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又叫后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起,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 东汉是继西汉之后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一个王朝。末期,由于豪强势力膨胀,导致了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最终分裂亡国。 
东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少帝刘懿),其中病死的11帝,国亡被废后病死的1帝,为权臣废黜后毒死的1帝;被毒杀的1帝。 
01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公元前6年-公元57年。 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02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四子)公元28-75年。光武帝死后继位, 在位18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大汉冢)。 
03汉章帝:刘炟(明帝五子)公元56-88年。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 病死,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汉冢)。 
04汉和帝:刘肇(章帝四子)公元79-105年。章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 病死,终年27岁。葬于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三汉冢)。 
05汉殇帝:刘隆(和帝幼子)公元105-106年。和帝死后继位。在位仅8个月。 病死,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06汉安帝:刘祜(章帝孙、刘庆子)公元94-125年。殇帝死后继位,在位19年, 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07汉少帝:刘懿(章帝孙)公元?-125年。安帝死后继位,在位不仅7个月,病死,葬处不明。 
08汉顺帝:刘保(安帝子)公元115-144年。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 在位19年,病死,终年30岁。葬于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09汉冲帝:刘炳(顺帝子)公元143-145年。顺帝死后继位,在位仅5个月, 病死,终年3岁。葬于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为洛阳市西北)。 
10汉质帝:刘缵(章帝玄孙)公元138-146年。冲帝死,被梁太后和梁冀迎立为帝。 在位1年半,被梁冀毒死,终年9岁。葬于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11汉桓帝:刘志(章帝曾孙)公元132-167年。质帝被毒死后,由梁冀迎立为帝。 在位21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12汉灵帝:刘宏(章帝玄孙、刘苌子)公元166-189年。桓帝病死后,窦皇后立他为帝。 在位22年,病死,终年34年。葬于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13汉少帝:刘辨(灵帝子)公元175-189年。灵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所废,后被毒杀,终年15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14汉献帝:刘协(灵帝三子、少帝弟)公元181-234年。少帝被废后,被董卓迎立为帝。 在位31年,被曹丕所废,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小风村)
光武帝- 刘秀 |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 汉明帝刘庄 |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 | 汉章帝刘炟 |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 汉和帝刘肇 |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 汉殇帝刘隆 |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 汉安帝刘祜 |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 汉顺帝刘保 |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 汉冲帝刘炳 |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 汉质帝刘缵 |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 汉桓帝刘志 |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 汉灵帝刘宏 |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 汉献帝刘协 |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