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毁掉孩子【第一类】命令孩子

 松云轩2016 2014-09-25

以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    

家长是“大人”,孩子是“小孩儿”。大人见多识广,自己有了很多经验和体会,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避免犯错,自然会教导孩子,指点给他道理和诀窍,很多家长更是恨不得能把自己所知所会全传授给孩子。要是有一根连线,能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直接传到孩子的脑子里就好了,就像两台电脑交换数据一样,那该多快捷、多全面!可惜人类的学习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使外来的知识“内化”,大人的灌输只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存不住。即使孩子有时好像都明白了,能重复大人的话,那大多数时候也是鹦鹉学舌,并不真的明白,更说不上身体力行了。

因为我们如此热诚地想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懂事,希望能快快成长,常常话说得太多,事儿管得太宽,态度太急切,情绪太暴躁。孩子小的时候,天真可爱,稚拙懵懂,让大人不由自主地会放缓语速,调整语气,哄着孩子说话,显得和蔼可亲。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越来越不听话,我们的语气就日趋严厉,眼神日渐凌厉,耐心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大,终于指导变成了指责,传授变成了命令。

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往往在不良情绪影响下说出许多强硬的话来:

“不准哭!”

“住嘴!”

“说不行就不行!”

“照我说的去做,没有为什么!”

“听老师的话!”

“别哭了,有啥好哭的!”

“连我的话都敢不听?听我的没错!”

“不准失败!”“不准生气!”“不准闹脾气!”

“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老实交待!”

“你别写了,给我站着!”

本来我们想要告诉孩子应该做我们自认为对的事情,当孩子在三令五申后我们就渐渐失去了耐心,感觉孩子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用命令来强制孩子的行为,其实这些命令背后隐含了我们对孩子不满情绪的发泄,甚至有点给孩子惩罚的心态。

★      这样做对孩子的长久伤害    

1、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乖”、“听话”是我们常常要求孩子的,并将乖孩子等同于好孩子。听话,听谁的话呢?当然是听我们大人的,因为我们知道得多,我们正确嘛。可是至少有一样是我们不知道的,那就是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孩子越小,越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大人越“高压”,不容分说,孩子就越不敢表达,久而久之,孩子都不能也不会表达了,大人看到的就只是这孩子不听我的话,不照着我说的去做,脾气大,反抗我!

其实,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有他的道理和目的。那些想法什么的在大人看来可能会太简单太天真,太傻太错误,但那也是孩子的想法,他尝试了才真正自己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合适,才会自觉自愿地去找新办法,或者向别人(包括大人)求教,或者自己看书、琢磨。我们要保护孩子的这些原创的想法,支持并促进其完善,而不是用“听我的”来扼杀它们,然后慨叹现今的孩子没有创造力。

2、最终会让孩子失去自尊

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把自己置于被命令的处境,然后去体察一下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解孩子的感受了。

当你听到一连串的“不准”开头的话时,你是否感到被限制、被压制的恼火和没有其他选择的无奈?“听我的没错!”“你就该如何如何”让人觉得没道理、太武断,凭什么?不公平感就产生了。命令的话常常是让人无条件地服从的,对于士兵来说,接受命令是其天职,是其义务,但对孩子来说就是操纵、控制,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会感受到这种不尊重。长期被呼来喝去,慢慢地自己也不能尊重自己了。丧失了自尊的孩子剩下的就是自卑,自我价值低,将来容易被别人利用和控制,不能自主。

3、让孩子或反抗或软弱

总是被命令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这么几种特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抗型的,一类是软弱型的。

反抗型的:不用说,就是对命令、指令、规则等“管制”性的事情特别敏感,常常表现为不服从。有句话叫“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不能轻易跟别人“苟同”,一定会挑出不对、不好的地方,予以反对。

有的人脾气大、暴躁,一句话让他觉得不舒服、不顺耳,就会爆发,不顾及他人和后果。这样的人有时若服从起来又会死心塌地、言听计从,忠诚又顺从,就像李逵对宋江,前提是这个人或这件事是我喜欢、我愿意的,不讲道理,不讲是非。显然,这样的人是走极端的,只有“听令”和“违抗”两个选项,不会综合考虑,不会与人商量,便宜行事。

有的人把精力专门放在反抗上,他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找个人来“斗”,在“斗”中感受到成就,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若要让他建设或者创造什么,他是不会也不能的,只会破,不会立。他必须找到一个对手或者敌人,作为对立面,就像是一枚硬币的反面,而他就成了硬币的正面,两者一起才能成为一枚硬币。对手没有了,反面没有了,他也无法存在了。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软弱型的:唯唯诺诺的老实人,总是听命于他人,执行着别人交给的任务。我们有时会非常同情他们,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类人不仅自己过得不如意,他们也不会让别人觉得舒服。他们往往是口服心不服的,嘴上唯唯诺诺,其实阳奉阴违,先糊弄过去再说,等着看领导的笑话。

