊於期自刎 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遂自刎”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易水送别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凄凉悲怆的氛围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势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 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廷刺秦王 图穷匕见 秦武阳: 色变振恐 荆轲: 顾、笑、前 秦王: 惶急、惊、起、绝、拔、操、急、走、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 惊愕、惊呼 ——“尽失其度

荆轲: 取、奉、发、把、持、逐、引、倚、笑、踞、骂 —— 沉着机智 镇定自若 胆略过人 视死如归

人物形象分析

荆轲是一个刚毅任侠、深谋远虑、沉着勇敢、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侠士。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对荆轲的另一种评价 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

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

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