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筝协奏曲《骊宫怨》音乐学分析

 民乐相关文章 2014-09-26

古筝协奏曲《骊宫怨》音乐学分析
Musicological Analysis of Zither Concerto Li Gong Yuan

摘 要: 《骊宫怨》是饶余燕先生有感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而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全曲由一个悲剧性的引子和4个相互联系的段落组成,将古筝与西方管弦乐队完美的结合,在音乐上体现了浓郁的民族化风格特征及其与西洋音乐形式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古筝协奏曲;骊宫怨;音乐学分析;饶余燕   

Abstract: The zither concerto Li Gong Yuan is composed by Rao Yu-yan who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 Chang Hen Ge, a famous poem written by the poet Bai Ju-yi in Tang Dynasty. The whole concerto is composed of a tragedy prelude and four interrelated pieces. The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the playing of Chinese zither and Western orchestra reflects musically profou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with the western music forms.

Key words: zither concerto; Li Gong Yuan; musicological analysis; Rao Yu-yan

中图分类号:J632132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05)06-0101-03   

        饶余燕先生于1990年5月创作了古筝与管弦乐队协奏曲《骊宫怨》(又名《鼙鼓魂断》)。此曲是作者有感于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并根据《长恨歌》的部分意境构思写成的。乐曲吸收了长安古乐的素材进行创作,运用了许多新的创作技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此曲表现了安史之乱,鼙鼓动地,而导致杨贵妃惨死在马嵬坡的凄惨情景。乐曲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听后不觉悲从中来,久久不能释怀。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它进行分析。

一、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整体来看,全曲是由一个悲剧性的引子和4个相互联系的段落组成,两个基本主题贯穿始终。调式运用上多以小调为主,且调性游移多变。基本结构既可以看作是西洋的奏鸣曲式,又可看作为是民族的多段式。

1.引子(1-20小节)
        乐曲的引子带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性色彩,似乎预示着全曲音乐基调。乐曲一开始便发出号角般尖锐而略显悲壮的乐声,铜管组奏出了悲剧性的动机。
        在此背景下,长笛与单簧管奏出凄婉的旋律动机。乐曲在进行至第8小节时,速度逐渐转快,接着一连串动荡不定的六连音奏出,将乐曲推至到一个高点。由铜管及双簧管演奏出的带有主题因素的旋律,像是悲凄的哭诉。在引子最后两小节,圆号以p的力度又重复了悲剧性的动机,引子部分结束。
        这段引子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诗中描写贵妃惨死马嵬坡,而唐明皇伤心断肠的情景,犹如诗中所言“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2.第一段落(20-111小节)
        ①第一部分(20-56小节)
        此段一开始为Andante,中速演奏,由古筝独奏进入,前五小节是引子中开始部分的动机加以变化而成。爱情主题在25小节后半部分出现,仍为古筝独奏。旋律委婉悠扬,甚为优美动听。再现了诗中“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犹如霓裳羽衣舞”的情景。
        随着乐曲的进行,在古筝演奏的背景下,加入大提琴与贝司,极为细腻深情的低音旋律,似乎展示了“君王看不足”的场景。接着弦乐主题出现,采用了卡农式的多声部复调写作手法,而古筝成为背景。乐思逐步深化,将音乐推向高潮。乐声如泣如诉,缠绵悱恻,感人至深。接下来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段,采用古筝独奏的方式,由弱到强,由慢渐快,在此段的后半部分加入了大提琴与贝司的拨奏,将乐思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并引出乐曲的第一段的第二部分。

②第二部分(70-111小节)
        此段一开始便恢复原速。中速演奏,力度为mf。在连接段中古筝已经将音乐的气氛烘托出来。70-76小节,由古筝与圆号共同演奏,以古筝摇指演奏为主,乐声优美明朗而欢快。76小节起,板式转变为Moderato,节奏逐渐加快,先由小提琴奏出,后加入钟琴、长笛与双簧管。节奏一再加快,音乐的厚度逐层递加,推动乐思向前发展。此段在结尾部分,以赋格的方式展开主题,管弦乐组同时齐奏,达到此段的一个小高潮。后又由强转弱,深情而又略带悲凄的旋律如歌如诉。   

