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名家】中国美术馆新馆长吴为山,你不了解的一面!

 九日图书1976 2014-09-26

吴为山

1962年1月生,江苏东台人。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FRBS),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总评委。   


自1998年始,吴为山先后在美国瑞曼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联合国澳门教科文中心、台湾中央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酉福画廊等举办个人雕塑绘画展。2006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九家单位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该展先后巡展于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江苏省美术馆。 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荷兰国家美术馆、美国檀香山博物馆、巴黎第四大学、英国菲兹威廉博物馆等。   曾获香港首位“包玉刚杰出艺术家”、“龚雪因杰出学人”、江苏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优秀奖(最高奖)、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南京十大文化名人。   


出版的理论专著有《视觉艺术心理》、《雕琢者说》、《雕塑的诗性》以及画册等十多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上、下集报道。南京博物院设有永久性“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澳门理工学院建 “吴为山教授雕塑工作室”。韩国建“吴为山雕塑公园”,无锡建“人杰苑——吴为山雕塑园”。


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和美术研究近30年来,吴为山力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主张艺术创作要融汇中西方艺术的精华,并提出“写意雕塑”的文化概念。他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将文化精神融入雕塑艺术创作中。并以大量在国际国内产生影响力的作品及其理论建构了可与国际对话的现代写意雕塑体系。被誉为“为时代造像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吴为山雕塑表现了全人类灵魂”。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右)接见吴为山

吴为山是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理论的创立者,出版多部理论著作,他提出的“写意雕塑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既是对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总结,也对中国雕塑当下创作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引导作用。

长期以来,他的众多雕塑作品频繁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大奖,他还组织中国美术家的作品陆续进入国际展览。2013年,吴为山就提出了“加大力度推进当代中国艺术国际交流”的建议,他认为:“当代艺术作为多重文化冲突中的重要角色,能以其独特的身份促进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认识、沟通和协调,我们应该把握机遇,积极主动的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

吴为山表示今后将会在中国美术馆的平台上,为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了解世界,为将中华民族的美影响世界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不懈工作。


作为中国雕塑院院长的吴为山,本人模样也是颇具艺术造型。长发飘飘,一件中式上衣,一支香烟,一杯茶,一口江苏话,活脱脱一介现代版江南文生。看上去只有30多岁的吴为山,其实已经接近天命之年。侃侃而谈间,让人感觉在这位崇尚中国传统、中国写意精神的美术家身上,同时还散发着西方艺术家的气质。


相由心生 从苏北泥娃娃到国际大师


作为杰出人物雕像的吴为山,最擅长为人“相面”——捕捉人物表情,把握人物眼睛神采,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吴为山认为:一个人的长相和他的内心是很有关连的。人在40岁之前长得不好,或许可以埋怨父母;但是过了40岁之后,仍无风度、无气质,则该怨自己修炼涵养得不够。即使同一种族的人,因为吸收文化养分的不同,后天模样气质也会有很大不同。

《天人合一·老子》获二〇一二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作品


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求索,多年的国际艺术交流,吴为山这位生长在苏北的泥娃娃,如今成为了国际雕塑大师。提到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吴为山首先会提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当“交白卷”成为一股潮流时,做教师的父亲,却自制了经典诗歌手册,要求吴家弟兄每日读诗。吴父对鲁迅非常崇拜,常手书鲁迅的诗句,挂在家里,让孩子们诵读。在一个夏天,父亲把十几岁的吴为山叫到蚊帐里,给他讲起“关于细节描写”。

这些幼年时期的家教国学童子功,对吴为山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多年后,他为鲁迅等一系列文化名人做雕塑时,经常感慨道:“客观上讲,父亲对我的早期教育和影响,与我的创作是有内在关联的,父亲是我学艺的启蒙老师。”

国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新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吴为山怀抱着科学报国的理想,在高考中两度报考理工学科,但是连连失败,最后进入无锡工艺技校学习泥塑。

没考上大学,去学捏泥人,吴为山心有不甘,但是老父亲亲自送他到惠山脚下,并送诗一首:“求医失路笑难关,从艺有期莫等闲。坐井观天终是小,大江放眼快扬帆。”

本是高考失利,无意中走入雕塑行当,却成就了他终身的追求,吴为山父亲的这首诗或许有些预言性。

当17岁的吴为山从贫穷苏北来到富饶的苏南,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吴为山常常一个人埋头画画,捏泥人。学校附近住着泥塑名家高标先生。当时,老先生已经80多岁,拿起泥来,随手就能捏成路边的鸡、狗,惟妙惟肖,速度极快。


吴为山经常去老人家拜访,一有空就拿了自己捏的泥塑向老人请教。老人习惯了这位小伙的来访,几日不见小吴登门,竟然还惦记起来。


1987年,吴为山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开始了学院派的系统学习。随后,进北大进修、赴荷兰与世界同行交流、到美国做访问学者,从艺的道路上,吴为山一路走来,不断学习各路流派所长,最终创立了写意雕塑流派,开创了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一代先风。


说起学习创作的成功,吴为山感慨万千,期间也有自责和反思:自从读了大学二年级以后,我很多时候是靠照相机去“搜集素材”,而小有名气后,更是很少动笔画速写了。其实,美术家需要经常通过速写等训练,锻炼眼、脑、手高度结合的能力。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艺术的最高境界,必须通过技能的最高境界来表达。