常常,他们有太多的郁闷和不满,但是却不知如何发泄出来,他们“老实巴交被欺负”的形象会引起别人的同情以及对“欺负”他们的人的憎恶,这种间接地对“欺负”他们的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被动攻击”。

我中学时有个同学,据她说是孤儿,住在姨妈的家里,像领养又像寄居。她经常流露出对姨妈的不满,姨妈的不公平、冷漠、严厉等。我们偶尔去她姨妈家找她,眉眼态度上都会显露出对她姨妈的不屑和反感,她的姨妈也一定感觉得到。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她在姨妈面前笑容可掬,语调温柔乖巧,跑前跑后,整个一个幸福的乖乖女,让我们大跌眼镜。她后来给我们的解释是,她不得不这么演戏以博取姨妈的欢心,于是我们更加唏嘘。现在回想起来,她姨妈一定吃了她很多哑巴亏,因此也一定会被她的行为气得够呛。

闷声不响的人给人吃的闷气会让人更加气恼,所以他们即便再顺从,再软弱,也不容易得到真正的关爱的关系。自怜自艾却不能自主自尊的人最多得到同情,却得不到友情。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表现是这两者的混和。你说他服从、听话吗?也不是,他只是没有公然反抗而已。那么你给他自由和权利,让他表达,让他去做,他又不愿、不敢或者不会。现在单位、公司里已经有不少这样的员工了,让领导摸不着头脑。你要是真的生气了,他又很会来认错、讨好,让你不忍心怎么样。这样的员工不好用,不好管,下命令也不是,哄着也不行,他本人还一肚子的不高兴。

4、“温柔的命令”扼杀掉了孩子最后的一点生命力

还有一种命令让孩子更难受,那就是“温柔的命令”。大人给解释了“只能这样做”的原因,讲明了道理,也表示理解孩子的想法,但只有听大人的才是为了你好。这种温柔的命令会让孩子既愤懑又压抑,既恼火又窝火。粗暴的命令常常使孩子产生反抗之心,至少能让孩子有理由去冒险尝试自己的想法。温柔的命令让孩子连反抗之心都没有,反抗谁呢?父母吗?他们已经那么地苦口婆心、考虑周全,要是再不接受岂不是显得自己忘恩负义、不识抬举?不反抗或者反驳呢?自己又觉得憋屈,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满足,就算父母的办法效果再好,也是不高兴,不开心。

我有个朋友,16岁的女孩子,跟我诉说种种不如意,“零花钱不能随便花,出去玩必须先请示,获批准,跟谁在一起必须汇报,剪什么头,穿什么衣服……都要听他们(指家长)的”。我说:“既然有这么多的不满,有这么多的想法,为什么不跟他们说呢?”她说:“说了,但是说不过他们。无论我说什么,他们都有理由,有例子,最后证明我又幼稚又愚蠢。每次我陪着笑脸,跟他们请求,到最后气得我回房间关上房门摔东西、哭。”“是生他们的气吗?”“也气自己,恨自己无能,讲不清楚,在他们面前显得那么幼稚可笑,怨恨自己笨,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女孩子的遭遇是很多独生子女都体验到的。大人谆谆地让你明白“听我的没错”“必须且只能听我的”,你别无选择。粗暴的命令常见于以前的父母,他们没时间,没耐心去给孩子解释,也没有这个意识,觉得有必要跟孩子好好说。粗暴的命令有时还能鼓起孩子的“斗志”,给孩子一个理由去做点什么,而温柔的命令连这点生命力都给温柔地扼杀了。

斯宾塞说过:“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孩子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所仰赖并需要父母的解释、告知、指点和引导。他需要父母的提示和支持,更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和体会,去比较和判断,去创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去尝试,去失败,直到真正地学会。他需要一个教练式的父母,什么都不会的时候教练会手把手地教,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启发和指点,因为比赛是自己的。

孩子需要一个权威的父母,知道很多事,睿智且经验丰富,孩子小时候看父母就如同看天神一样,知道父母强大有力,知道父母渊博智慧,孩子才能安心地依赖、仰仗并信任父母。只不过,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宽容耐心的权威,一个照顾到孩子具体要求而能与之磋商的顾问型权威。

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命令式的话常常脱口而出。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可能需要多做一点努力,去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家长不由自主地就命令吆喝孩子,一般是由几个方面造成的:

1、缺乏耐心,太过焦虑,控制欲太强,不能、不敢给孩子“犯错”的空间(其实孩子未必就会犯错)。

2、自己眼界不宽,处事不够灵活,因此他认为自古华山一条道,就是自己的道,孩子只能走这条道,不肯承认条条大道通罗马,或者他也承认有别的道,但是别的道不一定好,只有自己这条道最好。

3、有的家长是不擅言词,不会沟通,只会简单地发出指令。如果是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注意多说点解释性的话,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表情,即便话的内容很简短,但若眼中是期许,唇边是笑意,态度平和自然,也不会给孩子带来误解和伤害。

4、有的家长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他小的时候就是被命令长大的,现在他就命令、指挥自己的孩子,一点儿都不觉得这样有何不妥、不好。更甚的是,他可能已经认同了当初父母对待他的方式:你看我今天不是挺好的吗?看来他们那样做是对的!所以,小孩就是要听话,棒下出孝子!

