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质信息论》第一章 存在论范畴 8

 灵藏阁 2014-09-26

1-9  存在论范畴体系

 

1-9.1  存在论范畴体系

“存在”这个词作为形式信息,它就是文字,就是符号。当“存在”这个词作为名词的时候,它的表义信息是世界中的一切,包括所有的物质、所有的信息,当然也包括“存在”这个形式信息本身。当“存在”这个词作为动词(be动词)的时候,它是指某个事物的现实状态,“存在者”就是存在着的那个事物。哲学上完全没有必要像海德格尔那样把“存在”和“存在者”搞得复杂、含混不清,本来它们就是很清晰的概念。过去的哲学搞不清存在概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明白“存在”跟物质、理念、规律、原因等概念的关系。我们接下来对存在进行分类,在我们的分类中会把这些概念一一理清。

总的来说,存在论基本范畴之间的关系如下:

《物质信息论》1-9 <wbr>存在论范畴

从范畴的存在层级来看,存在范畴是第一层范畴,物质和能量是第二层范畴,信息范畴是第三层范畴。

从范畴的分类来看:存在范畴包含物质范畴和信息范畴。物质范畴包含实体物质范畴和能量范畴。信息范畴包含客体信息范畴和主体信息范畴。客体信息主要是客体形式信息,客体表义信息在客体中并不普遍存在,它只在生命这种客体中存在。客体信息范畴包含自体信息范畴、性质信息范畴、关系信息范畴。自体信息范畴包括具体的指代信息。性质信息范畴包括具体的性质信息。关系信息范畴包含不可再分类的、有普遍适用性的关系性范畴。主体信息范畴包含主体表义信息范畴(精神、意识)和主体形式信息范畴。主体形式信息范畴包括象形和符号。主体表义信息范畴包含理智信息、情感信息、美感信息。认识论范畴(如必然、偶然、可能)和价值论范畴(如善、恶)就是从主体表义信息范畴中派生出来。

每一种关系性范畴都具有普遍适用性,都是各种事物共同具有的东西,具有共性,但是每一种关系性范畴都不能再进行分类,所以关系性范畴又不同于那些可以分类的存在论范畴。

本书所涉及的存在论范畴可列举如下:

存在,物质,能量,信息,客体信息,主体信息,形式信息,自体信息,性质信息,关系信息,主体形式信息,主体表义信息。

本书所涉及的关系性范畴可列举如下:

存在关系,同异关系,数量关系,层次关系(从属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作用关系,物质因果关系,逻辑因果关系。

对于最基本的关系性范畴分类如下:

1.      物质性关系:作用关系、物质因果关系

2.      逻辑性关系:存在关系、同异关系、数量关系、层次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因果关系

时间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顺序关系,而顺序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层次关系。现象是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的综合呈现,性质又是内部关系的综合呈现。本质是现象与呈现这种现象的性质及内部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性质与呈现这种性质的内部关系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不把时间、现象、本质列为最基本的范畴。

 

主体信息是“爱智不难读”系列第三部《主体信息论》所探讨的主题。这里只对上图中涉及主体信息的相关概念做一简要解释。

主体信息是认识主体接受、处理加工和输出的信息。

理智信息是用于表达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存在和变化的方式所进行的判断、推演和归纳的信息。

情感信息是用于表达和反映主体的爱、恨、悲、乐、烦恼、忧愁、忿怒、吃惊、恐惧等感情的信息。

美感信息是以美为核心的信息,它的特点是能给主体以美的感受。它包括自然存在的美感信息和主体创造的美感信息。主体创造的美感信息叫做艺术信息。

象形也可称作模拟信息,它直接来源于客体的状态,比较直观地反映客体原貌。象形是一阶形式信息,它本身也直接对应着一阶形式信息。象形包括客体信息在主体器官中的再现、再创造,以及通过主体器官在现实世界中的再现和再创造。

符号是承载特定表义信息的、具有简单结构的形式信息。作为主体形式信息的符号都是有定义的信息。

 

 

1-9.2  对亚里士多德范畴体系的辨析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场所、时间、姿势、状态、动作、承受。在这十个范畴中,实体属于物质范畴和信息范畴,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质料,一个是形式。其余九个范畴全属于信息范畴,其中性质跟本书中性质范畴是一致的,本书认为性质(除质量性质外)是关系的呈现,可以归结到关系;状态是性质和关系的总和;其他七个范畴本身就是关系范畴:关系当然是关系范畴,数量是数量关系;场所、姿势是空间关系;时间是时间关系,动作是时空关系,承受是作用关系。 

对于存在,亚里士多德为驳斥巴门尼德主义者的“不能从无中生有”的诘难,提出三个范畴:1)不存在,(2)潜在,(3)实在。潜在与实在都是存在。他提出变化可以在潜在与实在之间发生,而无需涉及不存在。如,一粒种子是一棵潜在而不是实际的树,当它长成一棵树时,其中的潜在就变成了实在。在这里,变化只是从一种存在到另一种存在的过程,而不是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的“潜在”是质料在而形式不在,物质在而信息不在。亚里士多德不具有对信息的认识,当然不能完全看清变化的本质,不过在那个时代,他的认识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当今的一些哲学家还跟不上他。

 

 

1-9.3  对康德范畴体系的辨析 

康德不满意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他对范畴进行了分类,整理出了由12个范畴排列形成的一个很好看的范畴表。在康德的范畴(纯粹知性概念)体系中,他把12范畴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是三个一组:量(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受动的交互作用)(实体、因果、协同),模态(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有与非有、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所有的事物现象都可以用这12个范畴统一起来。

康德的范畴表一方面是从人们的表达习惯上、从这些概念的表层意义来划分,另一方面也带有拼凑的痕迹。从这个划分中可以看出康德没有发现这些概念的本质。他把“量”与“关系”并列,其实“量”是“关系”的一种。一些个体的数量是在这些个体的共同的关系中呈现的,或者说就是这些个体的一种共同的关系。“一”和“多”都是数量关系,“全体”除了包含着不明确的数量关系外,它还包含着从属关系或者层次关系。这些普遍适用性的、又不能够再进一步分类的具体关系概念在本书中被列为关系性范畴,关系性范畴从属于信息范畴。

“质”指的是“性质”。性质是关系的综合呈现。性质范畴和关系范畴本身还可以再进行分类,大的性质包含着小的性质,综合的性质包含着单独的性质,关系范畴则包含着数量关系、作用关系、空间关系等具体的关系性范畴,所以性质范畴和关系范畴都是本体论范畴。

“实在”、“否定”、“限制”都是存在性关系,属于关系性范畴,进而属于信息范畴。“实在”概念除了具有存在性关系的意义之外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质料,质料指的是物质,属于物质范畴。用“实在”这个词来表示范畴不是很合适,因为它有歧义性。

“实体与偶性”是自体与性质的关系。“原因与结果”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逻辑性关系之上的逻辑因果关系,一种是建立在作用关系之上的物质因果关系。“主动与受动的交互作用”是作用关系。这些都属于关系性范畴,进而属于信息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都只在认识论中有意义,都属于认识论范畴。如果把它们放在本体论里,只能属于信息范畴中的主体信息范畴。“存有”与“非有”是存在性关系,属于关系性范畴,进而属于信息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