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无力者有利他便能有力

 真友书屋 2014-09-27

有人在感叹这是个是非观念模糊的时代,有人在诅咒成王败寇的功利主义,有人在呼唤重燃所谓理想……曾经写就鼓舞整整一代新闻从业者著名篇章却从未张扬过的沈公子,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以这样一种方式大红大紫,着实无法等闲视之。


或许这就叫作距离。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甚至可以说是有隔阂的。比方说我自己——读到沈公子主笔的大作《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时刚好18岁,当时是在一堂“电视主持人”的小专业课上,我们和老师热烈讨论、激情昂扬、指点江山、壮心不已。舌苔上虽然还泛滥着旦苑3元盒饭盐水大白菜的涩,但心底里澎湃着的却是泱泱华夏、神州大地。铁了心的要做一个像样的记者,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可没过两年,当我揣着张采访证在大街小巷乱窜只为找个选题交差时,才发现让无力者有利,让旁观者发声才是真王道。


在那个互联网还在襁褓中的年代里,记者不仅是个工种,更多的时候被人们视作一种机制。找记者,从而发声,从而利己。避记者,从而沉默,从而利己。归根结底,都要利己。对于我个人而言,从业13年来接触过千百个“爆料人”和无数所谓“新闻线索”,略加分析,背后99.9%以上都是有明确目的的。而在采访中,如何让受访人发声?最有效的方式也是铺陈利害——所以,自真正从业以后,我不再相信有所谓“纯客观”的存在,尤其是财经报道,预设立场和主题先行几乎是必然的。


后来我辗转干过多个岗位,也习惯了应付除编采之外的其他各种创收任务,更能体味到那种距离感——当你还只是醉心于新闻实务时,你琢磨的仅仅是如何让新闻当事人自觉有利,从而为你的主题而发声;可一旦当你除却编采业务之外还需要考虑团队和企业的吃饭问题,你要考虑的便是怎样在把新闻的摊子支起来的同时,还要让无利者有利,让围观者收声了。


恰恰,我们别无所长——除了长期和无力者以及旁观者打交道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我们很熟悉这种方式——在资本面前我们虽然是无力者,但我们却拥有着比一般旁观者大得多的喇叭,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沉默,但前提必是“利己”。


而互联网的崛起也在倒逼着越来越多曾经泪流满面的沈公子们把无利变有利,否则便只能甘为故纸被时代付之一炬。羊群效应之下,无利者们一拥而上,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加入到了羊群的行列,商业模式既成事实,在媒体江湖中,有偿沉默早已从潜规则演化而为明规则。至此,关键问题只剩下了一个——利益,是否直接或者变相装进了操盘者的腰包里。


譬如沈公子事件。若21人士在财关公司占干股吃回扣,和财关公司们仅仅是和21有款曲之间,应该是要区别对待的;前者是谋私利,后者是为职务。至于这一事件最终会对已经哀鸿遍野的传统媒体产生何种影响,那实在是另外一回事情。倘若21的整肃仅仅是一个开始,那么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还会在朋友圈里遇到更多各种各样的沈公子和他们曾经泪流满面的故事。


最后,我还是要深深的感谢沈公子和他的力作,感谢12年的报人经历。是它们让我最终理解了一个浅白的道理:先让无力者有利,然后,他自然会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