3.第二段落(111-260小节)
        ①第一部分(111-140小节)
        此段开始板式为Andante,恢复原速,中速演奏。由第一段最后的小高潮,引出第二段落的歌舞场面。古筝由慢→渐快→渐强,再现了第一段中动机式的音型。之后又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变快,古筝乐声明朗而优美。长笛在此处的乐声却令人耳目一新,由于采用了长安古乐的素材写作,似有些西域音乐的味道。前11小节古筝与长笛两者相互交错演奏,遥相呼应。两种不同种属的乐器在此配合得浑然天成,毫无不适之感,足以显示出创作者对中外不同乐器音色的深层把握。

       ②第二部分(141-260小节)
        音乐进一步向前发展,板式为Allegretto,演奏速度加快。在此段的前半部分,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加入了碰铃与钟琴。147小节起,全曲的第二主题出现。音乐欢快跳跃,充满了律动感,似乎在展示着杨贵妃与唐明皇翩翩起舞,共度欢乐美好的时光。在172小节以后,几乎是由古筝的独奏(外加少量的弦乐组的拨奏)推动音乐进一步向前发展,而古筝也不断地渐快、渐强。乐思逐步深化,将音乐推向高潮。管弦乐组同时齐奏,但这次小高潮只持续了短短的几个小节,力度由f到mp,增加了乐曲的动荡不定之感。之后在此段又加入了碰铃和木鱼,音乐似乎恢复了先前的轻快活泼。但那动荡不定的因素像是挥之不去,隐隐作乱。古筝自225小节起,独奏15小节。力度由弱变强,节奏由慢渐快,推动音乐发展到新的高点。管弦乐组在f的力度上齐奏一个小节后,转变为管弦乐组与古筝交相呼应的形式。249小节起,乐曲继续在f的力度上齐奏,音型转变成长音与连音,音乐不断向前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点,似乎预示着战火中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了。   

4.第三段落(260-443小节)
        这部分是整部音乐作品发展的高潮段,是矛盾冲突的焦点,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部分来看。
        ①第一部分(260-306小节)
        音乐继续发展,古筝分为两次独奏(外加弦乐拨奏),将音乐不断推向高潮。290小节后,力度变化由mf-f3/ff,管弦乐组齐鸣,乐声充满了震撼力,战争的号角终于吹响。由象征歌舞场面的第二主题不断发展变化,演变成为震耳欲聋的号角声,正是那“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②第二部分(306-344小节)
        演奏速度加快,在前几小节中加入了板鼓,成为这几小节的独奏乐器。管弦乐组齐奏,力度为ff。板鼓非常响亮,有力而又略带尖锐的声音,进一步催促了音乐的气氛,像是战火已经弥漫。318-344小节,板式变为Allegro,速度加快,乐思进一步深化。弦乐组为主奏乐器,四个音为一组,不时地加入几声尖锐的板鼓声,就像是军队的马蹄声越逼越近。响亮的号角声震耳欲聋,推动音乐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段音乐正应了诗中那句“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中所描绘的情景。

         ③第三部分(344-409小节)
        自344小节,音乐似乎急转直下,前面那震耳欲聋的号角声戛然而止,转为古筝外加小提琴的演奏。四个音为一组的古筝演奏显得局促不安,小提琴音色凄美而忧伤。古筝继而转为滑音演奏,小提琴也转为震音拉奏,音乐不断发展,似有无尽的冤愁。自370小节,转为管乐组与古筝一呼一应的形式。管乐组的齐奏强而有力,古筝演奏似乎显得无助。376小节,由古筝独奏12小节后,古筝演奏与管弦乐组在390小节一声强有力的齐奏,接着古筝又独奏7小节。古筝的演奏婉转、无助、凄惨,像是诗中的贵妃。398小节后,古筝演奏与管弦乐组又相互错开,力度转为ff,音乐继续发展。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正是诗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河流”凄惨情景。

