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走巍山-清真文化浓厚的东莲花回族古村

 昵称1417717 2014-09-25
2014-09-14 收投有道 古今贤良收藏斋

云南省历史清真文化名村-东莲花村


东莲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坐落于红河支流米汤河畔,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民风民俗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30余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较完整地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该村古建筑以清代、民国年间建筑较为集中,2007年1月被省政府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东莲花村位于巍山县东北部,村内现存清代建筑10064平方米,民国时期建筑17966平方米,具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式样的古民居28座。其中,建筑工艺较好、特色最为鲜明的古建筑民居,是由当时经营马帮的马锅头建盖的。

古建民居别具一格

东莲花是巍山县永建镇的一个纯回族自然村落,伊斯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民俗多姿多彩。民国初年东莲花村是马帮锅头聚居地,经济繁荣,建盖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楼有5座,古民居22院,其中民国三十年建成的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马家大院古建筑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楼林立,重门深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建筑工艺十分精湛,无论是照壁还是雕花,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和谐并存、水乳交融。

马如骥旧居是马家大院古建筑群当中的典范,特色是“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它采用“六合同春”的布局,东西耳房、厅房同南面的主照壁构成南院的“三坊一照壁”,主房、东西厢房、大门和角楼则构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打开厚重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刻在大理石方框的大字“世守清真”,显示了主人虔诚的信仰。

虽然经过岁月侵蚀,但院落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精心装饰的门楣还是匠心独具的花窗,尽管经过了多少年的风雨,依然令人感到当年的气魄和独有的魅力。在马如骥大院的二楼,那藻井的彩绘今天依然清晰美丽,有彩绘《三文笔》、《阿文学校》、《鸡足山庄严塔》、《上海街景》。特别是彩绘《上海街景》,被专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惟妙惟肖的再现了当年十里洋场上海滩的风华,还体现了马帮商人的开放胸襟和开阔眼界,体现了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马家大院的精美,还往往在细节当中展现。迄今仍有淙淙碧水的古井,井栏四周雕刻美丽的折枝花卉;就连本来不起眼的马厩后墙墙砖上,也刻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诗句。

回族文化底蕴深厚

始建于清朝初年的东莲花清真寺是传播回族文化的中心。经过多次扩建,在民国十三年腊月竣工的东莲花清真寺礼拜堂、宣礼楼建筑风格独特,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当中一道最为庄严肃穆的风景线。整个清真寺都是土木结构,把中国传统出阁架斗、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美学观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庭院内绿树成荫,花香飘逸,与东莲花规模宏大的古碉楼、古民居建筑群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和谐交融,构建起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伊斯兰古村落文化底蕴。东莲花清真寺大殿上,民国十五年陆军少将杨盛奇提赠的匾牌“诚一不二”至今仍在,从这块匾牌上可以看出东莲花回民对民族信仰的虔诚和坚定。

在东莲花村,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等伊斯兰传统节日体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回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油香、树皮、馓子、牛干巴、乳扇、清真糕点等传统清真食品美味可口,多年来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马帮文化源远流长

民国年间,东莲花马帮运输已经久负盛名。以大马锅头马如骥为首的7只马帮共有350多匹马匹,来往于东亚诸国,互通有无。在这马帮兴起的年间,东莲花家家养马,户户经商,村内马帮云集,来往商旅如织,经济繁荣,一度被喻为“小上海”。马帮文化成为东莲花历史文化名村中最具浓墨重彩和独有魅力的一笔,而大马锅头马如骥就是一个重要的传奇人物。马家大院的主人马如骥1897年出生在蒙化县永济乡东莲花村伊斯兰世家,他的事迹至今仍为乡里称道。当时,他的马帮有一百多匹马匹,马帮商队主要跑南洋,多运输糖、茶、丝麻等互通物品。他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学习经书,伊斯兰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身为当时的县议员、乡长的马如骥十分关心民情。那时横跨上川坝子的米汤河,因河高坝低,经常泛滥成灾,造成了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马如骥就组织带领灾区各族群众,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在永济桥下游洪水经常决口泛滥的河段,用五面石筑起了一道长300米、宽1.5米、高2米的石埂河堤,从那时起至今60余年的时间里,此河段再没发生过决口害民的事故。时至今日,当地老前辈们还为曾经跟着马如骥修筑过防洪石堤,造福后人而感到无比荣幸。马如骥热心公益,蒙化县有口皆碑。民国期间蒙化县维修拱辰楼,他出巨资支持,县长红榜表彰他为人厚道、乐善好施的精神。马如骥从政期间,广结商、政、军要人和各地巨商为挚交,为蒙化县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走南闯北,经商贸易疏通了各道关卡,为当时蒙化成为滇西地区物资转运集散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