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唐朝时期董申的探讨

 荷香月暖 2013-04-30

对唐朝时期董申的探讨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摘要:董申不是董晋的兄弟,董昌也不是董晋的兄长,古代修谱有杜撰和抄袭的条件;为此,我从海口董申的世系,进行研究,揭示古代修谱的错误存在。后人应该从古代修谱中,如何拿出勇气进行修正错误的宗谱,还是以自己的宗谱为衡量他人宗谱的标准呢?宗谱,假如说比较说得通,经得起考验,起码要不与历史记载的事件、年代与世代间隔相违背。

、记载董申、董素的字次序差异与谥号差异。

新唐书《董晋传》:子溪,字惟深,亦擢明经,三迁万年令。讨王承宗也,擢度支郎中,为东道行营粮料使。坐盗军赀,流封州,至长沙,赐死。子居中,善诗,为张籍所称。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九·碑志六》中的《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公讳溪,字惟深,丞相赠太师陇西恭惠公第二子。(陇西公,董晋也。生四子:全道、全全素、全铭。溪,即全也。)……公凡再娶,皆郑氏女。生六子:四男,二女。长曰全正,惠而早死;次曰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下或有次字。)曰居敬,尚小。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公之母弟全素,孝慈友弟,公坐事,弃同官令归,公殁比葬三年,哭泣如始丧者。大臣高其行,白为太子舍人。将葬,(将葬下,方有中字。云:“以上文考之,无者为是。然《世系表》,全素,太子中书舍人。《通典》:中舍,一云中书舍人。又安知全素不自舍人迁中舍邪?”

《新唐書。卷七十五?表第十五。宰相世系五(董氏)》:曾祖父,仁琬,梁州博士、祖父:大禮、父亲:伯良,新浦主簿。晉字混成,相德宗。子:全道,殿中少監。溪,商州刺史。全素,太子中舍人。澥,太常寺太祝。全溪,子: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下或有次字。)曰居敬。(载自:http://www./a/a17/table/form100.htm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韩愈《赠太传董晋公行状》:曾祖仁琬,皇任梁州博士。祖大礼,皇赠右散骑常侍。父伯良,皇赠尚书左仆射。公既来止,东人以完,今公殁矣,人谁与安。始公为华州,亦有惠爱,人思之。公居处恭,无妾媵,不饮酒,不谄笑,好恶无所偏,与人交,泊如也。未尝言兵,有问者曰:吾志于教化。享年七十六,阶累陞为金紫光禄大夫,勋累陞为上柱国,爵累陞为陇西郡开国公。娶南阳张氏夫人,后娶京兆韦氏夫人,皆先公终。四子全道、全溪、全素、全澥,全道、全素皆上所赐名,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素为大理评事;澥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谨具历官行事状,伏请牒考功,并牒太常议所谥,牒史馆请垂编录。谨状。http://www./MyLemmaShow.aspx?lid=192687

南宋赐进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签书枢密院事熹公八世孙槐谨撰的《宋·泉溪董氏原谱序》:“董氏之世素,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公子四:长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幼全澥,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素则吾派祖,生子二:长曰完、次曰宥。……翚行四,生子二,谦与让也。让见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

     万历三十八年(1610)丁未岁黄钟月谷旦文忠公熹二二世孙周师源府庠生发春敬撰《泉溪董氏旧谱序》又名《明 。泉溪董氏谱序》:“初生三子:长曰晋,字混成,世居河东虞乡万岁里,少以明经上第,唐德宗贞元年间拜相,爵升陇西开国郡公,谥恭惠;幼曰三,从许旌阳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宋万里崇祀庙享。晋生四子:长曰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四全澥,为太常寺太祝。”。

皇清嘉庆十二年(1807)岁次丁卯孟夏月仲三公之裔孙受廿三四世孙太学生顿春首百《扩源源流考序》:“迄两汉及以至於复初公生子三,长曰晋,字混成,世居河少东,以明经上策历官显爵,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及拜相爵升陇西开国郡公,次曰申,字洛成,吏部侍郎谥恭惠,幼曰三,从许旌阳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宋江边万里崇祀庙,享先公有灵能无抱痛乎,至今族人象祀晋公生子四,长曰全道,次曰全溪,三曰全懈,幼曰全素。次曰申,生子三,长曰全福,次曰全衽,幼曰全桢。”