        ④第四部分(410-443小节)
        音乐同前面发生了变化。古筝演奏变为震音,继而又转为滑奏。管弦乐组齐奏,力度由mp-mf-f-ff。后又加入板鼓与大镲,真正的战争爆发了,音乐不断向前推进。战争的硝烟弥漫,尖锐刺耳的号角声此起彼伏,音乐连绵不断。   

        5.第四段落(443-538小节),乐曲结束段
        ①第一部分(443-458小节)
        在444小节,音乐与前面仍属浑然一体,此时将音乐推到了最高点。且加入了大锣与大镲,力度为sf,音乐到达白热化的高潮阶段。转为4/4拍,板式为Moderate,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之后又转为ff,由大管与大号奏出第一主题,其余乐器均为每小节四组的三连音,悲剧性的动机再现。战火四起,音乐亦惊天动地。在450小节后,音乐渐弱,旋律变得深情而凄婉,在457和458小节,由定音鼓奏出一组三连音,力度分别为mf-mp。战争取得胜利,惟有君王却以泪沾衣,乐声催人泪下。段落划分上,之所以将此处加辟为第四段落,乃是因为443小节起是第一主题再现。

        ②第二部分(458-488 小节)
        乐曲变为Andante,速度减弱,力度为mf,这部分以古筝独奏为主,主题再现。前三小节加入钟琴,力度为mp,恍如从仙境飘来。468小节起,恢复原速,由双簧与长笛奏出旋律,后又转交给大提琴,旋律忧伤感人。古筝的乐声却怡然自得,犹如在世的贵妃翩翩起舞。诗中有两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大约便是此情此景了。

        ③第三部分(488-538小节)
     乐曲板式为Allegretto,先为中速演奏,速度逐渐加快,并加入了铝琴。乐曲由mp起,小提琴与单簧管演奏旋律,音乐向前推进。在496小节,古筝由慢渐快,三连音的音型不断向前推进,音乐慢慢变得激动、兴奋起来。500小节后,音乐力度变为mp-p。弦乐组演奏颤音,定音鼓隔小节奏出低沉的三连音。521小节,古筝又起,轻弱的颤音好似从空飘来。无尽的哀怨,入骨的相思,音乐使人断魂。在此段的结尾部分,悲剧性的引子主题重新响起。弦乐组仍然以颤音演奏作为背景,最后以大锣轻微的一声,结束全曲。似余音萦绕,像那诉之不尽的悲苦,昭示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人生无奈。
        如果我们把该曲视作奏鸣曲结构,那么,第一大段为呈示部;第二、三段为展开部,第四段为再现部。   

二、古筝的定弦及特殊的创作技法运用   

1.古筝定弦:
        作者之所以如此定弦,是为了恰如其分地表现音乐,也是为了协调好古筝与管弦乐队之间的调性关系。   

2.特殊的创作技法:
         ①作品属于综合调性。调式很丰富,大多以小调为主,调性又非常游移多变。例如古筝有时两手演奏就有两个调性,演奏技巧相当高(380小节左右)。
        ②作品节奏多变。大节奏内的小节奏变化非常频繁。这点在乐曲众多处均可看到。
        ③作品中九声音阶的运用。在古筝定弦中我们便可看到,作者将偏音全部采用,形成了“九声音阶”。
        ④古筝中采用了一些钢琴演奏中的技法。如两手“三对四”的某些音型(381小节左右)。
        ⑤作品中多次采用了苦音与欢音的用法,且在主题中多采用了增四度。
        ⑥作品中多次运用了卡农式的复调多声写法,增加了音乐的厚度,推动了音乐向前发展。   

三、风格特征

        古筝协奏曲《骊宫怨》,在创作中选用了民族乐器古筝,采用了西方协奏曲的形式,将古筝与西方管弦乐队完美地结合,在音乐上体现了浓郁的民族化风格特征。作品运用了许多新的创作及演奏技法。将古筝与乐队更好的协调在一起,体现了乐曲的特色,尤其是运用长安古乐的素材加以创作,并且多次采用西方赋格音乐的写法,将唐诗《长恨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作者采用现代化的创作技法,较好地体现了民族神韵。此曲可谓是真正民族化风格的体现,是中西音乐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