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让李白成为“诗仙”?

 博物洽闻 2014-09-27

得意之时,“诗仙”大呼“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之际,则不免感慨“举杯销愁愁更愁”…那么在孤独之时,这位一生与诗酒脱不了干系的李白,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一首《月下独酌》轻易道出了真相。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好月圆夜,却只有一个人、一壶酒,想想也替他寂寞。不过,这不是别人,这是李白,他自然有自我排遣、释怀的方法。于是,他的做法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明月与影子看作“岑夫子”、“丹丘生”们,也确实能自得其乐,让人不禁大叹佩服。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春”自然指美好的时节了,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已屡见不鲜,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行乐之所以要及时,一来是因为人生忧愁困苦太多,有条件行乐之时,当然要把握时机;二来是,当然要在风光正好的时候抓紧欢乐,比如在四季或人生的春天。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明月(资料图 图源网络)

虽然,诗人对月与影略有微词,“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毕竟不是活生生的“酒友”,但从最后几句可以看出,这两位特别的同伴,仍是颇有趣味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与月和影做伴,歌唱之时,起舞之际,酒友们仿佛也是有灵性的,“徘徊”、“凌乱”,似乎和诗人一样也喝醉了。

醒着的时候,诗人与月和影共度良宵,酒醉之后便各回各家,自己也重新恢复孤独一人的状态。“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为“忘情”之意,忘却世情,方能了无牵挂。诗人希望自己与月、与影的交游是永久的,而且是能忘却世情、伤情的来往,他也许更多地把这种“交游”看作是情感的寄托,力求在这过程中忘掉世间的纷扰与愁苦。“邈”是“高远”的意思,“云汉”则指银河,泛指天空,即约定在天上相聚之意。

在古典诗词中,最经典且脍炙人口的“月下独酌”,大概要数苏轼的《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作写于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度过,自有“倍思亲”之感。在这首词中,作者同样有想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的情形,尽管天宫、仙境别有一番精彩,但仍有“高处不胜寒”之惧;尽管此番驰骋的想象,像李白一样与月、与青天有一段难忘的交游经历,但毕竟不如和家人、知己相聚来得实在与温馨。于是,才有更经典的下文:“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子渴望永久,这种永久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他自然是希望家人、知己、有情之人能永不分离。而这种长久还有“情谊”一层意思,他认为,只要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变,即便相隔甚远,仍可共赏一轮明月,咫尺天涯。李白《月下独酌》与之不同的是,他将感情寄托在“无情”之物上,要与它们永结“忘情”之游,此时此刻,似乎无人可想,因而更显孤独。尽管月下独酌带有孤单的意味,但二位文豪的率性与浪漫,加之有文字和美酒作伴,便可创作出千古流芳的佳作,自己的生活趣味、生命情调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提到李白,你会想到什么?诗与酒定然是逃不掉的关键词。假如诗是他的习惯,那么酒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能以诗酒相伴一生的人,该是率性和浪漫的,这既是他的本性,也是他生活的主调,不论得意、失意,还是孤独……我们习惯以“仙”来称呼李白,大概携诗带酒走江湖能走出如此格调、格局的,不成“仙”都难。又或者说,也只有“天仙下凡”,才能以如此惊艳的潇洒、气度,走完这一生。诗酒人生,于常人而言,不过是文艺小清新,但对李白来说,这恰好为他超凡脱俗的逸仙之气以及不同凡响的举世高才,提供了有力佐证。

(作者 严诗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