      江西省德兴市海口村董氏派迁图:吏部侍郎董申,字维坤,行二,谥二乂公,始迁海口下市井头。三子,全福、全衽、全桢。
     
从上分析:董晋有三个兄弟:晋、申、三。董晋的弟弟申,记载却不同,一是泉溪记载董晋的“谥恭惠”,而流坑记载的却是董申的“谥恭惠”,海口的却记载董申“谥二乂”。董申的三个儿子一致:“生三子,全福、全衽、全桢”。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取名则在出生后百天由父亲所取。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缛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从泉溪与流坑记载董申不同的字,以及流坑记载全素的排行,流坑谱序皆明显出现错误。     从上面可知,董晋谥恭惠是有史料佐证,董申不是谥恭惠。也就是董晋,谥恭惠;董申,谥维坤。 而既然泉溪与流坑记载董晋,字混成;董申,字洛成,而海口的却是:字维坤。那么,董申应该是:字洛成。这样都有成字,比较适合。

    二、对董申与清然的探讨

1、几个宗谱记载的董申与清然

嘉庆九年甲于岁桂月吉旦仲三公裔孙国学生春熏沐敬撰《扩源源流考序》:惟让公之子连,字承重。重之子,字清然居士,黄山居焉。娶乐氏,生子万一,万二。万一公配邹氏,葬其父清然公于宜黄之黄山庵后,蜈蚣形。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后万一公夫妇葬寺右,凤形。尚一公娶吴氏,生子仲一,仲二。尚二公生子仲三,仲四,四失考,尚三公生子仲五,仲一公名,徙饶州德兴海口。仲二公名,迁宜黄北源,转迁临川,复徙乐平徽州及上峰等处,皆公处焉。由是尚一公葬北源陈家坑,搏凤形,吴氏葬杨梅坑。仲五公名合,于五季开平初徙流坑。

德安黄田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族裔复昌谨序《杭口南山分迁源流序》:吾董氏出自颛顼后飂叔安之裔孙曰董父,能畜龙以事虞帝。帝嘉之因赐姓董氏,自董父而后如晋之狐,赵之安,于秦之三老,皆杰出者,然世系已不可得而考矣。惟我祖大汉,醇儒仲舒传十四世而有侍中、侍郎、允允传十五世而有唐相陇西郡开国公晋,晋传十一世而有建州刺史翚,翚生子二长曰让,幼曰谦,让生连,连生申,清然。谦生述,述生熹,熹字德昭。清然公与德昭公为堂兄弟皆翚公裔,此宁州杭口与武宁泉溪所由合谱也,杭口谱起世于清然,清然生子三长曰万一,次曰万二,幼曰万三

     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书《董氏新谱序》:乐安董氏之先,居临川扩源,墟墓在黄山寺。至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时地隶庐陵,曰庐陵派。史含仍居之宜黄,曰北源派。史全徙鄱阳,曰德兴派。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成化丙午,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正德辛未,象继修校书一派于后。嘉靖辛卯,润等复辑理之,凡二十有六世,是为新谱云。

泉溪《醇儒堂》万历谱序对让公派的记载:让因黄巢作乱,唐祚式微,不受官爵,隐居抚州宜黄扩源,而生连,字承重。重生,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居士,娶邹氏巨富,好延贤士,異人杨松筠归之,谓公曰:宜黄黄山庵前后左右,有公侯地数穴。故公于唐天祜元年,奉其父清然公葬庵后,蜈蚣形;母乐氏葬庵右,人脐形。公因改创其庵为大寺,捨菱塘腴田一千三百亩,鱼塘八口,佃户三十二所,委住僧月轮持之,以供本寺香火,并奉考妣祭享。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从万一夫妇葬庵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无传;尚三生仲五。仲一名,徙饶州德兴海口;仲二名,迁宜黄北源。由是尚一葬北源陈家坑,搏凤形,申山寅向;吴氏葬杨梅坑,象形,申山寅向。仲五名,于五季开平初,徙流坑,大宋祥符七年,其七世孙德元状元及第,赠为司徒。……然而今之流坑,乃扩源让公五世孙合公之后。

