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在后现代主义时期有一种颇不稳固的地位。作为科学扩散的元理论和方法论并不一致,他们中的哲学家在论证,而其中的大批社会学家却试图挖墙脚。彼得·里格斯的著作是就近来的一些争论,特别是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之间的冲突,向大学生所做的介绍。本书的中心章节包含对新近的科学元理论的讨论,我觉得是很成功的。我倒是对第一章颇多质疑,这一章丢弃了某些哲学基础,后面一章却试图反对科学社会学而捍卫哲学。 主要的论述是从第二章开始的,里格斯十分详尽地分析了库恩对科学的解读——大部分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最初假设——所借助的是一个绝妙的流程图,它真实地描绘了所假设的结构是什么。但是,里格斯也指出库恩的文本中的某些含混和困难,包括“范式”和“常规科学”概念中的不一致性,以及库恩理论和实际科学史之间的不适合性。里格斯令人信服地指出,库恩未能就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提供一条明晰一贯的界线。
再下一章是论拉卡托斯。这里也做了清楚的批判性说明,给出了另一个有所裨益的流程图。这里的主要问题是,里格斯专注的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即时理性”(instant 劳丹是所考察的下一个哲学家。我同意里格斯的看法,劳丹不仅坚持经验问题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坚持概念问题重要性,仅就这一点说,他已经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哲学家。当然远远不止于此,特别是劳丹把通常认定的进步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以致认为合理性在于,根据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而选择更进步的研究传统。还有就是出于对前两章已经提出的观点的强烈关注所做的明确的批判性讨论(但这次却不是流程图):这就是“反常”概念的模糊性。但是却没有提到劳丹那个屡遭诟病的观点,即他相信科学史上存在破坏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循环关系的特例。 接下去里格斯转向对科学的社会学解读,从默顿主义传统开始,然后进入到争论的核心部分,“科学知识社会学”,特别是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它的支持者“主张科学理论的实际内容是社会地组建起来的”(第141页)。里格斯讨论了这一主张的含混不清之处在于,难以确定——到底什么是所说的“内容”,而它又是怎样社会地建构起来的?他考察了几种可能的答案:包括根据利益对科学的分析和拉图尔的理论——通过社会协商进行的实验室科学生产。 里格斯根本不信服科学社会学家的理论。他认为,这些人的反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结论已经违背了他们所依据的前提。他明确提出质疑,如果科学是社会建构的,那它为何竟然如此成功就是无解的。遗憾的是,当里格斯说“科学在工作”的时候,他关于科学在经验上的成功的主张实际上并不明确。我假定他的意思是指,登月,微晶片,核武器,转基因遗传工程的动物个体(当然伦理上的成功是另一回事)。从前技术是独立于科学的(想一下古代金属工匠发现了合金的优点)。但是今天当技术实践如此深重地立足于理论进步时,这一论断却不是真的了。这样一来就使关于科学是什么没有共识的说法成为无稽之谈了。 但是,科学的实践成果使纯粹的社会学解释不可置信,而且认定在科学实践中仍然有发现作为一种基础的合理性的视域。里格斯并没有完全摒弃社会学进路,但是他断言“与某些社会学家的主张相反,科学的合理性是充满活力和极具优势的。”(第194页)不过,该书结尾部分的论证中存在一个问题,他试图说明“理论的合理性阐释”怎样“不必以仅仅指出明显的反例那样的反驳为条件”(第193页)。这些“反例”——那些未能做出合理性选择的科学家的行为——被“过滤性证据”所排除,这类证据设定为表明该行为是不科学的。但是由于里格斯的整个论证都指向对科学和理性的阐释,显然他的“过滤性证据”导致了循环论证的因素。不过他承认,探索科学的合理性模型仍然有很长的路好走。 我认为,大学生读者会发现最后这一章最困难。但是他们对第一章也应该小心。这里引进了以后主要章节所使用的一些哲学机理,特别是由于事实和观察的理论荷载和演绎逻辑的粗略所造成的理论不确定性。所有这些都对,但是我不相信在库恩和其他人的工作之前,对于科学哲学这些方面已经足够了。在前库恩的科学哲学中有三个片段,其调子足以在读者中激起恶劣的编史学偏见!例如: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为科学行为提出了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观要比1500年其它观点更值得重视!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一度是英格兰大法官,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在科学上已经建立起来的权威。(第2页) 然而,本书对现在这场争论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贡献。不错,后面有不多几处谈及培根,而且一并对归纳主义做了简要的讨论,但是,要理解科学哲学中的现代争论,却不在某种程度上把握这些争论怎样通过对波普尔(有几处提到他,特别是在论拉卡托斯的一章)和对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其他实证主义)的不足的反应而取得进展,我不相信这是可能的。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提供的说明作出了太多的承诺,但却以惨败告终。当代科学哲学仍然尝试在这块废墟上挖掘,但是本书却未向读者揭示这一困境,结果并没有给读者一条重要的线索,以指出为什么关于科学本性的看法共识如此之少而争论却如此之多。 但是,本书是对当下这场争论的一个值得称道的贡献。对于思考和捍卫科学理性而言,这部著作本身就表明了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它清晰地批判性地描述了这场争论,专注于这些论争的重要和引人注目的方面,而且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共同主题。本书附有一个有用的文献目录,使读者能够追踪观点的进展。因此尽管还有一些保留,我认为这部著作是应该受到欢迎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