5、很多家长是因为不能理解孩子。我们自己不做孩子太久了,已经忘记了当孩子时的种种情况。我们的记忆也会欺骗我们,拣轻松愉快的记,忘了当初的恐惧、期待、苦恼和快乐。因为不能理解孩子,孩子又不能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图,我们当然会认为他们的想法幼稚、偏颇、不可取,再闹我们就只好不由分说下命令了。

常有不识字的农村妇女能成为孩子一辈子尊重、敬仰、信从的妈妈,这说明知识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对孩子的尊重,打开耳朵,打开心扉,听孩子说出来和没说好、没说出来的话,擦亮眼睛去观察孩子,能站在孩子的位置去体会孩子的处境就够了。只要你下定决心,做孩子的妈妈或者爸爸,而不是要当孩子的领导或者老师,就够了。

6、有的家长是因为自己对“命令-服从”太敏感,自尊、自信不够,因此孩子的不同意见,孩子自己的想法被他误读为不听话、反抗、冒犯自己,是对自己的蓄意顶撞和不尊重,因此家长的反应会非常强烈,一定要在气势上和行为上压到孩子不可。这样的家长常常有两种,一种是在外面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惯了,回到家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另一种是在外面被命令指挥得太多了,太压抑,回家来把心中的怨气和压抑发泄到孩子身上。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家长要注意自身的提高和扩容,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解开心结,必要的时候要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提供帮助。

过多的命令会给孩子造成各种长久伤害,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管孩子了。常有家长问我这样的问题:“难道我就撒手不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并非只有黑白两色,非此即彼。孩子需要家长的扶持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尊重。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状态,从手把手地教导、扶持,到提醒、指导,到与孩子协商规则、放手让孩子自己负起责任,切忌居高临下,不容分说地发号施令。

说到家长的命令,自然免不了提到孩子的服从。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培养“服从”的能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服从社会规范、法律法规,出行要听红绿灯的指挥,看戏要听戏票上座位的安排,等等。

我们要顺天守时,冬行冬令,夏行夏令,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冒犯、不侵犯他人,我们还要服从自己的意志,能够自律、自我约束。这些服从,都不仅仅是“应该”,而且还要我们“愿意”,也即我们能主动地遵守各种规范、规定,制度的建立应当是保护我们的利益,虽然有时看起来我们是被限制和约束了。

法律法规的建立应该是各种我们不能做的事,做了会有损我们自己的利益。在这些边界、条款之内,我们有充分的自由。一个能主动服从的人,他会对天道、对法律、对他人保有足够的尊重和敬畏,因此他能恰当地决定自己是否要服从、服从什么、怎么服从;而服从能力不好的人就会走极端,要么混不吝,要么盲目追随,或者极其矛盾地做不出选择和决定,既不服也不反,只是抱怨、腹诽,对外界和他人“被动攻击”。

服从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家长关注的,正是小时候父母是什么样的权威,打下了孩子服从能力的基础。如果您注意到自己有时候太独断专行,常常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那您需要给自己喊“停”,试一试改变方法,用下面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1、制定规则。每个人的为所欲为的自由必然要受到各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限制。一个人是总感到被管制、被压抑呢,还是认同社会秩序而形成自律,有赖于从小父母、家庭所给与的规则以及遵守规则的行为训练。家里对于哪些事情该做,哪些行为不允许,要有明晰的规定,让孩子心知肚明。为什么会制定这些规范也要告诉孩子,即便他还小,不理解,家长也要尽量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去解释说明,这些准则和规范全家人都遵守,不是对孩子一人的要求。

2、有时“无声胜有声”。如果孩子已经足够大了,那么,不是非得吆喝、命令,你的一个眼神或者悄悄的耳语,或者自己带头做,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注意场合。越是人多的时候,孩子越兴奋,越难管束自己,很多家长看着就觉得别扭,就想管管了。加上中国有俗语云:“当面教子,背后管妻”,很多家长就会开始命令孩子不许这样那样,或者要孩子做什么。其实,孩子的自尊强烈又脆弱,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伤害它。如果你真的很想管,那么尽量用上述的办法,递眼神,或者悄悄话,或者把孩子先领出去,切忌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

4、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犯错,去体验,去纠正。我们命令孩子这样那样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没耐心,希望立刻看到结果,这是为自己,不是为孩子。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就必须让她自己去尝试,允许孩子犯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