三、泉溪、流坑的修谱历史记载

201252日我写了《对流坑董氏修谱历史的疑点》一文:《流坑董氏六修族谱凡例》记载:《抚乐流坑董氏族谱》历经五修(江西南康董世策和我昨晚QQ交流,说及五次修谱是:故谱是南宋,元至顺年间(元朝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元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即位。元天历三年(1330年)五月,改元至顺。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元至顺四年(1332年)六月即位。十月,改元元统。)再修,洪武29(1396)付梓刊行,成化22(1486)重修,弘冶,嘉靖,万历续有修撰,以后就没修过了),最后一修为明万历十年(1583年)。……流坑董合后裔的宗谱基本以无确切撰写时间的《万历十年(1583)董氏族谱凡例 》为基本规范,清至民国三百年间,董氏各小房又修房谱二十余次,多以此《谱例》为基本规范。前有明弘治成申(1488)十月“湖广道监察御史、二十代孙(董)明望”所撰“新谱例跋”,和“弘汉甲子(1504)冬十九代孙训导(董)象”写的“又跋”。 ……之后,还见之于清嘉庆九年(1804)甲于岁桂月吉旦仲三公裔孙国学生春熏沐敬撰《扩源源流考序》;以及清咸丰九年(1859年)次己未孟秋月谷旦,德昭公二十六世孙拔凡拜撰,德昭公二十八世孙上庠生绍舒仍照,德昭公二十六世孙增广生黄荆林积谨识,德昭公二十九世孙邑廪生雷公坳振校订的谱序。流坑董氏后裔的迁徙基本把《扩源源流考序》作为考证的标准。”

也就是南宋----1329—1332年再修---1396刊行---1486重修---1488新谱例跋---1583《万历十年董氏族谱凡例 ---1804《扩源源流考序》----1859年董振校订的谱序

     根据流坑的宗谱整理如下:

晋传十一世而有建州刺史翚,翚生子二,长曰让,幼曰谦。让生连,连生申,清然。谦生述,述生熹,熹字德昭。清然公与德昭公为堂兄弟皆翚公裔,此宁州杭口与武宁泉溪所由合谱也。

乐安董氏之先,董让因黄巢作乱,唐祚式微,不受官爵,隐居临川扩源,即抚州宜黄扩源,墟墓在黄山寺。让生连,字承重。重生,字清然。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唐天祜元年,清然之子奉清然公葬庵后,蜈蚣形;母乐氏葬庵右,人脐形。因改创其庵为大寺。

万一公配邹氏,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尚一公娶吴氏,生子仲一,仲二。尚一公葬北源陈家坑,搏凤形,吴氏葬杨梅坑;尚二公生子仲三,仲四,四失考;尚三公生子仲五。

仲一公名,徙鄱阳饶州德兴海口),德兴派;仲二公名,仍居宜黄,迁宜黄北源,转迁临川,复徙乐平徽州及上峰等处。曰北源派;仲五公名至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时地隶庐陵,曰庐陵派。

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

从有关资料记载:德兴派 自董申公海口始徙居焉。德兴派 自董仲一(全)公海口始迁居。宜黄派 自董仲二(含)公裔孙分徙北源居焉。乐安派 自董仲五(合)公流坑始迁居焉。出现了董晋的弟弟董申、而海口的董申是董晋的弟弟,流坑的董申,是:让生连,字承重。重生申,字清然,那流坑与海口是否有某些连接呢?

四、韩愈、董申考取进士的记载

唐代科举,大致每年举办,称为岁举。二百八十九年间,仅停办了二十五次,停办最长的是在高宗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至调露元年(公元六七九年),长达四年。而唐玄宗、宪宗则是年年贡举,德宗也仅在贞元二十年(公元八○四年)停一次而已。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及清徐松《登科记考》有详细资料可资查索。 那时的录取人数极少,以进士科来说,高宗永徽五年(公元六五四年)才录取一人,高宗咸亨四年(公元六七三年)所取人数是有唐最多的一次,也不过七十九人,其次是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录取七十一人。整个唐朝平均录取人数大约二十四人,而应试人数大约在一千至二千余人,所以录取率极低。 应试及第后,只是取得出身,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已。若要入仕,必得通过吏部铨选考试,如此才能脱去平民褐衣而着官服,所以吏部试又称释褐试 

载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330399/

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21年。韩愈文集中 ,现仅存《行状》两篇 。一篇是《赠太傅董公行状》(以下简称《董晋行状》) ;另一篇是《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以下简称《马汇行状》)。这与董晋对其恩德分不开。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韩愈进士及第后 ,三次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均落选 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上宰相书皆不报。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经人推荐,结识了董晋。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贞元十五年 (799)五月 ,韩愈刚到徐州张建封幕中不久 ,尚未正式任职,怀着对董晋感激之情的,于是为故主董晋撰写行状《董晋行状》。