他说,当代的美术青年开始追求所谓的“抽象”、“后现代”。我不反对艺术的革命,但是不管怎样,艺术是手与心完美结合后产生的感人东西。艺术不像手机、电脑可以随时更新换代。优秀的作品其永恒之处,是深层次所蕴含的人性。

如今已经成为国际大师的吴为山身兼数职,肩负着各种社会责任。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考虑创作。吴为山经常说:“在白天,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我是个游魂;晚上创作时我开始寻找自己的灵魂,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塑造出中国文化之魂。”


文心铸魂 为名人塑像功夫在身外


48岁的吴为山,从事雕像创作20多年来,已经创作了500余尊历史人物雕像,作品遍布海内外。为一个人塑像,首先要和被塑对象成为朋友知音,深入了解被塑造者的人格魅力,才能全面了解对方,创作出神形兼备的作品。


吴为山说:“为杰出人物塑像的同时,也是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他的雕塑对象,大多都成了良师益友、知音知己。很多八九十岁高龄的老前辈,喜欢把吴为山称呼为“小老弟”,与吴为山成了忘年挚友。每当回忆起与各位名家的交往,吴为山就如数家珍。他说,每次创作名人雕像,都是与“大家”的一次心灵沟通。应记者要求他讲述了几件作品创作经历。


无表情的季羡林

1995年, 应季羡林资料馆之邀,吴为山为季羡林塑像。虽然以前曾读过季老的作品,也了解季老的成就,可是,当见到季老从书房走出来的那一刻,吴为山看到的是一位典型的东方智者形象。清癯的面庞,平和的表情中流露出深邃的目光。一见面,吴为山的创作欲望油然而生。


和季老交流中,他们谈印度宗教、谈艺术,一席畅谈让两人距离更加拉近,吴为山在回程的飞机上,打开速写本笔忆下季老的一幅速写。


在雕像时,吴为山把握准确、平实,不带任何夸张的原则,雕像突出了“无表情的表情”。吴为山说,这种无表情,是“大智”才能达到的境界。


雕像落成后,在底座上是季羡林手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哭不笑顾毓琇

2002年4月,为纪念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吴为山赴美国为南大老校长,时年99岁的学贯中西的文理大师顾毓琇先生塑像。在采访交流中,顾老的女儿拿出几张照片送给吴为山:“这些照片上有老父亲的笑容,塑像时可以供您参考。”顾老一听就很敏感,他立即纠正道:“我不笑,也不哭。我想哭,哭不出来。”

顾老拿出早已写好的一张纸,上面是老人手书。他建议把这些文字刻在塑像底座上:

像赞

二○○二年五月二十日

学者、诗人、教授

清风、明月、劲松


在采访交谈中,顾老提起南大,提起中国,不禁诗兴大发,即兴创作《天佑中华》。同行的教授们相互传阅着顾老的诗作,大家说,我们现在理解了百岁老人为什么想哭,哭不出。


就在访谈气氛达到高潮时,吴为山拿出准备好的塑泥,15分钟就塑出一尊10公分大小的顾老像。顾老对着雕像,久久不语,表情依然是不哭也不笑。



微笑费孝通

吴为山和费孝通先生交往十余年,几度为费老雕像。他在创作费孝通雕塑时,特别刻画了费先生的微笑。吴为山认为,费老的微笑是一个相当微妙的感情形象,那是嘴唇正吐言或者处于停顿之间的特有表情。


创作期间,费老说:“为山要以我为模特儿雕像,其实,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给年轻人一个发展的空间。现在大家追求美,很多杂志以美女为封面,我这个老人美在哪里?我不知道,我知道为山喜欢知识分子的味道……”


当雕像完成后,费老拉着吴为山的手说:“不简单,不容易。”随后,老先生手书“得其神、游于艺”相赠。 1995年9月,费老站在自己的雕像前跟众人幽默地说:“看看谁更像费孝通?”科学家杨振宁在看过费孝通的雕塑后说:“为山塑的费孝通,比费孝通还像费孝通,费老的开朗、幽默、乐观精神全部表现出来。”

在为费孝通雕像完成后,费老给吴为山题字:“得其神胜于得其貌”。之后,吴为山又为费老的姐姐、中国桑蚕教育专家百岁老人费达生雕像。如今,费达生先生的雕像坐落在苏州大学的花园里。


智者杨振宁

从1997年初识科学家杨振宁,到为杨先生雕像,再到两人成为忘年交、好朋友,吴为山每每说到杨振宁先生,语气总是充满激动:杨先生算是我生活中的“贵人”,他欣赏我,推介我,我亦崇拜他。不少媒体发表了我们两人的谈话,每次都是一次艺术和科学的对话。


吴为山在创作杨振宁雕像时,突出了杨先生饱满的天庭,富于数学逻辑的方正脸型,一丝不苟的发型,和那双敏锐深情的眼睛,还有自信坚毅的嘴角,由于长期伏案,而微微前躬的后背……

当作品完成后,吴为山写信给杨振宁:“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您用自己的人品、学识自塑了一尊雕像……因此我想在雕像底座上,只写‘杨振宁’三个字,不要任何后缀和头衔,而且最好是您亲自写。”不久,杨先生回信道:“雕像下的‘杨振宁’,我建议由你写……”


当杨振宁雕像在清华大学落成后,杨振宁说:“我将来不在的时候,再过几十年以后,大家觉得这个就是杨振宁应该的样子。”


来源:中华英才


吴为山更多雕塑作品清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