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潭州雨梦 读书感赋之十二

 冷鳳 2014-09-25
读书感赋之十二--蔡文姬 [七绝]     文/潭州雨梦    简体 繁体

蔡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 文姬。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载入《后汉书》本传的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这两篇作品是蔡琰“感伤离乱,追怀悲愤”的产物。清代诗人沈德潜评此诗说“段落分明,若断若续,不碎不乱”;“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沙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情深也。”楚辞体的《悲愤诗》后代有人疑为伪作。五言体《悲愤诗》历来也有真伪之争,但一般认为,这两首《悲愤诗》大致可以确定是她的作品的。
  另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载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朱熹《楚席后语》,同样是叙述她自身的经历,相传也是她的作品。但由于不见于《后汉书·本传》而且体裁和一般汉、魏作品不同,一般认为它最不可信,疑为后人伪托或该作。胡笳曲出自匈奴,本来是以胡笳演奏的,后来被改变成琴曲。根据前人考证,在中唐以前,《胡笳十八拍》只有琴调,而无歌辞。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诗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蔡琰身世和遭遇很容易引起后世诗人们的同情,这恐怕也是拟托作品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五十年代末,郭沫若曾经反复辨证,先后写了六篇谈她《胡笳十八拍》的专论,认为并非伪托之作。但多数学者仍然认定不是她所作(参见《文学遗产》编辑部编《胡笳十八拍论集》)。

读书感赋之十二--蔡文姬
蛾眉归汉泪双垂,念子怀乡伤别离
愁谱胡笳十八拍,今人何必复猜疑。

外一首
昔贤不重名和利,佳作时常托古人。
无奈时流偏立异,翻来覆去费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