继唐僖宗之后的是唐昭宗,众所周知,唐朝自高力士之后宦官势力就开始膨胀,到了后期以至于皇帝的废立皆由宦管说了算。公元901年,他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入关中,击败风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新继位的昭宗为了对付宦官而求助于朱温,不久,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清除了宦官势力之后也趁势控制了朝廷!公元904年,他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唐天祐元年正月,朱温杀宰相崔胤,8月暗杀昭宗,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昭宣帝)。在为篡唐铺平了道路之后,公元907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李柷让位于朱温,朱温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定都汴,建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史称朱温篡唐。大唐国祚也就止于公元907年。

按照海口宗谱记载:唐贞元进士、官吏部侍郎董申,字维坤,因官睦州清溪,率其家迁居海口下市井头。海口开基始祖董申算起,。董申第三子、唐武进士、一代忠臣、吏称官至大将军的董全祯。

《德兴县志。艺文志》录有宋代董冲撰《威烈祠》刻文,记朱温篡唐时牺牲的唐将董全桢将军,在公元907年后战死。比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晚了258年以上,比唐德宗贞元年号(785803年)晚104年以上,而“太和元年”是公元827,已入晚唐,与董全桢将军死亡时间相距80年,那么,假如有董申这个人,也只能是《德兴县志》民国八年版《选举志》中记载是“太和元年:董申”记载的比较合理。(该记载见《破解江西最早的进士之谜(二)》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8b4280100bfc3.html

五、从《德兴县志》分析董申与董晋的关系   

董晋,字混成,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死于贞元十五年(799),仕唐,官至宰相。董晋在唐玄宗后期中明经,唐肃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供职翰林。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董晋曾随同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嫁回纥,四镇之乱后,唐德宗返回京师,董晋迁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尚书左丞。贞元五年(789),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贞元九年(793),董晋被起用为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不久,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死,唐德宗以董晋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宣武节度副大使。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贞元十五年(799),董晋在宣武任职5年死去,终年76岁,死后赠太傅,谥曰恭惠。(载自:http://baike.soso.com/v29363221.htm

 假如董申是在贞元年间考取进士,尽管当时录取率极低,入仕必得通过吏部铨选考试。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经人推荐,结识了董晋。受董晋推荐,韩愈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假如董申是那时期的进士,以董晋在朝廷任职,在那个年代董申应该平步青云,一定会成为董氏的一段佳话,被韩愈润色增辉不少。既然是董晋的弟弟,为何不举荐在京城当官?而宗谱也仅仅记载官吏部侍郎呢?宗谱也会搜集他的丰功伟绩,大书特书的,这样才符合民间修谱的传统,否则就会与修谱规则相悖;其次,董槐的《宋·泉溪董氏原谱序》没有记载董晋的兄弟,而后裔在《明 。泉溪董氏谱序》却记载董晋三兄弟,唯独遗漏董申,还是因为无法确定?还是有待考证呢?

既然,董申的儿子为将军,朱温篡唐时牺牲的唐将董全桢将军,在公元907年后战死。死亡时间比唐德宗贞元年号(785803年)晚104年以上,也就是说董申的儿子会有100岁左右?这是很少的概率的了。也就否定了董申不是董晋的弟弟。列为董晋的弟弟是后来的修谱的原因:从上面我们论证,董申考取进士是在“太和元年”(公元827年),与董全桢将军死亡时间相距80年,我们假设董申在“太和元年”为25.也作为董申的大儿子出生的时间,也假董申的三子董全桢生于857,那么,董全桢享年50岁。那不是董申比董晋最少去世要多58年?董晋76岁,那么董申会有114岁以上?这就进一步否定董晋的弟弟是董申。

从董申的三儿子董全桢死于朱温篡唐,那么,董申也基本与泉溪,流坑记载的董谦、董让的时间大致相同。最早也只是相距10年左右。董申大概约在公元822年出生。基本处于一个时期。

六、海口董申与流坑董申的分析

1、假设董申生于公元822年—-831年,就与董晋出生相距约105年,相当于董晋的五世裔孙?

