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建设银行“贷”动小微企业

 企鹅小星星 2014-09-25

  两年前,郭漫笳抱着公司设计的嵌花工艺木地板奔走于河北多家银行申请贷款。国家专利与上海世博会上收获的好评没能给他所在的石家庄百年巧匠公司带来好运。由于缺少可足额抵押的资产,这家注册资金50万元的小企业屡屡碰壁。

  “一筹莫展时,建设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了我170万贷款,推动我们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产品订单越来越多,都接不过来了。我们正在柏乡县建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银行一直在支持我们。”郭漫笳说。

  百年巧匠是受益于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的第一家企业。据了解,该分行自2007年起就组建了专业的小企业服务团队。近年来,该行平均每年向全省中小企业融资达200亿元以上,解决上千家实体中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而这只是中国建设银行“贷”动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围绕小额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银行已初步建立促进小微企业业务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业务发展成效明显。

  截至2013年9月末,建设银行累计向1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9万亿元,并几乎覆盖了与民生相关的各类行业小微企业客户数超过200万户,小企业授信客户达到91512户。单户500万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客户数占比达到57.6%,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然而,无法回避的是,小微企业的确存在更大风险。因此,建设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业务在依靠热情之余,也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坚持稳健发展。

  为小微金融量体裁衣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引擎,在稳定增长、繁荣市场、金融创新、满足人民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7月份,国家相关领导对小微企业发展做出重要的批示和讲话,相应部门也召开了专门会议,以空前力度支持小微企业。

  建设银行将小微企业业务作为重要战略性业务,加强资源倾斜,优化经营机制。近年来,建设银行高层多次调研小企业业务,通过员工交流、客户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客户特点及业务需求,鼓励大家在拓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时要突破传统思维,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将“大数定律”应用于小微金融的管理中,持续探索适应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

  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快”的特点,对银行各业务流程的衔接与风险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这些特点,建设银行从主要依靠财务报表和抵押物选择客户,转向从小微企业的物流、现金流,银行的账户交易,资产、信用等方面理解其盈利模式、收入来源、业务流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炼和总结企业“履约能力、信用状况、资产状况”,把握小微企业经营的核心和实质。在此基础上,推进小微企业业务向小额化转型,实现标准化和批量化。

  建设银行在同业中首创“信贷工厂”,逐步建立起有别于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所谓“信贷工厂”,是指将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应用于小微企业信贷领域,通过强调标准化操作,实行产品销售和后台作业相分离,信贷操作集中处理,在全行执行统一的业务操作规范。流程之间的紧密衔接大幅提高了业务流程效率;关键岗位分离,明显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

  自2007年首家“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在苏州成立以来,“信贷工厂”模式已成为建设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核心载体。目前,建设银行已组建286家“信贷工厂”,基本实现了所有地区全覆盖,与全行1万多个营业网点、1.3万多个专、兼职客户经理一起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流程的信贷支持。目前建设银行约有80%的小微企业业务由“信贷工厂”加工完成。

  为小微企业度身定做的另一大金融创新是“评分卡”。2011年下半年,建设银行基于大数定律和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在大银行中率先试行评分卡评价方式,并相应进行系统开发。2012年5月,将评分卡模式运用于实践,并推出了信用贷、善融贷等适应性的产品。这一方式较好地契合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使普遍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小微企业也能感受到银行融资的便利和支持。

  细分客户优化体验

  不同规模小微企业各具经营特点和风险特征。按照新的小微企业客户认定标准和管理范围,建设银行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确立相应经营模式。比如,对小型企业客户,建设银行采用传统的“分析、评级、授信”,再加上抵押的主观性评价模式。注重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做好对申请人的详细评价,确保有抵押等风险缓释措施,贷款存续期间做好年度例行评价的工作。而对微型企业客户,建设银行采用在总体信贷规划下,通过定向开发适应性产品,再加上评分卡的客观性评价模式。

  为提高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建设银行从2011年起对现有小企业经营中心进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信贷工厂”流水线式的业务处理功能,实现前台营销规划、中台操作与控制和后台管理,推进业务操作的集中化、精细化、标准化,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作为传统国有大行,建设银行网点多、功能全、覆盖广的渠道优势为优化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助网点“综合化”改造,建设银行依托小企业经营中心对网点的专业化支持,将小微企业服务重心下沉到各行网点,实现由过去单纯依靠客户经理服务,逐步转向主要依托网点进行服务,将小额化、标准化的小微企业产品在网点进行销售,提高客户服务覆盖面。

