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20%的人能够成功,你也能成为其中的一个

 東泰山人 2014-09-26

编辑推荐

  《职场二规则》是著有《二号首长》、《阳谋高手》等官场畅销小说的作家黄晓阳推出的新作。近日,黄晓阳莅临广州购书中心举办了《职场二规则》的阅读分享会。

  在分享会上,黄晓阳解读了自己写作这部书的目的——“我写这本书,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整个社会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够成功,百分之八十的人不能成功。决定你成功与否的,并非你的细节做得好不好,也并非你会不会做细节,而在于你的心态,在于你怎么想,会不会想。” 

  在书中,黄晓阳通过对大量生活中鲜活生动的职场案例的成与败的分析,告诉读者怎样轻松应对职场难题,如鱼得水地享受职场成功,成为二八现象中的

  从学生心态到职场心态,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每一个人都曾经年轻,所有的年轻人和职场或者说得更广一点和社会,一直矛盾着,冲突着,却又无所适从。

  职场需要大量的具有职业精神的从业人员,许多单位、许多老板都在感叹,招不到人。同时,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却又陷入毕业就是失业的怪圈,每年进入夏天,各大媒体都在公布,今年有多少万毕业生,又有多少人可能加入失业大军。

  大学生认为自己一切都准备好了,只要一跨入社会,跨入职场,就有一个美好的远大的前程在等着他们,因此满怀期待,满腔热情,又无比激动,希望快点进入职场,大干一场,让这个美好的未来,早点实现。职场却认为他们什么准备都没有,比一张白纸还白,认定他们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给他们的自信迎头一盆冰水。

  遇到这种情况,大学生又会心里不服,一下子将自己从一切都准备好了降回到学生状态,心中暗暗地说,你要的是人才,我自然不是。如果是,我还去你那里就业?早已经被那些好单位抢走了,或者自己创业了。你要人才,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你出的那点可怜的薪水,能招到高水平的人才吗?

  职场不在乎付出高额的薪酬,只在乎付出的薪酬,是否物有所值。

  相反,大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人才,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自践,思路错了。同时,还是为自己没有准备好找借口。

  职场很清楚,年轻的大学生,可能是未来的人才。那也仅仅只是可能。是不是,还需要未来长时间的历练。所以,他们招人的时候,肯定不会傻到从大学生中选择人才。他们希望招到的,仅仅只是那些有一定职场准备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那种更具有领悟力的人。

  什么样的职场准备?领悟力是什么东西?年轻的职场人或者大学生们一定迷惑。

  一些介绍成功学的书,也从未涉及这一点。对此,我是有些感受的,这种感受,源于这些年,我一直在职场带团队。我所带的团队不大,十几个人。为了能够使得我的团队充满战斗力,我也一直希望有新鲜血液加盟,所以,我每年都在招人。

  正是在带团队和招人的过程中,我对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越来越清楚,同时,对于大学生们缺少什么,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我自己的总结是,职场需要具有职场心态的人。而年轻的大学生们,他们的心态,还停留在学生时代,所拥有的,是一种错误的心态。我给这种心态,取了一个名字,叫学生心态。

  从学生心态到职场心态,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你能不能走通这条路,在于你的悟性,你用多少时间走通这条路,同样在于你的悟性。也就是我说的领悟力。

  机会就在你身边,可惜的是你懵懂不知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时,曾经和几位同事一起做过一件事,利用星期天去卖软包装饮料。那时候,我的工资是三十四元五角。我们几个同事卖了一天饮料,事后一算账,每个人赚了十七元多钱。是我半个月的工资收入。

  这件事,做了也就做了,我没有去想,我的另外三个同事也没有去想。可以更进一步说,那时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去想。我们的思想,被定位在一个既定的思维模式之中,卖软包装饮料的经历,仅仅是一次思想的离经叛道,一次目光斜视。我们根本不知道此事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别的方向去想一想。

  大约二十年后,我到温州采访,接触到一个故事。某一位成功人士,和我有过差不多类似的经历。当然,他卖的不是饮料,而是服装。他大学学的是美术,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与美术有关的研究机构。那时候,进入这类国家机构都是公务员,也就是当时所说的干部。温州基本没什么工业,就业机会远远少于全国其他地区。因此,能够进入国营企业,对于温州人来说,是一种奢望,能够进入机关当干部,那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

  可这种公务员单位,平平淡淡,每个月也就拿那么点工资。身在这样的单位中,难免胡思乱想。当时,牛仔裤很畅销,随便什么人,都买一条牛仔裤。一定是牛仔裤。某次,他和朋友聊天,谈到市场上卖的牛仔裤。他说,如果我设计,肯定样式更好,更受消费者欢迎。朋友说,真的吗?那我们何不弄点试试?说弄就弄,他们几个人凑了几百元钱,跑到商场买了几匹水洗布,又找了一个缝纫师傅,谈好价钱,按照他设计的式样加工。