依据海口董申支系宗谱,十一世祖董叔度,元佑丙寅年(公元1086) 迁居龙溪杜村;十一世祖董子祥,北宋元佑庚午年(1090) 迁居游汀;十一世祖董邦祥,绍圣甲申年1104年)迁江州;十五世祖董成祖,淳熙己已年1189迁星源居婺源;十七世祖董盛父淳熙(1174-1189年)淳佑年迁太平府。

就以迁移时间约为30岁,那么,上述第11世裔孙以公元1060年出生,15世裔孙为公元1159年出生,17世裔孙以公元1144年出生为例外。列表分析如下:

表一、董申世系分析表                    (单位:出生世代间隔年数)

 

11世裔孙

15世裔孙

17世裔孙

参照董晋

33.7

31.1

26.3

假设董申822年出生

23.8

24.1

20.1

假设董申831年出生

22.9

23.4

19.6

   从表中统计,11世裔孙具有代表性,基本约在公元1060年出生,而17世裔孙个别出生,比15世裔孙还早出生,不具有代表性。那么,从1115世裔孙,与假设董申的出生时间计算各世代间隔,结果是:董申的出生时间比较接近实际的是公元822年出生。

   2、享有千古第一村美誉的流坑村崇文重教之风,始于董氏第三代董文广。董文广是流坑董氏开基祖董合的长孙,,大办书院、学馆,。那时正值北宋初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之后,朝廷佑文轻武,大开科举,广取文士。流坑董氏子弟连开科第。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文广长弟文肇的四子淳、湘、滋、渊全都中举;次年董淳进士及第,成为流坑董氏登进士第一人。仁宗明道二年(1033),文晃长子董淇及淇子师德,次子董洙之子师道,与董淳子俦、董渊子仪、董湘子,文亨之子董汀,叔侄兄弟七人同获乡荐;次年景 甲戌,洙、汀、仪、师德、师道五子联科,同中进士,时号五桂士林传为佳话。列表分析如下:

 

表二:流坑董合世系分析表     (单位:减去723计算董晋裔孙世代数)

流坑宗谱董晋裔孙

12

17

18

19

20

21

湖北宗谱董晋裔孙

3

8

 

 

11

12

 

董合

董祯

文肇

董淳

董淇

进士或迁徙时间

 

950

 

 

1015

1034

推测出生时间

 

930

 

 

995

1014

计世代间隔年数24

推测5

10

推测11

推测12

13

14

计世代间隔年数25

 

9

 

 

13

13

计世代间隔年数26

推测4

9

推测10

特侧11

12

13

     3、按照原流坑谱序记载宗谱,则开始部分基本与董槐的的《宋·泉溪董氏原谱序》相同,见《扩源源流考序》:“惟唐陇西晋十世孙晃,生子五,长曰羽,次曰剪,三曰翼,四曰晕,幼曰羿。越十一世翦,户部侍郎。四曰晕,建州刺史晕,生子二,长曰让,次曰谦。剪生子一,谊守旧让迁霍源,谦为观察御史解组至乐安之流坑,流为三派,曰谊,曰让,曰谦,三大祖庭焉。”;而董晋的第四裔孙仅仅记载全素的后裔三人,五世裔孙仅仅记载为一人。而董谊、董让、董谦三大支系的基本与表二,按照每一世代间隔25—26年相符合,在晋之孙,全素生完、宥;完子三:达、逊、逵。这样,在该处作为代表董晋的四代裔孙,则比较符合。不然,按照,流坑宗谱,按照董淳等计算,变成与董晋相距272年,每一世代间隔14.3年是不符合的。为此,我在 2012514日《董谊、董让、董谦三大支系的探讨分析》一文进行分析探讨。

   4、而湖北的董晋后裔宗谱,则直接把董谊、董让、董谦列在了董晋的孙子全溪的儿子:清然、居中、从直、居敬,然清然,又名全正,惠而早死。似乎全正与海口的董申生子三:全福、全秅、全祯。有统一的全字。假如把董谦列在董晋的孙子的世代数,却不符合董槐的谱系,毕竟从董晋到董槐的世系,每一世代间隔为24年,大体符合的。

    5、从海口董申推算为董晋的五世裔孙,又假如把董让、董谊与董申一道排列在同一世代数,就会发现:从此下第四裔孙,都是出现万字排辈!如:万一、万二;万三;董万澄、董万机、董万约、董万珏等。