  互联网也成了建设银行探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的新天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建设银行加快推进电子渠道建设,依托网银,特别是“善融商务”等电子渠道和平台,向客户提供全流程“网银循环贷”业务,客户通过网银在线可实现贷款支用和还款的办理。此外,建设银行还充分利用企业网银、善融商务和建设银行门户网站的“三网整合”,实现小企业贷款业务在线直接申请的突破,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建设银行加强对线下传统渠道的整合和利用,结合网点“三综合”改造,探索在网点销售小企业信贷产品,使客户在网点就能获得信贷服务,真正将小微金融服务触角延伸至客户的身边。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行网点成功推荐小企业授信客户15762户,已发放贷款金额684.61亿元。另一方面,建设银行推出网上银行渠道专属业务“网银循环贷”,客户可在网上自助完成贷款申请、支用和还款,7X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打破了线下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真正做到了银行的资金支持“不打烊”。截至2013年9月30日,已累计授信客户2029户,授信金额30多亿元。

  同时,建设银行立足金融机构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建立了“亦商亦融,买卖轻松”的善融商务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并凭借交易产生的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等记录为客户提供贷款融资服务。企业入驻善融商务,不仅打通一条销售渠道,更可以积累信用,获得建设银行的贷款支持,加速自身成长。截至2013年9月30日,已有7323户小企业贷款客户入驻善融商务企业商城,获得建设银行贷款资金644.08亿元。

  此外,为解决小微企业缺信用、缺信息的问题,建设银行还主动与各级政府合作,共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目前已组建各类“资金池”超过200个,服务客户2800户;重点与信用等级高、资本金充足、有政府主导或参股的担保公司合作,实现担保增信;利用保险公司的资本规模优势,实现保险增信。

  探索服务新模式

  创新是提升金融服务的重要引擎。小微企业这一相对新兴的业务领域,也为银行开拓新产品提供了崭新空间。目前,建设银行已设计了40余项小微企业产品,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优化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特别是体验式需求的满意度,目前建设银行正在由单一信贷服务逐步向提供包括融资、结算、理财、财务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帮助企业逐步积累信用,为进一步缓解融资难创造条件,并通过综合定价,优化回报。

  批发模式和零售模式是驱动建设银行产品创新的两架马车。针对小企业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及不同的风险缓释能力,建设银行在同业中率先建立了以授信评价、抵押担保、快速质押、信用贷款为核心特点的四大类小企业产品体系,推出全行性小企业特色产品30余项,区域性特色产品近100个,打造了同业中最为完善的产品体系,基本涵盖不同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针对小企业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特点,建设银行相继开发了小微企业“善融贷”、“助保贷”、“供应贷”等专属产品,改变了过去银行贷款必须全部提供抵押担保的传统做法。截至2013年9月末,“成长之路”贷款余额4958.68亿元,客户数51853户;“速贷通”贷款余额1007.3亿元,客户数26472户;“助保贷”贷款余额143.02亿元,客户数2719户,“信用贷”贷款余额65.63 亿元,客户数9541 户,其中“善融贷”贷款余额44.40亿元,客户数8189户。下一步,建设银行还将依托企业结算卡,为在建设银行办理结算的客户设计专属产品,以实现对客户提供7X24小时的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数量庞大,银行若采取传统“一对一”的单兵作战方式成本高、效率低。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集群化特征日益明显。对此,建设银行改变过去单个客户的营销模式,建立了规划在先、批量开发、标准化操作的“一链一圈一平台”的客户群批量营销模式。

  这里说的“一链”指的是产业链,其关键在于彻底打通产业链上的对公和零售客户,在同一规划下,对产业链进行总体评审、统一开发和管理。“供应贷”就是这类创新产品之一,它围绕一个核心企业以及为核心企业服务的小微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交易信息,将客户以“1+N”的方式,向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已在20个分行开办“供应贷”业务,贷款余额10.8亿元。

  “一圈”指的是商圈。建设银行对商圈内的小微企业客户群,按经营年限、收入规模等进行分层分类,并针对性地建立起集规划、策划、审批、销售、培训、服务等在内的“1+N”的团队,与市场管理方建立合作,避免散单方式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实现批量化生产。

  “一平台”指的是与政府和协会的合作平台,通过助保贷等产品,利用政府资金,组建风险补偿资金池,共同建立客户筛选、推荐、引导、扶持等信贷支持平台。同时,借助协会会员间的信用约束,应对各种可能面对的风险压力。

  “一链一圈一平台”加强了银行与小微企业的互动。今年以来,全行通过这一模式服务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150亿元。建设银行俨然成为千千万万小微企业创业、发展的金融伙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