  第一批牛仔裤做好后,他和另外两个合伙人白天上班,晚上跑出去摆地摊。前后干了半个月,将这批牛仔裤卖出去了。事后一算账,半个月时间所赚的钱,顶他们上班三个月。

  他和我的经历,几乎是一模一样。不同只在于他卖牛仔裤,我卖软包装饮料,他晚上摆地摊,卖了半个月,我们利用星期天去做生意,只做了一天。更大的不同却在于,事后,我们什么都没有想。他却想了。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像现在这样干一个月,收入和在原单位干半年同等。而他们只是晚上兼职,若是专职呢?现在干兼职,每晚只干两个小时,若是专职做这件事,每天就可以干十个小时。那么,专职干一个月,会不会顶原单位五年的收入?且不说顶五年,就算是顶三年,那么,他们只要专职干一年,就是在原单位干一辈子的收入。

  人们之所以不敢辞职下海,是因为单位有一些保障,比如医疗啊住房啊什么的。如果你知道,你干一年,可以拿到在国营单位干一辈子的总收入,那么,你再干一年,医疗住房等保障,岂不是全有了?只要干上两年,就能把一辈子的事全都干了,把一辈子的钱全赚了,这样的事,谁不干?于是,他和他的两个合伙人,同时辞职,下海做牛仔裤了。

  听说这个故事后,我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当年,我们干一天,赚了半个月工资。两天就赚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如果卖一个月软饮料,顶在单位干十五个月,卖一年就顶十五年。此后二十年间,我们四个人,都没有这样想过。所以,我们还是从前的我们。而我说的这位成功人士想了,他早已经成为温州乃至全国服装界的领军者。

  年轻的时候,总在抱歉机会太少,机会不眷顾你。而实际上,机会就在你身边,机会曾经和你擦身而过,可惜的是,你懵懂不知。

  显然,成功,不是你做什么或者怎么做的问题,而是怎么想的问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细节,解决的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把细节做到极致,你就成功了。问题是,你想都没有想过,怎么会去做?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你的心态是否摆正

  有两个人,同时参加工作,又一同被分到单位食堂。几年后,甲升职了,成了食堂的主管,工资涨了不少。乙心理不平衡了,凭什么?我们一起入职,一样努力,就算提拔有名额限制,我的工资,也不能比他差一大截啊。

  乙暗自在心里和甲进行了一番比较,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发现自己亏大了。甲能做的事,做过的事,乙全都做了,在许多方面,甚至比甲做得更好。乙因此认定,甲被提拔,是因为比自己更会拍马屁,是因为给领导送了礼,玩了潜规则,自己被职场潜规则给坑了。乙越想越觉得冤,不平则鸣嘛,终于有一天,他下定决心,找到领导。

  乙对领导说,为什么甲被提拔,又涨了工资,我既没有被提拔也没有涨工资?同工不同酬,不公平,我希望领导能够给我一个理由、一个说法。领导说,这样吧,你的事,我们等一下再说,你先去做一件事,去市场看一看今天土豆的行情怎么样。

  乙去了市场,很快回来,对领导说,今天的土豆八毛钱一斤。领导问,市场只有这一种土豆吗?还有没有别的?乙说,我觉得八毛钱一斤的品质最好,所以没问别的。领导说,你再去看一看,其他品级的土豆怎么样。

  乙又一次去了市场,很快回来,告诉领导,今天市场有三种土豆,价格不同,分别是八毛一斤,六毛五一斤和五毛一斤三个价位。领导又说,这三种土豆,成色各怎么样?乙说,你没有让我看成色啊,我再去看看。

  于是,乙第三次去了市场。回来后,不等他回答成色问题,领导就说,这样吧,你去把甲叫来。甲来了。领导对甲说,你去市场看一看,今天土豆的行情怎么样。甲去了,所用的时间,比乙第一次去市场的时间要长一些。乙便对领导说,去个市场哪里需要这么长时间?他肯定做私活去了。

  领导并不出声,等着甲回来。甲说,今天市场有三种土豆,价格分别是八毛、六毛五和五毛。我比较了一下,八毛的个大,色鲜,确实是好货。五毛的个小,放的时间也长一些。我建议买六毛五的那种,比较经济实惠,成色也不错,性价比最高。另外,我还看了一下今天的番茄,成色很不错,价格比昨天也低不少,建议买一点。

  领导于是对乙说:你今天的问题,我是不是已经回答你了?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我在这本书中涉及的命题,学生心态和职场心态。显然,乙并没有摆脱学生心态,而甲已经很好地进入了职场心态。可见,细节决定成败那句话,其实是半句,前面还有半句,被大家忽视了。心态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心态摆正了,细节不会差到哪里去,心态不正,就算你关注细节,也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