至此,我初步分析:原推算假设海口的董申生于公元822年—-831年,就与董晋出生相距约105年,相当于董晋的五世裔孙?出现一代之差也会出现,那依据这样的推导,则是与

董让(董逵,董完的幼子)、董谊(董达,董完的长子)、董(董槐的先祖)与董申进行重新排列在同一世代,则是比较符合的世系年代的。

上文已经论述,从泉溪与流坑记载董申不同的字,以及流坑记载全素的排行,皆出现错误。

七、各地宗谱的唐代部分是否为杜撰或抄袭

从对流坑宗谱与海口宗谱的细致分析,得出流坑的宗谱有抄袭董槐的修谱。见《扩源源流考序》全部按照董槐的的《宋·泉溪董氏原谱序》前面部分,造成了错误的延续。历次修谱,虽然发现有可疑之处,修改了董晋的四个儿子主要是全素的排列;修改了董谦、董让的排列;把《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公讳溪,字惟深,丞相赠太师陇西恭惠公第二子”的董晋的谥号作为董申的谥号?最后造成年代计算就发现失真?最后,把之归结为:“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最后,也只有《董氏新谱序》:“乐安董氏之先,居临川扩源,墟墓在黄山寺。至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去除了先前部分。

而《泉溪董氏旧谱序》又名《明 。泉溪董氏谱序》:“元生豹,豹生应谷,谷生复初。初生三子:长曰晋,字混成”,意欲补充完善的董槐的宗谱,却又显得画蛇添足。与《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韩愈《赠太传董晋公行状》:曾祖仁琬,皇任梁州博士。祖大礼,皇赠右散骑常侍。父伯良,皇赠尚书左仆射。”相悖?

而海口的宗谱,也直接攀附到董晋,作为董晋的弟弟,列为宗谱,也就失真;

至于,也有一地的董晋后裔,发现更早,勇于修正董合的前先部分宗谱,把董谊、董让、董谦列在了董晋的孙子全道的儿子取名居仁,作为董谊、全溪儿子居中列为董让、从直列为董谦;之后,列全素生生完、宥,连接董槐的宗谱,有编凑之嫌。看似乎符合《新唐書。卷七十五?表第十五。宰相世系五(董氏)》。可是,依次推算董槐的世系就会失真?

此外,浙江某地的宗谱,谱序是清同治五年、侍地址首事名录,落笔为永嘉时间,后裔作为《宋谱》,也基本与海口一样,把自己的先祖列作董昌,作为董晋的兄兄长。公元8952月,董昌据越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自称“圣人”,设置官吏,改元顺天,是为大越罗平帝。公元8965月被吴璋所杀于西小江上。董晋去世与公元799年,难道同兄弟的董昌和董晋,死亡时间相差97年。那就是董晋的大哥比董晋起码多活了98岁。假如董晋享寿86岁,则董昌变成185岁,这是不可能的。(见2012314日我的论证《浙江温州平阳县1981年《董氏宗谱》的错误探讨》),当然,该宗谱在春秋战国等先前部分也错漏百出。

其他事例,不再一一列举。只是,从地方的远近,各宗谱的连接越近越修谱变成修改协调的越多。从江西、浙江的地理范围看:

宜黄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北靠临川市。自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县,因县沿在宜,黄二水江合之侧,故名宜黄。同时,今江西修水县古属于宁州。属九江郡。唐武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改豫章县为武宁县,属豫章郡;后分设,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改称宁州。1912年改义宁州为义宁县,1914年改为修水县。东毗江西武宁县。饶州,隋平陈后置饶州,州治为鄱阳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东汉改鄱阳县,属豫章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为饶州,辖境相当今江西省鄱江、明 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 饶州府;清沿用明制,治所 均为鄱阳县。德兴市,原为饶州府德兴县,现属上饶市管辖。该市位于乐安河中上游,地处赣、浙、皖三省接壤处。东接浙江省。又由于江西李宅水、浙江体泉水、安徽乐安水在此交聚汇流,号称三江归一口,故而村名合称为海口。可以说:武宁泉溪、杭口南山、抚州流坑、宜黄海口、浙江等地基本是相邻的。明朝时期的各地大修宗谱,为各地的宗谱连接与修改创造了条件。也为杜撰编造与相互抄袭宗谱创造了条件。

 

201343011:30荷香月暖:QQ3531599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